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需求管理政策研究*
——基于传统凯恩斯主义分析框架

2017-03-09 06:31付岱山
关键词:总需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付岱山,王 楠

(沈阳工业大学经济学院,沈阳110870)

中国需求管理政策研究*
——基于传统凯恩斯主义分析框架

付岱山,王 楠

(沈阳工业大学经济学院,沈阳110870)

介绍需求管理政策内涵,总结中国需求管理政策的特点,设计评价需求管理政策效果的三个指标,即财政政策效果系数、货币政策效果系数和需求管理政策效果系数,依据这些指标作出中国需求管理政策效果越来越差的判断。根据财政政策乘数和货币政策乘数明确影响需求管理政策效果的因素并分析这些因素对需求管理政策效果的影响,最后提出新常态下中国需求管理政策的改进意见。

需求管理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经济增长;新常态

经济增长是一国宏观经济的重要目标。如何促进经济增长是各国政府最关心的核心问题之一。各种经济理论对如何促进国家经济增长都开出了各自的药方。

凯恩斯学派产生之前的新古典经济学注重微观方面的研究,不太重视宏观经济问题,事实上这个学派对宏观经济坚持的是国家少干预的观点。1929年规模空前的经济危机动摇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统治地位,各国政府纷纷放弃了不干预经济的传统做法而实行“新政”,经济学家从此也更加注重对宏观经济问题的研究。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出版了自己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该书的出版标志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诞生,史称凯恩斯革命。凯恩斯的学说并没有马上被理论界所接受,主要原因是:第一,传统的新古典经济理论仍有一定的市场;第二,凯恩斯的理论是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习惯了传统经济理论的读者一时难以理解其理论;第三,各国政府忙于战争,无暇顾及经济建设和经济理论研究。二战后,凯恩斯的经济理论才被广泛接受并被多数国家政府作为制定政策的主要依据。凯恩斯认为资本主义国家有效需求不足,为了使经济快速增长,国家必须采取措施刺激需求。根据凯恩斯的理论,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各种措施不断扩大需求。需求和供给是经济领域的一对重要矛盾,当经济增长受制于需求不足困扰时,采取扩大需求的政策措施的确可以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

20世纪60年代末,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出现了滞涨现象,于是很多人开始怀疑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的正确性。一时间,经济理论界出现了多个与凯恩斯主义相对立的经济学流派,各学派经济学家纷纷著书立说,批评凯恩斯主义,宣传自己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都想占据经济理论的制高点,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和供给学派。如果说货币主义产生自20世纪70年代,则这一说法有失公允。货币主义的创始人是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标志着货币主义诞生的重要著作《货币数量论研究》早在1956年就已经出版。但货币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的命运类似,20世纪50年代正是凯恩斯主义如日中天的时候,此时出版的《货币数量论研究》并没引起人们的重视。理性预期学派源自货币主义,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卢卡斯、萨金特和华莱士。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都反对政府干预经济,强调市场的作用。供给学派并没有太多的理论建树,但得到了里根政府的赏识并被作为制定政策的主要根据。从该学派的名称就不难理解,供给学派更加注重研究供给方面的政策。尽管理论研究很深入,但20世纪7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一直大不如前。20世纪80年代,从理性预期学派中诞生了一个新的学派,即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其主要观点与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是一脉相承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当然也不甘寂寞,他们吸收其他学派的观点,借鉴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最终使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重新焕发青春,由此形成了一个新的凯恩斯学派。为了与传统的凯恩斯主义相区别,一般称其为新凯恩斯主义。新凯恩斯主义与那些自由主义经济学不同的是仍然主张政府干预经济。20世纪8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经济理论界形成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双雄并立的局面。

