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理论在运动健身类APP中的应用研究

2017-03-16 06:38刘俊森卢纯福乔歆新浙江工业大学艺术学院310000
大众文艺 2017年3期
关键词:归因动机理论

刘俊森 卢纯福 乔歆新 (浙江工业大学艺术学院 310000)

激励理论在运动健身类APP中的应用研究

刘俊森 卢纯福 乔歆新 (浙江工业大学艺术学院 310000)

全民健身计划作为国家战略全面推行后,运动健身类App市场前景广阔。本文从激励理论的视角,分析此类App用户获得激励的条件,从激励内容、激励过程、内在与外在动机三方面探讨用户获得激励的方法,旨在为激励用户建立运动健身习惯,提升App用户体验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激励理论;运动健身App;用户体验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进入全民时代和全民健身计划的全面推行,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运动健身类 App 应运而生并蓬勃发展,实时记录运动数据、科学指导运动计划、引领健康生活方式等功能,成为助推全民科学健身的强大助力。1借助运动健身类App,用户一方面希望记录自己的运动情况,另一方面希望达到坚持运动的目的。现有产品也通过各种方式,如组团、排名、荣誉等,激励用户,保持用户运动状态。然而人的惰性和各种日常事务,常常阻碍用户坚持运动。本文将激励理论引入运动健身类App 的开发中,为产品设计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思路。

激励理论是研究激励、激励因素、激励与行为的关系,以及通过激励激发人们为实现组织特定的目标而努力的一种理论。2激励理论包含多种分支和流派,本文从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将激励理论与运动健身App的功能设计相融合,促进用户运动行为的发生和习惯养成。

一、从激励内容分析激励因素的应用

内容型激励理论从激励的内容入手,以人的需要、动机等人类行为的动力系统为研究对象,探讨如何激励人的问题,试图明确激励人们进行活动的主要内容因素。内容型激励理论主要包括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奥尔德弗的ERG 理论以及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等。

1.精准的运动定位,满足用户健康需求

通过用户研究,人们参与体育运动最主要的动机是促进身体健康,从需求与激励的角度理解,健康因素属于需求理论中的生理与安全需求,ERG理论中的生存因素,双因素理论中的保健因素。坚持运动健身,保持身体健康,成为使用运动App的最基本的用户需求与动机。运动App在切入运动健身的细分领域之后,应提供专业详实的运动记录,科学规范的健身指导。详细的运动数据可以帮助用户了解每次运动情况,制定运动计划,调整运动量,更好的达到健身目的。

2.完善社交功能,营造社区氛围

激励理论提出,人具有归属与爱的需求,具有相互关系需要和情谊的需要,在进行活动时,更希望与他人一起进行。运动行为也具有相同的特点,用户与朋友一起运动会获得更多的动力和乐趣。3运动App以运动社交作为切入点,无论是线下的运动约伴,还是线上的活动、社区与社交媒体,都可以增强运动人群的参与感。观察目前运动App内部的社交媒体,运动达人对普通用户具有带动和激励作用,普通用户之间的线上互动也可以互相鼓励。

3.帮助自我成长,实现自我超越

激励理论提出,人具有不断成长、自我实现的需求,包括需求理论中的自我实现需要,双因素理论中激励因素的个人成长要素,ERG理论中的成长发展需要,麦克利兰提出的成就需要。在运动健身这一领域中,用户同样希望自己可以不断进步,实现自我超越。日常跑步的用户,希望自己的跑步距离逐渐增长,运动能力不断提高。健身用户希望身材越来越好,身体素质得到加强。运动App以用户的成长动机为契机,提供多种记录、激励用户进步的方式。比如随着运动量的累积,用户等级的提升;以月为单位的运动记录累积,展示用户的跑步历程;用户的活动与成就勋章。

二、从激励过程分析激励因素的应用

过程型激励理论从联接需要和行为结果的中间心理过程视角来研究激励人的问题,它关注激励中的认知前提,试图理解激励的方法。因此,过程型激励理论重点研究激励的过程,即如何引发人的动机,明确目标方向,如何保持动力,以及怎样消除行为不当。过程型激励理论以弗鲁姆的期望理论、海德的归因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和洛克的目标激励理论为代表。

1.建立期望激励

弗鲁姆的期望理论提出,所谓“期望”,是指一个人根据以往经验,在一定时间内,希望达到目标或满足需要的一种心理活动。期望理论包含三组关系,努力-绩效关系,是指个人认为通过一定努力会带来一定绩效的可能性,绩效-奖励关系,是指个人相信一定水平的绩效会带来所希望的奖励结果,奖励-个人目标关系,是指组织满足个人目标或需要的程度以及这些潜在的奖励对个人的吸引力。

