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与高校学报学术影响力提升的协同机制分析

2017-03-28 18:54
传播与版权 2017年12期
关键词:双一流一流科技期刊

田 江

高校是我国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高地,高校主办的各类学报也是我国科技创新和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06年6月我国第一本大学学报《东吴月报》创刊号《学桴》创刊,到《清华学报》(1915年)、《北京大学月刊》(1919年)相继创刊,学报都聚焦于先进思想和文化的传播。《学桴》的《发刊词》鲜明地提出了“谋刊行月,以表学堂之内容,与当代学界交换知识”[1]。在新中国成立初,著名学者马寅初在出版《北京大学学报》时强调“传播我校科学研究的成果,交流学术思想”。我国高校学报具有数量多、学科门类全、服务对象广的特征,在促进人才培养、科技进步以及国内外学术交流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根据中国知网(CNKI)的共收录期刊统计,目前我国各类高校主办的期刊数量达3485种,占我国学术期刊总数的41.46%,覆盖工程、理学、医学、人文等各个学科,其中人文社科学报有1300多种,占37.3%,成为我国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和展现我国科技成就的重要窗口。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学报工作。早在1998年,教育部就出台了《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教备厅〔1998〕3号),强调“高等学校学报工作是高等学校科研和教学工作的组成部分”,“是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2015年,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出版工作的意见》(教社科〔2015〕1号)[2],强调“高校要充分认识高校出版工作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特殊重要性,把出版工作摆在重要位置,纳入学校发展总体规划,支持出版单位的改革发展,加强对出版单位的管理,充分发挥高校出版工作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鼓励高校综合性学报向专业性学术期刊转型”的发展方向,为高校学报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政策保障。2015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联合出台了《关于准确把握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作用的若干意见》(科协发学字〔2015〕83号)[3],强调“科技期刊是原始创新的重要平台”,要求“重视精品科技期刊建设,大力推进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打造一批在专业学科领域具有较强学术影响力的一流中文科技期刊和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文科技期刊”。因此,提升我国高校学报的影响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需求和战略意义,是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四个自信”思想的根本要求。

但是,相对于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快速发展和科技实力的不断增强,我国高校学报则面临发展定位不清晰、学科方向分散、与主办高校的关系边缘化等发展局面,在科技创新中作用正在削弱[4-6]。一方面,在高校学科建设和学术水平高速发展的同时,我国高校学报的总体发展滞后于学科建设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我国高校学报的全球影响力有限,落后于科学研究国际化发展的大趋势,突出地表现为高校的科学研究与学报之间缺乏有效的协同机制。在我国全面实施“双一流”建设中,高校学报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和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双一流”建设与提升高校学报影响力既有本质上一致性,也存在发展措施上的差异性,本文重点分析二者之间的协同性与协调机制的建立,以实现高校学报与“双一流”建设的协同发展。

一、“双一流”建设与提升高校学报影响力本质上一致性

表现在目标、评价标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社会声誉、外部效应等多个维度。

(一)目标的一致性

“双一流”建设致力于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7],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建设成为领先世界先进水平的国际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高校学报始终把繁荣文化、促进交流作为己任,立足高校、服务国内外广大科技工作者,特别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学报的发展已经从国内延伸到世界各地,成为高校学术交流、人才培养以及声誉提升的重要平台之一。

(二)评价标准的一致性

“双一流”建设水平是对高校实力、贡献和声誉等核心指标的综合评价[8-9],其中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是代表高校实力的重要指标,也是第三方专业评价机构对高校创新水平、学术贡献以及师资水平的客观评价的重要依据。高校学报从创办以来,汇聚了我国高校科技创新成果,是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学报的整体水平不断提升,成为高校综合实力的指向标之一。根据2017年4月美国工程索引(Engineering Index,EI)官网发布的最新报告[10],我国被EI收录期刊数量达214种,包括152种中文刊和62种英文刊,其中由国内各大学主办的学报达49种,占22.89%。

(三)科技创新周期的一致性

科技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覆盖知识学习、知识提炼、知识应用、知识升华等环节。科研工作包括了选题、相关研究综述、建模、实验、评价、成果报告等环节,研究论文是科研工作的全面体现。因此,二者无论内容上还是流程上都是完全一致的。

