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苏州创新生态系统亟待协调好五大关系

2017-03-29 20:41方世南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苏州

方世南

(苏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优化苏州创新生态系统亟待协调好五大关系

方世南

(苏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江苏省委书记李强提出的“创新四问”环环紧扣,问题深刻,为苏州争当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先行军排头兵提出了殷切希望,指明了发展目标和前进方向。如何优化苏州创新生态系统这第四问,对于回答好前面的三问具有决定性意义。优化苏州创新生态系统亟待协调好五大关系,即协调好自然创新生态系统与人工创新生态系统的关系、协调好物理创新生态系统与人文创新生态系统的关系、协调好高校创新生态系统与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关系、协调好大众创新生态系统与精英创新生态系统的关系、协调好苏州本土创新生态系统与外地以及全球创新生态系统的关系。

“创新四问”;创新生态系统;协调;苏州发展

创新引领发展是苏州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个重要成功经验。无论是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到外向型经济蓬勃发展,从产业集群到城乡一体化发展,从以经济现代化为主线到统筹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和生态现代化整体文明进步,都展示了苏州创新发展的演进轨迹和重大成果。在新的历史时期,苏州如何继续高扬创新的旗帜,走在更为宽广的创新大道上,江苏省委书记李强在参加江苏省第十三次代表大会苏州代表团讨论时,提出了四个需要苏州深入思考的问题,即“创新四问”:在全省创新格局中,苏州怎样发挥引领性作用?在推进自主创新中,苏州怎么追求原创性成果?在全面提升创新水平的基础上,苏州怎样打造标志性平台?在创新生态系统的打造上,苏州怎样体现开放性和包容性?[1]“创新四问”环环紧扣,问题深刻,同时也为苏州争当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先行军排头兵提出了殷切希望,指明了发展目标和前进方向。如何优化苏州创新生态系统这第四问,对于回答好前面的三问具有决定性意义。创新生态系统是一个以追求卓越为价值导向,由科技人才、风险资本产业、研发中心、目标市场、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基础研究项目等构成,各创新主体以及创新群落与其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信息交换、物质循环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开放包容的有机整体。要进一步优化苏州创新生态系统,使之更好地体现苏州开放性、包容性,从而吸引更多的高端人才,真正成为一个创新高地,当前亟待协调好五大关系。

一、协调好自然创新生态系统与人工创新生态系统的关系

这两者的关系,实质上是创新生态系统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良好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和政府作用并使之形成强大合力的结果。在创新过程中依托市场这一无形之手而自然形成的自然创新生态系统和通过政府这只有形之手推动形成的人工创新生态系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创新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其作用的充分发挥,是自然创新生态系统和人工创新生态系统相互交集并形成整体合力的结果。协调好两者关系,对于优化苏州创新生态系统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基于市场机制的自然创新生态系统的积极作用,让市场机制和市场竞争形成的自然创新生态系统发挥出最佳作用,努力避免创新生态系统因一味地依赖政府构建的人工创新生态系统而导致创新中因出现政府失灵而阻碍创新生态系统的功能优化和作用发挥。

自然创新生态系统与自然生物系统具有许多相类似的特征,自然界生物群落是一个开放的而非封闭的系统,是在遵循优胜劣汰原则中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创新生态系统通过市场需求、资源稀缺和竞争选择产业发展路径和创新方向。促进自然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有助于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推动创新生态系统在市场调节中提高效能,促进创新生态系统更好地遵循规律发展。政府如果忽视自然创新生态系统的作用,不能摆正自己在创新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定位而热心于制定具体的产业政策和技术路线,采取特殊方式扶持某个行业,就会因把握不住未来趋势和市场机制以及创新规律,难以建立起强大而持久地发生作用的创新体系。在这方面,已经有许多的经验教训值得总结和加以记取。在创新生态系统中,政府具有很大的能动性和主导性,但是,政府并不是万能的,政府在推进创新过程中的知识、经验和能力都是有限的。政府对于如何优化创新生态系统,也有一个学习探索、适应和提高的过程,如同要自觉地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一样,政府也要探索和遵循创新规律,而这是一个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

