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邮政函件业务的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2017-03-13 17:26封烨孙中伟王岩岩
物流科技 2017年1期
关键词:时空演变中国影响因素

封烨 孙中伟 王岩岩

摘 要:郵政函件业务是邮政最基本的业务,也是人类最为传统的通信方式。目前,我国邮政函件业务已经开始步入由盛转衰阶段,探讨其时空演变规律是信息与通信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命题。利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邮政函件及相关影响因素数据,选择邮政函件业务量和人均函件量两个衡量指标,从全国和省域两个空间尺度,具体揭示我国邮政函件业务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我国邮政函件业务发展尚未成熟即走向了衰落,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演变规律;邮政函件业务在大陆31个省市的空间分布极不均衡,且近年呈现出明显的集中化特别是向东部地区集中趋势;在以传统函件为主的20世纪,发生条件、人口数量和经济发展水平是主导邮政函件业务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以商业函件为主的21世纪,影响邮政函件业务发展的因素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GDP、人均GDP、城镇化率、邮路总长度、固定电话用户、移动电话用户、网民规模、网民普及率、政策与措施等都会影响邮政函件业务量,但总人口的作用已经逐渐弱化并已至无关,人均GDP、城镇化率和网民普及率则是影响人均函件业务量的主导因素;互联网、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快递等新的通信媒介对邮政函件替代作用显著。

关键词:邮政函件业务;时空演变;影响因素;中国

中图分类号:F618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e postal mail business is not only the most basic postal services, but also the most traditional way of the human communication. At present, postal mail business in mainland China has begun to enter the stage of decline from prosperity. It is an important topic in the study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geography to explore the time-space evolution rules of postal mail business. This topic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the time-spac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ostal mail business in mainland China based on two indicators: total postal mail business and per capita postal mail business, and two spatial scales: country and province, through the released postal mail business and other indicators data from the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The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The postal mail business development in mainland China is not yet mature into the decline, thus forming a unique evolution rule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ostal mail business in mainland China is extremely uneven, and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concentrated in recent years, especially concentrated to the eastern regions. In 20th century when the traditional letter dominated, infrastructure, population quantity and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were the decisive factors lead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postal mail business. In 21th century when the commercial letters are dominating, factors aff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postal mail business has undergone great changes. GDP, per capita GDP, urbanization rate, total length of postal routes, fixed phone users, mobile phone users, scale of internet users, penetration of internet users, policy and measures have become the main factors, but the role of the population quantity has gradually weakened and has nothing to do. Per capita GDP, urbanization rate and penetration of internet users are the dominant factors affecting the distribution of per capita postal mail business. Internet, fixed telephone, mobile telephone and express delivery obviously led to reduction in the number of postal mail business.

Key words: postal mail business; time-space evolution; influencing factors; China

0 引 言

邮政函件是邮政部门为社会公众及各类企事业单位寄递信件、印刷品、明信片等通信载体服务的总称。其是邮政最具传统性和标志性的业务,同时也是最基本和核心业务。按照服务对象与性质的不同,函件业务可分为面向个人的、通信性质的传统函件,以及面向企业的、提供信息服务性质的、按大宗方式交寄的商业函件两大类,后者包括商业信函、邮送广告和企业明信片等。长期以来,邮政函件不仅在增进人类交流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中作用显著,而且也是信息与通信地理学持续关注的研究对象之一。随着时代的变迁,其中既包括早期的电信技术发展,也包括近期信息与通信技术进步、快递产业兴起、经济发展模式变革,人类通信和商业服务的方式都发生了重大转变,相应的邮政函件业务的规模与结构也在悄然变化。

