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大都市城郊旅游特色化、品质化发展研究

2017-03-28 06:04马欣雅
创意城市学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杭州旅游

◎ 马欣雅 夏 谊 阎 逸

随着人口集聚、产业集中,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 “城市病”问题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渴望到郊区去体验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悠然,于是城郊旅游应运而生。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居民对休闲旅游的需求迅速增长,城郊旅游也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如今城郊旅游发展被赋予新的价值和意义,不仅成为新的旅游发展趋势,更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的 “强心剂”,成为城乡互动的助推力。作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城市,杭州城郊旅游开发更是走在前列,本文以杭州为例,在分析杭州城郊旅游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新形势下促进城郊旅游发展的若干建议。

一 杭州大都市城郊旅游发展的历程及成效

杭州城郊包括萧山、余杭、富阳、临安、建德、桐庐、淳安三区两县两市,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作为国内外知名旅游城市,杭州的城郊旅游发展走在前列。早在2000年,杭州就根据自身西部旅游资源特别丰富的特点,提出 “旅游西进”的战略决策。2006年,杭州市旅游西进办公室制定 《关于加快推进杭州市十大休闲基地建设的若干意见》,城郊休闲旅游项目及星级景区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同年4月,杭州市旅委发布 《关于促进乡村休闲旅游观光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城郊乡村旅游工作开始积极推进,并不断深入。2011年,《杭州市 “十二五”旅游休闲业发展规划》首次提出 “大杭州全域化旅游”发展战略,受政策优势、资源优势、环境优势、地价优势等因素的持续影响,近年来杭州旅游产业继续向周边外推,城郊旅游发展成效显著。

(一)城郊旅游发展速度不断加快

近年来,城郊旅游发展势不可当。2000~2015年,杭州城郊旅游总人数年均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18个百分点,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7.29个百分点。其中,余杭、萧山成为最聚人气的城郊地区,旅游总人数增长最快,分别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9.24个和9.22个百分点;从旅游总收入来看,临安、桐庐、余杭年均增速排名前三,分别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40.15个、20.57个、16.72个百分点。

(二)城郊旅游贡献度大幅提高

杭州城郊旅游发展对全市旅游经济具有重大贡献。2015年,杭州城郊旅游总人数占全市境内外游客总数的67.6%,比2000年 (49.8%)提高了17.8个百分点,对全市旅游人数增长的贡献率为71.83%。2015年,杭州城郊实现旅游收入869.0亿元,占全市旅游总收入的比重从2000年的15.7%增长到39.49%,提高了23.79个百分点。

(三)城郊旅游接待能力大幅提升

在景区建设上,截至2015年,杭州城郊共有5A级景区2个、4A级景区28个、3A级景区11个,分别占全市各级景区总数的66.7%、82.4%、64.7%;在星级酒店建设上,杭州城郊有星级酒店94家,其中四星级以上酒店10余家,国际酒店品牌喜来登、洲际、希尔顿也纷纷入驻。此外,千岛湖国际商务度假游客接待中心、新安江温泉度假村、锦绣富春运动休闲综合体等一大批高品质综合体项目初具规模。

(四)城郊旅游重点项目大力推进

2011年,杭州市启动实施 “三江两岸”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工程,打造中国第一个 “自行车旅游区”“黄金生态旅游线”。截至2015年底,杭州 “三江两岸”绿道完成352.75公里,已基本形成连线成面的生态景观。例如,建德的 “七里扬帆”绿道、桐庐的 “芦茨”绿道、淳安的 “环千岛湖”绿道都已成为精品绿道,能够满足跑步、骑行爱好者的需要,同时匹配有相应功能的驿站。此外,城郊旅游产业融合基地崭露头角,千岛湖啤酒休闲园、建德汽车越野运动基地、余杭运动休闲集聚区、萧山达利丝绸产业园、千岛湖游艇帆船俱乐部、富阳龙门山休闲综合体、临安珠宝玉石特色产业基地等建成。