2008年爆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这是对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沉重打击,但也不能因此就认为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胜利。在将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作为政策根据的美国政府的不断号召与推动下,美国人民逐渐形成了超前消费、借贷消费的习惯。20世纪70年代,传统凯恩斯主义理论虽然受到批评,但是美国人的超前消费习惯并没有改变,在发达的信用体系保护下反而愈演愈烈。美国的储蓄率很低,有些年轻人甚至是负储蓄,这无疑有利于加快经济增长速度,但也蕴藏着巨大的风险。为了维持高消费,政府在储蓄率已经非常低的情况下只能不断增加货币投放。货币投放增加导致经济过热,经济过热引起投机盛行,投机需求的扩大进一步刺激了货币供给的增加,如此恶性循环,社会总体金融风险与日俱增。次贷危机和2008年金融危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认为:“投机过热一般都是在货币和信贷扩张的助长下加速发展的,有时,很可能就是由于货币和信贷的扩张才促成了投机狂潮。”他还在《金融危机史》(第四版)中举了很多例子,比如:“郁金香热是由私人信贷的扩张滋长的……约翰·罗的通用银行就是当时通过发放私人信贷推动郁金香投机的主要力量……而1793年不列颠运河热中,英国的乡村银行数量猛增。1825年,英国经济过热,又是乡村银行发挥了很大作用。”[1]历史上多次金融危机和投机过热也往往与货币供应过多有一定关系。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本来就举步维艰的资本主义经济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更加困难。经济增长速度的持续低迷使很多人出现了迷茫,也有一些人对资本主义经济理论产生了怀疑。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社会主义中国从改革开放以来维持经济高速增长近40年,这是世界经济史上真正的奇迹!世界人民急于分享中国的成功经验。这些成功经验是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需要认真总结并加以推广,对世界经济增长作出更大的贡献。也有人对中国的成功不屑一顾。特别是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这些人更是认为中国经济将从此走向下坡路,永远不会再现昔日的辉煌。甚至有人认为中国经济存在众多问题,积累了巨大风险。中国经济的确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但这些问题和不足很多外国人未必了解,更非那些别有用心之人和仇视中国之人所想象、所期盼。对中国经济的问题和不足,我们也应当认真总结分析并引以为戒。

本文拟在传统凯恩斯主义分析框架下对中国需求管理政策进行研究。传统凯恩斯主义并不时髦,但是,它最符合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实际。

一、需求管理政策内涵

需求管理政策就是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对比关系有三种状态: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总供给小于总需求、总供给等于总需求。现实中,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几乎不可能发生,即便发生也只是一种偶然。常见的状态是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和总需求大于总供给。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过剩危机是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极端表现。经济过热则往往是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极端表现。理想状态当然是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一般认为,总供给与总需求这两者中,总供给相对比较稳定,总需求则更容易变化。如果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特别是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很多时,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增加需求;如果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特别是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很多时,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减少总需求。

总需求用AD表示,也称AD为总需求曲线(函数),AD的方程为Y=YAD(P);总供给用AS表示,也称AS为总供给曲线(函数),AS的方程为Y=YAS(P);将总需求曲线AD和总供给曲线AS联立得到AD-AS模型,称为总需求-总供给模型,该模型是分析总需求和总供给关系及国民收入决定问题的经典模型。

总需求曲线(函数)AD是根据IS曲线(函数)和LM曲线(函数)推导的。设Y为国民收入,i为利率,S为储蓄,I为投资,M为名义货币供给,P为价格水平,L1为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货

币需求,L2为投机动机货币需求,则有:IS曲线(函数)

LM曲线(函数)

IS曲线(函数)与LM曲线(函数)联立,得到总需求曲线AD,即

设W为名义工资,Ns为劳动供给,Nd为劳动需求,N为就业量。根据逻辑关系式

得到总供给曲线AS为

将总需求曲线(函数)AD与总供给曲线(函数)AS联立,得到AD-AS模型,即

其几何图形如图1所示。

图1 AD-AS模型

根据AD-AS模型,总需求增长表现为AD曲线右移,总需求减少表现为AD曲线左移。既然AD是根据IS和LM得到的,则凡是引起IS和LM右移的因素都会引起总需求AD右移,即总需求增加,凡是引起IS和LM左移的因素都会引起总需求AD左移,即总需求减少。由此可知,政府购买支出增加、税收减少、货币供给增加、货币需求减少会使总需求增加,政府购买支出减少、税收增加、货币供给减少、货币需求增加会使总需求减少。政府购买支出增加、税收减少是扩张性财政政策,政府购买支出减少、税收增加是紧缩性财政政策;货币供给增加是扩张性货币政策,货币供给减少是紧缩性货币政策。于是得到结论: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会增加需求,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会减少需求。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影响总需求,所以一般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需求管理政策。

二、中国需求管理政策的特点

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只有3 678.7亿元,201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已达685 505.8亿元,增长了185倍!中国创造了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宏观经济调控的方法和手段越来越多,调控技巧越来越高超。在宏观调控中使用最普遍的是凯恩斯的斟酌使用的需求管理政策:经济不景气时扩张需求,经济过热时紧缩需求。事实说明,中国的需求管理政策是很成功的。当然,把中国经济的成功完全归功于需求管理政策也是不对的。中国人民聪明、勤劳,具有经商的头脑和创业的热情,改革开放之前很多人的创业热情和创业梦想被压制,改革开放后束缚人们的枷锁不复存在,人们的激情被点燃,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中国经济的发展和这些勤劳的普通民众的艰苦创业是分不开的。需求管理政策的成功只是中国经济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需求管理政策到底有哪些特点呢?概括起来,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斟酌使用财政与货币政策