国内外对邮政函件的研究较多,主要是针对不同区域尺度、不同类型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发展趋势及战略展开[1-5],但在时空演变规律及影响因素方面很少。针对时空演变规律,唐于华研究了美国邮政函件业务的生命周期[6],周凤海、陆培敏尝试给出了函件发展周期的范式[7],吴建民等则研究了我国邮政函件业务发展区域差异及类型划分[8]。在影响邮政函件发展的因素方面,吴建民等研究了导致我国邮政函件和EMS业务区域差异的因素[9-11],伍炜勤给出了影响广东省邮政函件业务发展的因素[12],美国学者则将影响该国邮政函件业务发展的主要因素归结为GDP、网民普及率及人口分布[13-14]。此外,曹小曙、李琳娜研究了广东省邮电通信业发展的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15]。上述研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邮政函件业务发展的规律,但除了针对美国和广东邮电通信业的相关成果外,其他研究主要针对某一年份数据进行,结果缺乏系统性且科学性有待商榷。

事实上,不同国家乃至同一国家内不同区域间邮政函件发展的时空规律都可能存在较大差异,但也具有某些共同特征。同时,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范围的邮政函件业务发展都已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发展历程,近年则普遍进入由盛而衰的转折过程,因此需要学者们针对其生命周期进行总结性研究。此外,邮政函件业务的规模与结构变化和信息与通信技术发展的关系也是大家非常关心的问题之一。本文尝试揭示我国邮政函件业务发展的时空演变规律,将基于信息与通信地理学视角,选择邮政函件业务量和人均函件量两个衡量指标,从全国和省域两个空间尺度,定性解释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展开系统性的研究。研究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出版的《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和2015年之前有关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考虑到数据的对应性与完整性,全国层面分析最早前推至1952年,省域层面则为1998~2014年。

1 我国邮政函件业务的时空演变特征

1.1 国家层面邮政函件业务的时间演变特征

我国邮政函件业务随时间的演变相对复杂,且与国外差距大。(1)全国邮政函件业务量与人均函件量变化形态基本一致,皆在2002年之前呈波浪状上升趋势,之后则显著下降,但近20年来较之前变化明显加剧(见图1)。5个波峰分别出现在1960、1988、1995、2002和2009年,其中2002年為最高峰,达到了106亿件。事实上,2003年和2002年基本持平,但由于数字调整原因才略有下降[16]。(2)从函件结构上看,2001年之前以传统函件为主,且时间越早所占比重越高;自2002年起,商业函件开始超过传统函件占据主导地位。我国商业函件的快速发展是在1999年之后,2000年其比例仅占29.7%,2001年则提高到了47.4%。(3)与邮政函件业务发展成熟且演变规律正常的美国相比,我国不仅业务持续下滑的出现时间早了3年,而且1980年后的变化也更为剧烈。(4)我国人均函件量最高的2002年仅有8件,与国外差距大。2001年世界人均函件量为73件,其中发达国家为415件,发展中国家也有17件[17]。

1.2 省域层面邮政函件业务的时空演变特征

1.2.1 1998年各省市邮政函件业务的空间分布特征

各省市1998年邮政函件业务的空间分布(见图2、图3)差异显著。(1)各省市邮政函件业务量差别大,最高的广东为9亿件,最低的西藏仅有0.13亿件。(2)函件业务量在5亿件以上的有广东、江苏和北京,3亿件以上的有上海、湖北、浙江和山东,2亿件以上的有福建、四川、河北、辽宁和湖南,1亿件以上的有河南等10个,剩余天津等9个省市都不足1亿件。(3)全国邮政函件业务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其占全国的56.27%,且前10位中有8个位于此地。(4)各省市人均函件量差别同样很大,最多的北京为40.69件,而河南仅有2.02件。(5)人均函件量在10件以上的为北京、上海和广东,6件以上的为天津等5个省市,4件以上的为青海等6个省市,3件以上的为陕西等13个省市,剩余的黑龙江等4个省市不足3件。(6)人均函件量排名靠前的也主要是东部地区省市,特别是前6位都在该地区。