(五)城郊旅游认可度不断提升

调查显示,杭州旅游游客满意度居全国第2位①数据来源于中国旅游研究院的调查研究。,淳安县被评为 “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临安市被评为 “中国最佳养生休闲旅游城市”,桐庐县被授予 “国际休闲乡村示范区”“中国最美县城”“中国最具魅力节庆城市”等多项称号。

二 杭州大都市城郊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城郊旅游空间分布不均衡

1.城郊旅游受中心城区旅游发展的排斥严重

虽然近年来杭州城郊旅游发展迅速,但相较于城中景区,城郊的旅游吸引力还稍逊色。西湖风景区作为杭州最具代表性的景点,每年接待旅游者数量远超其他景区,其强大的吸引力和较强的旅游接待能力,给城郊旅游发展带来遮蔽效应和排斥现象,致使占地面积高达97.7%、景区资源达80%以上的杭州城郊旅游收入仅占全市平均水平的四成左右。

2.城郊旅游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

由于旅游资源品质、区位条件、开发时序等差异,城郊的不同区域之间也存在旅游发展不平衡现象。相较于具有独特资源禀赋、开发较早的淳安千岛湖,以及牢牢把握 “旅游西进”战略机遇、呈现后发趋势的余杭、桐庐、临安等县(市),2000~2015年,建德市的旅游人数及收入年均增速与其他县 (市)有较大差距,且分别低于全市平均水平2.9个和4.7个百分点,双项排名持续十年位于倒数第一。

(二)城郊旅游的配套条件滞后

1.交通配套及承载能力不足

一是与杭州中心城景区较为完善的旅游公交网络相比,杭州城郊的旅游公交线路寥寥无几,并未形成串点成线的城郊旅游专线,去往城郊景点要经历数次换乘、诸多波折,这让许多外地游客和本地没有私家车的游客望而却步。二是自驾的出行方式给城郊的通景道路及景区承载能力等带来诸多考验。其一是部分地区通景道路安保措施不足,路面状况较差,行车安全潜藏隐患;其二是许多城郊公路的指引不明显、不突出,自驾游客常常因为走错路、绕弯路而在途中耗时过长,直接影响了其对城郊旅游的满意度;其三是每逢旅游旺季,城郊各大景区停车场 “一位难求”,景区及周边道路 “行车难、停车难”问题日益凸显。

2.旅游咨询服务功能不完善

一是游客集散中心或旅游咨询服务点布局不科学,难以充分发挥咨询服务功能。例如,建德旅游集散中心并非位于建德高速出口与主要景区的必经通道上,且距离建德新安江长途汽车站有20多分钟的车程。这样的位置分布不符合游客的需求,使城郊的旅游集散中心几近摆设,无法持续运营。二是游客集散中心及旅游咨询服务点产品体系不健全,难以满足游客多样化的咨询需求。城郊旅游咨询服务点大多由旅游公司运营管理,多以千岛湖、龙门古镇、西溪湿地等较知名的城郊经典景区为主开展营销,很少能真正为散客或自驾游游客提供系统、详尽、人性化的城郊旅游信息以及路线设计、票务服务等。

(三)城郊旅游的市场环境有待优化

1.城郊旅游市场缺乏规范管理

一是部分依托当地农业发展起来的农家乐、农业观光和农业采摘项目,存在明码标价不规范,自定价、乱涨价等现象。二是部分城郊景区 “野导游”现象突出。例如,淳安千岛湖出现的野导游拉客现象,就使这一生态环境良好的5A级旅游品质在游客心中大打折扣。

2.城郊旅游安全卫生条件不足

城郊旅游在餐饮、住宿、通信、医疗等方面的配套设施仍不完善,档次也普遍较低。例如,一些城郊农家乐的厨房简陋,餐具破损,缺乏必要的消毒和防蚊蝇设施,生熟食混放,卫生状况令人担忧。还有一些提供较多房间的初级民宿,采取粗放式经营,在卫生条件、环保消防、设施安全等方面都不尽如人意。

