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学教学与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策略探究

2017-03-30 00:54魏改霞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民族意识心理素质理想信念

魏改霞

摘 要: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教学目标内容也有了相应变化,大学生教育由原来的单一学术素养培养逐渐向人文素养培养、学术素质培养多目标培养转变。其中一个原因是当今大学生基数较大,学术、技能型人才数目较多,以往的人才的社会空缺已经被填补,因而人文素质的水平成为对学识型人才评价的另一重要标准。另一方面原因是由于国家越来越重视人文建设,因而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被提升到教育新目标的高度。

关键词:民族意识;心理素质;理想信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7)03004803

先秦时期作为我国最早的人文气息活跃时期,在人文研究上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尤其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分不清前进的方向。还有不少人是一心一意向“钱”看。其实在国家正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些错误的思想。尤其是我国只花了十几年的时间就走完了其他国家近百年的歷史发展之路,这些错误的思想是一定会存在的[1]。但是我国作为一个有着几千年文化底蕴的大国,其实是可以克服这些问题的。而作为先秦时期代表性人文遗产的先秦文学,其创作者中不乏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例如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其中以孔子思想最为典型,其重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四步自我修养的提升,这一理念对现今的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开展在两千多年后仍然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一、我国大学生特点分析

大学生作为一类特殊的学生群体,具有鲜明的特点。其一,学生身份和高度的社会自由。大学教育未纳入我国义务教育中,在管理强度上同初高中相比宽松许多。学生的身份未发生改变,但是其与社会接触的自由程度已经不再受到来自于外界的过量限制,具有高度的社会自由。但是碍于学生人文素养的高低,其在社会上的表现有较大差别,大学生表现出来的人文素质,没有严明的规章制度来进行约束与规范,更多的出于个人自制力。而且大学生处在一个比高中生要成熟,但是却又比进入社会的人要幼稚的阶段。这个时期在思想上也很容易出现偏差,陷入思想上的危险境地。其二,学习难度升高伴随着学习强度降低。大学的学识教育具有难度高、内容广、门类多的特点,但是由于大学的教学制度上的宽松,学年内考核较少,很多学生的学习时间仅仅局限在课堂学习和考前复习。这与以往的初高中时期的高强度学习存在明显差别。这类现象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自制力不强,而学校又不进行一定程度上的管理型约束。这就会造成学生大部分的时间是处于一种自我管理之中。而对于一些自我管理能力不是很强的学生而言,就会出现虚度光阴的情况[2]。其三,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随着年龄的增长,大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进行深修时,已度过思想较为迷惘的青春期,相应的结果就是自主意识的形成,这类自主意识有好有坏,较好的自主意识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而较坏的自主意识不利于大学生学习的深入和人文素养的培养,甚至放任其发展会在未来变本加厉,从而产生一定的社会危害性。

根据大学生这类群体的不同于其他学生群体的特点,可以总结出,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依靠两方面力量,一方面是学生自身的自制力,或者说自我约束、自我反省、自我改良意识,另一方面依靠外界给予的合理引导。

二、当今大学生在人文素质培养上的阻力

1民族意识薄弱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随之而来的不仅仅有产品、劳务服务上的入口,更深层次的是文化上的渗透。现在的大学生很大程度上对我国的历史底蕴兴趣薄弱,很多大学生甚至不了解中国的悠久历史文明,甚至对传统文化毫无兴趣[3]。但其实中国的传统文化有自己独特的韵味。比如我国的古诗,无论是翻译成什么样的文字,都不会有独属于中国文化的这种韵味。现在有着中国风元素的音乐比比皆是,但是真正的中国古典音乐却没有人涉及。就像是中国的古琴曲,例如《广陵散》。除了作为一种音乐能受到大家的欣赏之外,《广陵散》同时还描写了聂政刺韩王的慷慨悲壮。那种“一人当关万夫莫开”的勇气跃然于音律间。

而以传统节日为例,中国的中秋节团圆传统、重阳节谒老传统甚至春节阖家团圆的传统都或多或少发生流失,很多大学生中秋节选择和朋友吃饭旅游而忽略家人感受,越来越多的老人成为“留守群众”,一年到头见不到年轻一代人,甚至很多人春节选择外地陪朋友一起过年而不念家中父母。但反观外国节日,愚人节、圣诞节甚至情人节都选择以外国的传统庆祝,外国人不过的愚人节大学生庆祝,外国人盛大的圣诞节中国人更盛大,更加严重的是为庆祝外国的情人节而忘记了中国人自己的传统情人节“七夕”。还有不少人,会产生一种错误的思想,那就是那些西方的节日是比较时髦和洋气的,而自己民族的节日已经落后。但现在反而是不少外国人很欣赏中国的传统节日,还会为中国庆祝新年。

