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背景下地方高校新闻实践教学的困境与对策

2017-03-28 18:54
传播与版权 2017年12期
关键词:媒介融合课程

邓 庄

当前新闻教育面临着复杂多变的社会形势,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新闻传播人才供过于求的局面不可逆转,而不同性质媒介融合发展,传媒产业整合重组态势明显。这带来了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发生变化:掌握跨学科的知识;掌握跨媒体的多种技能;具有多元文化的思维。因此,应对行业变化带来的挑战,实现与社会需求的对接,需要对新闻实践教育进行改革。

一、地方高校新闻实践教育的困境

地方高校在开展新闻实践教育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集中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一是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各类教学设备短缺落后。新闻实践教学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要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就要有经费的支持。学生采写需要摄像机、照相机,请资深媒体人士到校园讲座,赴媒体实习见习,教师带学生采写,学生自办媒体、开展新闻汇报总结,乃至建立专业实验室等活动,都需要经费的支持,否则一切实践活动难以开展。当前,除少数学校新闻传播学专业购置了较先进的制作设备并应用于教学,大部分学校相关专业的设备处于短缺状况或设备落后。

二是“双师型”师资力量薄弱。目前,我国高校中具有丰富新闻传播理论素养同时具备较强实践技能的师资十分缺乏,教学和实践脱节的现象比较严重。在高校新闻院系中,教了多年新闻业务课程,却从未从事过采写编评等业务的教师大有人在。其原因在于高校与媒体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的机制。目前高校追求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媒体从业者大多没有高学历,导致高校从媒体引进人才有一定困难。教育部与中宣部开展的“千人互聘”计划,加强高校与新闻媒体的实质性合作,开展双向共管互动培养,有利于提高新闻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三是实践教学管理不善。很多高校新闻专业的学生开展校内实践活动缺乏教师指导,对于毕业实习,没有完善的实习计划和准备,不召开实习动员会,不组织学生进行实习前的培训,甚至不帮助学生联系实习单位。学生到媒体实习后,在校教师无法深入下去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管理,实际上处于自由散乱的状态。

四是缺乏媒体资源保障。媒体是学生开展新闻实践的重要平台,由于新闻专业扩招导致人数大量增加,媒体资源变得很有限,保证每位学生有机会到媒体一线实习比较困难。传统媒体当前处于收缩下滑的状态,大量毕业生不愿去媒体工作,去媒体实习的热情也随之下降,去节目制播公司、企业宣传策划部门、网络公司实习的人数增加,目前的实习呈现多元化的态势。

这些问题导致新闻实践教育难以充分展开,尤其体现在两点:

第一,新闻教育与新闻实践严重脱离。首先,新闻院校教新闻业务的教师缺乏新闻实践经历,难以胜任新闻实践教学工作;其次,新闻实验条件差,软硬件设备不足,难以跟上日新月异的媒介技术发展浪潮。这两点导致高校开展实践教学往往局限于课堂教学和理论讲授,无法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第二,新闻教育与媒介融合的现实严重脱离。首先,媒介在融合,但高校的专业设置却违背当下媒介融合的大趋势,依然沿袭着传统的媒介形式来划分,如新闻学、广播电视学、新媒体这三个专业对应于报纸、广播电视和新媒体三种不同的媒介;其次,新闻传播学科在融合,但高校的课程设置还在细分,很多高校的课程设置还停留在报学基础上;再次,新闻传播学处在发展和重构中,新闻、受众等一些基础概念都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新闻学的教材少有改变,传统体例、内容和案例仍占据相当比重,“在理论性、体系内容、对重要新闻现象和新闻活动的理论解释等方面存在缺陷。”[1]

二、地方高校新闻实践教育的创新

移动互联网等传播新技术为新闻业带来了全面性与颠覆性的影响,将传统新闻学重视内容的理念转变为“技术偏向”的知行合一,地方高校的新闻实践教育必须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变革,回应传播技术迅猛发展和业界需求的变化。

(一)课程设置的创新

首先应实施模块化课程设置,构建起以专业能力为核心、以职业发展为目标、以学生专长为导向、分层次的模块化教学内容体系,培养既具有深厚理论功底又具有专业操作技能的实践性人才。学生根据自身专长和个性选择不同模块组合学习,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社会适用性人才,适用媒介融合时代的人才需求。

从目前来看,新闻学科专业课程体系有一些缺陷。一是专业课程内容比较陈旧,未能将飞速发展的业界实践成果和学界探索成果及时补充到课程体系之中。二是专业方法课程比较欠缺,尤其在数字信息化时代如何有效传播的专业工作方法和思维方法的归纳与传授严重不足。三是与实践连接比较薄弱,新闻专业技术课程与业界主流技术体系之间存在比较大差距,致使课程的前沿性和实用性受到影响。“新闻学科的课程体系整体上面临着加强新颖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改造。”[2]