3.城郊旅游服务缺乏专业培训

服务水平较低成为制约城郊旅游品质提升的一大瓶颈,大部分城郊旅游的经营者和服务人员没有受过专业的技术培训,不管是民宿经营者还是城郊导游,其服务态度和服务技能都有待改善和提高。

(四)城郊旅游产业单一,呈现同质化发展趋势

1.城郊旅游产品特色不足

相对于丰富多样的城郊旅游资源,各地的旅游产品开发粗放、内容单一。例如,各地农业观光型的产品多以 “观赏、采摘、品尝”一日游为主要形式,且商业化强、雷同性高、去 “农”现象严重,缺少原汁原味的独特记忆点;休闲度假型产品都是以农家乐、渔家乐为依托的简单模式,产品多是以 “吃饭、打牌、喝茶、垂钓、漂流”为主的活动,没有真正结合地方特色,打造独特的休闲度假体验模式;文化访古型产品也以简单的浏览参观为主,并未充分挖掘和传播其背后深厚的悠久历史与文化积淀。

2.城郊旅游活动大同小异

虽然城郊各区县举办了各种旅游节庆活动,但仍然是依托各地的资源禀赋,委托旅游公司主办,商业化气息较重,各地的模式固定,参加活动的游客感受单一。例如,余杭区的中国超山梅花节、富阳区的半山桃花节、桐庐县的桐庐山花节等,都是以旅游观赏或农业采摘为主,缺少人文气息,没有真正与当地的文化特色、民俗风情相融合,导致特色不特,没有新意。

3.旅游商品缺乏本土创意

不论是城郊的自然风光景区还是历史古镇窄巷,所见的城郊旅游产品都是以丝绸、扇子、小饰品等市场商品为主,“做工粗糙、缺乏本土创意”成为游客提不起购买欲望的主要原因。产品特色不明显、文化内涵不丰富、纪念珍藏性不强等问题,难以满足游客 “真特产”的消费需求。

三 杭州大都市城郊旅游面临的发展机遇

(一)“休闲+”给城郊旅游带来加速发展机遇

步入工业化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休闲已不再是满足少数精英分子的活动,而变成 “以欣然之态做心爱之事”的畅快感受。休闲也以更加大众化、多样化的方式鼓励更多人投入各种休闲活动中。山间暴走、打高尔夫球、农舍小住、玩游戏动漫等都成为休闲理念提升、认识转换带给城郊旅游的发展机遇。

(二)“高铁+”给城郊旅游带来辐射带动机遇

高铁时代的到来,让原本难以跨越的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大幅缩短,目的地客源市场所辐射的半径也逐渐扩大。特别是宁杭高铁贯通后,长三角地区以南京、上海、杭州为节点的等边三角形格局建立,基本形成了 “一小时休闲旅游圈”,这让从上海过境的海外游客可以轻松方便地来杭州小住,或者会议之余到杭州短游。同时,杭州到各地级市的高铁 “一小时交通圈”也扩大了到城郊旅游的客源辐射范围。此外,高铁快捷、新颖、先进的交通方式已不再仅仅作为单纯以 “空间位移”为目的的交通形态,它还兼具全新旅游产品的功能,如杭黄高铁的打造,将成为国内首条高铁黄金旅游线,贯穿临安大明山、临安天目山、富春江、千岛湖、桐庐瑶琳仙境等城郊景观。

(三)“互联网+”给城郊旅游带来拓展融合机遇

互联网与城郊旅游的进一步融合,实现了旅游需求端与供给端的双向互通,有利于打破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旅游发展瓶颈。从城郊旅游需求端角度来看, “互联网+”能够使旅游市场信息搜索效率提升,城郊旅游的各项成本逐渐下降,从而扩大城郊旅游产品的受众覆盖面,打开下游的市场空间;从城郊旅游供给端来看,大数据的利用将有助于城郊旅游产品实现精准开发和针对个性化需求的私人定制,满足游客的特色化需求,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产品。因此,更好的产品和更低的价格将会同时拉动城郊旅游的全产业链提升,使之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

