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生工匠精神的培育

2017-03-29 05:21姚家春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高职生工匠培育

姚家春

论高职生工匠精神的培育

姚家春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太仓 215411)

工匠精神包含职业道德与职业态度两方面,与高职教育紧密契合。高职院校培育高职生工匠精神责无旁贷,但在价值取向、制度建设、培养模式等方面遇到诸多困难。需要从转变价值理念、重视制度建设、推行现代学徒制、构建“课程+项目+平台”的培育模式四方面做起。

高职生;工匠精神;培育

自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工匠精神以来,国家致力于大力培养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实现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而从当前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来源及人员构成来看,高职生无疑是其主要来源及主体构成。因此,高职生的工匠精神强弱,一定意义上关系到国家产业转型升级能否成功;关系到国家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品质革命能否成功。然而,当前部分高职生的工匠精神并不强,思想上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盛行;学习上浑浑噩噩、不思进取;工作上敷衍了事、拈轻怕重;生活上得过且过、懒散堕落。高职院校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摇篮,对高职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责无旁贷,既是使命使然,又是本身的教育追求与根本任务。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释义

自工匠精神首次提出以来,学界对工匠精神研究甚多,但对工匠精神的具体内涵还没有一个明确、公认的界定。

从历史上看,中华文明五千年,工匠精神拥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如“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1]“龙泉颜色如霜雪,良工咨嗟叹奇绝”[2]等名句既揭示了工匠的踏实苦干、持之以恒的毅力与决心,又彰显了登峰造极、精妙绝伦的高超技艺;“名师出高徒”“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等名句又显示了工匠的革新鼎故、推陈出新的价值探求。

从当前看,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快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中国由“制造大国”转变为“智造大国”,工匠精神也具有了新的时代内涵。如专业、钻研、关注,达到“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改进、完善、锤炼,到达“十年磨一剑”的进取精神;认真、周到、精细,达到“于细微处见精神”的严谨精神;尝试、挑战、超越、达到“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

从历史与现实两方面来看,所谓工匠精神,就是各行从业人员应具有的一种高尚的职业道德与高超的职业技能有机融合的职业素质。因此,正确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至少需要从两个方面来把握。其一,工匠精神是一种是高尚的职业道德,“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3]。工匠精神无论是在古代的农业文明,还是在今天的工业文明、生态文明,都讲究做人与做事的统一,都是职业理想和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奉献社会等职业道德的体现,也是培养大国工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要求。其二,工匠精神是一种高超的职业技能。“工,巧饰也”[4]。工匠精神以德高为追求目标,但不能忽视最基本的业精。业精是成就工匠的前提基础,没有高超的职业技能,就没有高品位的产品,也就没有高明的创新力。仅谈德高,未免有虚化,空中楼阁之嫌。职业道德与职业技能相辅相承,不可偏废,职业技能是职业道德的基础,职业道德引领着职业技能的方向,两者是工匠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缺一不可。

二、工匠精神的培育与高职教育的契合

随着经济的发展,制造业不断升级,我国对实用性技能型人才需求日益旺盛,

对高职教育越来越重视,需要高职教育大力培养众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工匠精神则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优秀元素。因此,培育工匠精神与高职教育有诸多契合之处。

(一)目标契合

培育工匠精神的目标就是针对经济的发展与市场的激烈竞争,努力以高标准、严要求,倾心打造员工的敬畏之心、执着之心、卓越之心,铸造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高职教育的目标与此完全不谋而合,旨在培养职业道德水平高、职业技术水平高、创新创业水平高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综合性人才。因而,无论是工匠精神还是高职教育,都讲究既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道德素养等,增强综合素质,又要努力锻造学生的专业技能,使其拥有一技之长,在奉献企业与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基础契合

当前高职教育与工匠精神契合不紧密,主要原因则是没有找准两者契合的基础。而这个基础则是高职生在毕业后没有足够的综合能力胜任本应对接的岗位,职业技能低、职业道德弱导致其得不到企业与社会的认可。由这个基础进一步引发企业人才质量不高、产品质量低下、改革创新能力不强等各种问题。因此,高职教育与工匠精神的契合既是当前经济成功转型升级的时代选择,更是企业增效、高职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高职生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现实需求。

(三)实践教学内容契合

无论是培育工匠精神还是高职教育,都需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其中实践教学尤为重要。工匠精神培育侧重点在于实践教学,以提高职业能力目标,将教学过程与未来的职业规范、岗位工作要求相结合,与具体的工作过程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形成吃苦耐劳、踏实苦干,自律、严谨、创新的工匠精神。

高职教育也同样高度重视实践教学,通过构建校内外实训教学平台,聘请企业专家、专业技术人才参与教学,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等形式,通过整合校企资源,将教学内容与企业人才需求、岗位需求相结合,既解决企业人职匹配问题,又有利于高职生深入了解企业及未来工作岗位要求,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成长为企业与社会认可的现代职业人。