为了适应媒介融合的趋势,应该打破传统的专业间的壁垒,将新闻采写、音视频制作、网络传播技术、媒介经营管理等课程,作为新闻传播类学生的学科基础课,使学生具备跨媒体思维和工作技能。因此强化“复合型”专业技能实训,强化学生审美、采写、编辑设计、评论、摄影摄像、经营管理、策划创意及调查分析等专业技能实训,使其成为复合型人才是必然趋势。

(二)实践教学过程的创新

开展教学方法的创新。在课堂实践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对话式训练、情景模拟练习、新闻工作坊和第二课堂等多种实践教学方法,使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实现职业化和专业化的人才培养目标。

比如在新闻编辑课上开展情景模拟练习,让学生分组组建编辑部,通过模拟新闻编辑部的方式组织教学,在近乎真实的编辑环境中学习编辑理论和编辑技能。在媒体设计教学中,学生可以担任编辑部主任、报纸编辑和网站编辑,制订报网融合方案、报纸改版方案、网站改版方案。在新闻报道策划教学中,让学生组建“突发事件报道小组”,组织学生召开“编前会”和“策划会”,通过寻找选题,确定思路,形成方案,最后让学生实施策划,让学生策划的选题落到实处。在编辑业务教学中,让学生担任新闻编辑,对稿件进行选稿、修改、制图、编辑,最后制作成内容产品。

案例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能力和改变行为,是学习结合实践的一种方法。在案例教学上可以引入“大案例教法”,即整个学期围绕一个大案例来开展教学实践。例如组织学生设计某新闻媒体报网融合改革方案后,可以将这家媒体作为后续案例教学的对象,在策划、选稿、制题、排版等各个环节上以此报网融合个案为对象展开教学,由于在一个连续具体的报网融合情境中进行教学,增强了课程的趣味性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构建“工作室项目制”,形成一种综合的跨媒体的实验训练。这是以全媒体为背景,建立融合新闻传媒各种工种为一体的联合式工作室。工作项目制,类似于新闻工作坊,将发现线索、策划选题、采访报道、制作产品等,放在实战环境下进行综合训练,通过熟练掌握内容采集、音视频制作、手机或网站发布等各种跨媒体工作技能,从而学会用综合性媒体手段来制作新闻。

打造支持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信息录入的媒介融合实验室。实验室还可以支持本地写稿、远程发布,教师可以整合采写、编辑、摄影、摄像、编辑制作等一系列实验环节,学生可以完成新闻采编、版面设计、音视频制作等操作环节,从而成为采集文字、图片、音视频的“多面手”。例如,有些高校的新闻传播学院以北大方正文韬、飞腾等软件为技术手段,结合报纸版面编辑、网络信息编辑、音频制作、摄影摄像编辑等课程,构建跨媒体传播实验平台,打造“融合新闻”实验平台,支持学生在平台上创办网络电台和电视台、电子杂志和互动网站等,适应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

(三)实习体系的创新

实习体系是实践教学的重要一环。

第一,科学设置专业实习,实现从初期实习——认知实习——毕业实习三个阶段的有机系统衔接,推进学生实习的连续性、轮换制,避免实践活动的阶段性割裂。

第二,充分挖掘校园见习实习资源的潜力,通过打造校园新闻中心,建设自己的多媒体信息平台,实现实验室设备和校园媒体资源的高效利用,使学生在校的日常实践有发布渠道,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媒介融合实验室,实现多媒体信息的制作编辑和发布。

第三,充分利用免费社会资源,将各种商业网站开发的免费博客、微博、SNS网站等资源引入实践教学,让学生建立相关的信息发布平台,学习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信息的处理与发布。

第四,建设实践教育监控体系,加强对实习的监控和管理。高校应制定实习实施方案与具体的实施细则,明确学校与媒体单位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可以采取双导师的辅导制度,明确媒体指导老师和校内指导教师的职责与任务,分工明确,保证实践目标的实现。还可以建立实习奖励机制,对于实习成果多和好的学生及校内外老师均予以奖励,教师指导实践要折算成相应的工作量,以调动教师参与指导学生的积极性。

(四)实践教育评估的创新

针对实践教学特点,建立完善的囊括课程设置、实践教学过程、实习体系和师资队伍的测度指标体系。如教学过程方面,可从实验教学条件、教材配置、课堂教学效果、技能实训、课程考核等具体指标,来真实、全面、客观衡量和评价教学效果。同时构建学生综合考评体系,在考核内容上更加注重主观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测试,一些实践技能要求很高的课程,应采取特殊形式的考核方式,要求学生以实际成果来汇报成绩。

[1]张华.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教育改革研究述评[J].中国报业,2013(6):20-22.

[2]高钢.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教育四大基础元素的构建[J].国际新闻界,2007(7):29-34.

猜你喜欢
媒介融合课程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融合》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