这些都是传统人文文明的流失,如果当代大学生不了解本民族的文明与成就,其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就难以形成,不利于当代大学生爱国精神、民族精神的培养,是民族意识薄弱的表现,极大地不利于现在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4]。因而现在高校树立学生民族意识、培养民族精神,已经成为提升当代大学生人文综合素质的重中之重的基础性要求。

2大学生心理素质整体较差

由于现代的义务教育制度具有封闭性的特征,学生在学习时接受的大多是理论型授课,采用的是家庭—学校—家庭的上学方式,而大学大多是寄宿式院校,因此大部分的学生在进入高等教育院校之前没有进行过独立的社会生活实践。而且因为独生子女的缘故,很多家长都觉得自己的孩子是最需要自己保护的,所以对孩子的保护都有些过多,也间接导致了现在不少学生没有自己直面挫折的能力和勇气。

由于社会实践经验的缺乏,加之能够步入高等教育院校的学生都是初高中学校中的佼佼者,心理优越感较强,因而在步入大学后经历一点点的实践挫折就会产生较大的精神上的打击,陷入沮丧低迷的状态中。从而变得难以接受现实,不能直面困难,以至于发生心理危机事件。尤其是现在,高校学生中不少人甚至只是因为成绩不好就会跳楼,其实就是因为心理的承受能力太差,遭遇一点点的挫折就会丧失生活的勇气。

社会实践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现状,使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状况令人担忧。

3大学生理想信念不足

理想信念就是人们对于未来的追求心和自信心,是文化素质教育成果的重要标志之一,一旦一个人独立的人格形成清晰的理想信念,便会成为其进行社会活动的不竭精神动力。

大学生处于青春期、迷惘期刚刚度过,个人理想观念形成的时期,其中难免存在理想信念不足的问题,换句话说就是精神坚定程度不足[5]。加上全球化经济背景下,东西方文化碰撞也较为激烈,多种价值观念在社会中流行,能够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引导作用,但由于大学生理想信念不足,更多的时候多种价值观念的冲击会带来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混乱,表现为大学生做事多为“三分热度”,难以在一个目标上持久努力。还有一些学生,受到碎片化的信息的冲击,很容易出现思想的危险化,学生的思想比较容易受到影响,产生各种各样的改变。现在这种状态对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极其不利的,一方面会让大学生理想信念难以形成,使大学生难以坚持一个目标而不懈努力,另一方面容易在经历挫折后变得一蹶不振而在未来碌碌无为,这两种结果都是和人文素质培养目标相背离的。

三、先秦文学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结合路径设计

当代很多大学都开设有国学课程,先秦文学作为国学课程的主要内容之一,对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先秦文学中很多内容,都是同当代人文素质教育内涵相暗合的;其次,先秦文学作为我国古代文学的代表,以其为内容教学可以加深大学生对于中华文明的了解,容易形成民族自豪感从而培养民族自信心;最后先秦文学中对于古人学习精神、自我约束的描写,能够为大学生确立良好的精神榜样,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1培养大学生民族意识,凝聚民族精神

高校树立学生民族意识、培养民族精神,是提升当代大学生人文综合素质的重中之重的基础性要求,培养民族意识、凝聚民族精神的核心在于爱国精神的培养。

先秦时代是一个多事之秋,很多文学作品都有关于爱国精神的内容。像有名的《离骚》就是屈原在楚国灭亡后所写,其中极致地展现了屈原先生的爱国情怀,也是先秦文学中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6]。此外还有《烛之武退秦师》(《左传》)、《鲁仲联义不帝秦》(《战国策》)等展现爱国的名篇,还有“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诗经·秦风》)这类展现爱国精神的名句。那个时候的文人,肩不能扛手不能提,但是在国破家亡时期,仍然能站出来,保卫自己的国家。就像是《黍离》中的名句“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这些作者仅仅只是黎明百姓,但是面对民族大义,国家存亡的时刻,也是会忧心忧国,不是考虑自己,而是考虑自己的国家,这正是需要我们学习的。

