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策略研究
——以甘肃庆阳香包为例

2017-03-11 13:22陇东学院历史与地理学院甘肃庆阳745000庆阳市文广局甘肃庆阳745000
关键词:香包庆阳庆阳市

(1.陇东学院 历史与地理学院,甘肃 庆阳 745000;2.庆阳市文广局,甘肃 庆阳 745000)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策略研究
——以甘肃庆阳香包为例

李朝阳1,陈亮州2,王 莹2,刘远补2

(1.陇东学院 历史与地理学院,甘肃 庆阳 745000;2.庆阳市文广局,甘肃 庆阳 745000)

非物质文化遗产甘肃庆阳香包蕴含了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医学和社会价值。在保护实践中,通过健全传承机制、建立生产性保护示范单位、加强资料整理研究、扩大对外宣传,形成了较完善的保护体系;通过制定香包产业发展规划、建设香包文化产业园区、扶持香包文化企业发展、创立合理的经营模式,已使香包的产业发展初见成效,但同时仍然存在活态传承不佳、企业竞争力不强、产业组织化水平低等问题。因此,应坚持产业开发与文化生态保护相协调的原则,确立“打造原生态艺术精品”的产业定位,实施人才、品牌、管理和研发四大战略,突出产品多样化、产业组织化、规模适度化、营销网络化、空间全球化等产业发展思路,推动香包文化产业的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香包;庆阳

随着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颁布,世界非遗认定受到各国普遍重视,我国非遗保护、传承与开发工作也在火热进行中。面对种类多样、个性特征鲜明的非遗资源,有必要对各非遗的保护与开发策略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庆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以香包为代表的非遗资源保护与产业开发取得了一定成效,对其进行研究有利于解决地区非遗保护实践中的问题,并可寻求非遗保护与利用的共性规律。

一、庆阳香包及其价值

(一)庆阳概况

庆阳市位于甘肃省东部,属于黄河中游黄土高原沟壑区,地形类型复杂,山、川、塬兼备,梁、峁、沟相间分布,有世界上面积最大、土层最厚、保存最完整的“天下黄土第一塬”——董志塬。庆阳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气候温暖,适宜农耕。2016年庆阳市总人口224万人,农业人口占75%。从总体上来看,经济发展落后,属于封闭和落后的农业区域。

(二)香包的历史渊源

远在20万年以前,就有古人类在庆阳生息繁衍。庆阳还是华夏始祖轩辕黄帝部落和周先祖农耕文化的发祥地,周先祖不窋于豳地(今庆阳、宁县)始建邦国。①曹天府:《节庆活动对传统民俗文化传播的影响——基于对庆阳香包节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兰州大学,2013年,第18页。悠久的历史为这片土地留下了香包、剪纸、皮影、五蝠皮鼓等民俗艺术,2005年“庆阳香包绣制”入选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庆阳香包又称绌绌,是一种民俗饰品。它是按照剪纸的图样,在丝绸布料上用彩色丝线绣出各种各样的图案,缝成不同的造型,内芯填充棉花、香料,做成小巧玲珑、精致漂亮的刺绣饰品,用以表达祝愿祈福、消灾避邪、祛病保平安等寓意。

庆阳地区端午节有制作和佩带香包的习俗,据说形成于四千多年前,《黄帝内经》的作者歧伯开创“薰蒸法”,因歧伯生于庆阳,故此法在当地渐成习俗,流传不断。2001年,在庆阳市华池县境内金代双石塔内发现了一只香包,据考证,这只香包距今至少有800多年,被称为“千岁香包”,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香包。①《庆阳香包》,百度百科,https://baike.so.com/doc/554 4609-5759716.html#refff_5544609-5759716-2。

(三)香包的价值

1.历史价值

庆阳香包刺绣中保留着古老民族部落对祖先图腾的崇拜,以一种特殊的民俗方式记录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如刺绣针扎“人面鱼”绣的就是炎帝神像,香包刺绣中大量的鱼是对先周始祖后稷的崇拜,蛇是对女蜗的崇拜,牛、虎是对伏羲、轩辕黄帝的崇拜,猴是夸父族的族帜,鸡、羊则是炎帝后裔的族帜。②余正东:《庆阳香包》,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50页。据考证,庆阳香包中的针法与人类祖先用骨针缝合围腰衣服基本相似。因此,庆阳香包的工艺和内容都饱含着丰富的历史价值。