1.2.2 2014年各省市邮政函件业务的空间分布特征

各省市2014年邮政函件业务空间分布(见图4、图5)的集中化程度高。(1)各省市邮政函件业务量差别巨大,最高的上海为11.03亿件,最低的西藏和青海都仅有0.04亿件。(2)函件业务量在10亿件以上仅有上海,5亿件以上的有广东、北京、江苏和浙江,1亿件以上的有山东等7个省市,0.5亿件以上的有云南等5个省市,剩余江西等14个省市都不足0.5亿件。(3)全国邮政函件业务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其占全国的79.98%,且前8位都在该地区。(4)各省市人均函件量差别同样巨大,最多的上海为45.47件,而内蒙古仅有0.64件。(5)人均函件量在11件以上的为上海和北京,且都超过了30件;5件以上的为浙江、江苏、广东和天津;2件以上的为福建、河北、山东、辽宁和云南;1件以上的为安徽等13个省市;剩余的山西等7个省市不足1件。(6)人均函件量排名靠前的也主要是东部地区省市,2件以上的共有11个省市,其中前9位都在该地区。

1.2.3 1998~2014年各省市邮政函件业务的时空演变规律

1998~2014年各省市邮政函件业务的时空演化具有以下规律。(1)邮政函件业务分布一直以东部地区为主,且其所占比例有较大增长。(2)各省市邮政函件业务量的增长速度差别很大,相应的每年排名变化也会出现不同程度波动,但大部分省市的位序波动都限定在较小范畴内。(3)28个省市邮政函件业务量整体走势与全国雷同,只不过变化幅度与细节略有差异,且仅上海、江苏和浙江的后波峰超过了前者。(4)各省市人均函件量变化差别大,但多数排位基本稳定,且较业务量年份排名变动平缓。(5)虽然各省市人均函件走势差别大且相对复杂,但仍有多数与全国类似。(6)除2002年出现很大波动外,全国邮政函件业务的空间分布是不断趋于集中的。集中化指数由1998年的0.45提高到了2014年的0.67(见图6)。(7)与全国变化基本同步,各省市都在2002年左右步入商业函件主导阶段。

2 影响我国邮政函件业务时空演变的主要因素

2.1 定性分析

4个不能量化的因素对我国邮政函件业务的时空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1)我国邮政函件业务结构的特殊性导致了其走势形态与国外的差异。以美国为例,由于市场经济起步很早,其商业函件数量早在1960年就超过了传统函件,特别是以账单为主的一类邮件和以广告为主的标准邮件极大地推动了函件业务量及人均函件数量的增长,且账单邮件在2005年之前始终超过广告邮件。我国商业函件发展很晚,刚刚步入正轨就走向了下坡路,而与之相比美国则出现了3年的缓冲期。(2)信息与通信技术发展对邮政函件的替代作用显著。就我国而言,随着20世纪末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和互联网的出现与快速发展,传统通信性质的函件逐渐被替代。邮政函件的走势应该是沿着1999年走势继续降低的,但商业函件的发展将其拉高进而推向了2002年的最高点。之后,随着信息与通信技术发展的成熟和服务的遍在化、普适化,商业函件也开始被逐渐替代,相应的函件业务量急剧下降。(3)国家政策与法规的变化对全国函件业务走势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方面,历年“全国邮政函件业务发展推进会”对商业函件业务发展的推动,以及国家邮政局2001年提出的“函件超百亿”目标的提出等都极大影响了函件业务量的增长;另一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对“信件和其他具有信件性质的物品的寄递业务由邮政企业专营”规定的松绑,即由此导致的快递企业介入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邮政函件业务的下降。(4)各省市在邮政函件业务需求,特别是发展商业函件政策与措施上的差异,导致了省域层面函件业务量和人均函件发展的巨大差别。