根据凯恩斯主义理论,斟酌使用财政货币政策总的原则是逆风向行事,即经济不景气时扩张,经济过热时紧缩。中国需求管理政策所遵循的正是这种逻辑。

1988年左右,中国出现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通货膨胀(见表1),人们十分恐慌,部分地区出现抢购商品现象。国家对此十分重视。

表1 中国1985—1988年消费价格指数

经济主管部门认为,这一次通货膨胀是经济过热、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双膨胀、社会总需求超过总供给的结果。需求膨胀主要是由于国家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信贷规模过大,货币发行过多(见表2和图2)。

表2 1978—1988年国家财政收支亿元

图2 中国1978—1989年库存现金与银行存款

当然,1988年通货膨胀还有经济结构失调、非法倒买倒卖、经济秩序混乱等多种原因,但从理论上分析,归根结底还是因为需求严重大于供给。

针对这种现象,中央政府果断采取了控制信贷规模总量等金融紧缩措施。紧缩措施造成市场疲软,为了不影响经济发展,国务院决定在坚持财政金融“双紧”方针的前提下,适度放松金融,增加一些贷款,主要用于增加企业流动资金,增加商业、物资和外贸收购资金。

1994年前后,中国又出现了经济过热并伴随严重的通货膨胀,以食品为代表的消费品价格上涨速度很快(见表3)。国务院决定财政支出要坚持从紧原则,加强预算约束,要求地方财政预算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不列赤字,同时决定中央财政收支差额通过发行国债加以解决,不允许向银行透支。在金融方面保持货币发行和信贷的适度规模,防止投资膨胀。这次经济过热,金融紧缩的力度不如上一次大,结果有好有坏,好的是避免了经济大起大落,坏的是货币供应量难以下降,从而增加了抑制物价上涨的难度。1995—1997年国家经济增长速度目标定位为8%~9%,中央继续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东南亚的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逐渐显露出来,中央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增加投资、扩大内需。由于外贸出口增长速度大幅度回落和国内需求对经济拉动的力度不够,1998年上半年经济增长速度出现减缓趋势。针对这种情况,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调整预算后,国务院增发1 000亿元财政债券,重点用于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998年下半年国有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开始加快,投资增加拉动了经济增长,当年中国经济增长基本上实现了预定目标。

2007年中国出现经济过热现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不断上升,“CPI再创新高”之类的用语屡见报端,“流动性过剩”一词也成为了当年的热词之一(见表4)。2007年年初中央制定了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决定,由于经济过热现象愈演愈烈,流动性过剩越来越严重,于是,货币政策开始逐步收紧。2007年中国共10次提高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见表5)。2007年中国人民银行共进行了6次加息。

第1次加息:2007年3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将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2.52%提高到2.79%;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6.12%提高到6.39%;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进行了相应调整。

第2次加息:中国人民银行5月18日宣布,从2007年5月1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同时,中央银行还宣布从2007年6月5日起将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近10年来中国首次同时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调整后执行3.06%的利率标准;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18个百分点,调整后执行6.57%的利率标准;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相应进行了调整。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相应上调0.09个百分点。

表3 中国1994年居民消费价格分类指数

表4 中国2007年各月居民消费价格分类指数上年同月=100

表5 中国2007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化%

第3次加息:中国人民银行2007年7月20日晚间宣布,自2007年7月21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3.06%提高到3.33%;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6.57%提高到6.84%;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相应进行了调整。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上调0.09个百分点。活期存款利率由0.72%调整为0.81%。

第4次加息:中国人民银行2007年8月21日宣布,自2007年8月22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3.33%提高到3.60%;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18个百分点,由6.84%提高到7.02%;其它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相应进行了调整。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上调0.09个百分点。

第5次加息: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07年9月15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3.60%提高到3.87%;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7.02%提高到7.29%;其他各档次贷款基准利率也相应进行了调整。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上调0.18个百分点。三个月定期存款利率调整为2.88%,五年以上定期存款利率调整为5.76%;六个月贷款利率调整为6.48%,五年以上贷款利率调整为7.83%。

第6次加息:中国人民银行2007年12月20日宣布,自12月21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3.87%提高到4.14%,上调0.27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7.29%提高到7.47%,上调0.18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相应进行了调整。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保持不变。

一年之内10次提高法定准备金率、6次提高利率,这在中国宏观经济调控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2008年初,中央决定继续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等方式,加大对冲流动性力度,防止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2008年9月份后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原本十分严重的流动性过剩迅速转变为流动性不足,于是中国政府又果断地把宏观调控的着力点转到防止经济增速过快下滑上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中央提出“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的要求。根据这一要求,3次提高出口退税率,5次下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4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同时推行暂免储蓄存款利息个人所得税,下调证券交易印花税,降低住房交易税费,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等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对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需求总量控制措施与结构优化措施相结合

