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传播学视角下外宣文本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研究

2017-03-10 06:52摆贵勤
怀化学院学报 2017年8期
关键词:译者跨文化新疆

摆贵勤,马 琴

(新疆农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830002)

跨文化传播学视角下外宣文本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研究

摆贵勤,马 琴

(新疆农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830002)

以外宣文本英译为例,针对新疆多民族聚居和多元文化特点,探讨跨文化传播学视角下外宣文本翻译中译者主体性发挥的重要性,并进行详细剖析。研究发现,外宣文本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体现在文本翻译的技术性处理上。技术性表现在对政治话语和对文化词语的技术处理两方面:对前者的技术处理表现在经意识形态析出后对外宣文本中政治话语的译法多元化;对文化词语的技术处理可能有多元民族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及其它三种不同类型。外宣文本翻译中政治话语的变通和多民族文化词语的有效传播,对译者是个较大挑战。除非译者发挥主体性,对文本中的一些话语进行技术处理方能成功实现文化摆渡。

跨文化传播; 外宣文本; 译者主体性

一、引言

新疆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地域性决定了新疆浓郁的民族丰韵。新疆的多元文化(佛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道教文化、基督教文化、天主教文化及喇嘛教文化等)使得新疆外宣文本中多元文化信息比重偏大,汉英文化信息的等效传递难度较大。译者只有考虑译出语和译入语文化的差异,发挥其主体性,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文化误译的风险、避免无效文本的出现,进而实现信息语际间的有效传输,做到信息与可接受度的统一。新疆外宣文本的有效性对新疆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国际语言学界中国的语言学话语是少有声音的,话语权还是掌握在西方学者手中[1]。要想真正让世界了解新疆,让新疆走向世界,在外宣翻译中译者在通晓多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基础上,还必须充分发挥其主体性。

二、跨文化传播学理论

中国文化能否走出去,能走多远,走出多少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翻译工作的力量[2]。外宣文本的翻译既要遵从受众的思维习惯和语言表现形式,又要兼顾影响传播效果的文化要素等,才能实现预期的传播效果。因而我们从传播学领域汲取养分,作为新疆外宣文本翻译跨文化文本重构模式的重要理论支撑。

外宣文本翻译是跨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美国传播学前驱拉斯韦尔在谈到宣传与传播的关系时认为:“同宣传最密切相关的科学研究就是对大众传播的研究”[3],并于1948年提出了“5W”(传播五要素)模式揭示传播活动的一般规律,即:“Who-Says What-In Which Channel-To Whom-With WhatEffect”,在传播学研究中具有划时代意义[4]。

吕俊教授认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信息交流与交换的活动,从本质上来讲,就是传播,并提出将翻译置于传播学理论中进行研究的呼吁[5]。张健教授基于拉斯韦尔的“传播五要素”理论依据提出外宣翻译必须注重传播效果[6]。

跨文化传播中,译者与受众具有不同的认知文化语境,因而其传播效果受制于诸多因素,其中政治和文化影响力最大。

三、对新疆外宣文本翻译的技术性处理

外宣文本翻译的重要特点是兼具较强的政治性和文化性。一方面,中国特色的词语和政治术语集中体现出时事政策和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另一方面,不同民族和文化蕴含着不同的思维方式、世界观、宗教观和民族风俗等,有待于译者深度、精准的解读。翻译过程中,将中国特色现象与政策合理表达,兼顾跨文化语境,以传播对象的语言风格和思维习惯为传播目的,提高传播效果,对译者发挥其主体性作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翻译家在对译者主体性进行研究时认为,译者在解释原作的过程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不仅包括语言的、历史的和政治的,还包括来自译者内心的、世俗的和社会的。译学辞典对“译者主体性”的定义是指翻译中的主体能动地操纵并转换原本(客体),使主体的本质力量在翻译行为中外显的特性[7]。屠国元等认为,为最大限度满足译入语文化需要,译者将外部环境的影响与自身视域的制约相融合,在翻译中表现出主观能动性[8],即译者主体性。

