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产教研融合培养畜牧兽医人才

2017-03-30 09:57张步彩祁晶晶蒋春茂
中国兽医杂志 2017年2期
关键词:教研融合高职

张步彩 , 袁 橙 , 刘 莉 , 朱 锐 , 祁晶晶 , 蒋春茂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 江苏泰州225300)

高职产教研融合培养畜牧兽医人才

张步彩 , 袁 橙 , 刘 莉 , 朱 锐 , 祁晶晶 , 蒋春茂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 江苏泰州225300)

“产教研融合”是一种将教师教学与生产研发相结合,学生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企业全过程参与学校教学活动的人才培养模式[1]。近年来,学院基于现代职教理念,创新提出将“研”的要素融入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新思路,把科研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总结形成了高职“产教研融合”培养现代畜牧业技术技能人才体系,拓展了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新途径。

1 创新体制机制,建立高水准的产教研一体化基地

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要发展学院产业,增强学院实习实训,就必须增强学院的科研力量,使学院成为科研成果、产业项目和专业人才的“孵化器”[2]。学院围绕江苏现代畜牧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创新合作体制机制,加强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的合作,组建江苏现代畜牧科技园、江苏倍康药业有限公司、江苏中药科技园或自主建有动物医院、动物解剖标本馆等五个产教研一体化校内实训基地,可一次性满足近千名学生实训岗位,发挥产教研实训基地的育人功能,实现“产教研融合”培养现代畜牧业人才,引领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发展。

政行校企多方共建,投入3亿元建成占地1 500亩的江苏现代畜牧科技园。基地集国家级水禽种质资源基因库、国家级姜曲海猪保种场、江苏省宠物繁育中心、江苏丰达水禽育种场、农业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于一体。近5年来,承担省市级科研项目50多项,争取项目经费3 000多万元,拥有500多个工学研一体的工位。现成为江苏省高职院校现代畜牧专业人才培养创新试验基地和教育部高职骨干教师顶岗培训基地。

与香港钟山集团股份合作,投入6 000万元建成江苏倍康药业有限公司。基地集省动物药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兽用生物制药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省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实训基地于一体。近3年来,动物药学院与公司在生产、教学、研发等方面,实施“双岗双职一体化”管理机制,学生参与了30多项科技研发、技改等项目,为学生提供了100多个工学研一体的工位。

引企入园,投资3亿元打造占地1 200亩的江苏中药科技园。吸引常州康乐农牧有限公司投入3 000万元,共建生态健康养殖与中药种植于一体的中药科技园,为学生提供400多个工学研一体的工位,成为现代畜牧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新引擎。

傍靠学院,建成全国一流的教学动物医院。整个动物医院约1 500平方米,仪器设备先进,科室功能齐全。开展畜禽、宠物疾病诊疗;承担1 000多名学生相关课程实训和顶岗实习;为泰州及其周边多个市(区)畜禽养殖企业和养殖农户提供技术服务。2016年学校成功申报了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互联网+现代畜牧业”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以动物医院为中心正在建设包含四个功能模块(“互联网+现代牧场”、“互联网+技术服务”、“互联网+科学研究”、“互联网+人员培训”),实现远程监控、远程诊断、远程会商、远程示教、远程科研合作、远程技术指导、远程教学与培训等交互式操作的“互联网+现代畜牧业”校企深度融合实训平台。

动物解剖标本馆是学院又一重要的教学场所和项目研发、科普及展览基地,标本规模居全国同类院校标本馆之首,馆藏有塑化、铸型、剥制、骨骼和浸渍等各类动物标本近2 000件,学院在动物解剖标本馆内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了标本制作室,老师指导或者学生独立制作,“做中学、学中做”,增强了学生动手能力。2016年标本馆获得“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每年承担30个班1 000多学生“理实一体化”教学;师资培训及领导、友好学校、外国友人、中小学生参观、调研、交流等已达15 000人次。

近年来通过产教研一体化平台,学院与正大集团、现代牧业集团、江苏百汇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江苏京海禽业集团有限公司等156家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与企业合作争取纵向科研项目130多项,横向合作项目40多项,到账项目总经费8 600多万元。教、科研成果丰硕。开发国家级二类新兽药2个、三类新兽药2个,四类新兽药10个。开发“苏姜猪”新品种1个,正在培育的畜禽新品种有苏牧“1号”白鹅配套系、苏牧麻鸭、黑羽番鸭等畜禽新品种(系)3个。荣获中华农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近五年学院教师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1 810篇,其中在核心期刊发表文章796篇。学院连续4届获江苏省科技工作“先进高校”。

2 以产教研基地为载体,构建了现代畜牧业“产教研融合”人才培养体系

创建了“产教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针对现代畜牧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以产教研基地为载体,将教学过程、工作过程与技术活动过程有机结合,将“研”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创建了“产教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丰富的现代畜牧文化,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现代畜牧业新技术,具备较强的动手实践、技术应用推广、产业化经营管理、社会服务等可持续职业发展能力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近年来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成效显著。2014年,“高职动物疫病防控专业群‘双元一体化’人才定向培养模式”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高职‘工学研融合’培养现代畜牧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创新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畜牧兽医专业‘课堂-养殖场’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获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教学成果一等奖。