中国在运用需求管理政策调控宏观经济时十分重视总量控制措施与结构优化措施的搭配。

针对1988年的通货膨胀,政府在坚持紧缩金融的前提下通过调整信贷结构等措施解决了一些地方和企业的资金紧缺问题,政策相当灵活。政府在加强对银行贷款的计划管理、控制全社会信用总规模的同时,尤其注重加强对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各种集资活动的管理和监督。在紧缩资金供应总量的前提下,合理调整信贷结构,有保有压,做到紧中有松。紧缩措施造成了市场疲软,为了不影响经济发展,国务院决定在坚持财政金融“双紧”方针的前提下适度放松金融,增加一些贷款,主要用于增加企业流动资金,增加商业、物资和外贸收购资金;适当调整存贷款利率,在贷款上实行差别利率。中央还要求银行要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在控制贷款规模和货币投放的同时调整贷款结构。对农业生产、农副产品收购和外贸收购、国家重点建设和重点生产实行倾斜政策。对经济效益好的大中型骨干企业的贷款优先予以支持。

同样是经济过热的1994年,中央在努力保持货币发行和信贷的适度规模、防止投资膨胀的前提下,十分注重优化信贷结构,并注意整顿金融秩序,采取措施解决企业之间的“三角债”问题,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的五年基本上是积极的财政政策,但积极的财政政策并不是大水漫灌①从政府文件和各级领导讲话内容可知,中国政府部门所谓的“积极财政政策”实质是扩张性财政政策,笔者并不赞同将积极财政等同于扩张性财政,但本文中的“积极财政政策”与政府文件和各级领导讲话中的“积极财政政策”含义相同。。1999年,中央特别强调: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决不是敞开口子花钱,而必须珍惜人民的血汗钱,要强化预算管理,努力增收节支。

2000年,中央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发行1 000亿元长期国债,这些国债资金主要投向了水利、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和教育设施建设,环境整治与生态建设和企业技术改造,并向中西部地区倾斜。中央要求各级财政要调整支出结构,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和公务员工资的按时足额发放,还要求国有银行应加强内部资金调度,合理划分贷款审批权限,及时发放与国债投资项目配套的固定资产贷款,保证有市场、有效益、守信用企业的流动资金贷款需要。增加对各种所有制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企业的贷款,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对重复建设、产品积压和需要压缩生产能力的企业,则停止或压缩贷款。鼓励发展住房、助学和大件商品的消费信贷。

2002年,中央再次提出合理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强调区别轻重缓急,该保的一定要保,该压缩的坚决压缩,规范中央和地方的分配关系,支持西部开发。要求银行调整信贷结构,重点支持国债投资项目、农业结构调整、企业技术改造、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

2003年,中央要求长期建设国债资金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并同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企业技术改造、科技教育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注意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在扩大投资需求的同时,重视培育和扩大消费需求。增加城乡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提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工资标准和离退休人员离退休金。提高国有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待遇。提高各类社会保障对象补助标准。增加农民收入。继续强调银行优先为国债项目提供配套贷款,支持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企业的流动资金和技术改造贷款需要。

2004年,中央提出既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又要根据经济形势发展变化,适时适度调整政策实施的力度和重点。适时,就是把握好调控措施出台的时机,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适度,就是松紧得当,不急刹车,不一刀切。适当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遏制部分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在环保、安全、能耗、技术、质量等方面不符合标准的项目,尚未建设的不准开工,在建的要进行清理,已建的要限期改造。对不符合市场准入条件的新建项目和改扩建项目,金融机构不予贷款。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带动作用大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现代流通、旅游、中介服务等第三产业,逐步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调整建设国债使用方向,集中用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全面发展。要求国债投资要向农村、社会事业、西部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倾斜,保证续建国债项目建设。增加煤炭、电力、油品生产。促进煤、电、油、运和重要原材料的供需衔接,保证居民生活、重要行业和重点企业的需要。加快大型煤炭基地、重要电源电网建设。加快石油等重要资源勘探开发。加快重大交通运输干线与枢纽工程建设。

2008年金融危机后,财政支出规模和银行信贷规模进一步放大。中央仍然要求保持财政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充分发挥财政促进结构调整和协调发展的重要作用,增加对薄弱环节、改善民生、深化改革等方面的支出。要求继续调整财政支出和政府投资结构,增加“三农”等方面支出。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促进扩大内需和经济结构调整。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大力精简会议和文件,深化公车制度改革,努力降低行政成本,控制楼堂馆所建设规模和标准,压缩大型运动场馆建设投入。要求勤俭节约,严格控制“三公经费”,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和重点资金的审计,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在金融方面,优化信贷结构,严格执行贷款条件,有保有压。加大对“三农”、服务业、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节能环保、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贷款支持,重点支持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对符合产业政策、有市场需求的企业积极给予信贷支持。控制中长期贷款增长,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企业的贷款。

