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现代思维方式”
——西方哲学史及其课程教改论略

2017-03-29 20:41董岗彪李智军掌海啸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哲学史理性哲学

董岗彪,李智军,魏 园,掌海啸

(常熟理工学院 a.马克思主义学院;b.人文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走向现代思维方式”
——西方哲学史及其课程教改论略

董岗彪a,李智军a,魏 园a,掌海啸b

(常熟理工学院 a.马克思主义学院;b.人文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从古希腊哲学到德国古典哲学的西方哲学史,是孕育和走向现代思维方式的过程。现代思维方式以理性思维、科学思维、辩证思维及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等为特征,对于仍处于现代化阶段的当代中国具有特殊意义。《西方哲学史》教改应确立以“走向现代思维方式”为主线的思路,重构教学内容,走向学生本位和重视过程性考核,启发学生理解现代生活和现代企业文化。

西方哲学史;现代思维方式;理性;教学改革

一、西方哲学史与现代思维方式

本文所讲的西方哲学史指通常意义上的从古希腊哲学到德国古典哲学的历史。自古希腊哲人起就树立了一种求真爱智的精神,其间有原始思维的缠绕,有宗教迷信的阻碍,有因理性的歉抑原则的遗忘而致的主体理性的僭越,但是从整体而言,西方哲学史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看作孕育和走向现代思维方式(以理性思维、科学思维、辩证思维及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等为特征)的过程。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那么,西方哲学史就是对西方社会率先从古代逐渐走向近现代在哲学思想上的反映。

“现代思维方式是根植于现代实践基础之上、由近代思维方式发展而来的。它既是现代实践发展的根本要求,又是人类思维合乎逻辑的延伸。古代思维方式以直观猜测性、朴素整体性和模糊综合性为特色。近代思维方式则表现出分析性、静态性和机械性等特点。”[1]首先,现代思维方式以理性思维为首要特征,理性思维以客观性为首要特征(不可能有“纯粹客观性”,客观性总是相对于主体来说的),表现为一种“为知而知”的认知态度。西方哲学史的秘密在理性,理性的秘密是逻辑,而逻辑具有客观性,比如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从系词“是”的逻辑功能去分析“是者”的哲学意义,形成他的实体学说。西方哲学史实际上说明了一个“逻辑世界”,它的研究对象(本原、本体、实体、“是者”、理念、绝对精神等)和研究内容从今天的角度看,可以看作是逻辑的设定和推导。梳理西方哲学史整体套路可以看出,它形成了源远流长的理性主义主流:客观世界遵循其客观逻辑、客观理性(相当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客观规律,构成了客观辩证法)运行,认识遵循主观逻辑、主体理性(相当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认识和思维规律,构成了主观辩证法)进行,由此,应该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定位为主观逻辑和客观逻辑的关系问题,应该说理性思维即逻辑的运行和运作而非掺杂了过多感性、欲望、野心、实用性在内的“算计”。其次,现代思维方式以理性思维、科学思维为主导特征,是渊源于古希腊、在近代逐渐成形、在现代得以确立的思维方式,而理性思维以反思性为主导特征,包含着“理性审查理性自身”的要求,这在科学思维中发展为近现代蔚为大观的方法论研究。从西方哲学发展历史来说,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把古希腊看作理性思维、科学思维的孕育时期,把中世纪看作理性思维和科学思维与宗教信仰对立、基督教理性化和基督教哲学又保存理性思维的时期,把近代看作理性思维、科学思维破壳而出的时期,把现代看作理性思维、科学思维发展到顶点而走向它的反面非理性同时又容纳非理性的时期。再次,现代思维方式首先建立在分析思维和精细思维基础之上,是把分析与综合、归纳和演绎、感性与理性、经验与逻辑、实验与推理、实证与想象融为一体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在近现代科学中有突出体现,缺乏分析思维、精细思维基础的思维是比较直觉、带有猜测性的“古代思维”。再其次,现代思维方式渊源于古希腊的辩证法即理性、思想的“对话”,没有理性、思想的(平等)“对话”而陷入自说自话的独断论仍然是带有蒙昧落后特点的“前现代”思维。辩证法(dialectic)的本义即理性、思想的“对话”(dialogue),它内蕴着反思性、批判性、开放性、创造性,因而,现代思维方式必然是带有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思维方式。“现代思维是自觉创造的思维”,“作为现代思维方式基本特征之一的创造性不同于一般的创造性,而是一种自觉的创造性。这是因为:第一,现代思维的创造性是包含了自觉怀疑批判意识的创造性。”[1]