期望理论的内涵,是自身努力与获得回报的对应关系。基于期望理论,运动App可以将用户运动量与奖励相结合,建立奖励-运动的对应关系,用奖励激励用户运动。现有的多种App提供了不同形式的奖励,比如红包、勋章、奖牌,对用户产生激励。

《情感化交互设计指南》提出,“有规律的奖励让用户期待,无规律的奖励让用户上瘾。”4在运动之前即可获知运动后的奖励,长此以往,奖励的新鲜感逐渐消退,激励作用也会减弱。App应不断推陈出新,将新的奖励应用在运动激励当中,同时,尝试引入无规律的奖励方式,增强神秘感,引发用户的好奇心。

2.树立恰当的运动目标

设置清晰明确的目标,可以引导用户将注意力聚焦到健身目标上,从而完成每日运动。

(1)目标应具有明确性

根据洛克的目标激励理论,目标应具有明确性,具体可测定。首先,App应该有明确的功能定位,聚焦于某种细分的运动领域或项目,更加精准的定位细分的用户群体,比如跑步、健身或骑行。之后,以独特的细分运动目标切入,解决用户痛点。以跑步为例,每日的运动目标应具体量化至跑步距离和跑步时间,而不是“跑一会”“跑一段”这样的模糊定义。

(2)目标应兼顾能力与挑战

过低的目标缺乏挑战,无法激发完成欲望和完成后的成就感,用户会缺乏动力。过高的目标超出用户的能力范围,直接放弃尝试,或尝试之后无法完成目标,产生挫败感,导致运动兴趣的降低,运动计划无法完成。运动App在为用户制定运动目标和计划时,根据不同用户的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运动方案,同时允许用户对方案进行调整,这是运动类App的优选策略。以健身App-keep为例,在制定健身计划前,keep提供了一套用户体能测试,测试结果可以帮助用户选择健身训练课程表。

(3)目标应具有连续性和计划性

运动健身对于健康的促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长期坚持的结果。突然的大量运动,不仅不利于健康,甚至有可能对身体造成损伤。目标制定应与运动计划相结合,设定每日运动目标,每周、每月的运动计划,长期坚持,有利于对于用户的长效激励。当用户养成运动习惯之后,对于外在激励要素的依赖也会降低。以悦跑圈为例,在训练计划功能中,根据训练目的的不同,App提供了健身跑、竞赛和马拉松三种类型,跑步类型细分为不同的跑步距离,如2公里、5公里、10公里等,每种目标对应的训练时长也不同,从一个月的短期计划至半年的长期计划。从每日目标至训练计划的延伸,有助于跑步用户长期坚持。

(4)目标完成后应给予鼓励

在目标达成之后,用户除了获得成就感之外,若App给予一定的鼓励,形成“目标-行动-鼓励”的正向反馈过程,用户的目标完成积极性会进一步提高。

3.对运动计划中断进行归因

海德的归因理论认为,有成就需要的人会把成就归因于自己的努力,把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反之,成就需要不高的人归因相反。海德将归因分为两类:一是情境归因;二是个性倾向归因。情境归因是把个人行为的根本原因归为外部力量,如环境条件、社会舆论、企业的设备、工作任务等。个人倾向归因,是把个人行为的根本原因归结为个人的自身特点,如能力、兴趣、性格、态度等。

从正向归因角度分析,当用户完成运动目标或活动时,App将成就归因于用户能力的提升,和上文提到的目标完成之后的鼓励相似,以提升用户信心,之后会更有意愿参与运动。

从反向归因角度分析,当用户没有按时完成运动目标和计划时,App可以帮助用户分析原因,如天气因素、时间繁忙、身体不适、目标过高等,之后根据不同的原因,提供解决方案,比如时间延期、调整运动计划和目标等,将运动计划继续执行,避免偶然的运动中断,导致整体运动计划的失败。

三、外在动机到内在动机的回归

1.利用外在动机促使运动行为的发生

外在动机是指一种为达到预期结果的活动表现,来源于个体受到的外部影响。外在动机通常是某种行为的奖励,或是某种行为的惩罚。竞争,金钱,等级,他人的关注,赢得第一的愿望都是外在动机的表现手段。外在动机的激励效果立竿见影,可以促使被激励者产生很强的动机完成指定的事项。运动App可以从外在动机入手,通过一系列方式,鼓励用户产生运动行为。目前App应用的激励手段,包括竞争排名、勋章奖励、社交关注等,都是外在动机激励的表现形式。