2.2 定量分析

2.2.1 可能影响因素的选取

根据对邮政函件的了解,我们可以从其发生条件、社会需求和被替代角度,同时考虑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延续性和统计标准,确定邮政网点与邮路、经济与人口、电话与互联网等3个层面可能影响因素。邮政网点与邮路层面因素表示邮政函件的发生条件,包括营业网点数量、邮路及农村投递线路总长度等指标。经济与人口层面因素表示社会需求,包括GDP、人均GDP、总人口、城镇人口、农村人口和城镇化率6项指标。其中,GDP和总人口用来标志地区总的邮政函件需求,即信息需求;人均GDP标志个人层面的需求差异;城镇人口、农村人口和城镇化率标志城乡差距。电话与互联网层面因素表示替代,包括网民规模、网民普及率、固定电话用户、移动電话用户等4项指标。就一个国家/地区而言,营业网点数量越多,邮路及农村投递线路越长,即邮寄与投递条件越好,邮政函件业务量往往越高;GDP越高,出于经济需要而产生的信息交互需求越多,故整体需求量一般越高;从需求几率角度看,人口规模越大往往信息交互需求量越高;人均GDP越高,往往个体的经济条件越好,相应的信息交互需求越多;由于科学文化素质、工作、社交、收入、消费方式、交通状况、邮政基础设施便利度等多方面原因,常使得城镇地区人口比乡村具备更高的信息交互需求。有形的纸质形态的邮政函件在20世纪之前一直是人类最重要的信息交互媒介,但并非唯一。进入21世纪后,信息与通信技术发展所导致的无形信息流形式的传输媒介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其中以互联网和智能手机最具代表性。互联网信息传输仅限于网民之间,而非网民之间、网民与非网民之间的信息沟通,则只能通过诸如邮政函件等途径。随着网民普及率的提高及网民规模的扩大,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其一是初期随网民数量的增加对邮政函件的需求也增加;其二是随时间推移网民更倾向于网络交流而对邮政函件需求减少。移动电话即手机比固定电话替代作用更强。随着功能的不断丰富和完善,购置价格与资费不断走低,特别是智能手机的出现及与互联网的融合,我国手机用户激增并在2015年突破13亿。互联网与手机等新的信息交互媒介由于具有传输速度快、传输能力强、形式多样、实时交互,乃至花费低等突出优势,因此对传统形式的邮政函件发生了替代作用,甚至可能达到完全取代程度。不仅如此,其还促进了更多新信息交互需求的产生。

2.2.2 国家层面邮政函件业务影响因素的确定

国家层面邮政函件业务量及人均函件量的影响因素通过与多年份有关指标数据的相关分析确定。其中,GDP、人均GDP、总人口、营业网点①、邮路及农村投递线路总长度、固定电话用户等6项指标为1952~2014年数据,其他指标数据主要为1998年后。将这些指标与邮政函件业务量及人均函件量分别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二者都与总人口、邮路及农村投递线路总长度、固定电话用户强相关,与GDP、人均GDP中度相关,其中与邮政函件业务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2、0.79、0.71、0.54、0.55,与人均函件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4、0.70、0.62、0.42、0.44,且皆通过了0.01的相关性检验;二者与城镇人口、农村人口和城镇化率、移动电话、网民规模和网民普及率基本不相关。考虑到1998年之前移动电话和互联网不发达,发生条件、经济与人口的影响可能更显著,故将营业网点和上述已经确定相关的指标与邮政函件业务量及人均函件量再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二者与这些指标都为强相关,其中与总人口、邮路及农村投递线路总长度、固定电话用户的相关系数变化不大,与GDP、人均GDP的相关系数增长幅度很大,邮政函件业务量的相关系数变为了0.83和0.84,人均函件量则变为了0.78和0.79,同时二者与营业网点的相关系数为0.64和0.62。

2.2.3 省域层面人均函件业务量的影响因素

人均函件量与可能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结果(见表1)显示,其与人均GDP、城镇化率和网民普及率相关,与网民规模初期相关后不相关,与其他因素不相关。(1)人均GDP与人均函件量始终强相关证明了收入高地区的人常对邮政函件有高需求,即使是在传统函件主导时代。之后直到2001~2002年,随商业函件比例的提高相关系数相应变大,则说明商业函件也主要发生在收入高的地区及人群中,且在目前商业函件主导时代其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2)城镇化率与人均函件量的相关系数在0.7~0.8之间,并大致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说明无论是对于传统函件还是商业函件,都主要发生在城镇地区,且对商业函件作用更为显著。近10年来虽然影响有所减弱,但其仍是决定性因素。(3)在2002~2003年之前,网民规模较小,同时诸如电子邮箱和QQ等在线交流方式刚起步,网民之间及网民与非网民之间的信息交流还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借助邮政函件实现,因此其与人均函件量相关。2004年之后,网民主要通过互聯网交流,对邮政函件需求减小,相应的二者也就不相关了。(4)网民普及率与人均函件量关系可以通过其与人均GDP、城镇化率的相关性解释[18-19]。

