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寄宿制学校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2017-03-21 15:06常春生
黑河教育 2017年3期
关键词:寄宿制健康心理

常春生

[摘要]乡镇寄宿制学校的建立,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但是小学生长时间脱离父母,缺少家庭的教育和关爱,由此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心理问题。教师要用爱心和责任,去关心爱护学生,平等对待每一名学生,倾听他们的心声,帮他们树立信心,克服自卑,战胜挫折,促进他们健康成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尽快摆脱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

[关键词]寄宿制;学生;心理;健康;策略

随着农村人口的自然减少和外流,农村学校不断萎缩,乡镇寄宿制学校的建立,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但是小学生长时间脱离母,缺少家庭的教育和关爱,由此而产生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如何正确认识寄宿制学校小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如何实施正确的教育策略,成为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寄宿制学校学生表现出的心理问题

寄宿制学校的建立,并没有像管理者教育者期望的那样,集中办学,管理规范了,条件改善了,孩子独立能力会有所增强,知识、能力都会有所提高。小学生对父母有着依赖性和崇拜感,过早地隔断了孩子与父母的交流与情感,势必会比造成小学生性格的不健全:孤独、敏感、缺乏安全感;没有责任感、偏激、自我失控;爱花钱、吃零食、玩手机;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不爱学习是当前一些寄宿制小学生的主要表现。

学生刚开始住校时,比较兴奋,感到新奇,新奇感过后,加上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就开始焦躁,特别是有的父母要长时间离开外出务工,学生就会产生孤独感。现在大都是独生子女,比较自私,又比较霸道,集体生活中就会出现打架、不合群现象等。学生经常不与父母在一起,与父母见面或通电话时,聊的除了生活问题之外,就是向父母要钱,父母处于爱怜便答应孩子的要求,使之养成爱花钱、不爱学习、懒惰的毛病。

二、解决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策略

既然寄宿在学校,学生的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学校,需要教师和舍务管理者承担起教师和父母的双重角色。作为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而心理素质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寄宿学校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使他们健康成长,已经成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一个人是否有健康快乐人生的关键,这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爱护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教师和管理人员要以诚相待,使学生感到教师亲切、接纳的态度,使学生增强信任感,感觉到教师如同知心朋友,缩短师生间的心理差距,对学习生活充满希望。教师爱戴学生,学生信任教师,这种精神力量对那些有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的学生来说,具有降低焦虑、缓解紧张的作用,可以使他们敞开心扉,大胆向教师倾述自己的心声,释放苦闷和委屈,这样既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也能使学生郁积内心的情绪得以适当的渲泄,从而使他们放下沉重的思想包袱,轻松愉快地学习和生活。作为教师,与小学生朝夕相处需要坦诚,与之谈心应注意表达方式、时机和态度,要抱着对学生关心负责的态度,学生才会和你说真话。学生在寄宿生活中会成立小团伙,产生矛盾、摩擦,有的学生受了委屈也不想对老师说实话,这时,需要教师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

2.尊重学生,平等对待每一名学生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学生,他们在家庭背景、经济状况、年龄、性别、性格特征、心理状态、健康状况等各方面存在差异,需要教师平等对待他们。教师不仅要接纳其正面、优点和长处,也不能拒绝其负面、缺点和短处。每位学生个体都有被理解、被尊重、被接纳的需要,学生虽然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是他们对教师的偏爱最敏感。教师有意或无意造成的不公平现象,会在学生的心里形成教师做事不公正的印象,对教师产生偏见。教师对全体学生应一视同仁,维护学生的利益和自尊,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体现教师对学生的无私关爱。

3.关爱学生,遇到问题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有助于师生双方的沟通,小学生也需要沟通,如果教师上课总是强调不得随意问话、插话、不准这样、不准那样,在这种长期“精神虐待”下的学生心理健康就会出现问题,导致行为异常。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换位理解使学生意识到自己被理解、被接受,从而使学生心理感到满足,增进师生的亲近感、信任感,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种思维方式有助于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准确把握、全面认识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教师的换位理解为学生提供了倾诉的机会,从而使学生郁抑的情感得以释放,大大缓解了学生的紧张情绪,使学生意识到与教师有心理共鸣,有助于消除学生的孤独感。

4.倾听学生心声,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学会倾听,要善于运用倾听的方法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成为学生的知心人。倾听不只是用耳朵去感知说话者的语言和内容,更重要的是用心去探索和发现。教师要察言观色,从对方的语言和非语言的行为中、表达中听出深层次的内容,听出问题,听出矛盾,进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倾听的重要性在于及时作出反应,让对方感觉到你在注意他,用心听、感知他、爱护他。教师应鼓励学生倾诉心声,从而全面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掌握学生的所思所想,更有针对性的治疗学生的心理疾病。

5.激发学习动机,培養学生的意志品质

学习活动是由学习动机引起的,学习动机在学习过程中发挥着两种功能,一是唤醒功能(或激发工能),二是指向功能(或方向功能)。使其激发并维持学习活动以达到学习目标的动因和力量。小学生的学习动机更多的是源自学习兴趣,缺乏持久的明确的学习动机。有的学生是为取得高分数得到表扬获奖励而学习,有的学生是为学校群体交给自己的任务而学习,有的学生是为了个人前途、理想甚至是为自己将来的幸福而努力学习,也有的学生为国家、社会新发展等学习,起主导作用的是前两种学习动机,小学生一般还不善于把学习与社会需要联系起来,缺乏深远的学习动机。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持久的深远的学习动机,深远的持久的学习动机,需要家长、教师的正确引导和经常性的教育强化,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学习态度,正确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健康发展的动力源泉。

6.努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健全人格的理想标准就是人格的生理、心理、道德、社会各要素完美地统一、平衡、协调,使人的才能得以充分发挥。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和远大目标。自信心是学习做事成功的关键,学生的自信心一旦形成,就会努力学习,认真做事,避免因压力和烦恼而产生焦虑。目标愈高尚,愈能形成深刻而持久的学习动力,产生的意志力也愈大,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有了这种人格品质,学生必然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学生追求本真的科学态度,避免在学习认知活动中盲从、轻率和消极。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持之以恒的毅力。学贵于勤,学贵于恒,好习惯必始于勤,成于恒。引导学生主动展示自我、敢于质疑、勤于思考、张扬个性的人格品质,这是当今充满竞争的社会中必备的品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创设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让全体学生都能自始至终、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去。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各种心理问题会随之产生,学校教育会不断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教师的职业也会面临新的挑战。不论社会如何变化,“教书育人”永远是教育永恒的主题,永远是教师的神圣使命。爱心与责任是教师解决一切问题的前提和关键,更是化解学生心理问题的灵丹妙药。

参考文献:

[1] 迟雅.点亮心灵,拨动心弦——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理论[M] .北京: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2014.

(责任编辑 史玉英)

猜你喜欢
寄宿制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农村寄宿制学校问题初探
农村寄宿制初中实施特色音乐教育的实践研究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