(四)人才培养的一致性

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三大职能,其中人才培养是核心。“双一流”建设进一步凸显了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核心地位,特别是对引领世界科技前沿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双一流”建设的关键即是全球高端人才的竞争。据有关统计,全球超过80%以上的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获得者,以及约67%的高引用科学家都集中世界百强大学[11],“双一流”建设将进一步促进创新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提升高校学报的学术影响力依赖于高校的科技人才队伍,高校学报也将进一步促进高层次人才的成果展现和世界影响力的提升。

(五)社会声誉的一致性

高校学报的创立和影响力提升都源于高校集聚了大批一流人才,“双一流”建设必将进一步推动学报学术影响力的提升。同时,高校学报是展现高校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窗口之一,高校学报学术影响力的提升也将进一步提升高校的社会声誉。例如,美国国家科学院的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堪称与Cell、Nature、Science并列的世界第四大名刊之一,在全球享有盛誉。

二、“双一流”建设与提升高校学报影响力措施上差异性

在保障措施方面,“双一流”建设与高校学报的发展仍然存在多方面的差异性。

(一)资源投入的差异性

大学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资源转化系统”[9],通过对大学各种资源的投入,大学将这些资源转化为可以推动社会发展的人才、科技成果以及精神产品。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名栏”建设工程、中国科协等五部委出台的“提升我国国际期刊影响力”计划[12],推动了高校学报学术质量的提升,但是总体来说对高校学报的投入仍然偏少。

(二)成果表现的差异性

由于高校学报学术质量的提升在根本上依托于学科发展,高校学报的传播存在一定的周期性,包括编辑、出版、传播等多个环节。因此,高校学报学术质量的提升需要有效的机制作为保障,才能充分发挥高校丰富的科技创新能力。

(三)学科与学报特色的不对称性

高校学报的栏目建设与主办高校的学科发展呈现一定的不对称性特征。一般来说,学报在创立之初所建设的栏目都是高校的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但是,随着高校学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术成果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学术成果可以在国际期刊上刊发,致使高校学报的特色与高校的学科发展并非完全同步,表现为一定的不对称性。

以《电子科技大学学报(自科版)》为例,据CNKI的统计分析,该学报在“计算机工程与应用”和“通信与信息工程”栏目近十年的刊文量分别占8.05%、6.73%,相对于主办高校拥有“电子科学与技术”优势学科(在2012年教育部学科评比中名列全国第一),但是相关的论文在学报的刊文量仅占3.75%。

综上所述,“双一流”建设与学报学术质量的提升,二者既相互联系又各有其特征。

三、“双一流”建设与提升高校学报影响力的协调机制

“双一流”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为我国全面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目标提供人才支持和创新动力。高校学报是我国科技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推进我国“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双一流”建设与高校学报影响力提升的协同性和差异性,在客观上亟待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协调机制,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高校学报在“双一流”建设中的进一步发展。

(一)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评价体系

长期以来,我国学术评价体系沿袭了国外的评价指标体系,诸如期刊的影响因子、论文被引数量等指标[13],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将国际上广泛应用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ESI)评价指标来衡量学科发展水平,在ESI中学科排行前1%被视为一流学科的重要参考指标[14],但是难以全面反映我国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在“双一流”实施方案(教研〔2017〕2号)明确了“以中国特色学科评价为主要依据,参考国际相关评价因素”的遴选程序[15]。因此,我们亟待建设全面反映中国特色的学术评价体系,对国际学术评价体系进行“批判”继承。

(二)强化中国特色品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对“双一流”建设和我国高校学报学术水平的提升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双一流”实施方案明确强调“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和“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15]。

因此,围绕“双一流”建设,不断突显“中国特色”元素,进一步凝练高校学报的专业方向,全面打造高校学报的特色。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出版工作的意见》强调“鼓励高校综合性学报向专业性学术期刊转型”[2],为高校学报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高校学报需要聚焦于特色栏目、特色品牌的建设,将“双一流”建设、高校的优势学科以及学报学术提升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打造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引领学科前沿的优秀栏目。