马克思说过:“如果你不能表达自己,就将被别人表达”[9]。英语已经成为世界性的语言,我们要很好地借助新疆外宣文本的英语翻译这一语言载体在不同层面向国际友人展现新疆独有的历史、宗教和文化等。然而,新疆外宣文本又不同于内地省区,地名、民俗、民情的译法多元,需要了解的文化元素更多。为实现信息变通对等,译者主体性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英译新疆外宣文本,一定会碰到不少文化缺省问题,需要发挥译者主体性,积极寻找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默契,在译入语中重写。译者主体性的发挥贯穿于对翻译文本的选择、理解、诠释及对翻译策略的操纵和语言层面的艺术再创造等翻译实践活动。

在新疆对外宣传文本的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含义有别于内地外宣文本中的译者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对新疆外宣文本翻译的技术性处理上。对新疆的地缘政治性和多元文化性(简称“二元”特性)的技术处理是译者要考虑的主要内容,要考虑译出语和译入语国家的政治性差异,采用编译而不是直译或硬译,应对文本进行过滤、把握好接触度和有效性之间的张力,宁可“异化”加注也不有损原则地“归化”。多元文化决定了译者需通过民族语言音译其民俗文化词语以传达民族情感和体现他们的文化权利,目的语读者的信道能力由于缺乏源语文化背景的支撑必然小于源语读者,译者综合使用嫁接、转借和转基因等技巧实现文化间契合,体现译者张力间的技术风采。

(一)对政治话语的技术处理

英国翻译家斯坦纳将阐释学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中,他认为译者在理解和表达原文意义时,译者的主观因素不免“侵入”到文本中,“侵入”的目的便是“吸收”,但“吸收”过程中难免丧失源语本色,因而“补偿”就很必要[10]。新疆外宣文本中政治话语具有其文化独特性和政治敏感性,在英译中我们往往找不到与其概念相对应的英文术语。为了准确传播中国政治话语的概念,译者需要在译文中对这些术语进行二次命名或再创建、或补偿。

例1:我们坚信在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国家教委的英明领导下,一定可以实现我们的目标。让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继承和发扬我校的优良传统,解放思想、开拓进取、与时俱进迎接新的挑战和创造新的辉煌。译文:We firmly believe that we can surely attain our objectivewith thewise leadership ofC.P.C.Xinjiang Party Committee,Xinjiang people's government and the state ministry of education.Let's take Deng Xiaoping's theory and Jiang Zeming's“Three Represents(The Partymust always represen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advanced productive forces,the orient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advanced culture,and the fundamental interests of the overwhelmingmajority of the people in China.)”as a guideline,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the fine tradition of our school,emancipate our mind,blaze our own way,keep pace with times to anticipate a new challenge and create new brilliance[11].

翻译过程中译者追求跨文化传播有效性,宁可“异化”加注也不有损原则地“归化”。社会主义的文化时空主色调是政治文化,对政治话语的技术处理是译者要考虑的主要内容,解读上述关于新疆某高校校庆的领导讲话内容时,除去厚实的语言功底,还需译者对国情特色词进行跨文化解读。单凭通晓两种不同的语言而政治立场却不坚定的译者是不能从事外宣文本翻译工作的。译者在括号中对文本中的“三个代表”进行了背景知识的补充处理,准确表达了这个概念的科学内涵和本质属性。为了不违反简明性原则,“三个代表”翻译为“Three Represents”。但是这样的翻译又与确切性原则相冲突,为了综合协调,译者对文本中“三个代表”异化加注,进行了背景知识的补充处理,符合确切性所需的内容。对于普通读者而言,政治翻译家们翻译的政治话语晦涩难懂,从政策普及的意义上讲,考虑到广大人民对政策解读的需求,外宣文本译者主体性建构的内涵中译文的可接受度成了译者首要考虑的因素。

例2:全区各族群众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抓住机遇、开拓创新、奋力拼搏,在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和各项社会事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译文:The people of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in Xinjiang under C.P.C.Xinjiang Party Committee and the People's Government's correct leadership havemademarked achievement in economic development,reform and opening and all fields of social undertakings by making a good use of this opportunity,displaying pioneeringand struggling spirit[12]60.