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通过政府有形之手推动形成的人工创新生态系统的积极作用, 努力避免创新生态系统因一味地强调市场机制形成的自然创新生态系统而导致创新中市场失灵现象。市场并不是万能的。市场对于自然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虽然具有很大的作用,但是,单凭市场不能解决创新生态系统中如何协调好经济价值与人文价值的关系、功利与伦理的关系、近期价值与长期价值的关系、代内价值与代际价值的关系等一系列价值取向问题,不能解决好如何更好地保护知识产权问题,也不能解决好创新中存在的一系列内在矛盾的处理和协调问题。因此,在发挥市场对创新生态系统积极作用的同时,需要更好地发挥好政府的作用。政府与社会各界协商制定的推动创新生态系统发展的产业政策、人才政策、投资政策、激励政策等,有助于端正创新的价值取向和明确创新的发展方向;政府为企业和市场提供的优质服务,有助于激发创新主体的积极性,提高创新资源的配置效率;政府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有助于有效发挥知识产权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功能,促进加快形成创新激励的基本保障制度;政府对于创新文化的培育和弘扬,有助于形成推动创新生态系统发展的强大软实力。

总之,优化苏州创新生态系统,必须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破除政府决定论或市场决定论这两种各执一端的错误倾向,促进自然创新生态系统和人工创新生态系统的有效对接和有机融合,以两者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形成的强大合力推动创新生态系统健康有序发展,促进苏州创新生态系统在政府和市场相互作用形成的整体合力中得到进一步优化。

二、协调好物理创新生态系统与人文创新生态系统的关系

这两者的关系,实质上是创新生态系统中的宜居与宜业的关系。良好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需要优良的物理创新生态环境和优质的人文创新生态环境的紧密结合。以宜居的生态环境激发创新者的工作激情和生活热情,推动创新水平提升;以宜业的人文环境培育创新氛围,在提升人文力的过程中推动创新软实力的增强。

在物质生活富裕的基础上,创新者对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的关注提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这直接关系到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城市的空气质量、水环境、交通状况、绿化美化等都是潜在的生产力、竞争力和吸引力,对于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以及提升创业创新水平都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就以空气质量、水环境、食品安全而言,事实上,没有人愿意戴着口罩来创新,在一个雾霾笼罩的城市里工作和生活,要求人们以欢快的心情从事创新工作,事实上是不可能的;一个城市的水环境如何,饮用水安全与否,对激发还是压抑人的创新激情都起着巨大影响作用;在创新者以忧心忡忡的情绪对待食品安全问题的姿态下,也不大可能有高水平的创新质量和创新程度。因此,苏州必须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处理好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切实地将两者统一起来,而不是对立起来。那种经济发展必须以环境污染为代价的观点和环境治理必须牺牲经济发展的观点都是错误的。苏州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要切实推进生态环境整治,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建设让人们能够诗意地栖居的美丽苏州作为吸引人才和促进创新水平提高的重要物理环境和竞争优势。苏州要牢固地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绿色生产方式、绿色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方式,倡导生态文化,坚持全球高品质城市的环保标准,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推进湿地公园、绿色廊道、城市公园建设,加强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治理,将全面生态小康社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将经济现代化与生态现代化紧密地结合起来,并行不悖地加以推进,让苏州的空气质量进一步提升、绿地面积进一步扩大、水质进一步好转、食品更加安全,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安全健康型和人口均衡型的绿色宜居美丽城市品质,使传统的以生态环境优美著称的人间天堂成为创业者纷至沓来的创新天堂。

良好创新生态系统需要人文环境的优化。一个城市的人文环境是该城市的灵魂,是最为重要的软实力,是该城市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积淀下来并反映现实生活的历史文化、价值观念、信仰体系、社会风俗、生活习俗、审美情调、交往方式等的总和,通过该城市的人文主义、人文精神、人文情怀、人文关怀、人文景观等表现出来。在经济理性和功利主义甚嚣尘上的时代,大力培育以人文精神、人文主义、人文关怀和人文情怀为内容的人文环境显得尤为重要。人文环境已经成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吸引人才的首选条件。苏州作为一座具有2500多年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文化名城,作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独具魅力的历史文化名城,是最有底蕴、最有优势、最有资格、最有能力打造优良的人文环境并将其转化为推动创新发展的城市。在苏州的创新生态系统建设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牢固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加注重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大力实施“文化苏州”战略,在经济现代化的同时,注重人的现代化和文化现代化,营造苏州城市特有的人文魅力,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紧密地结合起来,大力提升市民的人文素养,努力把苏州建设成为人文主义、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氛围浓烈、文化事业繁荣昌盛、文化产业兴旺发达、文化品牌盛名远扬、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文化人才辈出的现代化国际文化名城。

