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学研究的新起点

2017-03-29 20:41陈殿林张梦娣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人学学者马克思

陈殿林,张梦娣

(合肥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合肥 230009)

中国人学研究的新起点

陈殿林,张梦娣

(合肥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合肥 230009)

当前,我国人学研究的重点主要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很多学者阐证,“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逻辑起点,实践是其重要维度,并试图在其理论框架下解答时代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从而揭示其理论内涵与实践价值;但就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发展愿景而言,依然要求学者们切实增强理论意识、问题意识、担当意识和实践意识,在此基础上开创人学研究的新起点。

人学;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研究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点内容。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也需要与时俱进。近年来,我国很多学者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关注不仅体现在对其基本理论内涵的研究上,而且试图在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视域下解决现实问题,凸显了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在当代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逻辑起点

大多数学者都在这一基本问题上达成了共识,即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人”,但研究的方法略有不同。一些学者是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中进行挖掘、分析。例如有学者认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明确提到:“人是作为历史活动主体与历史活动考察对象的人,不是旧哲学下抽象的、虚幻的‘人’”[1],并且批判了费尔巴哈对人的抽象的、生物学的理解;也有学者认为,马克思“‘现实的人’这一思想的提出经历了萌芽、形成和系统阐述三个阶段”[2],分别体现在《哲学的贫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并由此摆脱了西方传统的人学研究范式,实现了人学研究的巨大变革。

另一些学者指出,马克思是通过对以往人学思想的批判,确立了关于人的本质论的前提。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既不同于“以抽象的个人为基础的人本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个人主义”,也不同于“费尔巴哈的抽象单个‘人’论点”,而是强调现实的、具体的个人。也有学者认为,马克思笔下的人“和斯密等西方学者的‘道德人’和‘经济人’的假设有着本质的区别”[3],他的起点和落脚点是参与劳动的现实的人,也就是劳动者。如现代思想家郝孚逸正是从“现实的人”出发,构建了马克思人学理论的逻辑框架。

再有学者是从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分析方法的角度进行探讨的,认为“个体主义方法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方法的起点”[4],而这种分析方法的前提必定是“现实的个人”。也正是从“现实的人”出发,才能重视人的各种问题,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达到人学研究的根本目的。

“现实的人”也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起点。无论学者们是通过何种研究方法进行阐释论证,大体上能够说明我国对于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理论内涵的研究上几近成熟,在细小问题上的争议也是为了更好地维持学术探讨的良好氛围。

二、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重要维度

大部分学者都肯定了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的重要地位,认为它是解决人的现实问题的有效途径。有学者认为,“我们应该像马克思那样坚持实践的观点”,“实践创新是我们把握人的问题的重要标准”[5],通过这种研究的视野,有助于摆脱“理性至上”的思维方式,解放人们较为固化的思维模式,进而理解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精髓。也有观点提到,“马克思人学思想的一个重大贡献,即将实践作为考察人之存在与历史的现实基点”[6],其中《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就是马克思初步创立实践人学理论形态的表现,这也是现代人学的重要发现之一。

关于研究方法,一些学者从马克思“现实的人”与实践维度相结合进行考量,从“现实的人”出发,认为“现实人的本质特征是实践”,“实践展开了人的世界与物的世界的辩证统一”[2];还有学者试图在实践视域下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进行探讨,阐释了实践是人的本质实现的现实基础,并断言马克思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现实人的理论”[7]。这两种观点可能在论证逻辑上有所不同,但都将马克思“现实的人”与实践观点相结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关于学界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反人道主义”的观点,也有学者进行了深刻批判。这主要是从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形成过程来论证,认为正是通过实践的途径,才使得马克思的人学思想能够一脉相承,因而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是“一种实践的人道主义”[8],这种论证方法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实践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对这一问题的共识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理论研究成熟的又一表现。只有承认实践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基本途径,才能在当代更好地探讨其重要的现实价值

三、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实践价值

我国人学研究者们在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理论内涵的同时,也注重理论与现实的结合,试图在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理论体系下解答时代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探索人学研究的新领域,凸显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实践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大多数学者认为其中蕴含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并直陈应该在其指导下进一步发展和创新。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指导地位的肯定,也是深化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当代内涵的现实要求。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体现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人学维度的学理意义不可小觑,‘24个字’的人学观照丰富而深刻”[5],二者具有一定的契合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应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也有学者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不断发展的体现,在当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并且阐证了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新发展。可见学者们的观点、理路有很多相同之处,都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以马克思人学思想中“现实的人”为前提,展现了人的实践本质、生存意义、发展主题等内容。