翻译即对源文本的改写,并受命于权利。上述文本中政治话语和概念性词语属于翻译学中的不可译性现象之一。中国特色的文化与西方国家差异巨大,外宣文本的任务在于向不同文化传统、历史背景的民族推介中国独具特色的国情风貌、文化传统、政治主张等,在对外输出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与西方受众的观念发生碰撞,这就对翻译的技术性提出很高要求。译者对上述外宣材料中的话语,如“全区各族群众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开拓创新、奋力拼搏”等起到“过滤”的作用,采用编译而不是直译或硬译。做到措辞运用得当,用意含而不露。在外宣翻译中,对文本的政治性改写是立足于国家和地区形象建构及维护国家意识形态考虑的。

例3:“三严三实”。译文:Three Stricts and Three Honests(be strict in morals,power and self-discipline;be honest in decisions,business and behavior)[13].

在做中国特色的专有名词和政治术语的表达中,译者当具有一种健康的怀疑态度。我国的政治口号和政策术语追求语言用词工整、对仗,宣传部门善于对其用数字加以概括,已经成为外宣文本中行之有效的宣传模式,如“三严三实”、“四个全面”、“五位一体”等。在对外宣文本中的特色词汇搭配时,如果译出与西方价值观发生冲突的文化信息,则会引起受众的心理抵制,译者有必要对此类信息回避或过滤;亦或在译语中可以转换成相应的简单句,避免语义的糅杂,使译语生硬、翻译误导最终导致跨文化传播失效。在上例翻译中,strict in power不仅没有传达preventing power abuse(防止权力滥用)的含义,还会给读者“酷吏”的感觉;其次,中文的“实”也并不限于“诚实”这一种意思,还具有诸如solid work(工作扎实)、down to earth(务实)等之意;最后,要让读者通过上述表达理解“修身” (strict in morals) 和“律己” (strict in self-discipline)的区别也非易事。

例4:“一带一路”。译文:the“Beltand Road”initiative[14]。

新疆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作用尤为重要,国家领导人就新疆地区的发展专门召开了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国家主席习近平2013年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后,其英文翻译在国内外就有众多版本,如:Silk Road Economic Belt[14]、Silk Road Economic Zone[15]、“one belt,one road”[16]和a“new Silk Road”belt[17]等。为了规范,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会同商务部和外交部对其英文表述做了统一:简称的译法是“Beltand Road”initiative(由于它是一种倡议,并非项目、战略、计划或规划,故译为initiative)。其全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译为“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and the 21st-CenturyMaritime Silk Road”[14]。

译者要发挥其主体性,立场坚定地使用中国“一带一路”的官方称谓表达我国的政治诉求,提升中国话语权,有效向受众传输“维护中国主权与中华民族利益”的立场不动摇。

从跨文化传播学角度翻译政治话语中的文化特殊性,译者需考虑译文在目的语受众中的可接受度和有效传播度,而传播度则直接受制于译者主体性的发挥程度,进而影响政治话语的跨语际传播有效性。在此过程中,译者主体性发挥的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

(二)对文化词语的技术处理

不同文化的信息负载是有差异的。多元文化意味着译者需具备多种语言知识和通晓多民族文化,因而处理的文化因子就多,跨文化传播效果受到的影响因素就越复杂,如译者语码转换的负荷加重,文化词语翻译中的汉化、民族化或顺应西方的归化处理是否得当等,都需要译者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多方面的考虑和文化上的创意,体现译者跨文化张力间的技术风采。