2.文化价值

庆阳香包是文化的符号和载体,其系列图纹造型是中国古文化的体现。如香包刺绣造型中有双鱼共头的针扎,这种纹饰是中国古文化中的阴阳合一的原始太极图,造型古拙,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陇东香包中的双鸟或双鱼图案,双鸟双鱼相互衔口,被称为水火相济的坎离图,造型有趣并寓意深刻。这些香包图案造型具有体现中国古代哲学文化在民间影响力的突出价值。③曹焕荣:《庆阳香包开发的反思与展望》,《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3.艺术价值

庆阳香包刺绣类型多样,造型古朴独特,展现内容丰富,表现手法巧妙,寓意深刻,做工考究,以简单质朴和粗拙敦厚的艺术风格展现了原始的生态美。

从表现手法上来说,香包广泛运用象征、借喻、借代等手法表达丰富深刻的思想情感。象征手法如牡丹象征荣华富贵,桂圆象征团团圆圆,喜鹊象征喜事临门。借喻手法多表现在中国古代的生殖文化方面,如用葫芦多籽借喻祈求生子,用燕子双飞借喻爱情甜蜜、婚姻美满。寓意多借汉字谐音来表现,如将莲花、鲤鱼放在一起,寓意“连年有余”,将枣、花生、桂圆、莲子放在一起,寓意“早生贵子”,把三只羊和太阳放在一起,寓意“三阳开泰”等。④马雪艳、冯伟一、李克林:《对庆阳香包的历史文化研究》,《艺术探索》2007年第3期。

香包刺绣的表现手法灵活多变,不讲透视,不求比例,不讲形象,只求神似,夸张变形,艺术特色鲜明。各种动物香包,或大头小身、有头无尾,或身长蹄短、以爪代腿。审美观点独特,采用意象手法夸张造型,幻化姿态,多变视点,随兴创作。比如香包“猫吃老鼠”,在猫肚上绣几个小老鼠;香包“两面人”头上前后都长鼻子、眼睛、嘴。⑤袁凯、凌云:《庆阳香包的原生态美》,《陇东报》2008年4月14日。

4.医用价值

庆阳香包里装的香草及中药,是岐伯故里对传统医学保健方式的传承。人类早期佩戴香包主要目的是“避瘟防疫”,香包的香料中含有多种香气成分,这些香气能够预防和治疗多种细菌性传染病,室内悬挂香包不仅能杀灭病菌、香化美化环境,而且具有祛病延年的保健作用。⑥青国斌:《弘扬香包“魂”拓展产业链》,中国庆阳官网,(2009-12-03)[2017-6-2],http://www.China qy.info/。对庆阳香包及香道文化的研究,有利于弘扬和发展传统中医药理论,创新发展药枕疗法、肚兜疗法、香包疗法等。

5.社会价值

庆阳人民通过制作和佩戴香包寄托愿望,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同类型的香包文化意涵不同,例如头戴型的香包,一般绣成各种猛兽的造型,具有驱邪护身的寓意。胸挂型的香包,既有象征吉祥如意的飞禽走兽,也有各种象征丰收祈福的植物等,以表达人们祈福求安、祈求五谷丰登的愿景。背负型香包,主要以蛇、蟹子、壁虎、蜘蛛、蜈蚣等有毒动物为原型,表达了“以毒攻毒”的护身愿望。而脚蹬型香包,一般以龙、凤凰等图案制作龙凤鞋,寓意“阴阳平衡”“并蹄腾飞”的美好愿望。

二、庆阳香包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现状

(一)保护现状

庆阳香包绣制自2006年5月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以来,主要从以下方面开展了保护工作。

1.组建传承机构和队伍

确定了庆阳市文化局为庆阳香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保护单位,设立了庆阳市香包民俗文化研究中心,开展了以庆阳香包为代表的民俗文化产品的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工作。认定和命名国家级传承人1名,省级传承人5名,市级传承人25名。项目保护单位已举办五届民间艺术家评审大会,共评选出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126名,甘肃省民间艺术家477名,庆阳市民间工艺美术大师459名。2011年,庆阳岐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被文化部授予“香包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2.建立传承机制

建立了全方位的传承保护工作机制。一是建立了传承人扶助机制,国家级、省级、市级传承人每年按标准发放补贴,鼓励开展传习活动。二是建立了传承人工作跟踪监督机制,从创作作品数量、传授技艺和参与艺术交流等方面对传承人规定明确的年度工作任务,实行年度考核制。三是建立了传承人培训机制,文化局每年度都开展常规化的传承人专题培训活动,制定香包刺绣群众培训的人数和目标任务,促进香包文化传承。

