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对中国的启示

2017-04-02 08:06□张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世界市场资本主义全球化

□张 益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科技信息研究所,海南 儋州 571737 )

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对中国的启示

□张 益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科技信息研究所,海南 儋州 571737 )

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正确理解和分析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基础上,探索马克思经济全球化的特点,并针对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遇到的问题,提出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些启示。

马克思; 经济全球化; 启示

经济全球化作为当今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和必然结果。经济全球化带来一系列的机遇:优化资源与生产要素配置;提高资本与产品的流动性;有利于科学技术的扩张;促进欠发达地区的发展等。与此同时,随之而来的巨大挑战也是每个国家都不容忽视的,尤其是对于经济实力与科学技术都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面临的风险也更加严峻。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无可回避地要参与到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大力实施对外开放政策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打破了自身封闭僵化的环境,抓住机遇主动加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在经济上通过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和先进技术。然而,由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处于劣势地位,中国也难以避免地受到了经济全球化负面作用的影响:经济主权的独立性受到挑战;民族经济受到严重的冲击;金融危机的波动性等,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因此,充分利用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分析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并有效地应用到中国未来的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是在19世纪中期,马克思通过对当时的资本主义发展趋势和全球经济环境分析进行深入研究并总结得出的。马克思认为,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和历史发展的必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虽然会在一定时段内保持其优势地位,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将是共产主义的到来和全人类的解放。

1.世界市场理论。世界市场理论在马克思的经济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并且集中体现了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世界市场理论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世界市场是资本主义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资本的转移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马克思指出,由于资本主义具有贪婪性和扩张性,当狭小的国内市场不能满足利润的需求时,资本就向国外流动,在世界市场上寻求更多的利润。马克思认为,“资本一方面具有创造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的趋势,同样,它也具有创造越来越多的交换地点的补充趋势。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推广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或与资本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创造世界市场的趋势已经直接包含在资本的概念本身中[1]”。

国际价值是世界市场交换的基础。与生产者的个别价值和国民价值不同,国际价值是一个十分抽象的概念,它抽象掉了个体之间乃至国家之间的劳动差异,将价值真正体现为衡量人类社会一般的,无差异的抽象劳动。马克思认为,只有当世界市场替代了市场,世界货币才能替代货币,社会劳动才能替代抽象劳动,并且具体劳动发展为包括世界市场的各种不同劳动方式的总体程度决定了抽象财富、价值、货币、劳动的发展程度。马克思特别强调只有在世界市场这一更高层次的商品社会中,商品才能作为人类无差异的抽象劳动的产出进而表现出价值的真正概念。国际价值作为价值实体运行的最高表现形式,是在世界市场上进行交换的前提。

世界市场的不断发展会使增加各国之间的共性。马克思认为,由于资本家局限于其特有的阶级属性,即对利润的无限贪婪追求,必然会受到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本性的影响。在本国市场无法满足其要求时,不断的扩展外国市场,逐步形成全球市场。通过对生产要素的全球性配置,使得各国打开国门,各国的经济行为更加一致,出现了更多共性。这也为日后经济全球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是世界市场不断发展和资本主义经济基本矛盾加剧的结果。在资本主义社会,这个基本矛盾表现为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冲突。这一矛盾使得生产和消费背道而驰,最终导致生产相对过剩。在世界市场形成之前,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向其他国家扩张来解决这一矛盾,然而随着世界市场的不断发展完善,资源由本国配置变为在世界范围内进行配置,这就导致全球范围内都出现生产过剩,问题变得难以解决(薛莉,2011)。因此,马克思认为,世界市场在刚形成时可以暂时缓解经济危机,但随着其发展完善,又具有扩大经济危机的可能性。马克思的这一论断也证明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是难以避免的,这是资本主义经济基本矛盾所决定的。经济全球化作为一把双刃剑,既带来巨大的机遇,也带来艰巨的挑战。

2.经济全球化思想。尽管第一次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出现在马克思已然故去的19世纪末期,但经济全球化的思想已经充分地体现在马克思的思想理论中。马克思在其著作中发现了经济全球化的端倪,具体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经济全球化的成因:马克思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产生的最本质的原因。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和人之间的普遍交往得以建立,随之而来的社会分工与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都极大的推动了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出现。第二,经济全球化的本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有着深刻的研究和理解,他指出,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即是资本主义为追求最大的利益,用低廉的商品价格进入别国市场,将贸易扩大至全世界范围。马克思认清了经济全球化的本质,认为其产生是不可避免的。第三,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轨迹: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出现并产生了一些全球性的灾难。马克思强调,资本主义最终会失去对生产力发展的控制,这将意味着资本主义社会最终会被更高级的生产方式所取代。