1.对历史文化词语的技术处理

新疆自然景观神奇独特、文化积淀厚重,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教堂、教派、寺院组织、宗教节日等。翻译时要考虑不同宗教的文化特质,选词时要考虑宗教特殊性,要准确、不能混淆。译者只有借助编译发挥其主体性才能提升外宣文本的质量,通过文本的有效性树立新疆在国际上的外宣形象。

例5:高昌回鹘王国(Gaochang Uygur Kingdom)在宣传文本中被译为Gaochang Huihu State[18]。

显然是对回鹘历史文化的不了解,回鹘和维吾尔是同一个词Uyghur的音译,即古代对维吾尔族的称呼。如果直译为Huihu,新疆受众难以与西方受众感同身受,因为后者缺乏对这一建筑历史的认知。译者此时保留源语文化的意象,拒绝抹杀该句的异域色彩,在吸收和补偿之间游移,即译者和作者的“视域融合”。抹杀该句的异域色彩,在吸收和补偿之间游移,即译者和作者的“视域融合”。在此择词过程中,译者主观能动性作用的发挥举足轻重,把回鹘译为Uygur是译者的主观自我对外部世界做出的能动反应。

新疆外宣文本的翻译既要维护本土源语的文化表征,又要保证译出语信息能够被译入语受众理解并接受,实现跨文化传播视角下的民族文化性和传播有效性的双赢。

例6:“陕西大寺”译为“Shan XiGrand Muslim Temple”[12]50。

位于新疆乌鲁木齐的“陕西大寺”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久经风霜,由陕西渭河流域一带各界伊斯兰教回民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筹资重建,抗日战争时期是乌鲁木齐市回族穆斯林民众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支援抗战运动的大本营。殿内四壁和门窗的装饰严格遵循不使用偶像和动物图饰的伊斯兰教义,大殿内铺垫着供穆斯林礼拜用的毛毯。temple指佛教徒的寺院或基督教徒的教堂,与伊斯兰教没有任何关系。译者要考虑受众的文化认知水平,考虑受众的跨文化解读接受的质量和层面,将其更正为the Grand Hall of the Shaanxi Mosque。

历史古迹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断地在做深层信息的挖掘,借助语言承载跨文化信息的功能体现政府对宗教事业的关心。在此过程中,视域融合是不可外显的、复杂的思维过程。这一过程愈长久且慎重,译者主体性的彰显则愈充分,译文则愈精彩,跨文化传播的效度则愈明显。

2.对民俗文化词语的技术处理

文化意象的传输,既取决于受众又有赖于文化因子传输信道的宽窄。信道窄时,译者不妨“借船出海”,借用进入英语词典中的阿拉伯语或波斯语承载我们的民俗信息,拓宽其传输信道;抑或通过加几个字或一两句话补充外国人不懂的背景,但可以保留源语的发音,实现保持源文化的异,有效遵从民族政策的决策权力。译者通过编译,既维护源语的文化表征又保证信息被译入语读者接受,民族文化性和文本有效性兼而有之。

(1) 饮食类

例7:哈萨克族风味食物,马肠子称为哈孜(Khazior the horseflesh sausages[19]61);马奶子,又称禾木孜(Kumissor fermentedmare'smilk[19]61),制作工艺复杂,是各种盛会、盛宴中的珍贵饮料,具有独特的草原风味,是哈萨克族最喜爱的饮料。

例8:维吾尔族风味食物,馕(nan or Uygur bread[20]57)是维吾尔族主食,起源于波斯的发酵面饼,伊斯兰教传入新疆后改叫“馕”,又分很多种,如:肉馕(Uygur pizza[20]57)、油馕(crispy nan[20]57)、窝窝馕(girdle nan or Uygur bagel[20]57)等。

例9:风味菜肴和小吃,抓饭称扑劳(Pilaf/Paola or ingredients containing rice,lamb,carrot,onion and cooking oil[20]57)、烤羊肉(Shish kebab[20]57)、烤包子(Samsa or baked dumpling with stuffing ofminced lamb and onion[20]57)、馓子(Sanzior oil-fried noodle[20]61)等。