3.强化资料整理和研究

围绕非遗传承人的技艺、作品、生活等方面做了资料的收集和记录,对每个代表性传承人进行“一书一盘”的底线记录保护,通过普查、记录、整理、存档,形成了丰厚的香包资料数据库。2012年在庆阳市博物馆布置了700多平米的庆阳香包展厅,共收藏香包刺绣作品1000多件,全面反映了庆阳香包的历史、演变过程、制作工艺及开发现状等,是集资料整理、研究、开发为一体的展厅,免费向公众开放,推进了香包文化传播。

同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项目保护单位编辑出版了《庆阳香包绣制》《庆阳香包》《庆阳香包传统刺绣纹样》等书籍,2015年创办了《民俗庆阳》刊物,宣传以庆阳香包为代表的庆阳民俗文化。

4.扩大文化宣传

自2002年以来,庆阳市政府每年举办“中国庆阳端午香包民俗文化节”,目前已成功举办15届香包节。以香包节为平台,向海内外的客商和文化界宣传了庆阳香包民俗文化。多次举办民俗文化产品拍卖会,展示精品,提高了香包刺绣作品的价值定位。积极组织人员参加各类全国性的非遗展览展演活动,先后20余次受邀出访法国、德国、美国、意大利等国家。在舆论宣传方面,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日、中国庆阳端午香包民俗文化节、中国农耕文化节、非遗进校园、研讨会等活动的开展,增进了社会公众对非遗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了社会公众的非遗保护意识。

(二)产业开发成效

1.发展机制

庆阳市在加快特色文化大市建设的目标下,政府大力推动香包文化产业发展,通过申报非遗项目争取到了中央政策上和经费上的支持,制定了《庆阳市民俗文化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完成了香包产业发展规划。目前,庆阳市通过以下措施推动了香包文化产业的发展:加大资金投入,扶持企业经营,打造产业园区,引领产业集群发展;搭建市场平台,扩大对外交流,开拓市场空间;加强劳务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制定生产标准,规范行业经营等。

2.产业组织模式

庆阳香包制作经历了从礼品到商品,从分散化到组织化的发展演变,形成了特有的产业组织模式。

(1)自产自销模式

这是一种自发的产销形式,即农户根据市场需要,自己设计生产、自主销售的经营模式。在经营中农户会相互传、帮、带,以专业村形式出现,具有自发性、分散性的特点,发展不稳定。由于技术标准低,以低端市场销售为主,经营能力不强。

(2)“销售商+农户”模式

一些香包个体经营者随着销售能力的提升,逐步由生产走向了香包专业经销,当拥有稳定的客户资源和销售市场时,根据市场需求,组织周围农户生产,收购销售。一般以村为单位构建生产网络,对农户进行款式和生产标准方面的指导,在交易方式上订单生产和市场交易并存。

(3)“公司+基地+农户”模式

经营较好的个体经营者在政府的扶持下,成立了香包刺绣公司。公司具有一定的市场营销和产品开发能力,进行产品设计、包装、市场开发、品牌塑造等。公司设有生产基地,基地一般建在农村,由基地连带分散农户。公司和生产基地之间一般以订单方式合作,通过基地与公司的分工合作提高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发挥香包的手工制作特色。这种方式是较成熟的组织模式,使香包的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竞争力不断提升,带动了产业向规范化经营。

(4)团体会展模式

主要指通过举办和参与各种国内外会展,签约订单、销售产品的方式。阳市通过举办香包节和由政府文化部门牵头组织香包经营人员参加国内外的各种艺术博览会,进行作品拍卖、创作展演、交流技艺,推动经营创新,开拓产业市场。

3.发展成效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至2016年庆阳市建立起有规模的香包民俗文化产业公司203家,资产总额达33.49亿元,其中独立注册使用商标的公司14家。全市以香包为主的民俗文化产品达二十多个大类五千多个品种,香包产业群聚集了三万多农户、十五万多农民,拥有六十多个生产基地,年生产香包500万件,远销全国56个大中城市及美国、日本、欧盟、东南亚、港澳台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①赵宽坡:《地方性产业的社会建构——以庆阳香包产业化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大学,2016年,第65-66页。全市香包文化产业发展形成了规模。