近代以来关于理性讨论和对理性的批评基本局限于针对主体理性,从西方哲学历史来看,古希腊哲学脱胎于神话宗教而偏重于客观理性,中世纪哲学在宗教的名义下讨论了客观理性和主体理性、理性和信仰的关系,近代哲学因文艺复兴和启蒙对“人的发现”而无论是在经验论那里还是在唯理论那里都偏重于主体理性,现代哲学总体上是走向强调世界与人的交互性,批判“纯粹客观性”和庸俗实体论、人类中心主义,即强调客观理性和主体理性的统一。俞吾金、张一兵等许多学者都曾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意义在于它对世界的看法不再是坚持所谓的“纯粹客观性”或“纯粹主观性”,而是以实践作为中介来看待世界和社会,在笔者看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意义在于它的实践理性。

进入后现代的西方社会和处于现代阶段的中国都对主体理性、科学提出过严厉的批评,但是在笔者看来这实质不是在批评理性、科学本身,而是对主体理性僭越、科学至上的思维方式的批评,因为理性本身“内蕴的是‘对话’、辩证、分析、反思、批判、自由、客观、歉抑、尊重自然、尊重人、尊重规律、尊重规则的精神,最重要的是尊重事物本性、客观规律的精神”,笔者曾指出主体理性和工具理性的至上、僭越、迷信已经不是理性而是非理性了。[2]21苏格拉底的名言“未经理性审慎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众所周知,理性精神的歉抑原则在他那里有突出的表现,他把“自知无知”不仅作为一种人生态度,更作为他的“对话”方法(精神助产术)的基本态度:在对话中只提出问题,而不给出结论,使学习变成探索的主动过程,使对话双方处于平等的地位。

现代西方哲学和后现代主义批评近现代主体理性和科学至上对人的感性和存在本身的“遗忘”,近代以来社会领域和宗教领域常常批评因理性和科学至上而致的信仰“失落”,这种“遗忘”和“失落”的确是存在的,但这不是理性、科学本身的问题,而是绝对化思维方式和人的狂妄野心在理性与科学时代的又一次重现。遵循歉抑原则的“清醒”的理性精神从来都不会否定感性和信仰,而是把感性和理性、信仰与理性统一起来。没有纯而又纯的理性思维,理性总是离不开信仰、感性经验的支撑。信仰和理性都是人及其认识的基本标志和内容,奎因把一种理论的“本体论承诺”看作按照该理论有何东西存在的问题,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理性、逻辑是离不开对“本体”的设定、信仰的。在感性中先天地蕴藏着向着理性发展的可能性,康德曾用图形法揭示了感性和理性之间的桥梁和过渡,马克思主义哲学也说明了从感性向理性的过渡和感性与理性的相互渗透。质料、感性是形式(以及秩序、法则)和理性的源头,世界存在的意义就在于从混沌中发展出来形式和法则,人类社会存在的意义在于从混沌蒙昧中发展出秩序,换句话说,文明即秩序,即赋予秩序。因此,可以说,文明即理性,但是文明又扎根于感性和信仰,理性和感性、信仰重重交织。

