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某社区老年居民老有所为状况及与幸福感指数的相关性

2017-03-24 12:20施帆帆刘丹萍刘志军何艳霞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7年5期
关键词:照料幸福感居民

施帆帆 李 磊 张 强 刘丹萍 刘志军 孙 敏 何艳霞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调查研究·

成都市某社区老年居民老有所为状况及与幸福感指数的相关性

施帆帆1李 磊2张 强 刘丹萍 刘志军3孙 敏 何艳霞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目的 了解成都市某社区老年居民老有所为状况,并探讨其与幸福感指数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简单随机抽样调查995名老年居民,收集其基本情况、老有所为及幸福感指数等方面信息。结果 分别有59.0%和46.0%的老年居民经常做家务和照顾家庭成员,仅分别有4.2%、3.8%、17.1%的老年居民仍在继续工作、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和终身学习;无配偶老年居民老有所为情况较差;老有所为对幸福感指数有一定影响,尤以照顾家人及志愿者服务影响较大。结论 老年居民老有所为观念不强,实现形式较为局限,且缺乏有效的政策保障和条件支持,参与社会实践能够提高老年居民的幸福感指数。因此,应树立老有所观念,拓宽老有所为途径,加强社区与政府及其他部门的沟通与合作,营造良好的实施环境,为老年居民“老有所为”搭建更多的展示平台,从而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感,以实现老有所乐。

老有所为;幸福感

我国实施老有所为〔1〕不但能充分调动离退休老年人自身的工作经验、知识及技能以推动经济生产,且能够利用健康老年人闲暇的时间为卧床老人提供照料,通过以老助老有效地解决养老服务及护理问题〔2〕。老年人适度的劳动能够提高自身精神生活的幸福感和满意度〔3〕。目前,我国已有大量论著从老有所为发展历程、实施现状及存在问题、实施策略及措施展开理论研究,而通过实证调查与分析的定量研究相对较少〔4〕。本研究旨在了解成都市某社区老年居民老有所为现状,并进一步研究其与幸福感的相关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简单随机抽取成都市某行政区所辖社区65岁及以上且在调查地区连续居住生活满6个月及以上的老年居民995人。平均年龄(71.79±13.94)岁,收入来源主要是养老保险金(69.7%)和离退休金(24.4%)。

1.2 调查内容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调查过程均符合知情同意规定。①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离退休前)职业、月平均收入等。②老有所为状况采用自制问卷,该问卷包括继续工作、家庭照料、志愿服务、终身学习4个维度,共12个条目。③老年居民幸福感调查采用WHO-5幸福感指数量表。该量表包括5个条目,初始积分为5个条目分数总和,积分低于13分表示幸福感较差。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及反应度,且被推荐用于老年人的幸福感测量,适合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心理健康测量〔5〕。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秩相关、t检验、方差分析、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2 结 果

2.1 老有所为情况

2.1.1 继续工作情况 未工作的老年居民中,56.7%认为自己年纪大,没必要工作。老年人继续工作情况在不同婚姻状况、(离退休前)职业、文化程度及收入水平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配偶、(离退休前)从事商业服务业、初中和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收入水平为0~999元及3 000元及以上的老年居民继续工作者所占比重较大,与相对亚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1.2 照料家庭情况 不同性别、年龄、婚姻状况、(离退休前)职业、文化程度、收入水平老年居民家庭照料情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居民家务劳动在不同居住情况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照料家人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1。

表1 不同特征老年居民老有所为情况比较(n)

1)20%以上的格子理论频数小于5,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

2.1.3 志愿服务情况 分别有37.9%、12.1%认为老年人有必要和很有必要参加志愿服务或社会公益活动,但仍有部分老年居民的参加意愿不强,认为根本没有必要的老年居民所占比例达17.8%。从未参加的主要原因是:对志愿活动不感兴趣(30.2%)。共有178人曾参加过社区志愿者服务或社会公益活动。其中,参加人次数多的前三类志愿服务活动项目依次为:老年人互帮互助(38.7%),维护环境卫生(25.6%),文化活动宣传(24.8%)。老年居民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情况在不同性别、年龄、婚姻状况、(离退休前)职业、文化程度、收入水平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2.1.4 终身学习情况 提倡终身学习的老年居民占62.7%,认为不需要终身学习的占25.6%。170名仍经常学习的老年居民主要的学习途径依次为:自学(46.6%),参加老年大学(19.7%),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介(19.2%),参加社区举办的老年兴趣小组(12.0%),参加政府筹办的培训班(2.4%)。老年居民学习情况在不同性别、婚姻状况、(离退休前)职业、文化程度、收入水平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2.2 老有所为与幸福感的关系

2.2.1 相关性分析 老年居民幸福感指数得分在是否继续工作、不同家务劳动、照料家人、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终身学习程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1)。继续工作、不做家务劳动、很少照料家人、经常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经常学习的老年居民幸福感指数得分均较高,幸福感较好。见表2。

