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观:内涵机理及其现实意义

2017-03-14 11:02况晨黄刚
青春岁月 2017年4期
关键词:实践观社会生活马克思主义哲学

况晨+黄刚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当前我们国家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征途上,坚持和运用实践观点,是客观实际的迫切需要,也是我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应当遵循的思想依据和科学指导方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社会生活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写道:“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理解的“世界”,是从实践理解的,于人的实践活动来说的“现实世界”。实践是主体改造客体的双重对象化活动,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和世界分化与统一的现实基础,是人对现实世界的一种基本把握方式。从实践理解、把握现实世界是解开现实世界之谜的钥匙,具有十分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

一、“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实践观内涵剖析

1、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与生存方式

实践是由人的活动生成发展的现实世界(人类世界)的最深刻本质,其创造、发展了人和人类社会。恩格斯在《劳动在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一文中认为,从猿到人的转化,从活动的性质来看,就是动物的本能活动过渡到人类的活动,“劳动”是专属于人的活动的哲学范畴,人的劳动意味着人的实践活动的开始。劳动创造人的过程,同时也是创造了人类社会的过程,人的一切社会组成和关系,是直接或间接地适应劳动生产的客观需要而形成发展起来的。

2、人的实践活动不仅改变了环境,也改变了人本身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双重对象化活动,它既是一种客观的历史过程,又是一种体现着历史主体的认识和实践的能动性的客观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历史主体与历史客体的改变趋向于一致,即实践活动不仅改变了环境,也改变了人本身。

3、实践创造了社会关系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我本身的存在是社会活动。”“社会关系”与“实践”具有内在关联,我们可以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结成的社会关系进行分析。经济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精神生活资料生产和人自身生产中的利益关系。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们首要的实践活动,人们在经济生活中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社会和人本身的经济关系,以调整他们在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精神生活资料生产和人自身生产中的利益关系,不仅是在实践中生成发展的问题,而且是要通过实践才能解决的问题,因为经济关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其次,政治关系根源于经济关系。人们如何处理社团、阶级、政党、国家的政治关系,怎样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不仅是实践中生成发展的问题,而且是实践的规定并最终通过实践才能解决。再次,精神生活的基础是物质生活,其是人们结成社会关系的重要类型,特别是当下强调文化“软实力”的环境下,精神生活中形成的精神关系在维系社会关系格局的稳定与和谐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4、思想观念的问题表面上是理论问题,本质上是实践的问题

毛泽东在《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的?》一文中,开篇设问并自答,“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思想观念是主体在实践中对客观世界(客体)的心理反映的过程及其结果。思想观念的内容来源于实践,尽管其形式可以不同多样。思想观念的形成不仅是自然演进的产物,更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要正确理解思想观念的本质是实践的,就必须认识到劳动(即实践)在创造人及其社会中的作用。劳动为思想观念的形成提供了客观的需要和可能,人的实践活动,不仅要求人们要认识事物的现象,而且要求人们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离开了实践及其创造的社会,就不会有思想观念的产生和发展。

二、“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实践观现实意义

社会生活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纽带,由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心理、环境诸因素综合作用,形成一系列极为复杂的、多层次的社会现象。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是社会生活中最为活跃的活动因子,运用实践的观点分析现代社会人的现实性具有较为重要的个体和全局意义。

1、为社会主体的自我理解提供了合理解释方式

马克思哲学及其“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实践观为深层次理解社会主体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它使人从抽象走向具体,从分裂走向完整,从虚幻走向现实。在实践活动中,实践主体是指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区别于其他的显著性特征,担负着设定实践目的、操作实践中介、改造实践客体的任务。

