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的风度

2017-03-15 20:56周玫孜
躬耕 2017年2期
关键词:小人君子文化

周玫孜

令人想不到的是,就在我们高二生活即将结束之时,我们的期末语文中出了一道关于“君子文化”的题目,是惊喜,震动或是感动?现在想来,好像什么也不是,那是一种酸酸的五味杂陈的味道。

久违了,“君子”!尽管你好像并未脱离我们的文化生活圈,但你又仿佛与现今的生活状态有点格格不入了,如像人们为了各自的美好生活而不愿再为你为伍了。你注定要淡出或远离我们的视野了吗?

难道我们生活中的现代味越来越浓,我们的快餐式文化越来越便捷,我们就要卸掉传统文化中不堪负重的“包袱”?亦或是“君子”一词太不modern而被诸多新潮的词语所淹没了?你真的要被out了吗?

为什么有人赞扬一位修养很好的男士时称其很“绅士”?而不说成很“君子”呢?gentleman在英语语境中不就是指那些温文尔雅、风度翩翩的贵族式男士吗?如果直译是不是就是真男人、“伟丈夫”呢?

我想不完全是!尽管“绅士”满涵了鼓鼓的褒义,但总与我们所称的“君子”有一定的差距!而且“君子文化”还是地地道道由我们的祖先创造并弘扬的一种“国粹”,“它汇聚了中华优秀文化的精要部分,最能代表中华民族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与独特精神标识”(钱念孙先生语)。因此,“君子”呢,毫无疑问地就是指集中了“仁、义、礼、智、信及温、良、恭、谦、让、”还有“忠、孝、廉、悌、和”等诸多处事伦理规范的有修养、有道义、有担当的人,而且不光指男士。正如钱念孙先生所说的:“只要是中国人,不论居庙堂之高或处江湖之远,即便是目不识丁的山村老农,也乐于被称作君子。君子人格是中华文化在每一个中国人身上留下的文化DNA ”。

先生的话是否言过其实呢?如果我们稍加探究,就不难发现,“君子”的形象是如此的丰满,“君子文化”的内涵是如此的丰富!

诸如《礼记》中指出,“君子比德于玉焉”,把君子比作玉;中国文人还把具有“君子”品性的人比作“梅兰竹菊”;周敦颐甚至还把具有“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比作花中的“君子”……从而使“君子”的形象如此真切、真实。至于君子的言行则更渗透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诸如“君子成人之美,君子不夺人所好”;“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君子动口不动手”等等,体现出君子温润如玉的美德、表里如一的操守、雅量高致的情怀、从善如流的品行。而这,不就是比“绅士”更具内涵的君子风度吗?

也许,你会说,“君子”其实也只是做些表面文章、只是做些摆设,中看不中用吧!

那么恭喜你,你的臆想不算错!因为孔老先生早就说过:“君子不器”。就是说,君子不像一般器具那样只有狭隘的用途。但他老人家又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失也、无莫也,义之无比。”他的意思很明确:君子对于天下大事,不绝对肯定什么,也不绝对否定什么,他们只追求接近道义。由此看来,君子不仅是有谋略、有智慧的人,他们也是更注重内在的精神追求、注重修身与天下大义统一的贤达,可谓“无为而不为”!所以“君子坦荡荡,小人常威威”。君子胸怀天下而不计个人得失,坦荡行事,义薄云天;而小人则往往顾虑个人得失而患得患失,忧心重重。可见,“以小人之心”是不能“度君子之腹的”。

那么,这里说的“小人”是不是就是指那些缺乏修养、缺少见识的一类人呢?也未必。人们对“君子”与“小人”的定位其实更多的在于善恶之别。“君子小人本无常,行善事者为君子,行恶事者为小人”。你看,一念之差,君子与小人恰如天壤之别。要成为君子,那就要时刻准备着修炼善行这门一生的功课,正如刘备所言“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我想,我们的先人这么高明地确立“君子”与“小人”的底线很显然是从“是非”这样的角度所形成的共识,邪恶“雷池”与善行底线之间是不存在“灰色地带的”,而那些被人们称作“伪君子”的人,大概是常常暗中作恶但表面上总是文质彬彬的道貌岸然者吧?

所以,我想,做人不易,做君子更难。一个人要像始终保持一个君子的风度至少要时时刻刻、事事处处秉持利人利己的处事标杆,始终表里如一地恪守做人的底线的——即便成就不了惊天动地的伟业,也一样可以被称誉为“真君子”“伟丈夫”。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等这些不同时代的楷模,其实就是这样平凡而伟大的典型!

当然,行君子之事、成君子之名必然对物欲有着一定的克制,但他们并非一定要一味追求内在的品行操守而忽视物质的享受,“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只要是合乎道义的,合理合法的财物收入,都可以心安理得地拥有、享用。那些片面地认为英模人物舍小家为大家的行为是吃亏、傻帽的看法,真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做人的境界不一,何谈得失?雷鋒、焦裕禄等人的善举泽及大众、受益社会,展现了更为博大的胸怀,照亮了那一时代的道路,那正是君子之光的价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更是圣贤的境界!真君子的境界!

由此,我认为,现时代的君子应当是与我们的社会发展要求相一致的德才兼备之人,而未必都是我们传统中所认为的君子就是只重德行、老是吃亏的“傻老帽”。若人们以这种功利思维论人,则恰好又会落入追逐名利的怪圈,并可能真真失去“本我”“真我”与“大我”。这也许就是“君子之风”似乎要消弥的原因吧!

然而,社会是向前发展的,我们不仅要与时俱进,还要在前进中将传统文化中的很多优秀元素继承并发扬下来,使之足以让我们前进的方向更明确,前行的力量的更充足!而这,也正是社会良知得以存在并延续的根基所在。正如钱念孙先生所反复倡导的,君子文化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化,是我们可以安身之命的文化沃土,传承并发扬“君子文化”,践行君子之风,至少应当是中华儿女的一种责任和担当,这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智慧基因。

猜你喜欢
小人君子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平儿是“全人”还是“尤奸”“小人”
指印小人来了
君子无所争
有君子之道四焉
木勺小人
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