2.2.4 省域层面邮政函件业务量影响因素的确定

各省市邮政函件业务量与可能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结果(见表2)显示,其与GDP、人均GDP、网民规模、网民普及率、城镇人口、固定电话用户、移动电话用户、邮路总长度一直相关,与总人口、农村人口开始相关后不相关,与城镇化率开始不相关后来相关。(1)GDP与邮政函件业务量一直强相关,说明经济所引发的信息需求是导致邮政函件业务发生的主要因素,无论是对于传统函件还是商业函件。2003年之后,经济总量不断增长的同时邮政函件业务量反而持续走低,则表明邮政函件业务的发展正在逐渐摆脱经济总量控制,但目前仍为主要因素。(2)人均收入高地区的邮政函件量一般也高,其主要通过对人均函件量施加影响实现,但近年出现了明显的减弱趋势。(3)在2000年之前,由于农村地区互联网和移动电话近乎空白,固定电话普及率也极低,对外信息交流首选邮政函件,因此农村人口对传统函件具有较大贡献,但对商业函件几乎无影响。(4)城镇人口和2000年后的城镇化率二者都与邮政函件业务量相关,同样说明了邮政函件主要发生在城镇地区,但城镇人口的作用在下降。(5)与农村人口和城镇人口指标相对应,总人口对邮政函件业务量的影响逐渐减弱,目前已可认为无关联。(6)邮路总长度与邮政函件业务量相关,也表明发生条件对邮政函件发展仍有影响。(7)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和网民规模3项指标与邮政函件业务量相关,一方面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说明其他通信媒介发展初期对邮政函件发展具有较强的衍生与增强作用,但后期则以替代作用为主;另一方面则是四者在使用者上的相对一致性。同样,它们加上网民普及率与邮政函件业务量的相关性都可通过和人均GDP、城镇化率的相关性加以解释。(8)上述多数已经确定有影响的指标与邮政函件业务量的相关系数在商业函件开始确定主导地位的2002年左右出现了变化转折。

3 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全国与省域层面的邮政函件业务量及人均函件量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的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1)从全国层面来看,我国邮政函件业务发展尚未成熟即走向了衰落,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人均函件量过低和业务结构不合理,因此就导致了与美国不同且独具特色的演变规律。(2)从省域层面来看,各省市无论是邮政函件业务量与人均函件量的增长,还是位次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但多数邮政函件业务量变化趋势与全国雷同,且空间分布明显向东部省市集中。(3)从影响邮政函件业务发展的因素来看,函件业务量和人均函件量不同,传统函件为主的20世纪和商业函件为主的21世纪不同。在20世纪,影响邮政函件业务量和人均函件量的因素是一致的,只不过作用幅度略有差异。这些因素包括总人口、GDP、人均GDP、邮路与农村投递线路总长度、营业网点数量、固定电话用户等,其中固定电话用户与前三者强相关,因此邮政函件发生条件、人口数量和经济发展水平才是主导邮政函件业务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到21世纪,不仅影响邮政函件业务发展的指标发生了变化,即使同一指标的影响程度变化也很大,而且随着邮政函件业务迅速的衰落,其发展的偶然性增多,绝大部分影响因素的作用显著下降。对邮政函件业务量而言,GDP与人均GDP依然为强相关,但作用已明显减弱;总人口作用已经逐渐降低到了无关;邮路总长度、固定电话用户、移动电话用户、网民规模和普及率等作用相对明显;农村人口在早期对邮政函件业务量还有一定影响,近年则主要强调城镇人口和城镇化率;除了城镇化率以外,其他因素对邮政函件业务量的影响都在降低,与此同时各省市促进其发展的政策与措施等主观因素的作用在增强。对人均函件业务量而言,人均GDP、城镇化率和网民普及率成为主导因素。(4)国家、各省市及个人层面的信息需求增加是毋庸置疑的,但邮政函件量反而下降了,其正是互联网、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快递等替代作用的结果。