外在动机会随着条件的满足而逐渐消退,或是失去新鲜感,获得的奖励会逐渐失去吸引力,竞争获得的排名一旦满足,也会失去激励作用。除非增加奖励的数量,否则外在动机无法持续对用户产生吸引力。因此,若想持续地对用户产生运动的激励作用,运动App应引导用户从外在激励,转向内在激励方式。

2.利用内在动机促使运动行为的持续

内在动机是寻找新事物和新挑战的自我愿望,来源于提升能力或获取知识。它由任务本身的兴趣或乐趣驱动,并存在于个体之中,而不依赖于外部压力或奖励。内在动机是一种自然的动机倾向,是认知、社会和身体发展的关键因素。以内在动机作为激励要素,可以通过几个途径实现:将成果归因于自身努力;相信自己有能力达到目标,即自我效能信念;有兴趣掌握一项技能,而不只是取得好成绩。内在动机具有长期性和自持性,可以在较长时间内保持人的自我激励。运动App通过外在动机的激励手段,逐渐增加用户的运动频率,并通过运动计划养成保持运动的习惯,之后通过内在动机激励用户,将运动行为转化为自觉自愿的行动。实现的具体方式,可以是用户取得进步之后的鼓励,建立运动信心,或是增强运动兴趣。以趣味运动应用walkup为例,将运动计步与游戏化的探索相结合,引发用户的好奇心和兴趣,以激励用户长期的运动行为。

3.现有激励因素的应用效果

现有应用市场上的运动类App,有些已经应用了上文中的某些激励方法,鼓励用户参与运动,具体应用的情况见表格。不同的激励方法,也取得了不同的效果。从使用场景角度分析,通过内容激励的方法更多应用于运动前期,通过过程激励的方法更多应用于运动过程中,内外动机的激励方法影响用户长期的运动行为。通过用户调研和访谈,笔者分析总结了一些现有激励方法的应用效果。

表格:分析维度与健身App的对应

从激励内容角度分析,运动定位与运动数据记录功能,主要满足了用户的基础运动需求,激励作用较小,效果不明显。社区与社交功能,针对不同个性的用户,在激励效果上存在较大差异,喜欢社交与分享的用户可以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获得参与感和满足感,他人的赞扬让用户获得成就感与虚荣心,而对于保持自身运动节律的用户,社区与社交功能对运动激励效果不显著。个人成长与自我实现方面,App中呈现的成就要素,如等级、勋章等内容,只是成就的外在表现形式,成就动机较高的用户更有可能受到激励,而有些用户并不关注相关内容。

从激励过程角度分析,期望激励中,长期模式化的激励要素带给用户的新鲜感逐渐消退,建议增加新的或是随机的奖励与期望,带给用户惊喜。完善科学的运动目标与计划,对于多数用户都有明显的激励作用,进一步优化的方向是个性化定制和灵活调整。

从内外在动机的角度分析,现有产品的激励方式更多的是外在动机激励,具有效果显著、容易实现的优势,也存在兴趣减弱、难以持续的劣势,内在动机的激励方式还在不断探索中,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将不同的激励方式进行整理,从激励效果和长期稳定性的维度进行评分,得出如下的评分表,可以看出各种激励方式各有优势。不同的产品可以从不同角度着手,促进用户的运动习惯培养。

表格:激励效果评分(0分最低,9分最高)

四、结语

各种激励方式在运动App中的应用多种多样,通过结合激励理论的分析,探讨激励理论下运动App设计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帮助产品设计师更好的提升用户体验。基于激励理论的产品设计方法,具有较为新鲜的设计思路和出发点,可为设计师提供新的设计土壤,以创造更多以用户为中心的有意义的设计。

[1]李爽.心流理论视角下的移动健身类应用设计研究[J]装饰 总第280期 2016(08):138-139

[2]于天宝.基于激励理论的数字化教育游戏设计[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

[3]叶木华.运动类APP:运动新模式对大学生健康运动的启示[J]体育文化导刊 2016(05):162-165

[4]安德森(Stephen P.Anderson)著,徐磊译.怦然心动:情感化交互设计指南[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3

卢纯福,男,1970年出生,浙江东阳人,浙江工业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乔歆新,浙江工业大学艺术学院,工业设计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刘俊森(1991 7)男 浙江工业大学艺术学院 研究生 设计学专业研究方向:用户体验与交互设计

猜你喜欢
归因动机理论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坚持理论创新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动机比能力重要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班主任引导高三学生考后积极归因的探索
为何越来越爱
农村留守初中生的学业成就归因倾向研究
积极归因方式:当船漏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