(三)开发保护中的问题

1.活态传承效果不佳

庆阳农村经济较为落后,随着全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人口都忙于打工赚钱,香包制作人员越来越少。年轻人外出务工,使香包从业人员中缺乏新生力量,传统技艺难以正常传承。从生产来看,香包产业效益不高,从业人员平均工资水平较低,在经济效益的影响下,年轻人很少在当地香包刺绣行业就业。目前,香包刺绣行业人员主要为年龄偏大、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村妇女,从业人员数量和素质都难以保证,这严重影响了香包民俗文化的传承。

2.企业竞争力不强

产业发展的竞争力源于企业,庆阳香包公司数量较多,但市场竞争力强的企业很少,规模较大的是地处庆阳市及周边的5家龙头企业,其中最大的是凌云服饰集团轩辕香包艺术有限公司,2017年销售收入两千多万,但香包刺绣产品仅占一部分。其余4家较大企业年销售收入在100万—300万②庆阳市香包民俗文化产业协会:《关于庆阳市香包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的调查报告》,2017年3月24日。,这些龙头企业总体存在研发设计和市场开发能力不足的问题,产业发展带动作用不强。其余企业大部分为年收入20万—30万元的家庭作坊式企业,基本无产品开发能力,模仿生产,发展不稳定。

3.产业组织化水平低

香包产业中的企业规模小,家庭作坊式生产居多,一般以“公司+农户”的模式运作,分散生产,组织松散,生产标准不严格。企业与农户的合作以市场交易为主,缺乏稳定的生产经营能力,组织带动能力不强。还存在大量的散户经营,自产自销,产品缺乏设计,质量低劣,价格恶性竞争,影响了庆阳香包的整体形象。总之,产业还处在松散无序的发展状态,没有真正走上专业化、组织化的道路。

三、庆阳香包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策略

(一)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1.保护与开发并重

庆阳香包刺绣传统技艺既是产业开发所依赖的重要文化资源,又是当地民众的重要精神财富。应该保护与开发并重,协调好文化传承保护与经济开发的关系。首先,保护这种传统工艺和习俗是贯彻落实非遗相关法律的要求,也是在保护中华传统文化优秀基因和文化多样性,这是地方政府和人民的基本义务,要从全国和地方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高度认识香包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意义,要高度认识保护非遗的社会责任。同时,香包产业作为庆阳地区首位文化产业,担负着文化产业发展的示范带动责任,应该以积极的态度推进产业化开发。为此,应坚持“以保护促进开发,以开发带动保护”的理念,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协调好二者的关系。

2.传承与创新相统一

香包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应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首先,在产业化开发中,要坚守民间手工艺中的传统核心技艺、经典的程式、手法及表现形式,这是民间艺术特色的优势和生命力,要防止大规模的“机绣”对传统工艺的冲击。同时,文化传承离不开创新,既要加强对文化传统内涵的研究整理与提炼,又要与时俱进地推进创新,结合时代要求创作新作品,突出作品的社会文化功能。针对庆阳香包刺绣用途和款式图案较为单一的问题,要把传统民俗中的精华元素与现代艺术作品创作相结合,开发具有时代特点的产品。

3.文化产业开发与文化生态保护相协调

非遗文化的传承强调活态传承,文化传承及发展的重要条件是其生存环境。

民间手工艺是民间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其生产制作的动机往往源自日常生活和民俗活动,没有了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环境,民间工艺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要协调好文化产业开发与文化生态保护的关系,庆阳应该重视香包工艺文化、端午节庆文化、农耕文化、传统民俗文化等的相关研究、宣传和保护,培育淳朴民风,延续精神文脉,塑造特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环境,以原生态的文化发展为动力推进区域发展。

(二)产业开发定位

对庆阳香包产业的定位是“打造原生态艺术精品”。要保持庆阳香包的古朴民俗文化内涵和质朴、粗拙、敦厚的艺术风格,以及简单直白而独特的表现风格,而追求的目标是开发高端的艺术精品,展现香包特色文化的精髓,注重艺术设计,主打高端艺术品消费市场,兼顾高档生活用品设计,体现生活艺术化消费趋向。一方面,占据高端市场,占领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把地方文化产业做强;另一方面,提高传统优秀文化的影响力,发扬地方文化的普世价值。

(三)产业化开发战略

1.人才战略

庆阳市香包产业化开发的最大制约在于人才。庆阳香包产业从业人员具有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和非专业化的特点。据调查,香包公司管理层以个体户和企业下岗职工居多,由于香包传统制作劳动生产率低、产业效益低,难以吸引大学以上学历的专业人才进入,决定了企业决策、管理、研发、营销等各环节都严重缺乏人才。