近年来,中国宏观调控政策强调不搞短期强刺激,实行定向调控,激活力、补短板、强实体。把握经济运行合理区间的上下限,抓住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结构性问题,定向施策,聚焦靶心,精准发力。注重预调微调,注重定向调控。中央预算内投资开始倾向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农业、水利、城市管网等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民生工程,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等领域,实行定向减税和普遍性降费。财政资金强调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注重提高使用效率。

由此可见,中国在运用需求管理政策调控宏观经济时,既强调总量控制,又注重结构优化。

3.注重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1988年,国务院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完善中央银行的调控体系,发挥其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强调如果此后财政发生赤字,将主要通过发行政府债券解决。

1989年,政府相关文件已经非常明确地指出金融和财政都必须实行紧缩的方针政策,要收紧银根,控制货币发行。同时还指出:国民经济计划和国家预算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国务院各部门和各级政府要坚决贯彻执行。所以这是财政金融的双紧型搭配。

1990年国务院决定,在坚持财政金融“双紧”方针的前提下,从多方面采取缓解矛盾的措施,包括:适度放松金融,增加一些贷款,主要用于增加企业流动资金,增加商业、物资和外贸收购资金;适当调整存贷款利率,在贷款上实行差别利率;适当增加一些投资等。所以这是在适度放松金融条件下的财政金融的双紧型搭配。

1991年,财政部长王丙乾在讲话中强调:“(财政)坚持紧缩方针。”①摘自国务委员兼财政部长王丙乾1991年3月26日在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报告,原载1991年4月12日《人民日报》。同年,国务委员兼人民银行行长李贵鲜在讲话中也强调:“1991年……在经济工作中继续实行‘双紧’方针。”②国务委员兼人民银行行长李贵鲜1991年1月14日在全国银行行长会议上的讲话。这说明1991年财政货币政策是双紧型搭配。

1992年中央明确要求经常性预算实行硬约束,不能打赤字。建设性预算的支出作为国家资本金,主要用于支持国家重大项目的建设。应当根据资金筹集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建设规模。同时要求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坚持“控制总量、调整结构”的货币信贷政策。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讲话指出:“1992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40%左右,贷款规模、货币发行量都增加很猛,这都是历史上没有过的,我们的工作更要谨慎一点。‘从紧’进行金融宏观调控。”③摘自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1993年1月16日在全国银行分行行长、保险分公司总经理会议上的讲话。据此可判定,1992年财政货币政策是双紧型搭配,但实际执行结果是双松。

国务委员兼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李贵鲜讲话指出:“1993年信贷工作的方针是‘从严控制总量,优化结构,面向市场,转换机制,提高效益’。……从紧控制基础货币,加强和改善中央银行贷款管理。”④摘自国务委员兼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李贵鲜1993年1月12日在全国银行分行行长、保险分公司总经理会议上的讲话。财政部部长刘仲藜讲话指出:“1993年国家预算草案……,收入安排是积极的,支出也是按从严控制的原则确定的。”⑤摘自财政部部长刘仲藜1993年3月16日在第8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1次会议上的报告。这些领导人的讲话说明1993年财政货币政策原则上是双紧,但实际情况可能是双松。

1994中央明确规定:财政支出要坚持从紧原则,加强预算约束;地方财政预算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不列赤字。中央财政收支差额通过发行国债来加以解决,不再向银行透支。同时要求稳步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强有力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系,使人民银行能够有效地调控货币供应量,保持币值稳定。同年,中国人民银行分行行长会议文件也指出:“经国务院批准确定1994年金融工作的方针是继续整顿金融秩序,稳步推进金融改革,严格控制信用总量,切实加强金融监管。”⑥摘自1994年1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分行行长会议文件。由此不难判定,1994年财政货币政策是双紧型搭配。

1995年,国务院总理李鹏在《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继续控制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实行适度从紧和量入为出的财政方针。”⑦摘自国务院总理李鹏1995年3月5日在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原载1995年3月20日《人民日报》。1995年财政货币政策属于双紧型搭配。

1996年,国务院明确提出要逐步减少财政赤字,实现财政收支基本平衡,适当控制货币供应总量,保持币值的稳定。1996年财政货币政策属于双紧型搭配。

1997年财政货币政策也属于双紧型搭配。

1998年财政货币政策属于双紧型搭配,但由于受到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后期有所放松。

