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届小学青年教师语文教学观摩活动闭幕式上的讲话

2017-03-24 18:57易进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7年2期
关键词:教材解读学生发展阅读教学

易进

[摘 要]这次教学观摩活动有许多可圈可点的地方,值得进一步研究。在阅读教学方面,要关注学生初步的书面语知识储备、阅读策略和阅读方法,要给学生一定的经验基础;在课堂上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给学生充裕的学习时间,监测学生的学习过程并给予指导;同时,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准研的解读和合理利用。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青年老师;观摩活动;阅读教学;学生发展;教材解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4-0002-03

首先很荣幸有这个机会跟在座的老师进行交流,因为我是在北师大工作的,有的时候说大学的老师谈小学语文教学的时候,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像刚才郑老师她就能深刻地体会到每一个作课的老师和背后的团队经历了很多的思考,付出了很多的辛劳,才能给我们呈现了16节那么精彩的课。因为听课过程中有点评的任务,所以我会注意抓每一节课里头的问题。但当我回过头来整理自己思路的时候,发现这16节课其实有非常多可圈可点的地方,每一节课里,都有一些引发我进一步研究、学习的亮点。以下是我的一些观点。

先看《动物的休眠》这一课,我们不仅要看课,还要看教师的教学设计。邵老师在教学目标中明确地提到,要引导学生学会从课文当中提取信息,通过教师结构化的呈现,让他们能把提取出来的、比较零散的信息,按照一定的结构把它组织起来,作为对蝙蝠休眠习惯的一个表述,这是对课文信息提取出来之后对课文的结构进行一个梳理和表达。这个是比较符合我们的所说的阅读性的过程。

(其他单节课的点评,略)

下面,我想说一下这两天听课时我想到的一些问题。陈先云理事长在第一天的开幕辞中也提到了,要从学理方面去研究语文教学的相关问题,所以,我今天也整理了几个问题想跟大家做一个分享。

一、怎样看阅读教学和阅读教学的内容

这是一个写一本书都可以写出来的话题,我想简单地从阅读的心理模式、阅读心理的理论角度来讲。我们假定我们的阅读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或者要培养一个将来能独立阅读的终身学习者,如果我们把目标立在这儿的话,我们就要来看阅读者要具备哪些要素。

(一)初步的书面语知识储備

学生不识字,没有词汇,怎样能进行阅读呢?我们的阅读是要把书面符号与阅读者自身的阅读经验进行联系,去理解书面符号传达的意义的一个过程。那首先对书面符号相关的知识体系要有了解,学字、学词、学句式、学篇章结构的特点、学文体特点,这些都属于知识的一个部分。在小学阶段学习的过程中,你要给学生一些储备之后,将来学生才能阅读更多的东西。

(二)阅读策略和阅读方法

在这次听课中,像《鲁滨孙漂流记》一课中,教师给学生呈现了梗概,我们怎样读梗概,在读的过程中怎样一边读一边去思考,整理阅读的收获。在《黄山奇松》一课中,在读的过程中怎样根据篇章结构的特点,通过一个结构图来把握全文内容。当然这个结构图,在补充材料中如果有两个分点或者四个分点的文章,那么学生对结构图的理解会更充分一些。这些属于阅读策略和阅读方法。就我的观察来说,我们在语文教学当中,关于这部分的教学,其实还不是很充分,而且相当一部分教师可能对这种读书策略、读书方法不太了解。如,批注式阅读,我们知道“不动笔墨不读书”。可是,往下追问一下,我们批注什么?我们在什么地方做批注?我们要做读书笔记,我们记什么?其实,像教师们在上课当中提到的,比如思维导图、结构图,就意味着我们在读完一篇文章以后,怎样来做记录才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去回顾文章的内容、感受它的顺序等。我希望大家可以去阅读一些偏重阅读心理的书,了解系统的阅读策略、方法,并在教学中有所体现。比如,今天最后一节课的教学(杨坤老师执教的《临死前的严监生》)中,让学生在读中猜想,提问质疑,并根据上下文判断一下课文后面的内容可能会解决什么问题,这就是一个阅读的过程和方法。

(三)要给学生一定的经验基础

之所以“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因为我们每个人是带着自己的经验去读《王子复仇记》的。对《红楼梦》也是一样的,不同的学者从不同视角能看到不同的东西。这意味着什么呢?就是说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要有和这个阅读材料相关的经验,比如说对关系的理解、人物特点的理解。对我们小学来讲,特别重要的是我们教师要把孩子们引向一些可能目前只有在书本里才能感受到的经验,比如神话、科普知识、历史故事等。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初步感受到文本当中可能涉及的题材。以后再遇到同类型的文章的时候,学生会有一个心理预期,会知道要怎样去阅读这种类型的文章,所以经验基础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