为此,苏州在优化创新生态系统中,必须像抓经济发展一样抓生态文明建设和先进文化建设,实施以人的人文素质提升为主要内容的人的现代化,推动物理创新生态系统与人文创新生态系统的渗透和联姻,使苏州在环境美和人文美的结合中打造创新生态系统的人间福地。

三、协调好高校创新生态系统与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关系

这两者的关系,实质上是创新生态系统中名城与名校的关系。良好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需要高校创新生态系统与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紧密结合,以形成名城哺育名校和名校反哺名城从而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良好创新格局。

高校因其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智力资源、信息资源和科技资源而成为知识创新的摇篮。高校是培育人才的最佳场所,是集聚人才的“蓄水池”和促进人才成长的“加油站”,是以知识创新推动科技创新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强大发动机。高校因其独特的社会地位、高超的人才集聚优势和浓郁的学术氛围能够吸纳和留住众多的高精尖人才,形成培养和聚集人才的机制和氛围,为经济社会长远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撑。高校又是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主阵地,是科技成果不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场所。放眼世界,发达的城市都有发达的高等教育。在美国纽约、英国伦敦、法国巴黎、德国柏林、日本东京这些国际化大城市中,都有为产业服务和支撑产业发展的大学城。这些大学城推动了城市产业的集聚和发展,提高了区域整体创新水平。美国的斯坦福大学造就了世界知名的硅谷,而硅谷推动了斯坦福大学成为世界一流大学,这就是名城与名校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的典型例子。一个城市所具有的创新能力、创新速度以及创新的可持续性,都是与该城市是否具有国内外一流的大学紧密联系着的,是与政府与高校能否建立起全面战略性合作关系紧密联系着的,是与政府能否制订出激励企业与高校全面合作的政策导向紧密联系着的。

苏州在创新生态系统营造中,要以强烈的共同体意识制定名城名校协同发展助推创新生态系统优化的整体性发展战略。将推动苏州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以现代经济为特征的高端产业城市、创新型城市和开放程度很高的国际化城市,与将推动苏州大学、苏州科技大学、苏州职业大学、常熟理工学院等高校建设成为国内创新能力强、创新成果转化快的一流大学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打造高校创新生态系统与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紧密结合的样本。

苏州各级政府和各个高校都要紧紧围绕苏州创新生态系统建设中涉及的经济、政治、科技、人才引进与培养、生态环境、公共管理、产业导向、科技成果转化等领域,深化产学研一体化运作,从战略构想、计划制定、项目落实、成果转化、利益共享等战略和战术结合处着手,推动名城名校从概念到实质性运作,不断拓展合作领域的深度和广度,谋求建立在双赢基础上的名城名校共同发展。

为此,一方面,苏州市委和市政府要高度重视高校创新生态系统与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紧密结合对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优化创新生态系统的意义,充分认识高校创新生态系统与城市创新生态系统协同发展的重大价值,将名城名校战略作为苏州优化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抓手,作为提升苏州创新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采取更加务实管用的方式,主动做好与大学联姻的各项工作,推进名城名校战略取得实质性成果。另一方面,苏州的所在高校要充分认识自己在优化苏州创新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和功能定位,要充分认识,一个大学是否优秀并不只在于学术上,还在于这个大学服务社会推动创新发展的能力和贡献上,在于这个大学促进所在区域的创新生态系统的优化和完善上。大学不能用高高的围墙将自己与所在区域阻隔开来,而要推倒将自身与城市创新隔绝开来的各种有形的围墙和无形的围墙,主动将自己的触角延伸到企业和市场,延伸到所在区域,鼓励师生在社会的创新创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将高校的各种资源充分地挖掘出来,盘活知识、信息、人才的存量,用好增量,在服务社会和增强城市创新能力中夯实综合实力。