在外宣文本的翻译过程中,除了语言文字的视域融合外,译者还需对文化移植做出艰辛的考量,即对源语语言效果或审美效果进行补偿。以镶补式翻译或音译加意译对新疆特色美食进行解释,既保留了源语负载的文化因子,又实现了信息传输,音意兼备。跨文化移植的妥帖、完善与否,实际上是对译者的再创造力的检验[21]。上述3个例子中,译者对新疆特色饮食类名称采用移植法,即通过类比对英语文化中内涵表达基本一致的词增译,将新疆的民族性与目的语文化完美结合。译者对目的语受众的需求、能力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做了慎重的考量,因而完美结合。译者对目的语受众的需求、能力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做了慎重的考量,因而在呈现译文的同时,还呈现了对新疆文化元素做出的注解,采取适当的文化补偿策略,建构异质文化,促进跨文化交流,使受众对源语文化产生深刻共鸣,达到预期的对外宣传效果,不遗余力地实现跨文化传播的效度是译者主体性的再次彰显。

(2) 服饰类

例10:花帽(Durpar[20]45,维吾尔语音译),因其花纹和工艺不同主要分为以下几类:巴旦姆花帽(Almond[20]45,取名于巴旦杏,源于波斯语)、塔什干花帽(Tashkent[20]45,乌兹别克语音译)、曼波尔花帽(Manbor[20]45,维吾尔语音译)、奇曼花帽(Qiman[20]45,维吾尔语音译)、再尔花帽(Zare[20]45,波斯语音译)、夏帕克帽(Xiapak[20]45,维吾尔语音译) 和阿克多帕帽(Akduopar[20]45,维吾尔语音译)。

翻译维吾尔族服饰中的花帽(Uygur embroidery hat,译者将民族性和译入语文化二合一,通过移植法找出英语文化中内涵基本到位的词语进行增译)时,仅考虑增加语言的信息含量(如:镶补式翻译)已显不够,更多的需要考虑如何译出适合本民族语言的译本,同时又引入外来语的语言(Uygur embroidery hat)以丰富自己的目的语。我们认为译者除了要考虑语言问题,更要关注源语言在转换中的失落、变形、添词、删词和改动,抑或明晰处理,在某种程度上均是对原文文本的“进攻”,是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别样体现。

(3) 文化艺术类

例11:木卡姆(Mucam[20]31,阿拉伯语音译);刀郎舞(Doran dance[20]31,维吾尔语音译);麦西来甫(Maxirap[20]40,维吾尔语音译);那达慕(Nadam or grassland fair[20]13,镶补式翻译)。

Mucam为阿拉伯语,意为古典音乐,是伊斯兰音乐中特有的名称。十二木卡姆(the Twelve Mucam)集中运用传统的多元语言与艺术形式,分别将音乐、舞蹈、文学和戏剧等融为一体,突出了维吾尔族群众多彩绚烂的生活色彩及历史背景下的民族理想和精神追求。这种独特的音乐形式在全世界各民族的艺术图谱上独树一帜,堪称一绝,2005年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刀郎舞是盛行于塔里木盆地的维吾尔族集体舞蹈,它动作粗犷,节奏感强烈,热情奔放;麦西来甫是维吾尔族歌舞杂糅的民间娱乐形式。那达慕盛会的前身是蒙古族“祭敖包”,是蒙古民族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创造和流传下来的具有独特民族色彩的竞技项目、体育项目和游艺活动。

囿于英汉文化的差异,如此多彩斑斓的新疆各民族艺术形式,对于受众而言,大多都是缺省信息,译者要发挥其主体性对新疆形象“自塑”,保留原汁原味的新疆特色,迎合源语读者的期待视野。