(四)“G20”“亚运会”给城郊旅游带来提升、开放和宣传机遇

近十年来,杭州坚持以旅游国际化为核心理念,引领、提升旅游业发展,并不断找寻机会,加强杭州城市旅游的宣传,努力提高其在国际旅游市场中的知名度和占有率。而2016年杭州G20峰会和将在杭州举办的2022年亚运会,无疑是全面提升杭州旅游业的重要契机。这些国际会议、活动的举办和开展,一方面,倒逼杭州整个城市旅游国际化服务水平的提高,从 “吃、住、行、游、购、娱”各个方面探索国际游客的接待方案;另一方面,为目前尚不为人知却潜藏着深厚历史文化与独特本土风光的城郊旅游带来开放和宣传机遇。

四 促进杭州大都市城郊旅游特色化、品质化发展的建议

(一)科学谋划城郊旅游全域化发展

1.优化城郊旅游全域化的空间组织模式

一是将中心城强大的旅游服务接待功能向萧山区、余杭区等近郊辐射,全面提升近郊旅游的服务配套设施,形成互联互通的近郊网络型组织结构,打造集旅游观光、都市休闲、文化创意、娱乐体验、会议会展、养生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 “大都市旅游休闲核心”。二是推进千岛湖旅游度假区、精品民宿、生态慢行系统等项目,借助已形成的交通优势,构建以千岛湖风景区为核心的基营型旅游空间组织结构,整合旅游资源。三是以建德清凉峰度假休闲、天目山森林禅修、青山湖商务休闲、太湖源乡村旅游及余杭西部大径山国家乡村公园五大生态养生旅游休闲板块为抓手,依托杭徽高速和规划中的临金高速形成组合型空间组织模式,打造杭州 “浙西山地旅游增长极”。四是优化提升贯穿富阳、桐庐、建德的 “三江两岸”生态旅游发展轴,开通水上黄金旅游线,依托周边旅游交通及服务配套设施,开发各类旅游产品,形成 “三江两岸”生态旅游品牌,带动三江沿岸区域整体发展。

2.构建城郊旅游全域化的循环交通体系

一是推进实施杭州主城区—富阳区、杭州—临安城际轨道等交通工程,加强中心城景区与城郊旅游发展的整体联动性。在以杭州市区为中心呈放射状的公路交通体系基础上,新建杭州都市高速、临金高速、千黄高速 (淳安段),建立城郊区域之间横向的交通联系,带动大杭州旅游全域发展。二是延伸中心城区旅游观光巴士线路,串联萧山区、余杭区、富阳区以及各县 (市)旅游观光巴士线路;在周末、节假日等旅游高峰时段,适当增加中转车、接驳车和热点公交线路,大力推广 “旅游局+景点+班车”的运作模式,杭州旅游集散中心要继续深化免费直通车的理念,扩大服务区域范围,完善接驳交通,实现交通枢纽、集散中心与主要景区景点的无缝衔接,构建网络化旅游公交系统。三是针对当前越来越多的自驾游游客,逐步建立完善的自驾车、房车服务系统,建立城郊精品汽车示范营地,推广 “一站式”的汽车租赁体系,积极引进知名连锁的汽车租赁公司,并引导公交公司、旅行社参与汽车租赁体系建设。同时,加强自驾旅游廊道建设,优化道路两侧景区导引标识体系,提升城郊通景道路沿线景观质量,完善自驾旅游线路配套设施建设,并合理规划停泊位建设,完善城郊旅游交通的公共服务体系。

3.充实城郊旅游集散中心的配套服务功能

一是进一步完善集散中心体系建设,增加旅游集散中心的分布数量,合理规划其空间布局,借鉴瑞士、意大利等国游客集散中心的空间分布特点,在高速公路出入口、服务区或加油站点等重要交通节点上布局,更好地为自驾游游客提供便捷的旅游咨询服务。二是提升服务质量,以 “政府主导、市场主体”为原则,鼓励多种主体参与旅游集散中心的咨询服务体系建设与运营,建立规模适度、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管理优良、服务到位的城郊游客集散中心,提升旅游咨询和配套服务的功能。

