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责任教育现状及对策

2017-03-27 17:56庞超波
广西教育·C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责任教育高职院校现状

【摘 要】本文针对高职院校学生责任教育重视程度不够、责任教育途径拓展不够、学生责任知识没有内化为行动的现状,分析原因并从深化责任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及鼓励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提出对策,以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养成。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生 责任教育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1C-0013-02

大学生责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建设的热点,因其关涉大学生良好品质的培养,以及健全人格的养成,进而影响到能否为社会输送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社会人、职业人。然而,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及社会多元化意识形态的存在,某些高职院校的责任教育的方式和管理模式呈现出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态势。因此,探寻高职院校的责任教育在目前社会发展与现状下的培养模式,对于提高学校思政教育水平、促进高职生素质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学生责任教育现状

(一)责任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面对越来越严重的就业压力,为使学生生能达到用人单位所需要的技能水平,各高职院校更加注重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培养,教学重心倾斜于学生的专业技能教学和专业实训,而且加大专业实习时间,在校学生时间一般只有两年或两年半时间,面对时间紧、教学任务重的情况,相当多的院校选择缩减部分基础类文化课时。德育教育课程作为基础类文化课,虽然没有缩减课时,但所受的关注程度明显不足,而且,学校的责任教育大多数包含在德育教育中,在涵盖民族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品质、文明行为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的德育教育中,责任教育并没有实实在在的突出地位。

(二)责任教育途径拓展不够

在现今的高职院校,思政课仍然是责任教育最大依托,其他方式有以爱国主义教育、诚信考试为主题班会,有以法制教育周、安全教育周等為专题的活动,但对于拥有巨大教育资源的学校来说,只通过这些途径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还是太少。这也看出,学校对学生责任教育缺乏积极主动地组织动员和宣传,仅把学生的责任教育留在表面上。

(三)学生责任知识没有内化为行动

从小到大的德育教育,学生们掌握了很多的道德规则和社会规范,但我们发现这些东西并没有真正内化为相应的道德品质、建立起相应的责任意识、行使相应的责任行为。具体表现为:高职学生缺乏明确目标、学习动力不足、漠视集体荣誉、组织纪律观念差、做事拖沓、缺乏诚信,缺乏为社会和集体贡献的精神,等等。他们对自己尚且不甚负责,更遑论对家庭、对社会负有责任心。这些情况都表明高职生掌握的德育知识与主体行为严重脱节,学校责任教育似乎变成了一种单纯的知识化教育。

二、原因分析

(一)多元化的社会道德价值观念影响

自中国进入全方位的改革开放以来,各种社会道德价值观念在相互碰撞、渗透中形成了多元化趋势,各种思想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各类人,在校的高职生也不例外。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在进入大学的时候,高职生们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还没有完全成熟,缺乏相应的社会经验,对各种新思想、新观念也缺乏相应的辨别能力,因此,使得学生容易滋生自由主义、拜金主义及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对责任意识和正义感的形成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严峻的外部就业形势影响

这几年,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使得本已紧张的就业形势愈发严峻,在这种压力下,学校与学生本身都处在对就业的期盼与担忧的焦虑情绪中,而用人单位的招聘方式无疑加剧了这种情绪。由于用人单位只能通过一两次面试对应聘者进行考察,用人单位面试考察重点只能放在考察应聘者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上,而对个人的品质考察往往较为表面。因此,为了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成为学校与学生本身在校期间的首要而且是主要的任务,而忽视了责任意识的培养。

(三)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在某些高职院校,责任教育过于单一、机械,授课形式还是沿用过去的空洞说教,内容枯燥、无趣,陈旧的授课方法和耳熟能详的内容很难引起现代高职生的兴趣。这其中原因一方面有老师们只把授课当成一种任务,完成了事,另一方面是忽视学生责任教育中主体地位和学生主体性发展需要。这种重说教而轻实践疏导方式,基本无法触及学生内心、引起学生共鸣甚至还会引起反感和抵触情绪,在这种情况下不利于学生把道德规则和社会规范内化为自己思想,更不用谈转化为实在的行动。

(四)教育者言传身教的影响

教师的言行举止的示范作用,对于学生的责任心培养有着很大的影响,然而,某些高职院校的老师并没有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总认为自己的主要工作就是给学生传授知识,其他的东西与自己无关,或者无视学校上课纪律无故迟到、早退,又或者教学上敷衍应付全部精力用在课外搞副业,甚至有些老师在课堂散布不良言语,等等,这些行为所造成影响是很大的。

