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2017-03-20 16:06殷雪虹
教育 2016年49期
关键词:切入点课题课文

殷雪虹

“假如由我的眉毛,沿着额头,头顶心、后脑勺,头颈直到脊柱,画一条弯曲的线,那是标点符号中的什么号?”这是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在一次讲课时向学生提的一个问题。是的,人类头脑的侧面形象就是一个大大的问号。所谓“学启于思,思启于问”,问题就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心脏。提问的艺术应是每一位语文老师孜孜以求的。一个好问题,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更可以冲击他们的思维,让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能迸发出强烈的求知欲和智慧的火花。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才能让小学语文的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呢?笔者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设计提问要有目的性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目的就是这个关口。教学目的是一堂课的灵魂所在,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必须围绕教学目的进行。就课堂上的提问而言,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必须要有强烈的目的性,紧紧围绕教学目的来设计。所以,教师在授课前必须精心设计提问的内容和形式,以免偏离课堂的教学目的。

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在当今的多数课堂上,有很多问题是不必要的——包括在一些气氛活跃的公开课上,老师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学生的问答一声接着一声,看似热闹非凡,其实大多数问题都是零碎而单一的,问了也就问了,答了也就答了,缺乏思考力的训练,对于课堂教学目的的达成并没有多少意义。像这样可有可无的问题,课堂上就要尽量省去。教师设计问题,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一层层地去深入,去解读,去理解,去领悟。所以,每一个问题都要精心准备,要为一定的教学目的服务。以《陶校长的演讲》一文为例,笔者设计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做到“每天四问”,从而培养学生不断激励和鞭策自己的好习惯。要想落实这个教学目的,就得提好两个问题:“陶校长和同学们谈了哪四个问题?”“他为什么要谈这些问题?”让这两个问题统领课堂,开展课文的教学,组织学生去课文中获取,在讨论中明辨,由阐述中领悟。问题讨论清楚了,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

所以,设计提问一定要有明确的动机意识。什么样的问题对达成教学目标有价值?什么样的问题应该提,必须提?这是教师在备课时应该要经常思考的。笔者认为:设计提问的依据应该是:能紧扣教学目的,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应该提,必须提;反之,应该舍,必须舍。只有这样,才能够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设计提问要抓住切入点

提问要有切入点,抓住了切入点,就找到了提问的“拐棍”。一个好的切入点,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引领整个教学的。所以,教学问题的设计,一定要在吃透教材、熟悉学生情况的基础上,找准这些切入点。那么,到哪里去找呢?

从课题处切入提问 提问的目的,在于引起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利用他们的好奇心引发求知欲,促使他们保持探索的兴趣和活跃的思维,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而最能在一开始就抓住学生视线的,就是课题,因为它既是“文眼”,又是“窗口”。教学时,利用课文的题目作为切入点设计课堂提问,不但可以在第一时间点燃起学生思考的兴趣,更可以对学生进行审题能力的训练,把他们带入到课文特定的情境中。对于课题的提问,一般可以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三个角度来设计。例如:看到课题《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就可以从“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要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怎么才能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这三个方面去思考,而这三个问题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直指文章的中心,只要思辨清了这三个问题,就把握住了整篇课文。这样经常性地抓往课题提问,时间长了,就能帮助学生渐渐养成见题生疑的习惯,能够自己对着课题提出一个个问题。这些问题也许会很稚嫩,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起点,是学生的智慧火花的闪现,应该积极鼓励。

从中心处切入提问 那么,课文的中心在哪里呢?中心句(中心词)就是文章中心所在。它有时统领全文,有时则是全文的总结。击鼓要击在鼓中心,好问题要问在文章的中心处。以《清平乐》一课为例,中心就在一个“醉”字,即“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从词义本身来看,“醉”是因为“刚刚饮罢酒”的缘故,可统括全词图文;联系作者生平可以发现,这个“醉”字浓缩的是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及其报国志向,是他对平和、宁静的乡村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因此,围绕这个“醉”字来设计问题,才能真正贴近作者思想,进而让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在实际教学时,笔者设计了“老夫妇为什么而醉”“醉后会说些什么”这样两个连环问题,让学生进入词中,作为词中人去说、去想,一下子让整首词在课堂上生动起来。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边演连说,边说边想,一步步走近诗词,走近词人。

围绕课文重点,精心设计提问

每篇课文都有重点。抓住重点提问,能加深学生对重点处的印象,提高学习的质量。围绕重点精心设计的提问,更可以促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文章的重点一般会集中在两个地方:一是理解课文中心内容的关节点;二是学生进行学习时的难点。课文的关节点,常常是那些或隐或现地牵扯到课文主题和重要观点的语句。弄清这些语句,也就豁然开朗了。许多有一定难度的课文都有明显的关节点,教师如果能抓住这些关节点设计出统领课堂教学的问题,就能揭示中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曾经听到一位教师在教学季羡林的《夹竹桃》一课时,别出心裁,从一个“韧”字着手,先是说文解字,理解左边的“韦”的本义是熟牛皮,进而探讨其特性“柔软而坚硬”;然后以此为突破点,设计了一张表格,让学生分组合作探讨“夹竹桃柔软的一面体现在何处”“坚硬的一面又体现在何处”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开始注意到文章中那些不怎么显眼的词句。不过,多数教师在教学此课时,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对夹竹桃不畏风霜、坚持开放的描写上,却忽视了季羡林在《夹竹桃》每一段的“坚硬”后面,都有相应的体现其默默无闻的“柔软”的一面,而这与被称为“夹竹桃知己”的季羡林一贯的为人处事也是相应合的。可以说,一个“韧”字的理解切入,两个问题的有效设计,就这样统领了全文内容,突破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在凸现作者行文思路的同时,让学生深深体悟到了做人的坚硬和柔軟是相辅相成,和谐而又统一的。

“打蛇要打七寸”。课堂的提问“贵精而不在多”。提要提在关键处,问要问在要紧点。教学时,抓住课文重点提问,也就抓住了课堂的关键,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挥洒自如,既节省时间,又提高效率,可谓一举两得。

结束语

都说课堂教学是一种艺术。其实,课堂的提问更是一门高深的艺术,它展现了语言的魅力,更激发了学生的奇思妙想。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就要注意提问的有效性。“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找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目的、课题、中心、重难点,进而巧妙地设计提问,可以一扫平庸沉闷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高度激活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的兴趣,从而在一个个有价值的问题中,震荡智力,调剂精神,促进思考,开发智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作者单位: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爱德校区)】

猜你喜欢
切入点课题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慢病防控是深化医改的切入点
找准切入点 扎实推进改革
新闻记者践行“走转改”的三个切入点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