(二)大力促进城郊旅游品质提升

1.提高城郊旅游的服务水平

一是加强城郊旅游景区导游的专业能力培训,组织专门人员根据杭州的地理历史、风土人情、民俗典故编写一套适合旅游导览从业人员使用的手册,定期开展专业技能培训,适当补充文化知识,提高杭州城郊旅游服务队伍的整体水平。二是对从事农家乐、民宿经营以及农业观光业的人员,要加强服务技能专业培训、行业服务基础培训和必要的安全培训等。三是加强杭州城郊旅游志愿者服务队伍建设。不断完善城郊旅游志愿者的招募机制、管理办法,建立包括讲解咨询、医疗救护、翻译、法律援助等在内的多种志愿者服务队伍。

2.营造促进旅游消费的环境

一是落实带薪休假制度,鼓励杭州企业按规定发放旅游消费券或旅游休闲补贴,将职工旅游休闲作为奖励和福利措施;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依法优化调整作息安排,实行弹性制的2.5天休假制度,为职工将周五下午和周末结合外出到城郊休闲度假创造有利条件。二是面向德清、安吉、海宁、桐乡、绍兴、诸暨等杭州都市圈内的相邻县 (市),探索推出城郊旅游 “一卡通”,促进杭州都市圈旅游资源的融合,以及客源地域范围的融通。

3.加强城郊旅游的市场监管

一是完善价格管理机制。加强城郊景区的门票价格监管,创建旅游价格信得过景区。对于城郊利用公共资源建设的景区,门票和景区内另行收费的游览场所、交通工具等项目要实行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鼓励利用公共资源建设的景区对市民优惠或免费开放。二是强化旅游市场综合监管协调机制。建立城郊旅游市场综合监管 “责任清单”,加强对城郊旅游目的地综合管理机制的研究,推动在有条件的区、县 (市)和风景名胜区设立 “旅游警察”,加强对旅游市场乱象的治理,维护城郊旅游环境秩序,加大旅游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虚假广告、强制购物、欺客宰客、非法一日游、“野导游”等违法行为,让游客游得开心、买得舒心。同时,充分发挥旅游协会等组织的自律和引导作用,营造公正有序的城郊旅游市场环境。

(三)培育城郊旅游多元化主体

1.提高城郊旅游开发中村民的参与度

村民是乡村文化的建设者和承载者,他们才是吸引城郊旅游者的核心要素,要充分发挥村民的积极性,保留乡韵、乡味,让城郊旅游具有 “温度”。一是建立一个保证村民参与的咨询机制,要充分听取村民的意见,尊重和满足其合理的生活需求,体现民本关怀。二是制定乡村旅游就业保障政策,在乡村地区新增的旅游项目中,优先安排本地居民就业。三是设立村旅会等组织,鼓励村民通过从事本土民俗表演、指导农事活动、教授乡村游戏等方式参与城郊旅游发展,对村民的旅游意识和环境观念进行教育培训,并对其旅游开发中产生的问题进行告诫和监督。

2.提高城郊旅游开发中第三方主体的参与度

城郊旅游的文化吸引力不仅是古迹、古物的展览与陈列,更是对其陈列背后的文化解读和故事挖掘,这就需要社会团体、行业协会、高校专家学者等社会第三方力量的共同参与,帮助文化力量 “活起来”,让城郊旅游具有 “深度”。一是以城郊历史文化挖掘开发为试点,探索建立鼓励公众参与的志愿者积分机制。在杭州旅游志愿者总队下,拓展建立城郊旅游志愿者联盟,并积极扩大影响力,鼓励社会团体、专家学者、高校师生、研究人员等通过志愿者联盟参与城郊文化的挖掘、梳理、解读、解说等工作,并通过科学合理的积分转化机制,将志愿者积分与职称评定、学分奖励、名校申请等相结合。二是各区政府可将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梳理、整合等工作以项目竞赛或服务外包等形式,引导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设计一批PPP项目,并对PPP项目吸纳民间投资比例做出规定并作为立项要求,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建立合理的投资回报及兑现机制,提升社会力量参与的积极性。

