自媒体时代地域文化的渗入对大学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探究
——以商丘学院为例

2017-03-09 14:56连超锋
关键词:商丘大学语文教材

连超锋

(商丘学院 人文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自媒体时代地域文化的渗入对大学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探究
——以商丘学院为例

连超锋

(商丘学院 人文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在自媒体时代,教材的权威性被颠覆,教师的神圣性受到挑战,学生更喜欢从网上寻找答案,对大学语文教材陈旧的内容和教师乏味的教学用低头的方式进行抗拒。刷微博、玩微信、看动态取代了认真听课,大学语文教学遭遇严重的挑战。商丘学院通过将地域文化渗入到大学语文教学全过程,实行平台加模块的方式,课堂教学与课下实践活动相结合,提高了大学语文的教学效果,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

自媒体;大学语文; 商丘地域文化

大学语文是高校普遍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手段,肩负着中华民族母语教育的重要使命。但是随着电脑、手机和互联网的出现,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自媒体应运而生,对当代大学生和大学语文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一 自媒体的涵义和特点

(一)涵义

自媒体,又称为“公民媒体”或“个人媒体”,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简而言之,即公民用以发布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事件的载体。[1]

(二)特点

自媒体有别于传统的由专业媒体机构主导的信息传播,它是由普通大众主导的信息传播活动,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大众化。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从“旁观者”转变成为“当事人”,利用互联网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传递自己的情感。

2.易操作。随着电脑、手机的广泛应用和互联网覆盖率的提高,在网上发布或者下载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资源非常便利,而且很容易操作。

3.交互性强,传播速度快。自媒体能够迅速地将信息传递出去,同时也能够实时的对信息做出评价和反馈。可以说自媒体与受众的距离是零,不仅传播速度快,而且交互性非常强,不受时空的限制。每个人都是媒体,每个人既是信息的消费者,又是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1]

二 自媒体时代大学语文教学遇到的困境

(一)教师、教材走下神坛,不再是知识来源的唯一渠道

过去,在广大青年学子的心目中教材就是经典,教师就是权威,不会的看教材,不懂的问老师。教材就是知识来源的唯一渠道,教师就是知识丰富、学识渊博的符号。但是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意见领袖”,利用自己手中的电脑、手机,凭借微信、微博、QQ等媒介发布各种信息。同时,有什么不懂的问题随时可以用手机“百度”一下,在“百度百科”、“百度知道”、“百度文库”里有海量的信息资源,只要能上网,随时随地都可以借助“百度”,帮你从浩如烟海的百科知识中查到你想要的知识内容,解决你的疑难问题。特别是智能手机的普及,为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不用再一本一本的去翻阅教材,一次一次的去咨询老师。教师、教材逐渐走下神坛,不再具有往日那神圣而耀眼的光环。

(二)自媒体吸引学生的眼球,抢夺教师的“阵地”

网络上有大量学生感兴趣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资源,涵盖时事政治、经济、文化、民俗、服饰、美食、体育、音乐、流行时尚等各个方面。无论你有什么样的兴趣爱好,都可以在网上找到知音。同时,也可以借助自媒体随时发布自己的心情动态,关注别人的动态更新,这些都远比教材上讲的要有意思的多,很多学生在课堂上都成了低头一族,拇指一族、从之前的动脑子变成了点手指,而对教材不屑一顾,对讲课内容无动于衷。大学语文教学自然就受到极大的影响,授课效果就大打折扣。

三 地域文化对大学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

在自媒体时代大学语文教学面临着种种问题,步步维艰,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进行多种改革,其中将地域文化渗入到大学语文教学中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以下以商丘学院为例进行剖析。