之前大家会经常讨论语文阅读教学当中人文性的问题。其实,大家可以想一想,有很多关于人世间的主题,是我们语文课才教给学生的,其他课可能很难覆盖到。刘绪源先生写过一本书叫《儿童文学的三个母题》,就提到儿童文学作品当中有三个母题:一个是爱的母题,一个是自然的母题,一个是顽童的母题。其实,这些母题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有帮助的。比如,在思品课里,不能从心灵的层面,不能从仰望星空的层面给孩子们这种主题的经验,但是语文课是可以的。因此,对这些真的可以反映人类社会的文明成果、精神世界等主题性的东西,我们可以大胆地让孩子去感受。在这个积累的基础上,孩子未来接触到这类主题的时候,就会影响到孩子的阅读品位,让他们更愿意去选择这类比较高尚的主题文本来阅读。另外,通过教师的指导,他们也知道这类文体的作品应该怎样阅读。从培养独立阅读的角度来说,我们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去考虑。

在这几天的课中,我发现有好几篇文艺性说明文的内容。在这里,有一个可以追问的话题,即关于阅读教学教什么的话题——我们为什么要引导孩子们去体会文艺性说明文的文体特点和写作手法等。这是我们的教师把它作为一个目标提出来的。实际上,我个人认为,如果从培养阅读能力的角度来讲,我们是不是可以往前走一点,比如,科学小品文,它是要讲科学道理的,文中包含着科学知识同,因此我们要借助这样的文本,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丰富他们的阅读经验,这可能是达到的初级的目标。但是,我认为更重要的一点是不同的文体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期待。面对不同文体的时候,其实我们是有不同的读法的。如果说是一个科学小品文,我可能比较关注的是纪实性。在读它的时候,我的目的是从中找出科学的道理,当然我也可以去研究它是怎么写的,关注它的吸引力。如小说类的,我们会抓人物形象。其实,是让学生把阅读策略和文体关联起来。我们前面说到的书面语的知识和阅读策略之间并不是割裂的。当我们讲知识的时候,要从学生用这种知识来干什么的角度去想想。

这两年可能又有一个倾向,就是学了写法就要转化为自己去写,我不是特别赞同。我觉得像名家名篇的写法,让小学生仿照那样的写法去写,不仅把作品本身的品位拉低了,也让学生觉得自己不如作家。事实上,学生是不可能写成那样的。因此,教学这种类型的文章,我经常说还不如让学生仰望星空,让孩子有点距离去赏析、感受,甚至带出同类的文章,让孩子去感受主题。所以,教给学生文体写法的用意,我们可以从怎样培养孩子更好地阅读的角度去想。这是第一个方面,关于阅读教学的内容层面。

二、语文教学如何关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一)关注学生

关注学生具体来说有这几个角度,大家可以去考虑。一个是我们在上课前可以多考虑学生的已有经验。刚才也提到,在这次观摩活动中,虽然教师有课前10分钟的时间去熟悉学生,但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用力过猛,花了太多的时间去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其实,我们给课前10分钟的用意是让大家更好地跟学生熟络起来,了解学生说话的口音、表达的积极性、已有的知识储备和兴趣点等,不一定也不应该用来“上课”。教师应该和学生联络感情,包括把教师对课堂常规的要求告知学生,让学生能够知道怎么样来配合。在正式上课的时候,教师才需要去关联学生与本课学习内容有关的已有经验,写作、阅读都是这样。我们教一篇课文之前,先让学生聊一聊,比如说看课题,你有没有读过类似的书?有没有接触过类似的事物?写作也是一样的,比如说我们都是写人,之前我们有没有写过人呢?之前我们写人的要求是什么?我们怎么写的?现在我们又怎样去写?在借班上课的时候,我们要有意识地设计一些与上课有关的任务,在正式上课过程中呈现出来,让学生表现出已知的状态。这有两个好处:一个是教师能很好地了解学生的起点,顺学而教;二是对学生学习有好处。有意义的学习是教的东西与学生原来经验建立联系,教师上课要让学生知道本课内容与之前学习的东西有什么关系。

(二)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裕的学习时间,教师要考虑好指导语,让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当中

这次比赛,有很多课是能让学生完全投入到学习当中去的。如,教学《鲁滨孙漂流记》,我们能看到学生自己读梗概部分,分小组整理片段部分;教学《穷人》,教师两次让学生自己阅读,一次是读第一部分,整理环境描写,然后思考环境描写对应怎样的心情。从学生反应看,学生是真正在读书。《临死前的严监生》这一课,学生真的在读在想,整理自己的思路。在表达课里,要将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去写、去改。只有通过这样一个过程,才能保证学生学有所获。在实践当中,还有一点需要考虑的是我們的教学组织形式,怎样让更多的学生在语文课上能有学习的经验。这个必须靠教师的教学组织形式,如小组交流方式。毕竟能起来回答问题的只有少数学生,我们在课堂上是要给予学生读书和练笔的时间。

