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建设刍议

2017-03-11 14:13杨彩根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15期
关键词:校本环境学校

杨彩根

(兴国平川中学,江西兴国 342400)

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推动了思想的碰撞与交融,增加了社会的生机与活力,创造了学校发展的空间和机遇。当前,学校的发展,已从规模发展走向了内涵发展。一所具有丰富内涵的现代学校,应具备三大优势:一是人才优势,学生个个“成人”,成为全面人、文明人、现代人;二是队伍优势,教师把“教书”作为一种职业,一种专业,一种事业,一种人生;三是资源优势,学校有丰富的“硬资源”和“软资源”。这三大优势集中体现着学校文化所独具的特点。可见,在当今社会,学校文化的作用已经不单单代表着一个学校的文明与否,更可以体现一个学校的综合实力,甚至一个学校的文化可以决定着一个学校的兴衰。

一 学校文化的概念及其功能

学校文化,在广义来讲,指的是老师们在工作过程所创造出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来讲,指的是在学校在教学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师生达成一致、共同遵循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和规章制度。

学校文化的组成包括表象层、制度层和观念层三个层面。在这三个层面中,表象层指的是学校的物质文化,也就是从事教学活动以及办学过程中所需要的物质基础,这是学校可以做下去的前提。制度层指的是学校中的规章制度和对于学生的规范要求,有了规范要求,才会使得学校的育人职能得以保证。最后一种观念层,指的是学校文化的精神所在,即为学校的文化灵魂和核心内容。

学校文化具有以下功能:

在一个学校中,学校文化最直观可以表现出这个学校的办学特点,也可以决定这个学校的发展方向。对于学校文化而言,其核心即为主流价值观,它是一个学校的精神所在,是一个学校的血肉之躯。学校要办出特色,创出品牌,不仅要依靠实际中有特色、有意义的活动,更要依靠文化的带领。

对一个学校而言,学校文化是它的凝聚力形成的源泉。在一个学校中,因为学校文化的存在,使得学校中的学生、老师都存在着一种共鸣,人们因为本学校的学校文化而感到自豪,因为学校的文化而感到有一种力量在推动着人们前进,也体会到学校是可以作为一个归属地存在的。可以说,学校文化可以作为一种“粘合剂”存在,其意义非常重大,甚至可以使得学校的凝聚力增强。

对于一个学校而言,学校文化的好与坏可以让其在与其他学校的对比竞争中脱颖而出,取得胜利。到现在,学校之间的竞争已从表面的物质设施和人数规模的竞争转向深层次的文化之争。可见,一个学习的发展,要建立在形象、信誉和品牌的建设之上的。

二 学校文化的主要内容

(一)环境文化

对学校来说,环境是学校群体成员从事学习、工作活动的实际境况,包括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学术环境和心理环境等。相对应,学校的环境文化同样包括物质环境文化、人际环境文化、学术环境文化和心理环境文化四个方面。

1、物质环境文化。对一个学校而言,其物质环境文化即为这个学校的文化的物质表现,物质环境文化可以分为基础设施文化和自然人文文化。学校物质文化建设不仅是建设完善的设备和设施,也不仅是使校园的自然环境秀丽怡人,重要的是把学校的育人理念、人文关怀渗透到校园整体环境中,构建人本化的生态校园,从而不知不觉的影响学校中群体的行为和观念,将文化一步步渗透到人群中。对于一个学校而言,其物质文化建设的目标即为建设成为一所“一流的设备+现代化设施+花园式环境+学术化氛围”的学校。要在净化、美化、绿化、香化、知识化上作足文章。

2、人际环境文化。在一个学校中,人际环境文化同样非常重要,它指的是学校群体中的师生关系、同事关系、同学关系等人际氛围。在一个学校中,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氛围是非常重要和有必要的。为了建立更和谐的师生关系,必须加大课程改革的力度,大力倡导师生平等,积极推动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从而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要建立和谐的干群关系和同事关系,学校要多关心教职工的疾苦,想方设法为教职工解决后顾之忧,要积极组织有益的活动,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

3、心理环境文化。心理环境文化同样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内容。在学校中,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而具有良好的心理环境,来抵御浑浊的入侵。这个过程必须要做好以下几个工作:利用宣传工具进行正确的领导;加强师德和师风的建设;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树立典型。

4、学术环境文化。学校是育人的摇篮,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员。学校即是学习的地方,一个成功的学校必然具有浓厚的学习氛围和高水平的学习水准。这种学习环境文化的建立,对于学生的学习非常有利,也可以激发出老师们积极探索、努力工作的精神,对于学校整体的水平提升和对于教书育人过程的进行具有非常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制度文化

学校的制度文化是在学校的日常管理中人们逐步认同、形成并且遵循的行为规范,制度文化使学校的特色之一,她体现着学校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另外,学校制度文化的建设应以人文关怀为核心,立足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目标,建立起人本的、科学的、发展的、和谐的制度体系。

(三)课程文化

课程文化是“按照一定社会发展对下一代获得社会生存能力的要求,对人类文化进行选择、整理和提炼而形成的一种课程观念和课程活动形态”。课程文化分为文本课程文化、校本课程文化和网络课程文化三个部分组成。文本课程文化是指蕴含于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综合活动课程、实验课程等课程中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思想情感、科学知识、过程方法等等。校本文化包括校本研究、校本培训、校本课程开设等内容,其实质在于建设独具特色的、个性化的学校。校本研究,即研究学校在教育、教学、管理和发展等方面的实际问题,提高办学质量。校本培训是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的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它使学校的人力资源得以优化,使学校的优良教风得以传承,它充分体现了校本的内涵。校本课程是国家给学校办学自主权的一个体现,是教育开放民主的标志;校本课程开设要根据学校的办学经验、教育资源及区域优势,通过不断实践和筛选,形成一系列符合自己学校情况所进行教学的课程。学校网络课程文化,即人们在利用网络进行课程文化的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形成的活动方式和价值观念。现代社会,多媒体的应用范围广,也应用在了校园之中,其技术很大程度上对人们的学习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影响,对于教学过程的进行同样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

三 学校文化的建设

学校文化建设的出发点是育人为本,而其目标是教育出眼光宽广的、具有民族灵魂的新一代年轻人。分开来讲,其目标包括四个方面:提升学生的文化水平,给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行教学观念的改革,从而建设一支高文化素养的教师团队;提高办学水平,建立优良的校风;创造对学生发展适合的文化氛围。

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进行文化建设的时候,要吸取社会文化精华,进而形成有特点的文化系统,并且根据自身特点进行调整和发展,从而打到社会的要求。

2、由于受地域文化、传统文化和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学校,有不同的学校文化,无法复制,也无法克隆。

3、建设学校文化需遵循表层形式与深层内涵相统一的原则,不应停留在表层化、文本化上,而应当追求符合学校特点的物质、精神与行为一致的状态。

4、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行为,因而重点应放在学校成员对于实际规则和价值判断的掌握上。

5、学校文化建设应在厚重的历史积淀中秉承传统,开拓创新。

文化是一所学校最值得品味的东西。没有优秀的学校文化,便不会有和谐的学校。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最高层面的建设,它引领着学校的各项建设。

[1] 萧宗六.学校管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 陶继新.治校之道[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 时晓玲.优秀校长的管理智慧[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社,2010.

[4] 郑杰.学校的秘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校本环境学校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环境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