二、强调现代思维方式的时空背景

对于当代中国来说,由于全球化的影响我们虽然有了后现代因素,但是我们仍处于现代化阶段,并背负有传统的“包袱”,这是我们今天强调现代思维方式的时空背景。1954年,李约瑟在其《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广义地说,中国的科学为什么持续停留在经验阶段,并且只有原始型的或中古型的理论?……欧洲在16世纪以后就诞生了近代科学,这种科学已被证明是形成近代世界秩序的基本因素之一,而中国文明却未能在亚洲产生与此相似的近代科学,其阻碍因素是什么?”[3]1-2李约瑟的尝试回答除了归结为制度因素,更涉及中国古代的思维方式问题:中国古代自然观和传统的实用思维方式不利于科学方法的形成,不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思维方式方法渊源于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希腊思想家,它不仅仅注重经验归纳,而是逻辑推理与经验归纳的结合,就连培根这样的典型经验论者和“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马克思)也非常强调感性经验和理性能力的结合,特别是在科学实验中。培根说:“我以为我已经在经验能力和理性能力之间建立了一个真正合法的婚姻,二者的不睦与不幸的离异,曾使人类家庭的一切事务陷于混乱。”[4]82009年,安徽教育界人士、钱学森秘书涂元季和《人民日报》记者把钱学森晚年关于教育及人才培养的思考归纳为“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5]“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很难培养出杰出人才?”[6]这涉及到一个以怎样的教育改革和大学教育模式来培养创新人才的问题,在深层次上是一个关于教育的思维模式和体制、人的思维方式的问题,不以现代思维方式为灵魂的大学教育不可能培养出具有现代思维方式的创新人才。“李约瑟难题”和“钱学森之问”都对中国这样一个传统深厚、在现代化道路上踯躅者提出了一个如何塑造现代思维方式的问题。现代化需要现代思维方式,否则市场经济、民主法治、文化复兴都可能遭遇困境和弯路。一部中国近现代史,从学习“器物”到学习“技术”,从学习“制度”到学习“思想文化”,其间遭受的种种困难和曲折表明现代化最难的是人及其思维的现代化。当代中国有传统社会、现代社会、后现代社会的混合特征,在思维方式上有传统思维、现代思维和后现代思维的混合特征,但是对于尚未完成现代化的中国来说,对于近代以来一直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中国来说,当下真正有意义的是现代思维方式而非后现代思维方式。而且,“西方哲学史之所以重要,主要是因为它是人类哲学思维发展到今天为止的一部最完整的历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来源。”[7]79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建基于西方哲学史的顶峰——具有历史感的德国古典哲学,在西方哲学史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容易看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属于现代哲学的范围,而不是用种种“前现代思维”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实体化、庸俗化、教条化、板块化。目前很多人的心理思维和社会舆论尚处于一种转型中的混沌状态,“在中国尚未完成社会和人的理性化、现代化的时候,在尚未建构起现代秩序的时候,传统非理性、现代理性、现代非理性和后现代主义相互纠结,造成了种种混乱,导致现代化一再延迟”[2]20-21。在西方,主体理性至上曾经造成了非理性的人类狂妄和战争灾难,而在中国则曾经造成机械论与唯意志论相互补充,其根源都是对于理性思维方式的隔膜。“理性不是仅仅指人的理性,它首先是指宇宙万物的本性、法则、秩序等,可以说,人的理性来自于这个世界,人的理性与世界的理性原本一体,西方哲学的思维和存在同一的命题出自于此。”[2]20近代以来,我们输入的西方概念、观念有些被片面化、庸俗化、机械化、形而上学化、抽象化甚至极端化,由此也导致马克思主义被庸俗化、片面化,是因为不能以现代思维方式而以“前现代”思维方式来看待这些概念、观念和马克思主义。