当然,两者契合的层面还不限于此,如在教育主体方面都是由政府、企业等多元协作;教育介体都是需要职业教育走内涵式发展之路,以培养具有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礼仪等综合职业素养为目标的现代职业人;教育环体都是纵横结合,纵向上都受到外部宏观的经济发展环境与内部微观的管理环境影响,横向上都受到包括各种管理制度、经济条件、文化氛围、教学理念等多个层面的影响。

三、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面临的主要困难

(一)价值取向有误区

从历史传统看,一方面,受重农抑商思想的不良影响,工匠们一直不受重视,处在社会的低层,从士农工商的等级排列中就可以看出。他们的高超技能只被理解为奇技淫巧,玩物丧志。另一方面,在“学而优则仕”[5]“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6]的影响下,“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7]一直成为人们拼搏进取的至理名言。因而,虽有“技进乎道”[8]“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9]等名言呼呼工匠精神,但缺乏崇尚工匠精神的文化传统,以致工匠精神得不到应有的传承与发展。

从当前看,人们的思想急功近利,不务实而务虚。更多的人总是期望通过虚拟中的方法与路子一夜暴富,迅速功成名就。而那些愿意通过现实中的勤勤恳恳、忠实苦干,从基层一线做起,实现自我价值的少数人总是受到亲朋、好友、同事等社会各个层面的轻视和与讥笑。

高职院校正瞄准基层一线,培养各行各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传统与现实错误的价值取向影响下,高职院校在培养工匠精神方面有自身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以致有被外界矮化、甚至轻视之嫌。

(二)制度建设有缺位

制度建设是通过组织行为改进原有规程或建立新规程,以追求一种更高的效益。工匠精神自从2016年两会提出之后,几乎全社会都在研究如何培育工匠精神,但这些研究基本停留在理论层面,具体的操作层面很少涉及,其中很大程度上起因于政府层面的制度建设缺位。政府没有就如何培育工匠精神制定针对性的政策法规,也没有建立相应的崇尚实业、发扬工匠精神的体制与机制,出台兼具科学性与操作性的制度文本。这就使高职院校在培育高职生工匠精神的具体教学与管理中无法规参照,无上级政策可循,在具体制度制定及执行中容易陷入主观臆断、无序与混乱中。

(三)培养模式有偏废

马克斯韦伯将合理性分为两类,即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工具理性是基础,价值理性是核心,两者统一于理性。过分张扬工具理性,势必导致价值理性势微。以致当前高职教育一度被人误解,存在两个极端,一是认为高职教育就是差生的教育,没出路的教育,专门培养一线操作的傻子教育。一是认为高职教育就是走技术路线,技术教育决定一切,忽视学生的人文教育与价值观引导。因而,部分高职院校重技能、重理工科教育;轻素养、轻思政、音乐、艺术、体育、心理等人文教育,人才培养过于强调工具理性,忽视价值理性,无法保证高职生全面发展。而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高职教育只重业精,不重德高,是很难培育出工匠精神的。

四、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主要路径

(一)转变价值理念

工匠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一部分,在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与彰显的时代价值是无法轻视的。而当前以培养工匠精神为主要任务的高职院校,受“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错误观念的影响,对培养工匠精神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因此,培育工匠精神,高职院校必须要转变价值理念,全面把握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重新定位工匠精神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角色地位,将工匠精神纳入学院未来发展战略及办学理念中、教风中、学风中、制度设计中、纳入到“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体系的安排、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考核方式的多元等诸方面,从而,使弘扬工匠精神成为学校的一种文化自觉,造就大国工匠成为师生的一种文化追求,引领学校的人才培养,不断提升办学水平”[10]。

(二)强化制度建设

制度可分为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层面的经济制度、政治等制度等)和非社会制度(技术层面的管理制度),培育工匠精神所需要的制度正是技术层面的

管理制度。高职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必须要有一套完整、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来明确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如何合理配置与有效运转,否则就会陷入无序,不能完成预期教育目标,更谈不上提高培育效果。

因此,高职院校就必须根据《高等教育法》《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等有关文件的精神,针对本校自身实际情况强化相应的制度建设。在学院章程、发展愿景等宏观制度的制定上体现出对工匠精神培育的引领;在培训、奖惩、职称评聘、考核等微观制度的制定方面,对提升技能、推广应用等方面有特殊贡献的要有倾斜,体现对工匠精神培育的导向性。

(三)推行现代学徒制

现代学徒制是在传统学徒制师傅传授学徒技艺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化教育思想发展而来的培养高职生工匠精神的最直接、最有效形式,实施的基础是校企间紧密合作。但是,自从教育部颁布《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以来,政府并没有扩大高职院校的自主权,也没有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引导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因此,当前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探索出何种合作方式让校企双方互利共赢。一旦校企合作促成,双方紧密合作,就可以打造出一支由企业师傅与学校教师共同组建的教学团队,帮助学生理解与遵守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融入企业文化、熟悉并掌握工作流程和考核标准,在真实的工作岗位、真实的工作任务下一对一、手把手地传授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循序渐进地培养工匠精神

