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精神的内涵、本质及其培育研究

2017-03-11 23:26
文化软实力研究 2017年1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民族特色

张 瑜

中国精神的内涵、本质及其培育研究

张 瑜

在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精神相关论述的基础上,力图以回应时代主题为基础、以关照现实问题为导向,来丰富中国精神的内涵、阐释中国精神的本质、研究中国精神的培育路径,为进一步拓宽中国精神的培育路径献计献策,为中国梦的实现起到助力作用。

中国精神 内涵 本质 培育

放眼古今中外,但凡在世界历史上有较大影响的国家和民族,在崛起和发展的道路上,都会迸发出影响深远的精神力量,成为这个国家和民族进步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国精神正是这样一种精神,它源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传统,发展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的历程,彰显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构筑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成为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而“中国精神”在当代的重塑,是为解决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的问题,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凝心聚力、团结一致的需要,是激励全国人民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当前探究中国精神的内涵、本质以及培育路径,对实现中国梦、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意义重大。

一、中国精神的内涵

2013年3月17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4页。由此可见,关于“中国精神”,是为解决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的问题而提出的,是置于中国梦实现的大框架之下的,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凝心聚力、团结一致的需要,是激励全国人民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自2013年3月提出“中国精神”的内涵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的对象,多次提出了“中国精神”。

通过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精神的相关表述,本文旨在探究中国精神内涵的迁移。关于背景,从最初的“中国梦”框架下的提出,到后来面临“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需要中国精神的动力支持、精神支撑,中国精神已渗透到国家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当前中国进一步发展的动力源泉。关于框架,从最初的道路、精神、力量“三位一体”,到后来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相联系,中国精神的弘扬和培育越来越同先进文化相结合。关于对象,从最初的“全国人民”,到后来具体领域的“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先进工作者”“文艺工作者典型代表”,中国精神针对不同的群体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要求以及更加明确的方向指引。从最初的国内阐释,到后来面向世界的声明,中国精神越来越具有开放性,越来越强调中国特色,越来越与其他国家精神相区别。

由此可见,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精神”内涵的阐释是在当前我们国家面临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的情况下,在实行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进程中,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联系,以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先进工作者、文艺工作者等群体为典型代表,针对全社会提出的具有当代语境的概念。

二、中国精神的本质

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中国精神是特殊的社会意识,是作为社会的思想上层建筑,对一定社会经济形态以及由经济形态所决定的政治制度的自觉反映,这是中国精神的一般本质。因此,应立足于实践、着眼于思想观念对中国精神的本质进行分析,应明确中国精神的核心是价值理念。

(一)中国精神是实践所得的思想体系和价值理念

1.中国精神是由人民群众实践所得的特殊社会意识

作为思想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是社会意识体系的一个特殊发展形式,在社会意识体系的各组成部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在社会意识的这个总体结构中,作为社会意识高层次内容的意识形态,对其他各个组成部分,有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宋惠昌:《当代意识形态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11页。。意识形态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它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它的首要本质是实践性。中国精神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的主体必然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创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精神财富,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精神必然具有实践性,它来源于中华儿女进行自然改造、社会改造的实践,体现的是中国人民群众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精神风貌,于当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任务进程中得以重塑。我们在讨论中国精神的本质之时,不能总是强调它的系统理论性,更要看到作为实践的产物,它是要求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

2.中国精神是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号召力的思想体系

中国精神作为社会的思想上层建筑,从内容上看这种理论体系包括政治、法律、哲学、道德等社会学说,是由思想观点组成的系统化的思想观念体系。具体说来,中国精神所倡导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遵循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框架,培育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的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但中国精神作为一种思想体系,极具凝聚力和号召力,它提供无穷的精神驱动力,将观念、价值、理论、信念等渗透到人民群众之中,在中国精神的影响下,全体社会成员会形成统一的意志、目标和行动,并形成对社会的进一步认同,在全社会形成团结奋进、积极向上的氛围,促使全体中华儿女为当前的政治目标一同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奉献一己之力。

3.中国精神是当前中国社会所倡导的价值理念

意识形态具有强烈的价值指向性,在本质上是以价值观念来凝聚和吸引全体社会成员,为人们提供了一定的价值理想和信仰选择,还为人们的价值导向提供了一定的判断标准和价值尺度,从而实现一定的政治目标,为国家的现实战略任务服务。中国精神,反映的是无产阶级的价值判断,反映的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面貌,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前进。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的十八大再次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下中国人民凝心聚力的普遍共识,是全国人民的价值基础,中国精神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凝聚中国力量,塑造精神风貌。

