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着走着,花就开了

2017-03-21 18:32李凤菊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7年3期

李凤菊

作为一个喜欢在语文教学之路上不断探索的教师,我无数次地问自己: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教学才称得上优质高效?它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其魅力该如何体现?然而,反复的思考并未得出足以说服自己的结论。正巧,不久前我有幸观摩了一场在海南省海口市举行的小学“语文主题学习”教学实验的竞赛,各路名师带着北国白雪皑皑的气息、沾着南国花草的芳香、携着大西北冬阳的温暖,在椰岛相聚,一起问道课堂教学、探寻主题学习的魅力。我从中学习,似乎找到了心中的答案。

一、简单:删繁就简三秋树

针对当前语文课堂教学过于烦琐的问题,崔峦老师指出,要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我们期盼凭借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节和简便的教学方法,达到真、纯、实、活的教学境界;努力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想。

通过3天20节“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课堂观摩,我真正领略到这种教学方式的魅力。“语文主题学习”不搞支离破碎的课文分析,不盲目追随“新”理念,它立足于学生的“学”,立足于学生长远发展来完成课堂教学。教师根据学段目标、教材特点,整合教学资源,大胆取舍,每节课确定一个语用训练目标,选择相匹配的选文,以文带文,读写结合,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这个核心目标上。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引导、点拨上,而不只在根据对文本的理解与学生的一问一答上。

来自山东临沂的王晓群老师,执教的课堂主题为“悠悠送别情”。王老师立足教材,以送别诗为主题,以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为主线,以《送元二使安西》为范例,串联起一组表达送别之情的诗歌,使学生在学好教材内容的同时,拓展了阅读视野,受到了经典文化的浸染和熏陶。在引导学生品读文本、感悟悠悠送别情时,王老师基于学生已有水平,淡化对诗歌的朗读、理解,将重点放在体会作者借助“柳”和“酒”表达送别之情的手法上,紧紧抓住关键词,通过研读“柳”和“酒”这两个字,提纲挈领式地教课文。

简单中蕴涵睿智,朴实中标新立异。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既学习了语言,也获得了美好的情感体验。看来,语文教学的目标、方法、过程等要简简单单,一目了然,以学定教,为学而设,只有这样,才能收到好的课堂效果。

二、本真:咬定青山不放松

小学语文教学的“本”是什么?是“七字经”,即大家所说的识(识字)、写(写字)、读(阅读)、背(背诵积累)、说(说话和口语交际)、作(习作)、习(良好习惯)。语文教学的“真”是什么?指的是课程标准中所说的“五个能力点”,主要是努力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提高其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任何一堂语文课都不能忘“本”而得“意”。为此,崔峦老师告诫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咬定语文的本真不放松,要注意克服目前课堂上大量存在的非语文手段的现象,还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切实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综观这20节课,大部分课堂都注重发挥教材的例子作用,引导学生去了解语言规律,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确实落实语言文字的运用这个目标。教师们紧紧抓住语文的本真,深入研读文本,找准挖掘言语形象、言语内涵、言语情感的结合点,把拓展阅读和语言实践结合起来,把积累与运用有机结合起来,自然而然达到提高学生五个能力点的教学目标。

三、多元:万紫千红总是春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20节语文课是一场百花齐放的盛会。

1.阅读,留住语文的“根”

阅读是语文教育的核心。“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正是从这个核心入手,进行了一系列的课堂教学改革:以语文教材的主题单元为基础,围绕主题进行大量课内阅读。本次赛课的20位教师,都是以读为本,注重拓展,并注意找准几篇文章的链接点,一以贯之,巧妙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他们从学情出发,借助“语文主题学习”丛书这一载体,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师生一起静心阅读、静心分享、静心感悟的美好空间。

2.迁移,学以致用的“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崔峦老师也说过,在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可见,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除了靠大量阅读,还需要教师善于挖掘教学资源,找准文本的语言运用点,相机进行读写结合,使学生实现知识、学法的迁移。

参赛的大部分教师在重视拓展阅读、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还注意引导学生在了解文本写作方法基础上进行拓展迁移,学以致用。如王婷老师的续编故事、夏君代老师的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介绍海口美食或美景、袁晓英老师的根据画面写一写心中的幻想等。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为学生的语言运用搭建平台。这种教学方式符合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规律,事半功倍。

3.习练,导之以法的“引”

本次赛课大部分作课教师都积极转变教学方式,切实保障学生的学。教师在课堂上尽量精讲,把时间还给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自主探究学习,掌握识字、阅读、习作的方法。

多元的识字方法,如江苏徐云霞老师的归类识字法、随文识字法,江西周旋老师的单元集中识字法,广东深圳王婷老师的根据图片趣味识字法等,都能充分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做到入情入境。

多元的阅读方法,如山东孙海燕老师的“披文入情,赏析品读”,内蒙古张慧老师的“自读自悟,训练默讀”,山东王晓群老师的“反复吟咏,入情入境”,陕西李娜老师的“静能生慧,潜心速读”等。这些阅读方法都有助于学生“静心与文本对话,静心分享阅读收获”,让他们在静思默读中汲取知识,增长智慧。

多元的习作方法,如周赟老师的首尾呼应法、王薇老师的侧面描写法、孙秋红老师的人物描写法等,都善于选取文章中最突出的语言训练点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拓展丛书中相关的内容进行语用训练,注重一课一得。

多元的教学方法,如江西肖承红老师的类比读书教学、内蒙古刘艳欢老师的读背结合教学、山东王玉兰老师的抓关键词开展教学、陕西李娜老师的单元整体思维导图教学、河南李晓云老师的古文节奏朗读教学等,都很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让学生实实在在掌握学习的方法。

四、和谐:万水千山总是情

所有课堂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几节课:王婷老师的“丑小鸭”、周旋老师的单元集中识字课、徐云霞老师的“水妈妈的孩子”和王晓群老师的“悠悠送别情”。

王婷老师的“丑小鸭”课堂匠心独运、设计巧妙,语用与人文交叉推进,理解与运用相辅相成。周旋老师的单元集中识字课堂采取形式多样的识字方法,创设妙趣横生的识字情境,引导学生在唱诵乐韵中兴致盎然地识字、学词、读文。周老师深谙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这节课不仅有趣有效,还做了很好的童书阅读推广。徐云霞老师的“水妈妈的孩子”课堂巧借故事,随文识字。水娃娃和风娃娃的巧妙整合有新意、有趣味。这样的课堂既有人文情怀,又有智慧火花,让学生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一位智者说过,拥有宗教情怀是热爱事业的最高境界。对于一位语文教师来说,拥有不懈追求教学艺术的情怀也是热爱事业的最高境界。正是基于这份朴素而伟大的信仰,一个个语文教师才可以身处闹市而心如止水,脚踏大地而仰望星空,处穷乡僻壤而不知其孤,居茅屋寒舍而不知其贫。莫问身在何方,只问心归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