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有别”思想对中国乡村生活的影响

2017-03-14 17:11李永泽
青春岁月 2017年4期
关键词:日常生活影响

【摘要】在乡土社会中,阻碍着共同生活的人充分了解的是个体生理上的差异。这差别倒并不是起于有着悬殊的遗传特质,这在世代互婚的小社区里并不会太显著的。永远划分着人们生理差别的是男女两性。这是费孝通先生在理论上的观点,而从中国乡村的实际出发,男女有别思想对乡村生活到底有着怎样的影响是笔者想要探寻的问题。

【关键词】男女有别;中国乡村;日常生活;影响

一、研究现状

1、研究背景

在中国的乡村,年轻人和老一辈人之间存在着沟通和交流上的隔阂,这隔阂是由年龄而产生,是因为“不了解”而产生;但是这并不是影响乡村人对彼此充分了解的唯一阻碍,永远划分着人们生理差别的是男女两性,我们对这差别的认识总是间接的。男女有别思想对中国乡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2、研究目的及意义

在中国的乡村,男女的共同生活,愈向着深处发展,相异的程序也愈深,求同的阻碍也愈是强大,用来克服这阻碍的创造力也更需要强大,只有在清楚男女有别思想对中国乡村社会有什么样的影响,才能够进一步了解如何改进这种情况。

二、男女有别的内涵

1、男女有别的定义

关于男女有别的定义,《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指男子与女子在生理构造和心理状态上有差别,要遵循的礼法应有所不同,互相交往亦应慎重守礼。阶段一:肯定(农耕文明下的“男女有别”人类文明性别秩序)。阶段二:否定(工业文明进入到后工业文明,社会转型与文化转型期,出现“男女同质化”的反人类文明性别秩序)。阶段三:否定之否定(后工业文明进入到信息文明时代,使人们获取不同社会体系案例的正面与负面价值更为直观,逐渐形成理论体系,包含肯定性别秩序的传统理论体系价值后,形成新的理论体系,最后回归“男女有别”的人类文明性别秩序)。

2、费孝通对于男女有别的判定

男女生理上的分化是为了生育,生育却又规定了男女的结合。这一种结合基于异,并非基于同。在以充分了解来配合人们相互行为的社会中,这性别的鸿沟是个基本的阻碍。只在他们理想的天堂里,这鸿沟才算是被克服:宗教家对性的抹煞,不论自觉不自觉,都绝不是偶然的。完全的道义必须有充分的了解,无所隔,这就不能求之于生理上早已划下了鸿沟的男女之间。

三、我国乡村男女有别情况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我國现状

中国乡土社会中所追求的是稳定,认为男女之间必须有一种安排,使得他们之间不发生激动性的感情。在传统的乡土社会中,对男女之别的认同度很高,而且男女有别的制度也为乡土社会提供了稳定运行发展的基础。但是男女有别的界限使得中国的传统感情定向偏于向同性方面去发展。在社会结构上,发生了同性间的组合,这在我们乡土社会中看得很清楚。同性组合和家庭组合原则上是交错的,因为以生育为功能的家庭总是异性的组合。因之,乡土社会中“家庭”的团结受到了这同性组合的影响,不易巩固。于是家族代替了家庭,家族是以同性为主,异性为辅的单系组合。中国乡土社会里,以家族为基本社群,是同性原则较异性原则为重要的表示。