2.2.2 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进一步以老年居民幸福感指数得分为因变量,老有所为4个维度内容为自变量拟合多重线性回归方程,分析不同老有所为形式对老年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其中,自变量除继续工作以哑变量的形式纳入,其余变量均将等级量化后引入模型,采用逐步回归法对自变量进行筛选,入选标准为0.05,剔除标准为0.1。模型拟合结果如表3所示,最终老年居民继续工作、照顾家人、志愿服务及终身学习情况被纳入模型。继续工作的老年居民相对于未继续工作者,其幸福感得分平均增加2.221分;老年居民照顾家人、终身学习的频率每增加一个级别,幸福感得分平均分别降低0.598分、0.256分;志愿服务频率每增加一个级别,其幸福感得分平均增加0.577分。标准偏回归系数比较可看出,老年居民照料家人情况对其幸福感的建立影响最大,其次是志愿者服务活动。

表2 老年人老有所为与幸福感的相关性分析±s)

表3 老年人老有所为对其幸福感影响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3 讨 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该社区老有所为总体情况表现为:①形式较为局限,老年居民价值体现主要局限于家庭贡献,参与社会活动及终身学习所占比例较小。②老年人具备老有所为意识,但行动力度不大,虽然分别有50%、62.7%的老年居民认为有必要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和继续学习,但仅有一半以下的老年居民实际参与。③老有所为观念不强。本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老年居民容易因年老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缺乏自信,逐渐形成传统观念的“社会包袱论”、“消极无为论”〔6〕。④老有所为缺乏良好的实施环境。继续工作的老年居民,大部分在原岗位工作,重新应聘者较少(占28.6%),部分原因可能由于人事制度限制,社会招聘缺乏针对老年居民的设岗所致。此外,近50%的老年居民继续学习的途径主要是自学,通过其他途径的相对较少,一方面可能由于老年居民自身的个人学习方式偏好所致;另一方面可能由于无相关部门组织,缺乏学习途径。因此,号召社会各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是有效实施老有所为的前提和保障〔7〕。配偶是老年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第一提供者〔8,9〕,晚年丧偶不仅会带来长期的负性心理,甚至断绝主要的生活来源,而因负性心理及缺乏生活保障,则易降低对家庭照料、参与社会活动、自我学习的积极性;文化程度低的老年居民一般生活条件较差,迫于生活压力而无闲暇时间参与社会活动及学习。因此,应在加大对其的生活保障,改善其晚年生活的基础上,加强对这类特殊群体的引导,提高其老有所为意识,并为其创造老有所为的条件。

本研究中相关性及回归分析结果与相关理论研究结果一致〔5〕。本研究还提示,参与社会活动比家庭贡献更能够改善老年居民的心理感受,进一步说明鼓励老年居民拓宽老有所为途径,而不仅局限于家庭贡献。

为促进老年居民老有所为的实施,建议:①加强老年居民对自身价值认识的教育和引导,加强“老有所为”文化环境的建设〔6〕,树立“老有所为”观念。②探索形式多样的“老有所为”途径。③挖掘社区资源〔10〕,整合社区文化、卫生、体育活动、场地等资源,通过社区成立老年互帮互助小组,形成以老帮老,以老助老的社区养老模式;举办社区老年大学,发展社区老年教育。④加强社区与政府部门、老年人相关组织机构、医疗部门、各机关部门及企业等机构的沟通、协调与合作,借助政府力量及各部门的支持,创造老有所为实施的政策保障和条件支持,为老年居民“老有所为”搭建更多的展示平台。

1 杜 鹏,王 菲.“老有所为”在中国的发展:政策变迁和框架构建〔J〕.人口与发展,2011;(6):34-8.

2 邬沧萍,杨庆芳.“老有所为”是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客观要求〔J〕.人口与发展,2011;(6):32-4.

3 惠 娟.也谈离退休人员的 “老有所为”〔J〕.经济研究导刊,2009;(17):172-3.

4 苗春凤.人口老龄化背景下 “老有所为” 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2;10(11):74-6.

5 欧爱华,郝元涛,梁兆晖,等.老年人群心理健康指数量表的应用评价〔J〕.中国卫生统计,2009;26(2):128-30.

6 孙中华,张立波,吴玲玲.完善我国城市老有所为实现途径的研究——基于老年人力资源开发视角〔J〕.劳动保障世界,2010;(5):10-2.

7 张一谋,姚炳辉,卢 明.“老有所为” 政策发展及理论研究综述〔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3;22(2):92-5.

8 Wu Z,Hart R.The effects of marital and nonmarital union transition on health〔J〕.J Marriag Famil,2002;64:420-32.

9 柳玉芝,张纯元,萧振禹.健康长寿影响因素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39-90.

10 陈雪玲.浅析老年人老有所为和养老保障现状——仅以南京市为例〔J〕.劳动保障世界,2010;(5):42-5.

〔2015-12-16修回〕

(编辑 苑云杰/杜 娟)

国际助老会项目(CH1024)

刘丹萍(1972-),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研究。

施帆帆(1990-),女,硕士,初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统计学方法在流行病中的应用研究。

R395

A

1005-9202(2017)05-1228-03;

10.3969/j.issn.1005-9202.2017.05.090

1 云南省药物研究所 2 荣成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3 遵义医学院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照料幸福感居民
照料父母对子女健康福利的影响研究
——基于CFPS 2016年数据的实证分析
石器时代的居民
学中文
正式照料抑或非正式照料:照料模式对高龄老人临终照料成本的影响①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无微不至照料留守儿童
幸福感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