本研究虽然在整体上较好地揭示了我国邮政函件业务发展的时空演化规律,但在某些细节上尚存在一定不足。首先,由于无法完全掌握邮政函件统计标准变化情况,从而不能准确解释1960、1988和1995年3个波形变化;其次,我国不公布邮政函件业务结构的详细数据,如明信片、广告、账单等,故限制了基于此视角展开更深层次的原因分析。

注:①营业网点1998年及以前为邮电局所,1999~2001年为邮政局所,2002~2006年为邮政局所和邮政代办点,2007年起为邮政企业和规模以上快递企业营业网点,故其影响分析到1998年。

参考文献:

[1] 孙艾青,李学栋. 世界邮政业务的主要发展趋势[J]. 国际邮政,2002,18(6):44-46.

[2] 张斌. 中国邮政传统业务开发的问题及对策[J]. 物流科技,2010(12):70-72.

[3] 徐莹,董文娟. 宁波市邮政业发展策略研究[J]. 物流科技,2015(11):14-17.

[4] 孙浩,王为民. 邮政业务的综合评价与发展对策[J]. 邮政研究,2003,19(2):6-7.

[5] 吕清华. 邮政商函业务发展对策研究[J]. 邮政研究,2006,22(1):16-18.

[6] 唐于华. 美国邮政函件业务的生命周期[J]. 中国邮政,2009(7):62.

[7] 周凤海,陆培敏. 论函件周期的范式改變[J]. 邮政研究,2012,28(6):9-11.

[8] 吴建民,刘宏伟,丁疆辉,等. 我国邮政函件业务发展区域差异及类型划分研究[J]. 邮政研究,2008,24(3):13-15.

[9] 吴建民,王为民,赵宝柱,等. 中国邮政发展的省际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邮政研究,2008,24(2):9-11.

[10] 吴建民,丁疆辉,施立红. 我国邮政函件业务发展的省际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广西轻工业,2008(8):139-140.

[11] 吴建民,丁疆辉,张慧锋. 我国邮政EMS业务的区域差异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 广西轻工业,2008(10):136-137.

[12] 伍炜勤. 邮政函件业务影响因素研究[J]. 邮政研究,2011,27(4):17-19.

[13] Jimenez, Matthew C, Michael Lintell. The Impact of Economic and Demographic Dispersion on Aggregate Mail Volumes[EB/OL]. (2008-01-31)[2016-10-05]. http://www.elgaronline.com/view/9781847205070.00014.xml.

[14] The Boston Consulting Group. Projecting U.S. Mail Volumes to 2020[R/OL]. (2010-03-20)[2016-10-05]. http://about.usps.com/future-postal-service/gcg-narrative.pdf.

[15] 曹小曙,李琳娜. 广东省邮电通信业发展空间差异变动[J]. 地理研究,2009,28(1):182-190.

[16] 张荣林. 中国邮政函件业务的现状及发展(上)[J]. 现代邮政,2004(3):10-15.

[17] 张荣林. 中国邮政函件业务的现状及发展(下)[J]. 现代邮政,2004(5):5-8.

[18] 孙中伟,杨阳,陆相林. 世界互联网网民的空间分布规律与影响因素[J]. 经济地理,2015,35(9):1-7.

[19] 陈明星,陆大道,查良松. 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国际比较[J]. 地理研究,2009,28(2):464-474.

猜你喜欢
时空演变中国影响因素
主要客源国对中国入境旅游市场的贡献分析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基于WebGIS的城市空气质量时空演变动态可视化系统研究
江苏省物流业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性的时空演变特征
山东省工业经济增长的水资源效应及时空演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