3.打造引领城郊旅游转型升级的旗舰企业

在 “两山”理论的指导下,挖掘绿水青山中的高品质旅游资源,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旅游市场中,树立杭州的标杆品牌,离不开优秀企业的引进和培育,让城郊旅游具有 “高度”。一是支持优势旅游企业向城郊乡村旅游、民宿旅游等相关领域进行横向扩展,打造跨界融合经营的旅游产业集团和产业联盟。二是实施龙头企业培育工程,帮扶一批旅游创意、旅游装备制造、旅游商品加工、旅游电商和旅游管理企业发展壮大。对高校毕业生、专业技术人员、务工人员进入城郊旅游行业进行自主创业给予帮助和支持。

(四)开发城郊旅游创新业态

1.加强城郊旅游与乡村农业的深度融合

一是拓展乡村旅游产品线,实施 “农村公园”构想,突破现有城郊旅游只划定局部区域发展观光、采摘的固定模式,将整个大农村看成广域的公园,开放农林渔业体验馆、农产品加工所等,通过整体规划提升农村环境品质,升级接待设施。二是将城郊农场与时尚餐厅相结合,将农家乐搬进大棚,打造既有情调又有足够田园风的温室餐厅,集采摘、烹饪、餐饮于一体,同时实现即吃即采,减少浪费。三是走特色众筹之路,促进城郊旅游与农业发展的全产业链紧密结合。以社区为单位建设众筹平台,通过 “互联网+社区+众筹认购农作物/农产品/农家乐”等模式,吸引社区居民投身城郊旅游活动中,同时也能够解决城郊旅游融资难问题。

2.加强城郊旅游与教育产业的深度融合

一是依托城郊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资源,建立一批中小学研学旅行基地和助学园。加强与中小学校开展长期合作,开展科普教育、创新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历史教育以及生活实践教育等。二是健全配套服务设施,为研学旅行提供便利,充分挖掘以青年学生为中心的家庭游客群体,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打响研学旅行品牌。三是制定并推行研学旅行的优惠政策,发行青少年学生旅游优惠卡,让学生享有游览、机票、住宿、餐饮等方面的优惠;建立以政府为主体、多样化的社会性融资模式,设立学生旅游专项资金,奖励与推动旅游企业对研学旅行市场进行开发。

3.加强城郊旅游与文创产业的深度融合

一是促进城郊旅游与影视产业相结合。依托城郊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吸引剧组前来取景拍摄,或结合杭州动漫产业发展,依托城郊古镇古村传统风情与二次元动漫形成时空落差,打造COSPLAY摄影基地或2.5次元观念摄影场景。二是促进城郊旅游与绘画艺术相结合,打造旅游新看点。将 “千村一面” “处处开花”的自建农家乐宾馆与乡村涂鸦、绿植涂鸦艺术相结合,打造新看点;与中国美术学院等高校合作,建立艺术写生基地;等等。

4.加强城郊旅游与养老养生产业的深度融合

一是依托杭州特色中医药资源,发展中医药疗养、老年养生等康体旅游产品,积极鼓励旅游商来杭考察中医药旅游资源,开发中药材植物园,在中草药分布较多的路线和地区,开发设计回归自然的 “找寻身边中草药旅游线路”等城郊中医旅游线路。二是依托桐庐健康小镇、富春江慢生活小镇、“中国最佳养生休闲旅游城市”临安、“中国最美县城”桐庐、“集悠远文脉与自然生态于一体”的余杭良渚等地,打造 “养生养老型创意旅游综合体”,建立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医疗配套、娱乐多元的立体化养老养生基地,并充分利用杭州 “大数据”优势,把握养老市场的“大趋势”,率先布局促进旅居养老产业发展。

