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基础课程的改革

2017-03-14 07:41高翔杨文娟尚蕾
青春岁月 2017年4期
关键词:基础课程高职教育改革

高翔+杨文娟+尚蕾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是按照职业需求组织和实施的教育,注重人才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其培养目标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级实用型人才。本文探究了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基础课程的改革。

【关键词】高职教育;基础课程;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是按照职业需求组织和实施的教育,注重人才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其培养目标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级实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只有正确解读高职教育的本质,才能培养出与市场、企业需求零距离、高就业的人才。

一、基于工作过程,创新教学模式

以就业为导向,利用计算机专业实际项目为引导的综合式实训教学,打破学科界限,溶基础于项目,通过项目实现不同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的实践和技能培养,根据项目的“工作过程教学模式”来建立高职院校项目教学的基础课程体系结构,架起企业项目与学生就业对接的平台。

项目教学需选用合适的企业项目,在互惠互利中实现实践教学、高技能、高素质专门人才的培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提高专业技能,拓宽学生的就业面和就业率。项目教学或校企合作项目是方向,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是基石,方向与基石的结合就为高职教育大发展提供了保障。

基于工作过程进行教学的“工作过程教学模式”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突出针对性、适应性的体现,这种教学法在推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与课程标准建设、教学内容、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效果评定、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环境营造等一系列的方面有着强烈的推动性和变革性,对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推动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提供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型的专门人才具有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基于工作过程进行教学的“工作过程教学模式”的创新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以往对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主要局限于课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改革等局部的研究,而“工作过程教学模式”将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作为一个整体系列来研究,在理论上有创新。

2、“工作过程教学模式”改變了以往以学科体系进行的课程开发,强调以行动体系来进行课程开发,是以培养能力为主线,按工作过程的不同工作任务的相关性来实现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整合的“串行”体系。

3、“工作过程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它要求教学中首先根据职业岗位需求来进行职业分析,摸清职业岗位工作流程、职责、任务、标准、能力要求等,进而再进行教学一系列设计,这样在工作中完成教学,使得教、学双方有了更强的目的性、指向性和可操作性,使双方从总体上达到源于工作过程又回归工作过程,完成职业所要求从业者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工作过程的完成也就意味着职业教育与就业的对接。

基于工作过程的“工作过程教学模式”一是适应社会、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即该模式下培养的人才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类别需求。二是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即该模式下培养的人才满足教育观念、教育规律、人才标准的发展需要。三是适应受教育者个人发展的需要。即该模式下培养的人才满足受教育者就业、职业发展和个人成才的需要。编制适合“工作过程教学模式”要求的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基础课程体系建设;教学与评价方式变革;基础课程体系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与学生就业状况对接的措施研究中同时提出了项目教学下基础课程体系与就业相关的若干措施。

二、以就业为导向,开发有特色的高职院校基础课程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基础课程改革,基于工作过程的“工作过程教学模式”需要作好以下工作:适应社会需要的基于职位分析的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方案;基于项目的基础课程体系、课程标准与内容;基于教学过程的合适项目;基于项目的教学评价和基于项目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师、教材、参阅资料、教学条件等工作。具体为:

1、专业设置要适应市场要求,瞄准地方区域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的走向,对人才需求预测、产业发展前景分析、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安排、主干课程设置、能力结构要素、专业开办条件以及专业建设的社会可利用资源等进行论证,明确专业设置的定向和建设目标,使毕业生能找准就业方向,提升职业能力,顺利就业。

2、以就业为导向,开发具有高职特色的基础课程体系。高职教育的基础课程设计,应该且必须从专业设置、专业适应的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整个专业课程的开设、课程结构来确定体系。基础课程内容的排列顺序应以职业活动的程序或方法能解决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实践中的问题进行排列组合,符合“必需、够用、实用”原则。职业分析与基于工作过程的分析是开发高职基础课程体系的基础。

3、按照职业活动环节、工作过程实施教学过程。高职教育的“教法”与“学法”的创新体现落实在基于工作过程的“工作过程教学模式”中,在学习专业知识、工作过程中训练职业技能、培养职业能力和养成职业素质等方面开拓新的思路。

4、围绕学生是否具有职业胜任能力进行教学评价。即对教学质量的评价,不是考核教师“教”了多少,学生“学”了多少,而是考核学生能不能“做”,“做”的效果如何,“业绩”如何。

5、教学资源建设尽可能与职业环境的要求相符。其一教学环境要么就是真实的“战场”—企业、工厂公司等经营实体,要么是基于真实的仿真性专业实训基地;其二、教材建设,编写针对性、实用性、实效性的教材。教材开发的基础是生动活泼、具体实在的职业分析和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实践的体验。教材开发的基础是职业分析与基于工作过程的分析等。其三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师不是名义上的双师,而是真正具有深厚理论根底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市场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高质量的专门人才。

通过对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基础课程的研究,使我们高职院校又找到了一条健康发展之路。同时我们也意识到,高职院校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单单是学校教育模式、教学方式、方法、内容和手段的变革,而是需要全社会的关注,需要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企业的参与、媒体的呼吁和社会各分子的理解和扶植,需要一系列的保障措施。

【参考文献】

[1] 袁立梅. 试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D]. 华中师范大学, 2005.

[2] 陈良政, 卢致俊.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改革[J]. 机械职业教育, 2005,3:25-27.

[3] 宋 辉. 浅析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技术人才培养[J]. 教育与职业, 2005,21:54-56.

猜你喜欢
基础课程高职教育改革
自动控制类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
影响中职数学教学效果的因素与对策研究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抓住基础课程五要素,构建数学高效课堂
“改革”就是涨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