2、原因分析

乡土社会是靠亲密和长期的共同生活来配合各个人的相互行为,社会的联系是长成的,是熟习的,到某种程度使人感觉到是自动的。只有生于斯、死于斯的人群里才能培养出这种亲密的群体,其中各个人有着高度的了解。好恶相投,连臭味都一般。要达到这境界,却有一个条件,就是没有什么差别在阻碍着各人间的充分了解。空间的位置,在乡土社会中的确已不太成为阻碍人了解的因素了。人们生活在同一的小天地里,这小天地多少是孤立的,和别群人没有重要的接触。在时间上,每一代的人在同一的周期中生老病死,一个公式。年轻的人固然在没有经历过年长的生活时,可以不了解年长的人的心情,年龄因之多少是一种隔膜,但是这隔膜却是一方面的,年长的人可以了解年轻的人,他们甚至可以预知年轻的人将要碰着的问题。年轻的人在把年长的人当作他们生活的参考蓝图时,所谓“不了解”也不是分画的鸿沟。乡土社会中阻碍着共同生活的人充分了解的却是个人生理上的差别。这差别倒并不是起于有着悬殊的遗传特质,这在世代互婚的小社区里并不会太显著的。永远划分着人们生理差别的是男女两性。正因为还没有人能亲身体会过两性的差别,我们对于这差别的认识,总是间接的;所能说的差别多少只限于表面的。在实际生活上,谁也会感觉到异性的隔膜,但是差别的内容却永远是个猜想,无法领会。在以充分了解来配合人们相互行为的社会中,这性别的鸿沟是个基本的阻碍。只在他们理想的天堂里,这鸿沟才算被克服:宗教家对性的抹煞,不论自觉或不自觉,决不是偶然的。完全的道义必须有充分的了解,无所隔,这就不能求之于生理上早已划下了鸿沟的男女之间。男女生理上的分化是为了生育,生育却又规定了男女的结合。这一种结合基于异,并非基于同。在相异的基础上去求充分了解,是困难的,是阻碍重重的,是需要不断的在创造中求统一,是浮士德式的企图。浮士德是感情的象征,是把感情的激动,不断的变,作为生命的主脉。浮士德式的企图也是无穷止的,因为最后的统一是永远不会完成的,这不过是一个求同的过程。

在乡土社会中这种精神是不容存在的。它不需要创造新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生下来就决定的,它更害怕社会关系的破坏,因为乡土社会所求的是稳定。它是亚普罗式的。男女间的关系必须有一种安排,使他们之间不发生激动性的感情。那就是男女有别的原则。“男女有别”是认定男女间不必求同,在生活上加以隔离。这隔离非但有形的,所谓男女授受不亲,而且是在心理上的,男女只在行为上按着一定的规则经营分工合作的经济和生育的事业,他们不向对方希望心理上的契洽。

四、总结

社会秩序范围着个性,为了秩序的维持,一切足以引起破坏秩序的要素都被遏制着。男女之间的鸿沟从此筑下。乡土社会是个男女有别的社会,也是个安稳的社会。虽然男女有别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致使了中国传统的感情定向偏于向同性方面去发展,但是这种在中国传统乡村中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也巩固了乡土社会的稳定。

五、结束语

读完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我深刻了解了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会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支配作用及其具体表现,其中对《男女有别》这篇文章独有感触和个人所想,费孝通先生在《男女有别》里主要阐述的是中国传统感情定向的基本问题,这在《家族》篇也有少些涉及,首先指出感情定向让我们不仅了解了感情和文化的具体内涵,而且了解到感情与文化的规定影响关系。他还将两种文化模式,即开普罗式和浮士德式做了详细的内涵解释,也分别用了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作为例证来说明这两种文化模式,他指出“乡土社会中阻碍着共同生活的人充分了解的却是个人生理的差别,永远划分着人们生活差别的是男女两性。”由此以来,他提出了这篇文章男女有别的话题及其对乡土社会的影响,也分别论述了浮士德式的感情和开普罗式的感情,他认可普罗式感情在乡土社会中的稳定作用,他认为“男女有别的界限,使中国传统的感情定向偏于同性方向发展”,同时也引发了变态的同性恋和自我恋的社会问题并举出案例得以证明其观点。这些是整篇文章的大致内容和主要思想表达。

【参考文献】

[1] 费孝通. 乡土中国[M]. 人民出版社, 2008.

【作者简介】

李永泽(1995—),男,山东胶州人,临沂大学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2014级本科生。

猜你喜欢
日常生活影响
这是一份不受影响的骨子里直白的表达书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浅析艺术设计与日常生活的审美批判
浅谈德育在学科教学和日常生活中的渗透
实现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
“诗意地栖居”与“看上去很美”
结合生活实际,学习初中化学
如何搞好期末复习
小顽儿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