例12:以当地主要民族的译音命名的节日或文学著作有:柯尔克孜族(Kirgiz[20]48)的民族史诗《玛纳斯》(Manas[20]48),蒙古族(Mongols[20]49)的英雄史诗《江格尔》(Ganger[20]49);塔吉克族(Tajik[20]12)的传统节日巴罗提节(Parot Festival[20]12),俄罗斯族(Russian[20]43)的帕斯喀节(Paska Festival[20]43),满族(Manchu[20]49)的颁金节(Banjin Festival[20]49)。

新疆多元文化艺术决定了译者需通过民族语言音译其民俗文化词语以传达民族情感和体现新疆的民族文化权利,同时对民俗词语进行增译、类比、嫁接、镶嵌和文化转基因的处理,通过意义加注疏通信道让新疆民族文化走出去。

跨文化传播的终极目标就是通过译者发挥主体性对原文信息解读,讲述新疆故事、传播新疆文化,并赢得受众的理解、接受和认同。

3.其它

例13: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与亚欧大陆的交通要道。译文:The Silk Road refers to a transport route,connecting ancientChinawith Central Asia,WestAsia,Africa,and the European continent[22]6.

译者既不能低估国外受众的智力,又不可高估他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程度,因此适当地对跨文化文本进行重构,再现文本中的诗学感染功能,对文化缺省信息进行补充,被视为解读有特殊文化意义的跨文化信息的有效手段。

上例的译文对源文本信息进行补充,不仅补充了丝绸之路中的亚欧大陆指的是中亚、西亚、非洲和欧洲,而且将“中国”变成了清晰明白的“古代中国”,让受众一目了然。译者对中文进行编译,增加信息含量、挖掘深层信息,使行文更加流畅、逻辑关系更加紧密。我们将其视为译者主体性的彰显。

例14:新疆各民族热情奔放、能歌善舞,形成多姿多彩、魅力独特的地域民族风情,乌鲁木齐被誉为“民族风情城市”、“民族歌舞之乡”和“清真美食之都”。译文:The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in Xinjiang have fostered colorful ethnic cultures with unique charm.Hence,Urumqiis reputed as“the City of Ethnic Customs”,“the Home to Ethnic Songs and Dances”and“theMetropolisofHalal Food”[22]11.

汉语中的“四字格”在遣词造句中讲究意蕴丰富、辞章考究的集中体现。然而,英文措辞却少堆砌辞章,多言简意赅。译者发挥主体性对“热情奔放、能歌善舞,多姿多彩、魅力独特”进行了释义改写,对冗余信息做了删除处理,便于受众理解,实现了语内连贯,以期在目的语文化的交际环境中产生积极的意义。

四、结语

本文借助跨文化传播学理论阐释外宣文本中的案例,试图说明政治话语变通和多元文化是新疆外宣文本的内涵。新疆外宣文本中政治性元素不能忽视,多元文化增加了外宣文本的文化特色性,“二元”特性加重了外宣文本中传输信道的负荷和语码转换的难度。为避免政治上的偏差和文化上的误译,除政府部门需提高对外宣翻译的重视程度[23],对译者翻译的技术性取舍本身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凸显译者主体性的参与。译者要特别注意外宣文本翻译中用词的准确性、少数民族地名的英译技术性处理,以及新疆各民族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在译法上的技术性处理。对上述因素进行技术性处理的结果对解决国家主权性、民族文化性和文本有效性之间的矛盾所起的积极作用非常突出,直接影响跨文化传播的效度。

[1]牛汝极.建构中国民族语言研究的国际话语秩序——从语言哲学到语言秩序[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6(1):146-151.

[2]黄友义.发展翻译事业,促进世界多元化文化的交流与繁荣[J].中国翻译,2008(4):6-9.

[3]沈苏儒.对外传播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12.

[4]张健.新闻英语文体与范文评析(第二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177.

[5]吕俊.翻译学——传播学的一个特殊领域[J].外国语,1997(2):39-44.

[6]张健.英语对外报道并非逐字英译[J].上海科技翻译,2001(4):22-25.