(四)构建“课程+项目+平台”的工匠精神培育模式

当前,高职院校必须以国家培育工匠精神的系列纲领性文件为指导,切实彰显学院精神,推进人才培育模式改革,积极构建“课程+项目+平台”的工匠精神培育模式。

实施工匠精神培育的课程化。将课程分为职业素质公共课程与职业素质专业课程。工匠精神涵盖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信念、职业态度和职业规范、职业礼仪等要素,因而,工匠精神的培育应归属于职业素质公共课程教育范畴。为此,高职院校要以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为主线,以思想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培养为核心,重点深化德育、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职业素质公共课程体系改革,培育高职生的工匠精神。虽然不同行业与专业的工匠精神有共同的内涵实质与价值追求,但又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与要求。从这个角度来看,工匠精神的培育又同时应渗透到职业素质专业课程教育中。为此,高职院校必须整合校内外资源,帮助高职生能够学习到高、精、尖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在学中干、干中练中得到职业熏陶,不断养成工匠精神。

推进工匠精神培育的项目化。就是将工匠精神培育的各项活动视为项目,以项目为导向,任务推进的形式展现。结合高职学生的实际,这些项目可分为思想素质引领类项目、人文素养提升类项目、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类项目、技能培训与创新创业类项目、身心健康发展类项目、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类项目等。将这些项目融入到思政课及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中,以项目任务形式推进,使学生主动参与和切身体验,达到知、情、意全身心投入,促进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让工匠精神深深地烙印在学生的言行举止之中,内化为精神内核和文化基因。

推动工匠精神培育的平台化。着力加强以体验感悟为核心的职业素质公共教育平台、以“理论学习+技能训练”为核心的职业素质专业教育平台。前者主要包括大学大学生素质拓展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大学生文体活动中心等。后者主要针对具体专业而设置,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线上课程主要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具体程序模块为载体,以理论学习为主。线下课程主要是以学生操练、教师指导为手段,以器材、场次为载体,以技能训练为主。

五、结束语

高职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战略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既是时代所迫,又是高职生自身成长与发展的内在要求。高职院校“对工匠精神的培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而是要真正付诸于实践。我们必须将工匠精神的培育理念深入每位老师、每位学生的内心,将工匠精神确立为高职教育永远追求的崇高价值理念,以培养更多的大国工匠与精益求精的建设者、传承人”[11]。

当然,高职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发挥各种教育力量尤其是企业与政府力量的支持。如此,大国工匠、中国能手才会不断涌现,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强国梦里才会谱写出中国高职教育的绚丽篇章。

[1](宋)祝穆.方舆胜览[M].北京:中华书局,2003:41.

[2]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古剑篇[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74.

[3]礼记·大学[M].北京:中华书局,1980:152.

[4](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78.

[5]论语·子张[M].北京:中华书局,2015:64.

[6]张玮.神童诗·续神童诗[M].北京:中华书局,2013:46.

[7]孟子·滕文公章句上[M].北京:中华书局,2006:112.

[8]庄子·养生篇[M].北京:中华书局,2007:47.

[9](清)魏源.魏源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3:112.

[10]黄君录.高职院校加强“工匠精神”培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6,(8):53-55.

[11]汤艳,季爱琴.高等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培育[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142-148

The Cultivation of Craftsman Spirit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YAO Jia-chun
(Suzhou Chien-Shiu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Taicang Jiangsu215411)

The spirit of craftsman includes two aspects: professional ethics and professional attitude,which are closely aligned with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been able to cultivate the spirit of craftsman, but have encountered many difficulties in value orientation,system construction and training mode. They need to transform the value idea,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implement the modern apprenticeship, and construct the cultivation model of “curriculum + project+ platform”.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craftsman spirit; cultivation

G712

A

1671-9654(2017)04-0001-04

10.13829/j.cnki.issn.1671-9654.2017.04.001

2017-08-23

姚家春(1980- ),男,安徽寿县人,讲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为2017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现代职业人视角下‘平台+课程+项目’的高职素质教育体系构建研究”(编号:2017SJB1471)、2016年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现代职业人视角下大学生素质拓展平台建设研究”(编号:C-a/2016/03/08)和2016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高职院校校企双主体办学治理结构与实现路径实证研究”(编号:2016ZDIXM045)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校:杨英伟]

猜你喜欢
高职生工匠培育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工匠神形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工匠赞
三年制高职生与五年制高职生学习力比较研究
基于自律的当代高职生自我教育探析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高职生学习投入状况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