关于“中国梦”与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关系,有学者从“中国梦”的内涵出发,认为“中国梦”包含了丰富的人学意蕴,即“其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实践主体是‘现实的人’,终极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9],因此符合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内在逻辑和整体框架。另外一些学者是通过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学思想的解读,再结合时代特色,认为其对当前“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这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实践价值的重要体现。

除此以外,还有学者探讨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与“五大发展”理念之间的关系,认为需要“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对‘五大发展’理念进行认识和把握”[10],并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唯物辩证法为指导,理解这一思想提出的重大意义,以更好地贯彻与落实。

(二)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与当代中国教育

不少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对当代中国的教育有一定的启示意义。王学俭教授从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文本出发,分析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即是“现实的人”,教育的关键是在人的物质生活的基础上进行思想、精神上的引导,教育的目标是人的终极解放和全面发展,整个思想逻辑清晰,框架合理。还有学者以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为视角,针对目前我国高校人才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若干思考,再次强调马克思“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详细说明了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为高校教育提供的重要理论根据。

很多学者意识到了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作用。一些人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管理从根本上说是对人的管理”[11],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资源分配不均、忽视个性价值、职业化建设不完善等现实问题,强调必须重视人的社会性、主观能动性、本质性等特征,将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契合;另一些人认为“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基础和价值支撑”[12],要在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阈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思考,以推动价值取向、教育目标、主题观、教育方法等的转变。

教育是千秋大业,也是当前我国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因此,探讨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的教育价值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教育的主体是人,学者们一致肯定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对我国当前的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不仅为我国教育事业提供了理论指导,也提升了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三)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与生态文明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一直是我们倡导的价值理念,“绿色”也是当前我国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导致人与自然关系恶劣,生态危机日益加剧。十八大报告中,生态文明已被提到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等同等重要的位置。因此,在人学研究领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建成为重要的论题。

大部分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包含丰富的生态价值,且进行了深入挖掘。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颠覆了古希腊和近现代将人与自然分割开来形成的主奴关系,构建了人与自然之间平等正义的和谐关系,并且确证了这一关系的实践检验模式,从而“形成了一种崭新的生态人学,实现了人学思想上的一场哥白尼革命”[13];另一种观点认为,“在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规定中,人的生态属性,或者说人与自然的统一性,是马克思人学思想不可或缺的内容,甚至是马克思人学的基础性内容”[14],这一内容对当下化解生态危机具有重要意义,但文中没有进一步提出消解路径,尚需学者们进一步探讨;还有学者指出,“要把生态兴衰与人性文明的兴衰统一起来,把‘人化的自然’与人性的尺度相统一”[15],也就是要将生态文明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高人性修养,合理改造和利用大自然,造福人类。

应该说,许多学者都已经清楚地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在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的重要地位,目前基本上处于理论阐释的阶段,但如何将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应用到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中,可能尚需更多的理论积累。

四、关于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发展的几点思考

在人学研究勃兴的今天,探索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发展问题,进一步凸显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指导地位,助力我国人学研究,恰逢其时。这有赖于学者们的共同努力,要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品性,坚持正确的学术研究导向,尤其要切实增强理论意识、问题意识、担当意识和实践意识。

首先是增强理论意识。理论研究是基础性工作,也是解决一切现实问题的前提和依据。在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基础理论上,广大学者应继续从文献着手,加强对马克思经典著作中人学思想的进一步解读、挖掘和梳理,构建更加系统、完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大多数学者都认为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集中表现,但是马克思的经典著作繁多,著作之间的关联性、连续性较强,其他著作是否也包含这一思想还需加大研究。另外,要避免把研究的重点集中在“现实的人”“人的发展”等宏观问题上,要注重理论的广度,尤其在微观层面上,要紧跟现代人学的发展步伐,注意学术的前瞻性与时代性。还有,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具有深刻的理论渊源,此前虽有学者涉猎,但没有引起热烈的讨论,更没有形成共识。此后,我们在肯定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指导地位的同时,不能否认其他人学思想的可取之处,例如西方现代人学思想、中国传统人学思想等。马克思主义是包容的,因而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发展也应该博采众长,在分析、比较各家思想的前提下,吸取其他人学思想的精华,将有助于构建更加完善的理论体系。

其次是提高问题意识。马克思指出:“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16]。针对我国目前人学研究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新发现,必须发挥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指导作用,推动人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因此只注重马克思人学理论的发展还不够,学者们还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尽早地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从前面的文献梳理中,我们也看到,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对当代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相关问题都有启示意义。但是关于人的问题还有很多,为此我们要不断思考,避免陷入旧问题还未解决、新问题就开始出现的恶性循环。在网络社会的背景下,新技术的应用对人的发展至关重要,其负面效应有时甚至超过正面影响。但是从近几年的理论成果来看,广大学者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才刚刚开始,若能运用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重要理论来加以审视,那么对于把握这一问题的原因、找到消解路径将会有很大帮助。