1999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有重要变化,实行的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种财政货币政策的搭配方式一直延续到2004年。

2005—2007年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可称为双稳型搭配。由于经济过热的影响,事实上2007年已经采取多项金融紧缩措施,而且力度相当大。

2008年则实行了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2008年9月份爆发金融危机,于是2008年年末财政政策由稳健转变为积极,货币政策由紧缩转变为适度宽松。2009年和2010年都延续了这种配合。

2011—2015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将1989—2015年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情况列成表格,如表6所示。

表6 1989—2015年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搭配情况

由表6可以发现,中国财政货币政策在距离较远的两个年份可能大相径庭,但在相邻的年份往往相同或接近,这体现了政策的连续性。

每个年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都是一种精妙的设计,都是对当时复杂的经济环境的理性的政策反应。下面以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为例进行简要的分析说明。起初我们对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估计并不充分,因此1997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一直没有太大的变化,甚至1998年仍然实行双紧的政策搭配。但随着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的逐步显现,1998年宏观经济政策及时进行了调整,后期货币政策逐渐放松。当时的银行有大量闲置资金,存款准备金利率也很高,很多银行不积极贷款。于是1999年开始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的搭配。改革开放后的宏观经济管理首次使用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当时很令人担心的问题是通货膨胀。专家们经过仔细论证,认为出现通货膨胀的可能性不大:财政安排赤字并通过发行债券解决赤字,很多债券由银行买单,正好将银行闲置的资金利用起来,财政将资金投入到高速公路等国家急需的基础设施产品生产上,源源不断地创造有效供给,对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关系冲击不大。事实证明,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的搭配在当时是很合适的。

4.利用财政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的同时财政金融自身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

从改革开放的1978年开始,中国的财政和金融自身也开始了改革,改革没有停顿,改革不断深入。这是中国经济较为复杂的方面。

比如,1991年中国开始进行市场流通体制和财政金融体制改革。推进价格改革可以更加有效地发挥市场的作用。继续稳定和完善财政包干体制,开始进行分税制试点。专业银行之间贷款资金可以进行横向融通等。这些改革措施无疑会对宏观经济造成重要影响。

1992年开始实行财政复式预算,复式预算严格区分收支性质。国家要求经常性预算实行硬约束,不打赤字;同时规定建设性预算主要用于支持国家重大项目的建设。这些都是以前不曾遇到的新情况。

1994年进行金融体制改革,实现汇率并轨。这对人民银行调控货币供应量和稳定币值提出了新的挑战。政策性银行和商业性银行实现职能分离,重新组建三家政策性银行。原来的国有专业银行逐步转变为国有商业银行。银行性质的转变对货币政策的传导和货币的投放又会产生很多新的情况。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国家主要依靠财政发行债券筹措资金、调控经济与刚刚转变性质的国有商业银行贷款不积极不无关系。1992年进行了会计制度改革,接下来进行了税制改革,这些改革完成后则进行了分税制改革,分税制是财政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

1995年进一步完善政策性银行的经营机制。分期分批组建城市合作银行。按照分业管理的原则,规范各类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并加强监管,规定银行不得经营信托投资和证券业务。同时,进一步完善结汇售汇制度。1997年进一步完善税制,公平税负,强化征管,强调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严格控制财政支出,要求各级预算都要量入为出。1998年继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会计制度,强化企业财务管理,加强审计监督,严禁各种形式的乱摊派、乱收费、乱罚款。

2003年改革中国人民银行管理体制,提出逐步建立全国集中统一的证券、保险监管体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改革不断推进,中小商业银行组织结构得到优化。进一步规范证券业发展,继续深化保险业改革。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采取措施努力降低银行不良资产比例。2005年实行汇率制度改革。新的汇率形成机制无疑对中国进出口、中国外汇储备、中央银行外汇资产、基础货币以及货币流通量造成重大影响,从而对中国的宏观经济也会产生巨大影响。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完成股份制改造并成功上市。

2003—2007年,中央财政对地方的转移支付累计4.25万亿元,其中87%用于支持中西部地区。在部分企业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启动和扩大增值税转型改革试点。改革内外资企业所得税。2009年进行多项财税体制改革。2011年在完善国有金融资产、非经营性资产和自然资源资产监管体制方面,在加强境外国有资产监管方面进行改革,在财政管理体制和税收领域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2014年财政改革主要包括:开始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着力把所有政府性收入纳入预算,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各级政府预算和决算都要向社会公开,部门预算要逐步公开到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所有财政拨款的“三公”经费都要公开,打造阳光财政。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比例。推进税收制度改革,把“营改增”试点扩大到铁路运输、邮政服务、电信等行业,清费立税,推动消费税、资源税改革,积极推进房地产税、环境保护税立法工作。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扩大金融机构利率自主定价权。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扩大汇率双向浮动区间。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规范发展债券市场。