(三)要监测学生的学习过程,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体现学习的过程性,让学生能有所发展

如,《新发现》一课是学生直接观察,接着马上写,然后教师给予指导。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自己写是什么状态,经过教师指导和范文的引领之后又是什么程度。再如,教学《动物的休眠》一课,一开始学生的回答是比较零散的。教师通过将学生的答案进行排列,分类摆放,引导学生能有组织、有结构地表达出来。《准时的登陆表演》一课,词语教学时一开始学生读得不到位。通过示范,学生就掌握了。

这两天听课我特别开心,坐得离孩子特别近,让我看到孩子们的可爱,他们在课堂上真的会自己在学。当学生已经能达到教师的要求后,我们应该怎么继续引领学生呢?这需要教师把握。有几个思路可以参照。一是引导学生对比分析,比如将不同的文本放在一起,或者是不同的人物放在一起,看看有没有共性,引导学生将分散的理解连接起来,在对比当中找相同点和差异之处,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二是条理化,找出分散的东西的线索,让学生按一定的结构组织起来;也可以用概念图、思维导图、示意图、演一演来再现。三是还可以引导学生再往深走。怎么走呢?就是鉴赏和评论。批判性阅读的能力,阅读鉴赏能力表现在哪呢?就是要让学生能够做出一些判断。比如,他觉得好,他觉得不好,他觉得喜欢还是不喜欢。但是,教师不能停留在这儿,要让学生去阐述他的理由:你说你喜欢谁?那你要说为什么喜欢他,标准是什么。引导学生去反省自己的评判标准,这个可以走得更远一些。学生论证的过程也是思维训练的过程。这样,引导学生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把他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四是积累和应用,包括刚刚说的表演、复述等这些方式也可以在课堂上去做。好词好句,包括好段落的积累,完全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尝试着去积累下来。从阅读的角度来讲,学生已经理解得很到位的时候,就让他们充分去交流,在交流当中互相激发,丰富他们体验,感受不同的理解视角。这个涉及怎么样从学生的角度,特别是当学生表现得特别优秀的时候,我们可以做的一些处理的。

三、对教材的准确解读和合理利用

这些年我们都主张开发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甚至还要超越教材。我想在这里强调一点,我们超越也好,二次开发也好,前提是我们对教材、对文本的本身有准确的把握。就像刚才说到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你首先要知道哈姆雷特是谁,你要知道这个作品当中哈姆雷特他的经历是什么,他的角色、身份是什么。那你的“一千个”在哪儿?我觉得他是好人坏人,我对这个人物的评判是不一样的。我们的教学也是一样,我们首先要了解教材。过去讲的备教材还是很重要的,毕竟教材本身它是由很多的有经验的专业人士,在一定科学依据的基础上编写出来,所以不要完全抛开教材本身的要求。

最后一个想说一下关于教学目标,就是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和落实方面,可能需要关注的,目标本身要具体。我们知道,从写作的角度来讲,写人要抓他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活动来刻画。课堂教学中,可不可以再具体一点呢?写什么样的人,要写她的神态和怎样的神态等。目标要具有可检测性。如,阅读教学中的识字目标,我们可从可操作、可检测的角度看一下,这些生字学生是在课文中会读,还是放到新的语境当中他会读,要具体考虑它的可检测性。另外一个是教学目标的落实,就是怎么样围绕教学目标来设计教学的主要环节,不要一会儿东、一会儿西。其实,这次的展示课中,有些课设计得特别好、特别集中,体现了集中、聚焦的目标设计特点。比如,《敲门声响起》,教师从始到终都贯穿的一点,就是要把这个事情讲清楚、讲完整。但是,是说事情还是整个故事呢?这个表述大家可以再想想,我个人认为是把事件讲清楚、讲完整。这两年有人提“板块设计”,就是设计的教学环节要相对集中,环节和环节之间的过渡能体现出学习的目标、内容的转换,体现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过程。在这次听课当中,有一个比较深刻的感受是,教师的指导语还需要更加清晰、准确,要求明确。有些教师上课的时候,他的设计和上课让学生做的事儿不太一样,说明教师的指导语不准确。指导语要根据重点目标,围绕目标来逐渐延伸,让学生清楚地知道他要干什么。假如觉得自己的语言表达挺清晰的,那么课堂上直接说就好了;假如说你不能清楚地表达出来,就要先设计一下。

最后,我想还是要感谢上课的老师和他们背后的团队,同时也感谢在座的各位,坚持了两天半,还这么专注地在这边学习,也希望我们能够把这次活动的经验和中间发现的问题,带回到实践当中,尝试找到适合自己和学生的一种更好的语文教学方法。谢谢各位。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教材解读学生发展阅读教学
教学反思的四个着眼点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