再次是确立担当意识。当代中国与世界发展日新月异,出现新问题、新情况的间隔越来越短,频次越来越多,关于人的问题也是如此。上文也提到,在我国人学研究领域,理论与现实相脱节的现象存在已久,甚至陷入了新旧问题的恶性循环之中。虽然我国大多数研究者已经树立了问题意识,开始关注众多有关人的现实问题,但是时代发展过于迅速,似乎感觉无能为力、无从下手,久而久之,也就在理论角度泛泛而谈、点到为止。出现这种现象,说到底,还是研究者们缺乏一种担当意识,没有一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学术态度。然而,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未来发展需要学者们拥有这种学术担当意识,用更加严谨、科学、刻苦的态度认真研究人的一系列问题,包括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微小问题,肩负起时代的重责。如当代人的精神危机问题,很大程度上已经演变成社会问题,严重降低了人们的幸福感,剥夺了人们的获得感。对此,我们要进行仔细研究,探索消解人的精神危机的途径,将其看成是我们自身发展的重大问题。

最后是树立实践意识。研究中树立实践意识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实践品性的要求。我国人学研究在广度上虽然有所突破,但就总体而言,涵盖得不够,很多领域都是刚刚涉足,没有形成互相争议探讨的学术氛围。一方面,正处于人学研究重点转换的重要时期,其研究内容逐渐从宏观层面深入到微观层面,相关的研究课题也大幅度增加,而很多学者往往还没有探索到人学研究的新领域,并且也不注重学术创新,依然在旧的课题上反复争讨,实际味同嚼蜡;另一方面,人学领域的研究模式相对刻板、僵硬,应稍作改变。学者们要敢于弯下腰、走下去、接地气,亲自了解或者感受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交流方式,如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研究也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社会实践、交流访谈等方式,在大数据时代下进行统计、分析,根据科学、有效的调查结果来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1]李忠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人学思想要论[J].北方论丛,2015(1):120-123.

[2]杨艳春,汪钏.马克思人学思想转向及其价值探析[J].求实,2015(12):21-26.

[3]代利刚.价值哲学研究与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论郝孚逸先生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6(9):32-37.

[4]李明,郭忠义.论马克思人学分析方法的第三重维度——个体主义方法[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205-209.

[5]汪盛玉.人不是什么:卡西尔批判式人学观探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3):329-335.

[6]蒋红群.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学思想的三个向度[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31-36.

[7]魏金华.马克思实践视域中的人学思想[J].教学与研究,2015(9):56-61.

[8]孟婷,张澍军.马克思“实践的人道主义”的致思理路——兼论“反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与“认识断裂的马克思”[J].社会科学论坛,2015(10):228-234.

[9]曾长秋,杨尚昆.“中国梦”: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阈的考察[J].学术论坛,2016(2):1-5.

[10]陶泽元.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看“五大发展”理念[J].学习论坛,2016(12):9-12.

[11]丛建伟.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管理[J].教育与职业,2014(35):109-110.

[12]潘永丰.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J].理论导刊,2014(2):92-94.

[13]曹孟勤.论马克思生态人学的哥白尼革命[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5-11.

[14]韩秀景.论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生态本质[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5-12.

[15]刘雪璟.《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人学思想的价值维度[J].学术探索,2015(12):1-12.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89.

The New Starting Point of Chinese Human Research

CHEN Dianlin, ZHANG Mengdi
(School of Marxism,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efei 230009, China)

At present, the focus of Chinese human research is mainly embodied in Marxism human thought. Many scholars have explained that “realistic people” are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Marxism human thought, and that practice is its important dimension. They try to solve the new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under the framework of its theory in order to reveal its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and practical value. However, in terms of the development vision of Marxism human thought, it is still necessary for scholars to strengthen the theoretical consciousness, problem consciousness, responsibility consciousness and practice consciousness,so that a new starting point of Chinese human research will be created on this basis.

Chinese human research; Marxism human thought; study

A81

A

1008-2794(2017)03-046-05

声 明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编辑部

2017-04-08

安徽省2014年社科规划项目“广播电视议程设置理论的运用与公民道德环境建设研究”(AHSKY2014D75);安徽省思想政治理论课振兴计划项目“陈殿林教授名师工作室”(Szzgjh1-1-2016-1)

陈殿林(1969— ),男,安徽全椒人,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人选,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及其教育。

本刊已许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在中国知网及其系列数据库产品中,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该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并支付。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的行为即视为同意我部上述声明。

猜你喜欢
人学学者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借东西的小人》:跟小小人学“说”法
北人学没
家园忧思与人性之殇——“生态学”与“人学”视野下的“山珍三部”
中国梦的人学新境及其希望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