2015年,财税金融等重点改革深入推进。中央对地方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减少1/3,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增加。“营改增”稳步实施,资源税从价计征范围扩大。取消存款利率浮动上限,推出存款保险制度,建立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价格改革力度加大,中央政府定价项目减少80%,地方政府定价项目减少一半以上。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财政和金融改革一直没有间断,改革越来越深入。不同时期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与该时期财政和金融自身的改革进程协调一致的。

5.中国需求管理政策决策时滞短、政策时效性强

中国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的决策效率是非常高的,这和西方某些所谓的“民主”国家形成了鲜明对比。众所周知,美国如果要出台一项财政改革方案,可能要经过漫长的议会辩论,辩论的结果可能是被否决,即便通过,改革方案出台的最佳时机也往往已经错过。这样的改革不可能对经济有太好的作用。

三、中国需求管理政策的效果

1.需求管理政策效果系数

为了分析需求管理政策效果,本文设计了3个衡量需求管理政策效果的指标,即财政政策效果系数、货币政策效果系数、需求管理政策效果系数。3个政策效果系数计算公式为

式中:G为财政支出,M2为广义货币(即货币和准货币)。政策效果系数越大,说明政策效果越好,反之说明政策效果越差(见表7)。

虽然中国的需求管理政策很成功,但从政策效果系数变化趋势看,中国的需求管理政策效果、财政政策效果和货币政策效果都是越来越差的。

2.财政政策乘数与货币政策乘数

财政政策乘数和货币政策乘数揭示了影响财政政策效果和货币政策效果的部分因素。

表7 1990—2014年政策效果系数计算表亿元

以封闭经济为例。设企业投资函数为I= I(r),个人消费函数为C=C(Yd),个人可支配收入函数为Yd=Y-T,税收函数为T=tY,交易动机货币需求函数为L1=L1(Y),投机动机货币需求函数为L2=L2(r)。其中,r为市场利率,t为税率(此处的税率指税收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下同),Y为国民收入。若用E表示意愿的总支出(即总需求),用G表示政府购买支出,用m表示实际货币供给,用L表示实际货币需求,则有

于是,财政政策乘数可推导为

同样可以求出货币政策乘数为

3.影响财政政策效果的金融因素

4.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财政因素

式(2)说明税率t影响货币政策乘数从而对货币政策效果产生影响。其具体影响可概括为:税率越高,货币政策乘数越小,货币政策效果越差;税率越低,货币政策乘数越大,货币政策效果越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税收总额占国民收入比重(即税率t)呈现出了“V”字形变化(见图3),1996年左右达到最低,约11%,此后不断上升,2014年已达24%。近些年税率的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5.影响财政政策效果和货币政策效果的其他因素

图3 1978—2014年中国税收总额占国民收入比重(t)

消费函数一般是凹函数,即随着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增长,边际消费倾向越来越小,于是,财政政策乘数和货币政策乘数不断变小,财政政策效果和货币政策效果则越来越差。

边际消费倾向和投资利率弹性不但直接影响货币政策效果和财政政策效果,而且通过直接影响财政政策间接地影响货币政策效果,通过直接影响货币政策间接地影响财政政策效果。由此可见,货币政策必须有财政政策的配合方能取得好的效果;同样,财政政策也必须有货币政策的配合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从而,财政政策乘数和货币政策乘数的改变导致财政政策效果和货币政策效果的改变是边际消费倾向、税率、投资利率弹性、交易动机货币需求收入弹性和投机动机货币需求利率弹性等因素变化综合作用的结果。

财政政策乘数和货币政策乘数只是从技术角度部分地解释了中国需求管理政策效果越来越差的原因。中国需求管理政策效果越来越差还有很多深层次原因,这些原因利用财政政策乘数和货币政策乘数似乎已经无法解释。

我们更为关心的是,需求管理政策效果越来越差说明了什么?最重要的是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靠传统的需求管理政策促进经济增长变得越来越困难。

四、新常态下中国需求管理政策的调整与转变

《易经·系辞下》中有这样一句话:“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2]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法何以必变?凡在天地之间者,莫不变……故夫变者,古今之公理也。”[3]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本行之有效的经济管理方法可能效果越来越差,这就需要及时地变革。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在讲话中强调继续深化经济改革的重要性、迫切性。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维持高速增长近40年,这已经是人间奇迹!这期间,中国经济虽然偶有低谷,但很快就能从低谷走出;这些年,中国经济就像是一个上满了发条的玩具火车:前进,前进,永远是前进!党和国家领导人敏锐地认识到中国经济存在的问题,果断地踩下刹车,主动地换挡降速。于是,在中国经济理论界出现了一个新名词:新常态。