四、协调好大众创新生态系统与精英创新生态系统的关系

这两者的关系,实质上是创新生态系统中广大大众与少数精英的关系。良好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需要大众创新生态系统与精英创新生态系统的紧密结合,形成既有广大大众作为创新金字塔的基部,又有少数知识精英作为创新金字塔的顶部的稳固的创新生态系统。

在信息经济时代之前,由于人们占有知识、信息、技术等的不对等,创新是少数知识精英的专利,创新是高不可攀的象牙之塔,创新对于广大大众而言,显得非常神秘和高不可攀,大众似乎与创新无缘。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以及借助网络全部劳动力能够即时学习的信息时代的到来,创新已经不再仅仅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事业,大众创新的时代已经到来。正如微软前首席技术官迈赫沃尔德所说,美国正进入第四代技术创新时代。这一时期的特点是,独立发明家或小团组发明家成为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他们已取代公司并占据了主导。迈赫沃尔德说的第四代技术创新时代,就是创新的大众化时代,创新已经到了褪去神秘的面纱而走入民间的时代,是大众创新与精英创新紧密结合和携手并进的时代。

在互联网经济时代,创新从高高的象牙之塔中走向大众、走向生活、走向市场的事实已经越来越明显,通过知识、信息和技术的分享和很方便的运用,广大大众已经走到了创新的前沿阵地,担当起了创新的主角,大众可以促进各自的创意通过互联网络快速聚集和定型,通过设计软件,将创意迅即概念化、方案化、具体化,还可在互联网上与其他创新者展开互动,进而集思广益地获取信息,完成快速设计和研发,直至虚拟成型和3D打印定型,投入生产,进入市场。一个令人欣喜的创新大众化时代已经到来。

苏州要将协调好大众创新生态系统与精英创新生态系统的关系作为重大任务。一方面,要大力培植和加快发展知识精英团队,在打造高科技先锋企业集群上集聚人才、资源,推出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举措,发挥好创新领军人才的积极作用,努力造就一批科研成果显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科技先锋企业,占领原创性阵地的制高点,打造出苏式创新品牌的亮丽名片。另一方面,要通过大众创新生态系统的培育,推动更多正在创新创业中的高科技先锋小微企业发展,调动企业员工参与创新的积极性,让创新成为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以利于形成开放、多元的产业链集群。还要在苏州全社会积极营造创新创业文化,让创新走进社区、走进学校、走进政府部门、走进公众生活,激发苏州广大市民的创新创业热情,厚植创新生态系统的群众基础。

要努力做好将大众创新生态系统与精英创新生态系统紧密结合的文章,应该加快构建“五力合一”的运作机制,即构建将政府引导力与公民需求力、社会参与力、市场驱动力以及媒介传播力相结合的运作机制,以体制机制的力量保障大众创新生态系统与精英创新生态系统的内在连接。一方面,要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大众创新生态系统与精英创新生态系统的紧密结合,在规划、项目运作、载体建设、制度设计、经费投入等方面做到科学化、均衡化和持续化。另一方面,要将尽快提高苏州市民的科学素质作为重大任务,倡导全民阅读,推进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科普教育活动,大力建设“书香城市”,促进苏州城乡居民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形成创新精英系统因有宽广厚实的创新大众生态系统支撑而活力迸发,而创新大众系统因有创新精英系统的引领示范而潜力不断提升的生动局面。

五、协调好苏州本土创新生态系统与外地以及全球创新生态系统的关系

这两者的关系,实质上是创新生态系统中苏州本土与外地以及全球的关系。良好创新生态系统是一个不断地与外界进行能量和信息交换的开放系统,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需要苏州本土创新生态系统与外地以及全球创新生态系统的紧密结合。

创新生态系统从来都不是封闭的,而是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知识、信息、能量交换的开放式、包容性很强的系统。苏州在改革开放初期,因其创新人才和创新技术相对不足,许多创新方式更多地依靠吸收上海和其他国家的知识、信息和技术,然后迅速将其本土化,采取的是一种主要靠借鉴模仿来推进创新的方式。站在新的历史时期,苏州现在的创新方式必须向具有原创性、独特性的自主创新方式转变。而自主创新也决不能在孤立和封闭的本土系统内进行,不能将自主创新理解为局限于苏州单个区域的一种创新和排除外界力量的一种创新。自主创新的本质是在坚持自主原创的创新理念的同时,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积极地吸纳外界创新成果的创新。苏州要更加主动积极地与周边城市,特别是要与上海以及全球组成创新联盟,组成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以及在合作中提高创新能力的区域创新联盟和国际创新联盟。