为此,应实施人才战略,从以下方面解决人才问题:一是采取灵活的政策鼓励文化部门的专业人才带头创办香包刺绣企业;二是在就业政策中制定向文化产业倾斜的政策,对大学生进入文化企业增加补贴;三是在高职高专中开设香包刺绣专业,对企业招录这类专业人才给予一定的政府补贴;四是政府采取优惠政策引进企业管理人才;五是制定从业人员素质标准,加强培训,颁发从业资质证书,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2.品牌战略

现代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离不开品牌,尽管庆阳民俗文化产业已经注册商标14个,但是品牌价值和影响力较低,企业经营存在短期行为,不注重长期的产品质量提升和品牌塑造,导致既无响亮的企业产品品牌,也无知名的地方品牌。为此,地方政府应从打造“陇绣”知名品牌的高度,研究苏绣、湘绣等名绣的发展路径和产业特色,采取“抓大放小”策略,重点培育一批龙头企业。通过财政补贴、科研扶持及搭建交流平台等方式,扶持一批产品开发能力强、质量标准高、市场影响力大的企业,推进香包刺绣技艺和创作能力的提升,通过打造企业品牌,塑造“陇绣”地方知名品牌,以品牌引领产业发展。

3.管理战略

据调查,制约庆阳香包文化企业发展的另一个因素在于企业管理水平低,主要因为企业缺乏专业管理人才,职能部门设置不合理,研发、市场、营销等部门薄弱,产品开发层次低,缺乏文化内涵,市场竞争力不强,缺乏先进的营销理念,市场开发能力不足。为此,应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引进管理人才,加强企业经营与管理培训。而文化部门要大力引进社会力量帮助企业提高管理质量,推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落实绩效考核制度,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4.研发战略

香包产业生产的是高端艺术品,研发和设计是决定产品价值的关键。要注重提高产品设计研发能力,防止大规模的复制,每种款型产品要限量生产,注重产品个性和独特性,增强收藏价值。而且,要尽量提高产品设计中的创新点,从款型、颜色、工艺等方面提高设计水平,提升艺术价值。以广阔视野开发产品,研究多样化的刺绣生活用品设计,扩大产品开发空间,以研发带动产业链延伸。要创新机制,吸引大批区内外的艺术家加盟庆阳香包产业,推动香包艺术创作快速发展,形成类似“深圳书画产业”的发展格局。充分发挥庆阳民俗艺术研究中心的功能,以强大的激励机制提高产品研发设计能力。

(四)开发思路

1.产品多样化

庆阳香包要实现真正的产业化开发,必须走产品多样化发展的道路。应开发旅游纪念品、工艺品、装饰品、刺绣画、生活用品,药枕及服装鞋帽等布艺刺绣,从产品类别、款型、内容、色彩等方面进行多样化的创新开发。在造型上要创新,目前出现的丝绸之路人物造型和黄河古象造型等就是有益尝试,应该进一步开发设计名著人物、历史人物、动画人物造型等。内容上要创新,在原有动植物、历史故事等的基础上,应增加现代美术创意内容,以丰富其内涵。应注重工艺画的创作,借鉴美术画作的创作思路和方法。色彩上要迎合现代人的素雅色彩观,在艺术生活用品的用色上加以改进。为了实现多样化目标,应研究国内名绣的核心技艺和发展模式,提高庆阳刺绣的跨界融合应用能力,实现产品和经营方向的多样化。

2.产业组织化

“企业+农户”是典型的农业经营方式,香包刺绣作品的创作需要在交流中激发创作灵感,这就决定了企业需要实现集中化的生产管理。通过分散降低场地费用,而牺牲产品质量的做法是不可取的。香包制作要发展为创造文化产品的产业,必须走专业化、组织化的发展道路。要引导产业经营走企业化道路,扩大产业园区建设,改善城镇发展条件,吸纳更多企业集中布局生产,打造香包产业集群,发挥集群的外部规模效益,推动技术创新。可以采取“企业与生产基地分离”的模式,但要稳定企业与加工基地的关系,提高生产基地的管理水平。