(一)可行性

1.商丘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商丘作为“豫东门户”,位于华北平原的最南端,交通便利,历史悠久。燧人氏在这里钻木取火,夏、商、周王朝的宋国、西汉梁国都曾在这里建都。商丘也是商人、商业、商文化的发祥地,因此被誉为“三商之源”,商朝开国君主成汤灭夏后在商丘建都,所以,商丘也被誉为“华商之都”。同时,商丘还是墨子、庄子、惠子的故乡,是道家、墨家、名家文化的发源地。孔子的祖籍在商丘夏邑,所以商丘又是儒家文化的发祥地。《百家姓》中有242个姓氏源于商丘,每年有众多的海外华人华侨到商丘寻根祭祖。商丘拥有中国现存最早的观星台——阏伯台,比东汉时期著名的天文学家张衡建的灵台还要早2200多年。巾帼英雄花木兰祖籍商丘虞城。因此,除了火文化、三商文化、儒道文化之外,商丘还拥有姓氏文化、根亲文化、授时文化、汉梁文化、木兰文化。唐代大诗人高适曾长期寓居商丘,与李白、杜甫一起同游梁宋。北宋太祖皇帝赵匡胤曾在宋州(今商丘)任归德军节度使,所以他称帝后以宋作为国号,宋真宗时商丘作为陪都升格为南京,著名的应天书院就在这里。明清时期商丘又涌现出了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沈鲤、侯方域、宋荦等人。可以说商丘历史悠久,名人众多,古迹遗址如商丘古城、芒砀山汉墓群、高祖斩蛇碑、孔子避雨处等不胜枚举。[2]

2.教师对商丘地域文化研究的成果丰硕。商丘学院人文学院的领导老师高度重视大学语文的教学工作,集中精干力量组建了研究商丘地域文化和大学语文教学的科研团队,抓紧科研攻关,解决教学难题,涌现出了众多的研究成果,发表有关商丘历史文化的论文有《论商丘地域传统文化精神》《商丘木兰文化的传承和影响》等22篇,编著专著《商丘古代文学研究》《中国文化世家·中州卷》《商丘文学通史》等3部,主持参与的科研项目有商丘市社科规划项目《商丘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问题研究》《商丘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整体设计研究》《商文化助推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研究》三项,河南省社会科学普及规划项目《走进河南系列丛书(走进商丘)》,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全球化背景下中原华商文化的现代价值》,其中《商丘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问题研究》荣获特等奖,《商文化助推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研究》荣获一等奖,《走进河南系列丛书(走进商丘)》荣获二等奖。编写大学语文教材6部。

3.学生对商丘地域文化兴趣盎然。虽然学生很多沉醉于自媒体网络当中,对教材上那些堪称经典又年代久远、呆板难懂的内容敬而远之。但是在2011—2015年的多次调查问卷和师生谈话中发现,他们对于河南尤其是学校所在地商丘的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地域文化非常感兴趣。另一方面,商丘学院的学生虽然也有来自新疆、内蒙、甘肃、贵州、海南等省份的同学,但是绝大多数都是来自于河南省内,对于河南的地方文化有所了解,多了一份亲切感;而外省的同学则对中原大地特别是他们将要有三四年的时间生活于斯学习于斯的商丘有一种强烈的好奇心,自然对于大学语文课堂上融入商丘地域文化非常欢迎,也认为十分有必要。

(二)实践与效果

1.实践。首先,自主编写大学语文教材,将名篇佳作与河南历史文化相结合,精选了一些祖籍或者出生地在河南的一些知名作家的诗文或者描述的历史事件发生在河南的诗文,比如《论语节选》、《老子二章》、李斯的《谏逐客书》、司马迁的《陈涉世家》、白居易的《长恨歌》、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李商隐的《安定城楼》、韩愈的《张中丞传后叙》、冯友兰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孔子祖籍商丘夏邑,而《论语》是记录孔子思想的语录体散文。老子是河南鹿邑人;李斯是河南上蔡人;陈胜是河南周口人,他的墓在商丘芒砀山上;白居易出生于河南新郑,其墓在洛阳东山琵琶峰上;李商隐是河南沁阳人;李贺是河南宜阳人;韩愈是河南孟州人,《张中丞传后叙》这篇文章中记载的睢阳保卫战就发生在商丘;冯友兰是河南唐河人。此外还选了曾在商丘生活过的李白、杜甫、高适三人的诗歌代表作。这些篇目都与河南有关,在讲授的时候会着重分析其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其中《论语》、司马迁的《陈涉世家》、高适的《燕歌行》和韩愈的《张中丞传后叙》这四篇诗文与学校所在地商丘有关,因此,是重点分析讲解的篇目,加深了学生对商丘的了解和认同。此外,改进教学方法,将大学语文打造成平台加模块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开设专题模块教学,将大学语文教材中的古代部分分成先秦诸子模块、汉梁文化模块、唐代文学研究模块、宋代应天书院模块、明清侯方域研究模块。通过模块教学来吸引学生,提高他们的听课热情,推动大学语文教学改革。