就苏州的制造业创新而言,苏州作为中国制造业和全球制造业的重镇,只有实时参照全球制造业的新动向,才能增强创新活力,体现出苏州制造业的先进性和全球性的视野,引领苏州未来创新发展的方向。苏州要格外关注全球在创新过程中工业4.0的新理念,这个概念就是把传统制造业和新一代的新兴产业有机结合,传统制造业结合新一代的智能技术,例如物流、管理以及包括一系列的信息平台,让传统制造业插上进一步腾飞的翅膀。为此,苏州要将走出去与引进来结合起来,促进创新生态系统充满蓬勃的生机活力。

因此,在苏州创新生态系统建设中,只有虚心学习和及时借鉴外界的成功经验,通过科研合作互动激活创新的灵感,共享集聚创新资源,才能推动创新市场的扩大,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及时转让,并更好地引导科技创新与社会需求的对接,使苏州的创新能力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使苏州区域经济成为国际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使苏州创新生态系统充满强大活力和发展动力,从而不仅能够体现出苏州创新的区域价值,而且能够代表中国创新的价值。

为此,苏州要以更加开放的心胸和强烈的共同体意识协调好苏州本土创新生态系统与外地以及全球创新生态系统的关系,做好内外结合协同发展的创新文章。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和知识分享的时代,苏州本土创新生态系统与外地以及全球创新生态系统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利益的共同体、价值的共同体、发展的共同体和共享的共同体。苏州本土创新生态系统与外地以及全球创新生态系统作为一个利益共同体,要本着利益一致和为普适性利益而创新的心态与外界合作推进创新;苏州本土创新生态系统与外地以及全球创新生态系统作为一个价值共同体,要本着追求共同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以及代际价值、民族价值、区域价值与国际价值相结合的心态与外界合作创新;苏州本土创新生态系统与外地以及全球创新生态系统作为一个发展共同体,要本着做大蛋糕共同发展的心态与外界合作推进创新;苏州本土创新生态系统与外地以及全球创新生态系统作为一个共享的共同体,要本着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共同享受蛋糕的心态与外界合作推进创新。

[1]奋力交出“创新四问”的满意答卷[N].苏州日报,2016-11-29(A01).

Optimizing the Innovation Ecosystem in Suzhou Needs the Coordination of the Five Relationships

FANG Shinan
(School of Marxism,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215123, China)

The “Four Questions on Innovation” put forward by Jiangsu provincial Party Secretary Li Qiang are both relevant to each other and profound. They have raised the ardent hope to strive to be the vanguar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Jiangsu with strong economy, rich people, beautiful environment and high degree of social civilization and pointed out the development goal and direction. How to optimize the innovation ecosystem in Suzhou is the fourth question, which is of decisive importance to answer the former three questions. Optimizing the innovation ecosystem in Suzhou calls for the coordination of the five relationships such as coordin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ural innovation ecosystem and artificial innovation system ecosystem, coordin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sical innovation ecosystem and human innovation ecosystem, coordin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niversity innovation ecosystem and city innovation ecosystem, coordin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ublic innovation ecosystem and elite innovation ecosystem and coordin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zhou local innovation ecosystem and innovation ecosystem in the other places in China as well as in the whole world.

the “Four Questions on Innovation”; innovation ecosystem; coordination; Suzhou development

I222.7

A

1008-2794(2017)03-001-06

2017-03-25

2015年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大项目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四个全面”和“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研究(2015YZD10)

方世南(1954— )男,江苏张家港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苏州专家咨询团团长,苏州大学东吴智库研究员,苏州基层党建研究所副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

猜你喜欢
苏州
苏州洲际酒店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苏州虹美术馆
苏州湾大剧院
参展“丝绸苏州2020”的思考与启示
园林之城——苏州
文艺苏州行
苏州大冢:十年磨一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