3.规模适度化

据2017年庆阳市香包民俗文化产业协会的调查,庆阳香包产业的规模有所缩小,体现出产业由粗放式扩张走向分化整合和提质增效的趋势。庆阳市对香包产业投资和推动力度很大,但产值规模较小,2015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3.04亿元①庆阳市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坚持多措并举借助资源优势加快推动全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内部文件,2017年3月12日。,其中香包产业仅占一小部分。产业规模的逆转,有多方面的原因:从产品分析,香包属于休闲商品,消费频率较低,经营门槛较高;从市场需求分析,目前庆阳香包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全国销售网络;从供给角度分析,庆阳香包产业领域的艺术人才缺乏,高端艺术品的创作能力不足。这些都决定了庆阳香包产业短期内难以较大规模发展,近期要实现规模化经营还不现实的状况。

为此,庆阳香包应该走适度规模、高附加值、高效益的发展道路。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推动香包产业外延式的扩张发展,只能导致庆阳香包品牌淹没在大量次品之中,会快速摧毁这一优秀民俗文化。香包市场竞争的主导方向是品质和文化内涵,必须坚持“民间艺术大师创作民俗艺术品”的精品发展路线,以人才规模决定产出,不可盲目扩大市场。产业的发展壮大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产业规模取决于本土艺术人才的培养和吸引外部艺术人才的总规模。

4.营销网络化

香包产业的产品是休闲消费商品,具有明显的弹性消费和供给导向性消费特点,因而,广告宣传对产品销售作用巨大。目前,网络销售具有成本低、信息传递能力强、传播范围广、容易被高端消费人群接受等特点,所以香包产业发展应重视网络化销售。应加快建立地方产业网络化销售平台,如建立“庆阳民俗文化网购商城”,使民俗文化企业大量进驻。另外,在中国甘肃特色馆、我的手艺网、淘宝网等网站注册开店,发展企业微信公众平台等,来全方位地展示企业文化和庆阳地方民俗文化,增强其影响力和吸引力,提升产业营销能力。

5.空间全球化

本土化特色越浓厚的产品越具有全球化开发的前景,源自美国西部的“牛仔裤”的全球风靡就是有力证据。特色文化产品具有消费群体小、消费频率低、产品价值高的特点,只有占据更广阔的市场才能提高销量,实现产值效益。文化的差异越大,越能凸显民俗的特色,庆阳香包市场开拓一定要有全球视野,要努力在西方国家展现强大的吸引力,通过国际劳动分工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因此,今后应稳步推进国际营销,建立国际化的销售网络,实现香包销售的全球化,使香包文化产业成为西部经济全球化的龙头。

结语

庆阳香包作为工艺美术类非遗资源,具有良好的可开发利用的天然禀赋,开发利用模式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其开发利用规律对其他地区非遗保护与开发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性。

Abstract:Qingyang sachet of Gansu,as one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ICH),has great historical,cultural,artistic,medical,and social values.In the practice of protection,a better system of protection has been formed through the improvement of the inheritance mechanism,the establishment of productive protection demonstration units,comprehensive data collection and research,and extensive publicity.By sachet industrial planning,buildingsachet industrial zone,facilitating sachet enterprise development,establishing reasonable business models,the sachet industry has achieved initial results.However,there are still problems-inadequate inheritance,weak competitiveness,low leve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and so on.Therefore,we should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coordination betwee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ecological protection,and establish the industrial orientation of“original and ecological fine works”,and implement the four strategies oftalent,brand,management and R&D,highlighting product diversification,industryorganization,moderate scale,online marketing,and globalization soas to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sachet cultural industry.Key words: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achet;Qingyang

Research on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A Case Study of Qingyang Sachet of Gansu

LI Chao-yang1,CHENLiang-zhou2,WANGYing2,LIUYuan-bu2
(1.School of History and Geography,Longdong University,Qingyang Gansu 745000,China;2.Qingyang Bureau of Culture,Radio,Film&TV,Qingyang Gansu 745000,China)

G124

A

1674-3210(2017)03-0090-07

2017-06-21

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庆阳市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产业开发研究”(YB141)。

李朝阳(1971—),男,甘肃正宁人,陇东学院历史与地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区域开发与产业经济。

猜你喜欢
香包庆阳庆阳市
中秋节
Our Best Friend
端午香包
食用菌菌渣发酵微生物分离及应用
庆阳香包:一针一线皆故事
甘肃庆阳西峰区:吃上“产业饭”摘掉“贫困帽”
萌萌鸡小香包
非遗徐州香包成网红
庆阳市园林绿化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
北海道黄杨在甘肃庆阳市的引种观察及繁育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