5.加强城郊旅游与现代交通的深度融合

一是重视高铁建设带来的杭州城郊旅游新热点,对杭黄高铁沿线杭州城郊四县(市)的旅游开发进行统筹规划,深度挖掘各地的旅游特色,形成差异化的旅游景观分布,打造独具 “东方江南古韵、杭州休闲风情”的最美铁路,吸引散客旅游。二是开发低空旅游项目,积极开拓新兴旅游市场,在富阳、淳安等具有飞行资源条件的地区选址筹备低空飞行基地,开发低空观光体验、娱乐飞行体验、地面静态体验等多种类型的空中旅游产品,进一步创新游客观光体验方式,结合航空小镇建设,进一步发挥旅游观光功能,开发航空旅游新产品、新业态。

(五)推进城郊旅游智慧开放

1.加强智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借鉴温州智慧旅游试点建设经验,努力打造一批以Wi-Fi全覆盖、二维码标签信息牌、3D虚拟现实场景为特色的城郊智慧旅游景点。二是大力推进“96123”旅游呼叫中心一体化项目向城郊各区县 (市)延伸,加快7个区县 (市)的旅游呼叫分中心建设,尽快形成全市统一的通信呼叫平台和统一的旅游咨询热线号码,实现 “统一接入、分地区应答”,促进旅游咨询服务的智能化。三是在城郊景区引进、开发讲解深入的多语自助讲解机或自助型旅游咨询服务终端,游客可以通过选择所需的旅游咨询服务,实现城郊游览解说服务的智能化。

2.强化与在线旅游服务商 (OTA)的合作

一是推进杭州城郊旅游与携程旅游网等在线旅行网商合作,针对城郊散客市场,进行旅游产品的开发、推广、销售,城郊景点及目的地的形象品牌宣传,以及数据的统计分析等,开发适宜城郊出行的一日或两日自由行产品或半自由行产品。二是扩大延伸 “杭州旅游护照”的加盟景区范围,鼓励更多城郊景点、住宿餐饮服务商积极参与,实现 “大杭州”联动下的 “智慧服务”。三是大力推进与连连支付等专注于手机快捷支付解决方案的高新技术企业合作,加快城郊旅游产品和旅游商品实现电子商务化;依托现有发展较好的APP应用,延长其产业链条,围绕 “吃、住、行、游、购、娱”拓展相关增值业务,增加城郊旅游自主拼车用车功能,完善集旅游交通运输、线路规划、票务预订、酒店住宿等于一体的线上咨询服务。

3.加大城郊旅游的宣传力度

一是整合 “三区两县两市”的旅游信息 [包括各区县 (市)旅游局信息和各景点公众号信息],建立完善的杭州城郊旅游基础数据库,依托已有的 “杭州市旅游委员会的微信公众号”这一服务平台,发布城郊旅游信息。二是通过多媒体电子杂志、网游动漫、社交网站 (特别是Facebook、Twitter、Instagram等国际社交网站)、在线三维虚拟漫游等创新型应用进行城郊旅游信息的推送和宣传。如扩大城郊景点利用 “网易青果直播”的覆盖面,通过直播等生动形象的智慧传播方式,提高城郊旅游的知名度。三是依托西湖、灵隐等主城区的传统景点以及机场、火车站、汽车站、旅游集散中心等重要节点加强宣传和推广。此外,城郊各区县 (市)旅游部门可牵头开展 “城郊旅游进社区”等活动,构建城郊旅游部门与社区的日常联络机制,通过定期向社区赠送景点门票或优惠券等形式,加大开放宣传力度。

王润:《旅游产业集群的理论与实践:大城市郊区旅游产业集群发展之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

邹统钎:《北京市郊区旅游发展战略研究:经验、误区与对策》,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

董昭江:《休闲旅游的动机分析》,《税务与经济》2008年第1期。

阎逸、董峰:《试论大都市中心城与郊区旅游的空间相互作用》,《宿州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张莹:《国内城郊游开发研究综述》,《泰山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杭州旅游 “十三五”规划出炉 休闲旅游实现全域化》,杭州网,2016年10月5日,http://hznews.hangzhou.com.cn/chengshi/content/2016-10 /05 /content_6310852.htm。

猜你喜欢
杭州旅游
杭州
我们一起“云旅游”
杭州亥迪
小A去旅游
G20 映像杭州的“取胜之钥”
旅游
杭州
杭州旧影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