“1979—2010年的32年间,中国经济增长率超出10%(含10%)的年份就有16个。而2011年我国经济增长率为9.3%,2012年为7.8%,2013年上半年仅为7.6%。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2013年上半年主要经济指标处于年度预期目标的合理区间,经济社会发展总的开局是好的。‘速度再快一点,非不能也,而不为也’。”[4]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5月9日至10日在河南考察工作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在战术上要高度重视和防范各种风险,早作谋划,未雨绸缪,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尽可能减少其负面影响。”[5]“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常态’重大战略判断,深刻揭示了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新变化,充分展现了中央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处变不惊的决策定力。”[6]

中国传统的需求管理政策虽然也注重结构优化,但更主要的还是总量控制,这是与过去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相适应的。新常态要求我们彻底摆脱“速度情结”,经济发展要从过去的传统粗放转为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同时也要在宏观调控方式上进行转变,将调结构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搞强刺激、大调整,不搞“大水漫灌”,要抓住经济结构中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喷灌”“滴灌”,坚持“统筹调控”[6]。这也就意味着中国需求管理政策今后要转变为结构优化为主,总量控制为辅。必须坚持财政与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因为这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7]。

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需求管理政策都是中国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新常态要求宏观调控机制由危机应对逐渐转变为长效治理,中国过去的需求管理政策主要是对危机的斟酌应对,此后,需求管理政策应该更加注重符合长效治理理念的财政规则与货币规则的使用。

五、结 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长期、高速增长,需求管理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需求管理政策的特点是:(1)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斟酌使用财政与货币政策;(2)需求总量控制措施与结构优化措施相结合;(3)注重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4)利用财政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的同时,财政金融自身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5)需求管理政策决策时滞短、政策时效性强。

中国需求管理政策效果越来越差,这是边际消费倾向、税率、投资利率弹性、交易动机货币需求收入弹性和投机动机货币需求利率弹性等因素变化综合作用的结果,也有一些更深层次的原因。

新常态对中国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需求管理政策今后要转变为结构优化为主,总量控制为辅。必须要坚持财政与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新常态要求宏观调控机制由危机应对逐渐转变为长效治理,需求管理政策也应适应这种转变,注重规则性财政货币政策的使用。需求管理政策在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中仍然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1]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金融危机史[M].4版.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60.

[2]胡胜林.青少年受用一生的经典名言(经典励志版)[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4:200.

[3]梁启超.梁启超全集:第1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10.

[4]戚义明.站在复兴大业更高起点: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关于经济工作的重要论述[EB/OL].[2016-09-03].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2/22/c_126175088.htm.

[5]本报评论员.深化改革发挥优势创新思路统筹兼顾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N].新华每日电讯,2014-05-11(1).

[6]本报评论员.经济发展迈入新阶段: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上)[N].人民日报,2014-08-05(1).

[7]白钦先.以金融资源学说为基础的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战略:理论研究的逻辑[J].华南金融研究,2003(3):1-6.

Research on demand management policies in China:based on analysis framework of traditional Keynesianism

FU Dai-shan,WANG Nan
(School of Econom ics,Shen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henyang 110870,China)

The connotations are introduced of demand management policies,and the characteristics are summarized of demand management policy in China.Three indicators are designed in evaluating the effects of demand management policies,namely,fiscal policy effect coefficient,monetary policy effect coefficient and demand management policy effect coefficient.Based on the indicators,the judgment ismade that the demand management policy effect in China is getting worse.According to the fiscal policy multiplier and the monetary policy multiplier,the factors of influencing the effect management policy of demand are identified and the influences are analyzed of these factors on demand management policy effect.Finally the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on improving the demand management policy in China under the New Normal.

demand management policy;fiscal policy;monetary policy;economic grow th;New Normal

F 316.20

A

1674-0823(2017)01-0023-14

10.7688/j.issn.1674-0823.2017.01.05

(责任编辑:吉海涛)

2016-09-10

沈阳市科学技术计划项目(F15-198-5-12)。

付岱山(1967-),男,辽宁昌图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金融学、宏观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

10 14∶58在中国知网优先数字出版。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21.1558.C. 20161010.1458.008.htm l

猜你喜欢
总需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预算执行紧缩下的积极财政政策
正常的货币政策是令人羡慕的
研判当前货币政策的“变”与“不变”
“猪通胀”下的货币政策难题
下半年促经济稳增长积极财政政策将更加积极
波音预测中国民用航空市场总需求将达2.7万亿美元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财政政策转型
宏观经济学中金融市场影响经济的分析
浅析建国初期稳定物价的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目标选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