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教育中的沟通艺术

2017-03-21 15:11姚国营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冷暴力南风北风

姚国营

众所周知,教育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师生间良好的沟通在其中显得尤为重要。

有这样一则题为《北风与南风》的寓言:北风与南风打赌,看谁的力量更强大,它们决定比谁能把行人的大衣脱掉。北风无论怎样猛烈,行人总是把衣服越裹越紧;而南风则是轻轻拂动,人们热得敞开了怀,不一会儿就纷纷脱下大衣。读完这则寓言,不禁让人联想起教师在学生教育沟通中遇到的一些困惑。

有一些教师在教育学生时,所采取的方式跟寓言中北风的做法十分相似,一出场就展示自己的强势,企图尽快达到自己的目的;对待犯了错的学生,一些人往往会采取简单的方式,轻者是说教、斥责、罚站、罚抄班规等,重者是打骂、停课、叫家长、纪律处分等;还有教师采取冷暴力行为的,比如冷淡、无视、厌弃等。但是,所有的这些举措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

我们不怀疑这些教师的良苦用心和出发点,但结果与初衷大相径庭,都是因为存在一些错误的认知:一个是“师道尊严”的惯性思维,认为我是你的老师,你就应该听我的;一个是“家长式”的传统观念,我这样做是为你好,所以我采取什么样的方式都是对的。很显然,这两种认识都是不合时宜的,也不会为学生所接受,教育的效果必然大打折扣。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第二逆反期”,其特点是追求人格独立,要求社会地位平等、精神和行为自主,反抗有关方的控制,而逆反的对象则主要是家长和老师。如果我们不了解学生的这些特点,简单粗暴或以冷暴力对待学生,学生就一定会产生逆反和抵触心理,个别学生还会出现过激行为,给教师的教育和管理带来严重挑战。

心理学中有一个“倒U形曲线”理论,描述过程与结果的一种假定关系:人们为实现某一目标而生成的动机水平、焦虑心态、刺激强弱等,与所期望的目标结果呈倒“U”字形的曲线关系,在动机、焦虑、刺激等程度过强或过弱时,目标结果均较差;只有程度适中时,目标结果才最理想。比如,教师要对一名学生实施教育,目标是促其改变某种坏习惯,教育沟通过程中,教师的期望值太低或太高,心态无所谓或很急躁,效果都不会很理想。特别是批评的强度,对教育效果的作用更为直接,轻描淡写引不起学生的重视,而疾风暴雨式的批评则会引起抵触,形势一旦失控,后果往往会很严重。该理论的核心理念,就是要求教师把握好一个“度”。另外,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度和与学生沟通的频度,也遵循“倒U形曲线”理论,对学生过度关注或沟通次数过于频繁,都会带来事与愿违的结果。

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个体,期待教师的春风化雨。在与学生沟通中讲究方法,懂得运用沟通艺术,便会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反之,沟通中简单随性,方法欠科学,就会适得其反。有一名张姓学生,中考时以正取生资格入校,家长通过关系给班主任打招呼,要求对孩子多加关照。班主任为不辜负家长、朋友托付,对该学生管教十分严格,不容有一点闪失,经常提醒、批评、谈话、处罚等。时间刚刚过去三个月,学生就不堪忍受,师生关系恶化,最后连家长也与教师“鬧掰”了。总结该教师的教训,正是与这名学生“紧密接触”得太过了,使教育变成了压力。

学生教育中的沟通艺术,简而言之就是要求教师做到:在人格上尊重学生,在个性心理上了解学生,在情感沟通上充分共情,采取方法科学对症、强度频度适当。同时,在沟通中还要善于使用肢体语言,比如一瞥会意的目光、一个肯定的手势、一句温暖的问候等。再者,沉默也是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教师的沉默,是对学生的默许和宽容,有时会是学生一个难得的反省契机。

猜你喜欢
冷暴力南风北风
家庭冷暴力到底有多可怕
遭遇冷暴力,如何“有效”应对
南风颂
一周天气预报
诡异的偷蛋贼
现代透视眼
你的冷暴力会耗尽我所有的爱
北风和太阳
遭遇配偶冷暴力,你会依法维权吗?(一)
杂技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