三、高职院校学生责任教育模式

(一)深化责任教育教学改革,多种课程进行责任培养

1.确保思政教育的主导地位

思政教育仍然是学校责任教育的主要渠道,经过多年发展,学校思政教育有着一整套完整、系统的责任教育体系,利用好这一体系将对学生责任教育起到事倍功半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思政教育的主导作用,转变教育理念、丰富教育模式将成为思政教育今后发展的目标。首先,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责任教育的主体是学生,避免授课内容空洞、无味,而多从学生角度设计与学生生活贴近的教学内容,只有学生切身感受到了,才能够把知识内化成自己的思想;其次,授课形式多样化。德育教师应悉心研究德育课程的改革,让责任教育模式更加丰富化,在课堂中突出学生的参与性以及教学内容的生活性,使责任教育生动形象起来,从而达到预期效果。

2.在专业教学中进行潜移默化的责任教育

单靠思政教育来对高职生进行责任培养,无疑显得过于单薄,而且也没有充分利用好学校每一分教学资源,如果能够在专业课堂上把相关的专业责任事故结合到专业知识学习中,这样可以让学生们更加形象地了解未来职业应负的责任,培养起相对应的责任意识。把责任教育融入到专业教学当中,对于强化学生责任思想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3.在就业与心理等其他类型课程中有针对性地培养责任意识

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程涉及内容大多为了解学生个性特点、本专业就业形势、岗位要求、求职技巧等,对于学生的单一品质培养则很少涉及;同样的,心理健康课程则是从保障学生心理健康,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入手,对学生提出的是全面品质培养要求,而且这些课程同样也存在授课手段单一、教学内容枯燥等问题。我们应该更好地把这些课程利用起来对学生进行责任意识培养,如在就业指导专业开辟一块内容对职业责任要求进行授课,或者在心理健康课程利用情景设计、角色扮演等手段,让学生参与进来,在特定情境中体验其心理,养成责任道德品质。

(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起良好示范作用

教师除有渊博的知识外,还应该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因为高尚的人格魅力能产生身教重于言教的良好效果,它不仅能够提高德育效能,也会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人格形成、职业选择和人生道路的转变。“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人格的引领作用显得至关重要。因此,学校应该严抓教师队的伍师德师风,只要出现此类的问题,必须在晋级、评先评优中严格执行一票否决制,只有在严肃、认真的氛围下,才能让教师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语、规范自己的行为,给学生以可仿效的榜样。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拓展责任培养渠道

高职院校应注重营造一个浓郁的责任教育氛围,如开展爱国主义、法制教育、诚信考试等专题活动,或提倡各班多召开与责任相关的主题班会,或以板报、校园广播的形式宣扬榜样、揭露各种不负责行径,又或在教室、走廊张贴警言警句等,多方面合力,努力营造一个支撑学生责任教育的大环境。社团活动是校园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在我们以往的思想中,往往只把社团活动的作用框定为学生自己培养兴趣、锻炼能力,社团只是一个丰富学生课外生活的地方,如果我们能够换個角度思考:社团的指导老师主动引导团员思考本社团活动意义、了解本社团活动规则及本社团活动应承担的责任,社团活动就变成了一种隐形责任培养环境,使社团的团员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和加强自己的责任意识。

(四)鼓励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深化责任认识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人,学生最终是要走向社会的,鼓励学生走出课堂、接触社会,能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获取社会经验、增强职业竞争力。高职生接触社会的途径可以是专业实习、志愿活动、兼职及自主创业等等,在复杂、多样的社会情境中,他们反复进行的实践体验,不断矫正自己行为的缺陷,提升责任认识,完善自身人格。

【参考文献】

[1]庞超波,洪月华.高职生责任心形成的家庭影响因素调查与分析[J].广西教育,2014(12)

[2]管宏斌.教师人格魅力:德育的无形资源[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6(5)

【基金项目】广西高校科研项目资助项目“高职生自我同一性、职业自我概念及职业成熟度相关性研究”(LX2014650);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科研项目资助“高职生责任心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2012KYA006)

(责编 刘健华)

猜你喜欢
责任教育高职院校现状
高职学生责任教育中传媒应用实践和创新研究
浅谈职业中专学生责任教育的重要性和原则
国有企业员工思想政治工作浅谈
怎样培养幼儿责任意识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