人文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培养大学生的民族意识,从而凝聚出民族精神。先秦文学中与其暗合的作品数不胜数,在进行先秦文学的教学过程中,对于这些爱国名篇、名句的内容进行有侧重的讲解和分析,可以加深大学生对于爱国精神的理解,从而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进而促进大学生民族意识培养,进一步凝聚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并且民族精神的培养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相暗合。

因为民族精神的培养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因而在进行先秦文学教学的内容顺序安排上要有所优先,从而为后续的人文素质教育做好铺垫。

2进行大学生心理素质强化培养

社会实践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差的现状不利于社会实践的展开,因而在进行好民族精神培育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较差的一个表现在于心理素质韧性,即心理承受能力不强。不少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好,不仅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反而是以小物喜,为小己悲,这样的思想是很脆弱的。这样的学生也是很容易受到伤害的。反观老子和庄子等,这些人就算是不出世,不受重视,饿着肚子,也不是仅仅只是为了自己的温饱而困惑,反而是超脱自然之外,感受生命的和谐。而我们现在的学生,已经不会受到温饱的困扰,而是为了一些可有可无的小事,就能脆弱地结束自己的生命。

此外,作为先秦代表性文学的孔孟之道对于个人修身有着极高的要求,筆者认为,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句至理名言。可见在两千多前,先贤已经注意到一个人心理素质的修养对于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除了孟子所说的这句外,当然还有其他很多要求个人心强化培养理素质的名言存在。高等院校在进行先秦文学教学时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心理素质较差、心理素质韧性低的问题进行重点教育。在教学进行到与其内容相关的部分时,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与大学生一起了解、讨论、分析、实践,通过理解的加深来增强大学生对于心理素质韧性重要性的客观认识,通过讨论与分析找到适合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最优方式,通过实践来不断强化大学生心理素质韧性。为大学生在离开学校、步入社会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健康强韧的心理素质进行良好的奠基。

3注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是文化素质教育成果的重要标志之一,其会在大学生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时成为不竭的精神动力。并且理想信念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理应被重视。

就如先秦时的孔子所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样,所有的精神确立、心理素质建设都是为了实现终极的目标而做的努力[7]。在进行先秦文学教学时,教职人员通过对先秦文学中描述先贤为理想而奋斗的内容(苏秦头悬梁锥刺股、左丘明失明时完成《国语》、孔子临死写完《春秋》等)进行特别讲授,并安排学生写学习感受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树立引导。

通过查看学生所写感受的内容可以了解不同大学生对于理想信念的认识程度,从而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情况因材施教,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进而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

四、结束语

先秦文学作为我国古代文明的结晶,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民族文化内涵、民族精神核心,即使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开展先秦文学内容教学也不会过时。

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先秦的文化是已经过时了的文化,但是文化就是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大浪淘沙,这些文化之所以能被留存下来,就是因为这些文化是好的、是适合这个民族的。经过清王朝时期,很多人都产生了一种民族的自卑感,反而想要一味地去迎合国外的思想。但是一个民族自己的思想其实是同这个民族的历史与底蕴联系在一起的,生搬硬套其实是不合适的。就像是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吸收了很多国外的先进思想,但是这个民族最本质的东西,却还是他们自己的文化。就像是新年的时候,日本人是穿和服而不是西装的。

先秦文学中所运用的艺术手法、文学技巧是值得学习之外,还具有更深层次的内涵,那就是同现阶段进行的人文素质教育有所联系。并且在进行先秦文学教学的同时可以展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特点,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文明魅力的认识。

参考文献:

[1]黄文熙.先秦文学教学与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J].科技信息,2010(12).

[2]王思敏.论先秦文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4):58.

[3]汪国林.试论高校先秦文学教学困境与教学对策[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25(11):74—76.

[4]王亚慧.探析高校先秦文学教学困境与教学对策[J].科技资讯,2015,13(2):152.

[5]邵炳军,张静,路艳艳.文学“元典”教学在古代文学课程中应给予更有力的关注[J].中国大学教学,2007(2):54—56.

[6]韦晖.学习兴趣:古代文学教学关注核心点新论——以先秦文学史教学为例[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10(7):71—72.

[7]王丽芬.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如何践行“知人论世”——以曹植、左思为例[J].北方文学(下旬刊)》,2015(8):163.

(责任编辑:侯秀梅)

猜你喜欢
民族意识心理素质理想信念
民族意识与乡土认同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20世纪90年代以来“民族意识”问题研究综述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中华民族追逐“复兴之路”的历史足迹
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心理素质
论新闻记者的心理素质与写作思维
增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开展“解烦恼”活动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