思维方式实际上架构了我们对世界的基本看法,哲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关于思维方式的研究、学习,现代思维方式以理性思维、科学思维为其典型特征,在西方哲学史中有其源和流,学习西方哲学史关键是要体会、抓住其中“现代思维方式是如何从西方哲学文化中产生的”这条主线。现代人本管理、企业文化应该建立在科学管理基础上,这需要现代思维方式;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企业文化)的学生以企业文化为专业方向,适应、理解、创造现代生活和现代企业文化需要现代思维方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是一项现代性的事业,适应由传统生活方式走向现代生活方式,由传统带有人治色彩的企业管理模式走向科学管理模式,特别需要学生消除混沌思维特点,拥有现代思维方式,需要下大力气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与科学思维、辩证思维及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当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带有传统思维、现代思维乃至后现代思维交融的混沌特征,传统思维方式和上述混沌特征不利于学生适应、理解、创造现代生活和现代企业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企业文化)的学科基础课程,《西方哲学史》教学必须确立以“走向现代思维方式”为主线的教学改革思路。

三、《西方哲学史》教学改革基本思路和实践

通过《西方哲学史》的教学,总体上要使学生把握西方哲学的演变逻辑,把握西方哲学的基本特征、精神、范畴,在哲学层面理解西方文化的概貌、内核、源流,能够深刻理解西方理性主义主流,加深对西方文化、西方历史道路、西方社会发展模式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掌握西方哲学思想精华,拓展理论视野,提升理论思维水平,开掘西方哲学的教育资源;比较、会通中西马,提高综合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世界的眼光。为此,落实到教学改革层面,核心是要抓住“现代思维方式是如何从西方哲学文化中产生的”这条线索,从源流上使学生对现代思维方式的产生、形成一个很好的把握,学会理性思维、科学思维、辩证思维及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理解、投身、推动市场经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适应、理解、创造现代生活和现代企业文化。通过教学改革,不仅要使学生在宏观层面较好地理解今天的现代思维方式从何而来以及如何走向现代思维方式,较好地理解我们今天所选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较好地理解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文化;而且要使学生能够在中观、微观层面初步开掘、运用西方哲学史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文化资源,为培养较强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和企业文化运作能力打下基础,初步具有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工作及其相关研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首先,要理清教学转化主线和辅线。通过系统化地把学术形态、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形态、教学体系,设计了15个教学专题来重构教学内容,让教学生动起来和学生动起来,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职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改精神。(1)确立转化主线,抓住“现代思维方式是如何从西方哲学文化中产生的”这条主线,深刻阐释西方理性主义主流。具体而言,在各阶段突出以下逻辑线索:古希腊阶段重在阐释哲学如何孕育各门科学、理性思维如何萌芽;中世纪阶段重在阐释基督教哲学如何抵抗又吸收、保存和传递了古希腊的理性主义,近代的理性思维又是如何从基督教哲学中萌生、独立的;近代阶段重在阐释现代思维方式如何在近代哲学中逐步酝酿成形的。(2)确立转化辅线,在各个阶段都要渗透对西方宗教信仰、神秘主义、意志主义等对于理性主义主流起了什么作用这一问题的解释。(3)突破理性这一概念,从其古希腊源头,从逻辑层面,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规律”概念和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三同一”的角度,从客观理性和主体理性互化融合的实践理性角度,去阐释完整而“清醒”的理性内蕴。