(二)中国精神体现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整体意志

作为一种国家精神,中国精神不同于民族精神,它体现的是国家的整体意志;不同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它偏重的是中华民族改造世界的积极成果;更不同于其他民族精神,它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1.中国精神体现国家整体意志

中国精神不同于民族精神。首先,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产生及发展过程中自然而然积淀而成的优秀成分,是循着历史规律自然地发展起来的;而中国精神作为国家精神,却是有意识的国家行为,体现的是国家的整体意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由此可见它的提出是以服务于中国梦的实现为背景的,是为激励国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其次,民族精神侧重于文化元素,是一个民族在自身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更多地具有自然属性及社会属性;而中国精神作为国家精神,则是在文化元素基础上增加了政治元素,更为强调其政治属性。于是我们一般说,培育和强化中国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整体建设、总体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从纵向的角度看,中国精神不同于民族精神。中国精神既应关照历史,又应立足现实。中国精神既包括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所凝结而成的民族精神,也包括基于不同时代境遇和发展状况所形成的时代精神,是二者的统一。民族精神具有时代性才能有鲜活的发展力量,时代精神具有民族性才能得到认同和弘扬,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中国精神的核心内容。

2.中国精神代表中华民族改造世界的积极成果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在几千年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实践中形成的,体现的是中华儿女的性格气质、心理意志和精神风貌,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育了民族心理,形成了一定的思想观念、价值理想和行为标准,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及个人的成长生活都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当代中国社会所有精神生活,既包含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优秀思想资源,同时也包含与积极向上和昂扬的民族精神不相适应的消极心理和人格倾向等。*张瑜:《“中国精神宣传普及路径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年第10期,第95~96页。具体说来,团结一致的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等都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所滋生和培育的优良精神,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了不同的历史作用,但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家的进步。而传统文化中还存在着一些糟粕部分,如“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等封建思想,这是需要我们在辨别基础上予以剔除舍弃的。可以说,中国精神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它所继承和发扬的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的积极优秀成果。

3.中国精神不同于其他国家或民族精神

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中国精神不是一个新问题,它的直接源头是19世纪西方列强入侵中国带来的国家意识的觉醒。关于中国精神与他国精神的不同之处,辜鸿铭最早给出了他的见解,《中国人的精神》这本书将深沉、纯朴、博大、灵敏这四种优秀的精神特质作为中国人的优秀品质,并认为只有中国人才具有这四种优秀精神特质。而当前社会中,我们不仅要承认中国精神与他国精神所具有的共性,如热爱和平、追求和谐等,又要善于挖掘、提炼、总结中国精神与他国精神的不同之处,即中国精神表现出的中国所独有的特性。

中国精神在当今国际国内形势背景下,同其他国家民族相比,体现出以下三点独特的精神内涵:首先,人民群众为主体的精神。人人都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主体,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精神,是我们国家不同于他国的精神特质。其次,改革创新的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打破了封闭僵化的局面,极大地丰富和扩展了中国精神的内涵,为中国精神注入了时代元素,使改革创新成为中国精神的主旋律。不断地改革创新,也是中国精神不同于他国的特点。最后,自信的精神。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道路,使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和基本路线,具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更是当前中国精神的最重要特点。

三、中国精神的培育路径

“培育”,多具当代及未来视角,要求放眼未来、面向未来,既要结合时代要求和社会实践,又要善于吸收世界各民族精神构建过程中所体现的优秀成果和丰富经验,将它们发展创新。不仅要弘扬民族精神,继承优秀文化传统,更重要的是培育中国精神,不断注入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因素,丰富民族精神的内涵。弘扬传统性,这是弘扬中国精神的前提基础;培育时代性,这是中国精神得以延续的不竭动力。培育和强化中国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整体建设、总体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弘扬和培育中国精神”的提出,本身就是中国社会一个重要的进步,作为自觉的任务、自觉的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升华中国精神

“升华”,比喻事物或精神的提高或精炼,如思想升华*《辞海》(第六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版,第2015页。。中国精神来源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因此也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经过实践证明是正确的选择,我们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深化中国精神、升华中国精神。

升华中国精神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弘扬中国精神,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当前中国最大的实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它是中国精神得以发展完善的根基、依据。要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精神”的理论内涵,保持“中国精神”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展开的过程中不断升华中国精神。要深入宣传中国精神的基本内涵、本质属性和实现路径,让中国精神深入人心,具有弘扬和培育的思想基础、价值认同。要将弘扬和培育中国精神同实现中国梦有机结合在一起,在弘扬和培育中国精神时,积极引导人们投身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深化中国精神,将中国精神的时代价值予以彰显,更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升华中国精神,进一步挖掘中国精神的内涵,用人文关怀和民生视角来推进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同时,全面加强作风建设,努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凝练中国精神

