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大学思政课的“精品性”

2017-03-18 10:38池喜生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人格思政育人

池喜生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政治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具有培养信仰、提升道德、指引理想的教化功能,在大学生成长成才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教育者应当做到“用真理的力量感召人,用人格的力量感染人,用真挚的情感打动人,用生动的形式吸引人”。只有紧扣课程标准,将教材体系转换成教学体系,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方能把思政理论课建设成为一门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精品课程。

一、用真理的力量感召人

思政课涵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体现了强大的真理感召力。思政课具有完整的知识体系。①思与行的指导——《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基本内容和结构体系。②史与论的结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基本内容和结构体系。③知与行的要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基本内容和结构体系。

思政课理论色彩浓厚,饱含真理光芒,有鲜明的时代感和强大的现实感。思政课教学中要坚持真理,弘扬真理。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根本原则,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格局。思政课教师要坚持正确导向,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要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做教书育人的表率,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思政课教材具有理论性、学术性与可读性相统一的特点,要在教学中进一步把理论讲活、讲深、讲透,讲出理论的科学性、生动性和深刻性,讲出理论的历史感、现实感和逻辑感,就能够极大地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凝聚力和感染力,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用人格的力量感染人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师的思想、道德、行为、举止、气质、风度、知识、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呈现。教师情操高尚、人格完美对学生会有较强的感染力、辐射力。教师要用人格之光照耀学生心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人格,要用高尚的道德品质、健康的心理和永恒的爱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要具有深厚的知识底蕴、丰富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育意识,科学地引领学生走进学习活动中。

积极人格特质是任何事情成功的基本要素,这类灵性资产包括乐观、专注力、毅力、诚实、勇气、真诚、勤奋等特质。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教育者的使命在于用人格孵化人格,用智慧点燃智慧,用生命影响生命。教师的人格强化,主要在于师德的修炼。

明师德。师德是做好教书育人工作的重要基础。教师劳动的知识性、专业性、艺术性、复杂性、长期性、示范性与创造性的特点,决定了教师素质构成的特殊性。加强师德建设,把崇尚高尚师德、提高素质修养、注重为人师表、把握职业操守作为思政教师的重要行为规范。具体表现为: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正确导向,严守纪律。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甘为人梯,乐于奉献,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努力做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正师风。师风即教师从教的道德作风。师风的内涵要素为:动力系统、人格特征系统、操作系统和监控系统。教师所从事的职业是教育人、塑造人的事业,教师的机体素质、文化知识素质、道德素质与心理素质等是显示师风的关键因子,师风的具体要求是:坚定工作目标,明确岗位职责,发挥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用正确的思想引导学生,用高尚的情操陶冶学生,用良好的教风影响学生。教师要关心和爱护学生,教学相长,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思政教师应以职责覆盖为前提,以使命担当为基点,以育人绩效为依托,以经典案例为抓手,以优化精神配置为着力点,理论武装力求实效,思想教育突出重点,舆论宣传提升形象,文化建设彰显特色。

强师能。师能主要体现在:①教学组织能力。围绕课程标准,形成系统的理论与教学的逻辑体系。教师应具备高水平的教学设计、教学运作、教学评价和教学技巧等能力。②教育实施能力。它包括知识传授能力、价值观培育能力、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反思能力、信息整合能力等。③教师自我发展能力。新课程、新教材是在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产生的,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更新知识和创新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总的看,作为“立德树人”职责的思政课教师,尤其更要引领“正能量”,强化主流意识、责任意识、主人翁意识、团队意识、规范意识和教书育人意识,倡导热心爱教、优质施教、廉洁从教、文明执教的高尚师德。

三、用真挚的情感打动人

大学生具有自我驱动的实践能力、反观自省的认识能力,有内在的价值尺度、独特的情感体验。对情感的敏感与珍惜,对平等人格的追求与维护,是当代学生强烈的思想意识之一。在时代的变革中,面对各种情感上的矛盾,他们渴望理解、渴望尊重、渴望信任、渴望情感交流的心情是十分迫切的。在教育中,注重情感渗透是一种必然趋势,情感可以打动学生,激发学生巨大的内动力,使之自觉地、主动地沿着教育的正确方向前进。

用职业情感打动学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对教师的职责作了刚性要求:“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承担着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历史重任,应当而且必须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教师,作为知识分子有鲜明的人格特征:现实超越性、文明示范性、精神自主性、道德自律性。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和全球化浪潮的到来,学习方式的网络化、交往目标的趋利化、互动对象的复杂化、生活选择的多样化,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预制性、可塑性、发展性、艰巨性等元素强化了,因而,加大了教育的难度和强度,提高了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按照正义、责任、自律的要求,树立正确崇高的职业情怀,更是作为思政教师应具备的一種道德规范和政治要求。

用主题精神引导学生。教师要关心和爱护学生,教学相长,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要以“立志、修身、博学、报国”为主题,搞好实践育人,增强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提升大学生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要依靠党团、学生会组织,强化学生自我教育,砥砺学生意志,激励学生理想,塑造学生灵魂,提高综合素质;要开展第二课堂,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引导青年学生在服务社会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用理想信念激励学生。理想信念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指引大学生走什么路”“激励大学生为什么学”等等,是提高大学生的“才、胆、识、力”基础因素,也是大学生乘风破浪、搏击沧海的重要课题,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用生动的形式吸引人

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教材体系具有系统性、完整性、规范性和理论性的特点,教学体系是对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的逻辑结构和教学活动运行的逻辑流程进行整体设计而形成的操作范型或操作样式,教学体系具有针对性、灵活性、适应性和现实性的特点。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提炼教材内容,主要讲清、讲透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分析、讨论与学生成长、成才和发展息息相关的热点问题;以理论为指针,理论联系实际。力求将理论用通俗的语言、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使学生从感性认识出发加深理论问题的理解。具体要求是:①内容的口语化表达。“口语化”是教材从“印刷体”到“手写体”转化的第一步。内容的口语化表达就是要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比较通俗的语言向学生传达教材的内涵和实质。②问题的选择性切入。问题的选择性切入是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重要环节。③方法的互动式启发。互动式是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必然要求。④结构的承转式连接。承转式是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的逻辑要求。⑤讲授的形象化打造。

备好“精彩教案”。依据人才培养方案,紧扣课程标准,钻研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备好课,注重如下几个问题:①核心要素:德育功能。②两法: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③实现“三个转变”:转变教师知识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学生成绩评价方式。④做到四统一: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统一课时分配和进度,统一作业布置、实训活动。⑤钻透“五点”:重点、难点、知识点、能力点、教育点。⑥精细“六备”:备教材、备大纲、备考纲、备教法、备学法、备实践。

做好“精彩课件”。围绕思政课的教学的属性:即学生的主体性、教学的生成性、资源的拓展性、手段的先进性、师生的创造性,精心制作教学课件,系统构建教学条件。探索“一个中心”“两个主体”“三重目标”“四性统一”“五个魅力”的教学理念。即:①“一个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德育人,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育独立精神,增强创新意识,促进全面发展。②“两个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和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形成两个主体互动的教学动力体系。③“三重目标”:教师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实现使学生获得知识、增强能力和提高素质的教学目标。④“四性统一”:坚持教学的思想性、理论的深刻性、现实的针对性、教学的实效性四性统一的教学标准。⑤“五个魅力”:努力创造具有思想魅力、理论魅力、知识魅力、艺术魅力、人格魅力的教學氛围。

猜你喜欢
人格思政育人
以鸟喻人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人格的发展——巴金传》(评传)
你是回避付出型人格吗?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