(三)加强学报发展与“双一流”建设内容的有机统一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指出:“传统意义上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的边界日趋模糊,科技创新链条更加灵巧,技术更新和成果转化更加快捷,产业更新换代不断加快。”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学报的国际影响力滞后于高校学科发展。因此,在“双一流”建设中,应该把国际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的创建,与提升高校学报的学术影响力统一起来,实现“一流学科”“一流大学”与“一流学报”同步发展的格局。

(四)进一步健全科学研究与成果发表的良性发展机制

长期以来,由于科技评价体系等多方面的原因,致使我国科学研究与科技成果发表的畸形发展模式。一方面,我国科技投入逐年增加,但是我国一流的科研成果大都发表在国外期刊上。另一方面,由于版权等方面的原因,我国科研机构每年需花费大量资金从施普林格、爱思唯尔等国际出版商购买科技文献,使得我国优秀科研成果不能为中国同行首先获悉,而国内广大科技工作者只能通过高额的版费向国际出版商购买科技文献(俗称“吃‘返销粮’”),造成科技投入与产出的错位。

一方面,我国的期刊数量和文献数量走在世界前列。中国知网(CNKI)目前共收录10864种期刊,其中学术期刊共8404种,占77.36%,在“十二五”期间,中国知网(CNKI)目前共收录期刊文献13369454篇,年均267.39万篇。数量仅次于美国。

另一方面,我国期刊质量堪忧。2014年,中国科协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主办的第十届科技期刊发展论坛上,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尚勇指出“我国每年产出数百万篇学术论文,90%以上的高水平论文投向了国外期刊!”[16]。通过“双一流”建设不断提升高校学报的学术影响力的,也将进一步促进科学研究与成果发表的良性循环,打破我国学术评价长期受制于国外的局面。

四、结语

高校学报是我国高校开展学术交流与科研评价的重要平台之一。在全面实施“双一流”建设中,高校学报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需要有关部门和高校高度重视高校学报学术质量的提升,通过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全面实现高等教育与学术繁荣、“双一流”建设与科技创新、科技成果与学报发展等多个层面的协同发展,为实现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做出积极贡献,为实现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1]姚远.中国大学科技期刊史[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出版工作的意见[EB/OL].http://china.caixin.com/2015-03-13/100790840.html.

[3]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关于准确把握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作用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cast.org.cn/n35081/n35488/16753578.html.

[4]郭伟.媒体融合下高校科技期刊的区域协同发展模式[J].编辑学报,2016,28(3):226-229.

[6]吕小红.试论高校科技期刊的学术经营策略[J].中国出版,2013(5):34-36.

[5]周凯虹.提升学术性科技期刊影响力的可行性途径探索[J].编辑学报,2013(s1):82-84.

[7]吴付来,李珣.“双一流”建设评价要有中国标准[N].中国教育报,2017-3-239(005).

[8]高飞.大学排名对高校发展的影响研究[J].江苏高教,2016(1):39-42.

[9]张敏.“双一流”建设的国际经验与中国方略[J].2016(6):60-63.

[10]EI COMPENDEX SOURCE LIST[EB/OL].https://www.elsevier.com/solutions/engineering-village/content#databases.

[11]冯倬琳,王琪,刘念才.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之路与启示[J].中国高等教育,2014(10):61-63.

[12]毛红霞.教育部“名栏建设工程”的分布及未来建设走向分析[J].出版科学,2016,24(2):44-46.

[13]张凌之.影响因子在我国科技期刊评价中的作用分析[J].编辑学报,2003(2):126-127.

[14]陈仕吉,史丽文,左文革.基于ESI的学术影响力指标测度方法与实证[J].图书情报工作,2013,57(2):97-102.

[15]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EB/OL].http://www.moe.edu.cn/srcsite/A22/moe_843/201701/t20170125_295701.html.

[16]尚勇.在第十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上的讲话[EB/OL].http://www.cast.org.cn/n17040442/n17041583/n17041598/n17041909/17064376.html.

猜你喜欢
双一流一流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科技期刊的分类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