构建了“四融合”项目化课程体系。具体做法:将现代畜牧文化、企业文化与文化素质课程融合,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态度和创新精神;将现代畜牧业的 “新技术”、“新技能”、“新模式”与职业技术课程融合,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将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教师研究的科研项目、企业技术项目与职业拓展课程融合,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将科技服务与企业顶岗融合,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通过“四融合”项目化课程体系成功开发了47门课程资源库,评选优秀“工学研融合”课程15门,建设了2门国家精品课程,3门省级精品课程,开发了国家级精品教材2部。

实施“产教研融合”多种教学模式。实施“课堂养殖场”、“课堂诊疗室”等多种教学模式。让学生班组承包养殖场,加强技术技能、就业创业培养;把教师科研项目带进课堂,让学生参与项目研究,加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例如教师在讲授“猪寄生虫病”项目单元时,结合自己科研项目带来学生到规模化猪场进行寄生虫流行病学调查。

实施“定向培养”模式。通过光明集团现代学徒班、南农高科班、现代牧业班等10个定向培养班的运行,建立了校企深度融合“资源共享、文化引领、对口就业”教学保障机制,创新合作体制机制,健全了“协议合作、开放教学、规范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机制,显著提升了学生职业能力,实现高质量就业,入职后无“跳槽”现象。

3 建立师资培养机制,打造高素质现代畜牧业教学团队

依托产教研基地,建立了以企业技师为主体、专业教师参与的“技师工作站”,承担专业教学、培养专任教师、合作研发等任务。设置“教学—科研互动岗”,提升教师应用研发能力。深入实施“师徒工程”、“名师工程”和“凤凰人才工程”计划,组建六大科技服务团队,引导教师到企业锻炼,带动学生开展技术服务,增强科技服务“三农”能力。组建了创新创业导师团队,培养创新创业的精英人才。

目前,拥有“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教学团队”为省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科技创新团队3个,全国农业职教名师5名,省教学名师1名,省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2名,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裁判6人,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3人,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对象1人。

4 “产教研融合”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学院“产教研融合”,在现代畜牧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改革实践中取得了重大突破。毕业生连续三年获得江苏省高校专科毕业论文(设计)优秀团队,“双证书”获取率达98.7%,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达到99.06%。连续多年获得省高职外科技能大赛一等奖。在2014年全国首届动物防疫职业技能竞赛中,本院毕业生侯斌获全国动物防疫技能大赛第一名,并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 荣誉称号。2014年本院学生获得全国高职院校农业技能大赛一等奖;2016年本院学生在全国新城疫抗体检测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毕业生具备“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特点,涌现了一批主管、场长,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思想政治表现、职业道德、文化素养等评价高,对业务素质、职业技能评价好,总体满意率及工作称职率90%以上。2016年6月,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总结宣传工作专家组来我院调研,在进入调查的20所高职高专中位列第一,其中9项指标均排名第一。我院先后被评为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全国职业院校就业竞争力示范校。

5 “产教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促进社会服务成效突出

学院致力于服务“三农”事业,依托江苏省“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助企兴农”等项目,组建养禽科技服务团队、养猪科技服务团队等6大团队,实施“品种+技术+基地”套餐式服务模式,推广“苏姜猪”种猪总数达5 860头、商品猪销售27.15万头,“苏牧1号”白鹅68.22万只,带动农户1 018户,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近5 639.38万元,近5年承担各类岗位培训18 382人次。5位教师被聘为泰州市科技“兴农富民”工程专家,8位被聘为江苏省科普讲师团成员。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被江苏省授予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称号。与泰州市科协、泰州移动分公司合作开通了5条专家咨询热线和“短信通”业务,为周边养殖户提供动物疫病防控信息服务。我院社会服务成效被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荣获“江苏省科技富民突出贡献单位”称号。2016年,我院被评为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服务贡献50强。

6 “产教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目前,高职院校“产教研融合”的模式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缺乏动力和有效性。《2015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报道目前高职教育行业指导和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缺乏动力和有效性,已经成为制约现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内涵发展的瓶颈问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专业设置应坚持与当地区域产业紧密结合。政府应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同时,强化校企合作力度,建立多样的合作形式,如定向培养、员工培训、项目合作、产品开发、成果转化或技术研发服务平台建设等。 “产教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运行,需要有良好的运行机制来保障[1]。产教研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度发展,其立足点应该在于“研”的作用,立足并拓展“研”的活动范畴,是推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开放性深度发展,使高等职业教育在真正意义上满足企业和社会需求[3]。企业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客观上又会刺激高等职业教育产教研深度结合,在政策的导向与政府的扶持上,高等职业院校必然会突破诸多瓶颈,实现与社会、企业三方共赢的发展态势。

[1] 邱宏峰. “工学结合、产教研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衢州市技师学院数控机床装配与维修专业建设为例[J].职业教育,2014,5:41-43.

[2] 杨雄辉. 践行知行合一的艺术设计专业“产教研融合”探索[J].艺术科技,2016(5):369-377.

[3] 陈超. 高职产学研纵向发展模式探讨[J].科技促进发展,2011(30):316.

2016-08-30

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201612806013Y);江苏省“青蓝工程”资助(苏教师﹝2016﹞15号)

蒋春茂,E-mail:1836340739@qq.com

猜你喜欢
教研融合高职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融合》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如何将微课融入高职钢琴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