在当下,网络浪潮的汹涌到来,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新媒体在不自觉但是很大程度上已经影响或者改变这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社会出现“思想价值”真空现象,人们对自己的真实认知慢慢偏离,对社会行为出现了异化理解,甚至出现极端化的价值信念的迷误和片面。“社会生活的本质的”实践观点可以让我们重新审视互联网时代下社会主体的行为模式及其所引起的思想变化动态,从根本上理解新出现的行为范式。互联网创建了一个覆盖全球范围的“虚拟世界”,社会主体从实体化的人可以成为“网络虚拟世界主体”,但是不管是现实亦或是虚拟,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从这个实践根本观点出发,可以科学清晰地认识到社会主体应该明确其真實身份,立足于现实而不是自以为然的毫无规制的“社会”,追求自由但不能陷于虚幻。因此,它能够驱散“虚幻”网络世界中社会主体的扭曲或迷惑,从本质上认识自己,从人自身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出发理解自身的价值理想与价值创造。引导社会主体真正立足于大地,从掌控自身的实践行为把握自己的命运,对自身及真实或虚拟世界深刻觉醒和正确认知,从这个维度分析,“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实践观能够为社会主体的自我正确认知提供合理解释方式和途径。

2、为正确理解和改造现实社会提供了新思路

相对于多向度的、由多重矛盾构成的现实生活世界,“科学世界”亦或是“完全理性世界”无疑是单项度、一维的。社会主体在“理性科学世界”呆的时间太长,以至于忘却了科学赖以成长的生活世界之根,多维度复杂的现实生活世界反而成为隐而不彰的存在,而这导致的是社会个体的迷惑孤独,社会认知的扭曲,社会运转的失调畸形。当现实社会完全充斥的是数字化、系统化的理性结构,人们深化的社会价值领域被肢解真空,社会实践主体失去了与他人共在或者交往的实践经验,同样也失去了社会丰富多彩的多重关系的把握。“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实践观始终强调实践的主体是人,实践是人的生存和存在方式,产生并进一步构建富有趣味的社会网络化关系,进一步形成了社会。一旦我们丢弃了这个理论基点,社会系统会日渐萎缩,社会结构也会塌方,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群也会被相互遗忘和失落。

在中国大转型的背景下,各种矛盾日渐凸显,我们始终要基于“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实践理论观点作为支撑,以“社会实践主体人”为中心,以社会实践实际产生的现实需求为逻辑起点,在实践过程中思考获寻解决方法,并在这个互作用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对这个社会全面客观的认知和改造能力。“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马克思实践观为理解和改造现实社会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式,其强调社会主体实践和社会之间的丰富流动和相互作用,要求理论加强与社会生活实际的对话和交流,从而不断校正和深化自身的理论内涵,并开拓出不断开放互动的思想空间,从而使得理论观点不再苍白,而是规范和引导人们正确认知和改造社会的实践之学。

以“从实践理解、把握现实社会”实践观为理论基点,从四个相互关联的要点出发,进而阐述“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本文以当下转型期社会生活中最活跃因子社会主体和现实社会的实际实践需求为逻辑起点,尝试为社会主体的自我理解提供了合理解释方式及为正确理解和改造现实社会提供了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M]. 人民出版社, 1995.

[2] 马克思. 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M] //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 人民出版社, 1995.

[3] 恩格斯. 劳动在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M] //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8卷. 人民出版社, 1995.

[4] 习近平.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 中共中央宣传部, 2016.

[5] 毛泽东.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M] //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8卷. 人民出版社, 1999.

[6] 倪志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新探[M]. 人民出版社, 2010.

[7] 张梅艳. 马克思哲学实践思维方式的公共性转向[J].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 2014.

[8] 张天增. 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和及其现代价值[D]. 中共吉林省委党校硕士学位论文, 2013.

【作者簡介】

况晨(1993—),男,江西宜春人,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学生,主要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黄刚(1994—),男,江苏淮安人,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学生,主要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猜你喜欢
实践观社会生活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实践观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推进策略解析
流动的时间,不确定的艺术
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模式探索
五大发展理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研究
《西安晚报》广告视野中的西安社会生活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马克思对旧哲学基础的反思批判
浅谈《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