[7]方梦之.译学辞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82-83.

[8]屠国元,朱献珑.译者主体性:阐释学的阐释[J].中国翻译,2003(6):10-16.

[9]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一).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3.

[10]唐培.从阐释学视角探讨译者的主体性——兼谈《魔戒》译者主体性发挥[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6):68-72.

[11]新疆大学校长办公室.Xinjiang Universtiy[EB/OL].(2013-08-01)[2014-05-02].http://www.xju.edu.cn/english/about%20xju.htm.

[12]余言,向京.中国新疆名胜古迹[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12.

[13]新华网.Senior leader urgeshonesty,restraint for CPC officials[EB/OL].(2015-04-21)[2016-01-12].http://news.xinhuanet.com/english/2015-04/21/c_134171297.htm.

[14]新华网.Silk Road Economic Belt Int’l Seminar opens in Xinjiang[EB/OL].(2014-06-26)[2016-01-12].http://www.china.org.cn/business/2014-06/26/content_32778702.htm.

[15]新华网.2nd China-Russia Expo to bring about new chances[EB/OL].(2015-09-01)[2016-01-12].http://news.xinhuanet.com/english/china/2015-09/01/c_134574980.htm.

[16]新华网.China,S.Korea and Japan triangle reinforced after summit[EB/OL].(2015-11-03)[2016-01-12].http://news.xinhuanet.com/english/indepth/2015-11/03/c_134779947.htm.

[17]新华网.Xi proposes a‘new Silk Road’belt[EB/OL].(2013-09-09)[2016-01-12].http://usa.chinadaily.com.cn/epaper/2013-09/09/conte nt_16954311.htm.

[18]Toocle.Ancien City of Gaochang[EB/OL].(2013-06-30)[2014-05-02].http://www.toocle.com/travel-in-china/detail--635-Ancient-City-of-Gaochang.html.

[19]涂苏别克·斯拉木胡力.哈萨克民俗文化[M].乌鲁木齐:新疆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20]Tourism Administration of the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Traveling around Xinjiang[M].Beijing:Science Press,1997.

[21]方梦之.翻译新论与实践[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111.

[22]张冠华.中国·乌鲁木齐[M].乌鲁木齐:乌鲁木齐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2015.

[23]王晓同,刘建怀.顺应论视角下的中小城市旅游景点外宣翻译问题及其对策研究——以沧州市为例[J].怀化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6(10):94-97.

A Study on the Subjectivity of Translator in Translating English Public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oss-cultural Comm unication

BAIGui-qin,MA Qin
(Foreign Language College,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Urumqi,Xinjiang 830002)

With respect to themulti-ethnic settlement and cultural poly-system of Xinjiang,the author advanced his views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in external public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and expounded it by taking the translation of publicity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found that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was embodied in the technical process of text translation.Technicality is shown by dealing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itical sensitiveness and multi-national culture effectively as well.On the one hand,the politicalization is embodied by filtering the ideology in translating political discourse related to Xinjiang.On the other hand,the technical processing of the multi-cultural wordsmay include three different types.It's a big challenge for the translators tomake appropriate changes in the light ofwords of political sensitiveness and effectively transmit the information ofmulti-national culture.The presence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the adoption of technicality in the text,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transmission of cultur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publicity;subjectivity of translator

H315.9

A

1671-9743(2017)08-0094-05

2017-03-1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新疆大学中外文化比较与跨文化交际研究基地”项目“从译者主体性视角看新疆外宣文本的翻译”(XJEDU010713C04);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新疆群体性冲突事件的传媒引导研究”(13XXW009)。

摆贵勤,1982年生,女,回族,新疆博乐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比较文学、翻译;

马 琴,1968年生,女,回族,新疆伊犁人,副教授,研究方向:课程教学论。

猜你喜欢
译者跨文化新疆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译者生存与翻译存在关系的生存论建构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英文摘要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新疆多怪
论词汇的跨文化碰撞与融合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