其次,在教学方式上,由教师本位逐步走向学生本位,发动学生实施“一课一故事、一补充”。相对而言,因思维方式的接近,学生对于《中国哲学史》有天然亲近感,而《西方哲学史》是一门抽象性较强的课程,其理性主义传统对于中国学生来说不易接受。为让学生进入《西方哲学史》的理性主义情境,反而应该先让学生从感性上对西方哲学建立起体验。西方哲学历史上又有许多经典的故事案例、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资料,展示这些故事案例和背景资料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抽象理论,增强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和吸引力。让学生来讲述这些故事案例和背景资料,不仅能推动学生自主学习、锻炼表达能力、加强过程性考核,而且能够为教师讲授、学生理解抽象逻辑打下感性的基础,有助于活化抽象思维。因此,设计课堂初期“一课一故事”环节,主要目的在于活跃课堂、活跃思维,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感悟思考。“一课一故事”即由学生提前准备每次教学内容所涉及的哲学故事案例,在每次上课(两小节为一次)初期由学生上讲台讲述。教师对于“一课一故事”环节的评价重在鼓励、重在启发,重在把故事引向教学内容。设计紧接着的“一课一补充”环节,是因为哲学理论的背景资料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是学生可以基本理解、能够方便搜集到的,目的是以学生讲述来代替教师部分讲授。“一课一补充”内容为提前准备的作为每次教学内容一部分的哲学家、哲学流派、哲学历史阶段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资料,学生可以在教材中背景介绍的基础上,从查找和补充相关背景,整合为较为完整的背景资料。教师对于“一课一补充”环节的评价重在鼓励,重在教师对学生“补充”的补充,以使哲学思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部分较为完整地呈现。

再次,在考核方式上,由重视结果性考核逐渐走向重视过程性考核,设计了系统的平时、期中、期末多元化考核方式。考核方式改革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索性,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淡化期末突击备考、一考定成绩的传统,提高了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平时考核占比增加为30%,期末闭卷考试占比降低为50%,增加了期中考核环节,占比为20%,通过系统化地加强平时和期中考核,以考核方式的改革引导整体教学改革。在平时考核环节,考核重点为出勤与课堂表现,“一课一故事、一补充”课前准备与课堂展示,提问、辨析、讨论互动,读书笔记等。在期中考核环节,组织本课程教改项目组教师对学生进行抽题口试,为提高口试效果和考核结果有效性,还设计了配套的期中笔试环节。

[1]张义生.现代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N].光明日报,2000-02-01.

[2]董岗彪. 理性与市场经济——论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深化[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4(3):19-23.

[3]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1卷 导论[M].袁翰青,王冰,于佳,译.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4]培根.新工具[M].许宝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5]本报记者.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N].新安晚报,2009-11-11(6).

[6]赵永新.钱学森何以成为科学大师[J].人民日报,2009-11-13(11).

[7]杨适.真理不是一块现成的铸币——浅议西方哲学史教学[J].教学与研究,1984(4):77-81.

“The Trend for Modern Thinking Mode”: A Brief Discussion about the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and Teaching Reform of the Curriculum

DONG Gangbiaoa, LI Zhijuna, WEI Yuana, ZHANG Haixiaob
(a. School of Marxism; b. School of Humanities, 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angshu 215500, China)

In the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from Ancient Greek Philosophy to German Classical Philosophy, it is a process of the gestation of and trend for modern thinking mode. Modern thinking mode is characterized by rational thinking, scientific thinking, dialectical thinking, critical thinking, creative thinking, etc. And it has a special significance to contemporary China, which is still in the stage of modernizati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The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should establish an idea that taking “The Trend for Modern Thinking Mode”as a mainline in its teaching reform, and reconstruct its teaching content. Thus the curriculum can meet the student standard and lay emphasis on process of assessment, and inspir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modern life and modern corporate culture.

the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modern thinking mode; rationality; teaching reform.

G642

A

1008-2794(2017)03-00112-05

2017-01-20

常熟理工学院特色课程-研究性课程立项项目“西方哲学史”(jxnh2014033);常熟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重点学科(KYX201613)

董岗彪(1973— ),男,山东济宁人,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唯物史观。

猜你喜欢
哲学史理性哲学
菱的哲学
谢林与黑格尔论笛卡尔——以《近代哲学史》和《哲学史讲演录》为例
中国哲学史上最早的“自由观”——庄子现代诠释的重要进路及其反思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改革牛和创新牛都必须在理性中前行
简述黑格尔的哲学史观与方法论
理性的回归
对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
2012年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范式研究的进展
理性看待GDP增速减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