“凝练”,亦作“凝炼”,即紧凑简练。*《辞海》(第六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版,第1671页。中国精神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如何提取精华让广大人民群众把握、传播、内化?要在中国特色先进文化建设中凝练中国精神,不仅因为中国精神体现中国特色先进文化的内涵和特征,更因为建设中国特色先进文化所包含的价值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5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提高综合国力的需要,继承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吸取世界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成果发展自身,让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占据优势地位,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朝正确方向前进的保证。当前我国正进行现代化建设,正处于改革攻坚期,但由于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科学、文化等还不够发达,封建残余思想以及西方错误社会思潮的影响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如果不重视中国特色先进文化的建设,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激励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先进文化作为人们的精神支柱,可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当前我国最大的实际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最伟大的梦想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让人们在充分认清国情的基础上,凝心聚力、振奋人心,积极投身于中国梦的实现进程之中。

(三)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润中涵育中国精神

涵育中国精神要用马克思主义方法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要注意区分精华和糟粕,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其中的积极向上因素,舍弃其中的消极落后因素。由此可见,继承并不是要全盘肯定或是全盘否定,实行“返本”或“历史虚无”的主张,而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分析。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鉴别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涵育中国精神,要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就是“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04页。,就是要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服务,要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当前人们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阐释、传播、弘扬。要做到创新性发展,首先,要依据当前所处时代要求的精神面貌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在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继承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改造,使它们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其次,要对未来的发展进行科学预测,用发展的眼光进行创新,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立足当下,更着眼于未来;最后,要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世界其他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比较、融合,吸取借鉴其他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我所用。

(四)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生成中国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和弘扬中国精神,并不排斥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我们社会主义文艺要繁荣发展起来,必须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只有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我国文艺才能更好发展繁荣起来。”*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26页。

因此,应在吸取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中生成中国精神。西方国家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人类共有的良好精神面貌,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西方文化中的很多优秀文化成果都可以被我们吸取借鉴。在比较研究西方文化中的优秀精神时,应看到自身不足,积极借鉴,并在此过程中进一步生成中国精神,取长补短,全面发展。同时,在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凸显中国精神特色。当今全世界都关注达成世界文化共识这一命题,十分注重各民族优秀文化的融合,都将各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的任务提到历史的重要位置,加强对文化的研究,因此我们也必须适应这一潮流,但应注意的是,我们必须在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凸显中国精神的特色。我们在考察民族历史和世界历史时不应研究连续的进步,而应是对文化的比较研究,要具备开放的眼光、国际的视野,具有兼容并包的态度。要在与其他民族的比较中看到本民族及其精神状态的优势与缺失,并通过与其他民族的互动,推动本民族精神的不断发展与创新,但对于中国精神的培育来说,最重要的是注重从本民族实际出发,立足于本民族的自身特色,如果没有民族意识就不可能创造出有特色的文化。

(五)在宣传教育中实现中国精神

开展中国精神宣传教育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始终保持社会主义的性质和方向。这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体现民族精神的核心和灵魂,把握民族精神的性质和方向,才能体现时代精神的时代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把握它的要求和变化。

要把爱国主义作为中国精神宣传教育的核心主题。列宁曾指出:“爱国主义是由于千百年来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离而形成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列宁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87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主义体现的是个人与祖国的相互依存关系,是饱含着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的最高体现,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情感。*《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15年版,第95页。从古至今,爱国主义从来都是人民群众最朴实、最根本的感情基础,拥有最广泛的民族认同,代表了中华儿女为民族独立浴血奋战的历史,体现着中国人民对于国家富强的追求。

注重发挥历史教育在中国精神宣传中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62页。也就是说,我们要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正面积极宣传,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环境、教育方法以及教育载体,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以此进行中国精神的宣传。要坚持唯物史观,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方法论进行历史分析,在宣传中国精神时,坚持走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Study on the Connotation,Essence and Cultivation of Chinese Spirit

ZhangYu

(School of Marxism,Wuhan University,Wuhan,China)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study of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 ping’s series of important speeches about Chinese spirit. In order to response time theme and pay attention to realistic problems,the paper aims to enrich the connotation of Chinese spirit,explains the essence of Chinese spirit and does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of Chinese spirit. Hence,it will give more ideas about the cultivation of Chinese spirit and assist in realizing the Chinese dream. Key words:Chinese Spirit;Connotation;Essence;Cultivation

10.19468/j.cnki.2096-1987.2017.01.005

张瑜,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6级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民族特色
我们的民族
体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中医的特色
多元民族
完美的特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