其次,在课下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进行实地参观考察,走访张巡祠、应天书院、壮悔堂、八关斋、穆氏四合院等历史古迹遗址,参观中国商文化博物馆、商丘古城博物馆,参加中国商丘国际华商节、中国商丘国际木兰文化节、商丘火神台庙会、中国民权国际庄子文化节,欣赏豫剧、四平调、豫东琴书、豫东大鼓、虞城花鼓等商丘地方曲艺。围绕地域文化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比如演讲比赛、摄影展、书法绘画展、征文大赛、朗诵比赛等,还可以利用微博、微信、QQ群等自媒体探讨商丘地域文化和大学语文教学,共享资源、集思广益、答疑解惑。将课堂与课外相结合,实现课上与课下相联动,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营造学习大学语文的优良环境,为学生想学习、爱学习、积极主动学习大学语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再次,“大学的特殊功能在于把教育和研究相结合。”[3]教师可以利用科研来促进教学,在做地域文化研究的时候将一部分基础扎实、创新能力突出的学生吸纳进自己的科研团队,给他们分配任务,让他们收集整理地域文化的相关资料,在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深化学生对大学语文的热爱。

2.效果。通过将地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教学,大大提高了大学语文课堂的到课率,不用老师或者纪律委员每次课前的点名,学生也都能自觉的按时来上课,迟到、早退、旷课以及课堂上玩手机的现象基本杜绝,上课积极性明显提高。上学期期末对全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的学生展开的问卷调查显示:学习大学语文之后学生对河南尤其是对商丘地域文化的了解相较于上大学语文课之前有很大改观,认为开设大学语文课很有必要的从开课之前的31.5%提高到开课之后的96.3%,认为学习大学语文有很大收获的从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之前的43.6%到改革之后的97.8%。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来将地域文化渗入大学语文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积极性,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商丘和商丘学院的热爱,激发他们对商丘的认同感和来商丘学院求学的自豪感。

将地域文化所蕴涵的民风民俗、饮食文化、民居建筑、地方戏曲、历史文化名人等方面的知识作为课堂内容的延伸和有益的补充,可以使大学语文教学突破狭隘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生活中处处有文化,时时可以学到语文,不断地品味、感悟、吸收、积累,从而全面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4]在社会风气浮躁、人们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思想盛行的大环境中,在自媒体横行课堂内外、学生贪玩厌学的大背景下,将地域文化渗入大学语文教学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

[1] 曹志红.试论自媒体对教育改革的作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10).

[2] 王增文.论商丘地域传统文化精神[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8(4).

[3] 刘扬军.“关键能力”对职业教育能力培训的启示[J].职教论坛,2011(21).

[4] 郑孝芬.以地域文化资源拓展大学语文教学实践与思考[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教育科学),2011(3).

Research on the Promoting Effect of Regional Culture Infiltration in College Chinese Teaching in the Media Age——Take Shangqiu College as an Example

LIAN Chaofeng

(Humanities College, Shangqiu College, Shangqiu 476000, China)

In the era of the media, the authority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s is subverted, the sanctity of the teacher is challenged, students prefer to find the answer from the Internet, they show resistance to the obsolete teaching confent and boring feaching methods by lowing their heads and turn deaf ears to the teaching. Micro-blog and WeChat have replaced the lectures, College Chinese teaching is faced with serious challenges. By infiltrating geographical culture to the University Chinese teaching process, Shangqiu college implements the way of platform plus module, combines classroom teaching with after class practice and improves the College Chinese teaching effect. It also broadens the horizons of students, enriches the spiritual and cultural life of the students.

self media; college Chinese course; regional culture of Shangqiu

2016-04-01

连超锋(1983-),男,河南信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大学语文教学与商丘地域文化。

G642

A

1671-1181(2017)01-0082-04

猜你喜欢
商丘大学语文教材
商丘师范学院美术作品选登
商丘师范学院美术作品选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商丘之旅
教材精读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让更多企业在商丘长得大、飞得高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