二、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的特点

资本主义经济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及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出现。其萌芽始于16世纪至18世纪,西方列强完成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现代工业、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世界市场加速扩大,世界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大大超过以往。但是,经济全球化并不能等同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只是经济全球化出现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优势时期。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必将为共产主义所取代,随着社会主义国家的不断发展,未来的经济全球化,将由共产主义主宰。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主要具有以下这些特点:

1.科学技术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马克思认为,科技的进步作为基础,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创造了物质和技术条件。根据马克思文集中的论述:“社会的劳动生产力,它即包括科学的力量,又包括生产过程中社会力量的结合,最后还包括从直接劳动转移到机器即死的生产力上的技巧。[2]具体来说,进入21世纪,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中心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史无前例地加深了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往来。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改变了管理方式,提高了劳动效率,促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使其更有利于经济全球化。

2.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核心。金融作为经济的血脉,二者紧密相连,相互融合,相互作用。伴随世界市场的形成,各国之间为了更加便利的进行贸易采取了货币自由汇兑政策,扩大了国际金融市场的规模,促进了金融全球化。国际金融的发展壮大,作为杠杆带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金融全球化为全球金融行为设立了统一的标准进行资本配置,发达国家从中获得巨大利益,发展中国家也获得了急需的资金支持,这种局面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有利的影响。然而,金融全球化的弊端也不可避免的显现出来,原本小范围的经济问题扩大了影响范围,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环球金融危机都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3.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微观主体。跨国公司作为经济全球化的微观主体,有效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行。跨国界的投资导致资源配置的全球化,使世界生产在最合理的区位布局下进行。资本的流动引导了技术的流动、管理的流动和市场的重新划分。其与国内企业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跨国公司追求全球利润最大化,而国内企业将市场固定于本国。由于这个特点,跨国公司极大的促进了国际贸易发展,并要求贸易以更为自由的方式进行,以追求其全球利润最大化。目前,世界上跨国公司的母公司总数已经从1996年的约4.5万家增长到8万家之多,作为经济全球化的微观主体,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4.世界市场是经济全球化的平台。当今世界上,各国作为不同主体,采取的经济体制也不尽相同。因此,世界市场的出现就为任何一个愿意对外开放的国家提供了一个可以使所有生产要素可以全球性流动的平台。它的形成对各国、各地区的经济增长和国际关系的加强产生了推动作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加强了世界各国社会经济的相互联系,为经济全球化的实现提供一个稳健的平台。

三、中国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面临的挑战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抓住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性机遇,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也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资本主义国家仍然在经济全球化中占优势地位,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1.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缺陷。2013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为4.16亿美元,其中出口额2.21万亿美元,进口额1.95万亿美元,中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但是,中国并不是一个贸易强国,因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中存在一些重大缺陷。

粗放型发展方式仍然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形式,中国对外出口的产品仍然是以劳动力、资源、能源密集型的初级产品为主,而核心经济力强,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品较少,出口结构不合理。这个导致中国在国际贸易虽然能获得利益,但贸易结构不合理,难以处于优势地位,出口“比较优势陷阱”趋向日益明显(王佃凯,2002)。

科学技术含量较低,竞争优势不足。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高新技术中核心竞争力不足。即使在高新技术产业出口中,也很难掌握核心技术。

随着经济快速增长,也造成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中国面临着资源和环境的矛盾抉择,如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避免重蹈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成为中国更好的融入经济全球化的一个现实问题。

2.跨国公司对民族企业的巨大挑战。跨国公司作为经济全球化的微观主体,有力地驱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也给本国民族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跨国公司尤其是来自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在许多行业处于主导地位,我国民族企业的影响力较小。中国的民族企业在本土和跨国公司面临着大量的不对称竞争,主要表现生产成本不对称、技术水平不对称、市场结构不对称、品牌优势不对称、地缘优势不对称、政府作用不对称等方面(孟宪伟,2006)。以上这些都属于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对我国民族企业的巨大冲击,如何应对这些挑战进而让中国民族企业走向世界,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难题。

3.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受到冲击 。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由于意识形态不同,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总是输入一些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试图动摇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根基。在政治上提出“政治民主化”攻击社会主义制度;在经济上建立各种经合组织,制定准则,限制中国的发展;在文化上鼓吹西方文化的优势,试图西化我国文化(姜英华,2013)。总之,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试图借助经济全球化这一契机,同化社会主义国家。所以,如何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冲击,是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一大挑战。

四、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对中国的启示

在正确理解和分析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基础上,针对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遇到的问题,找出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对中国的启示,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有利于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趋利避害,掌握主动权。

1.大力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马克思明确了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并揭示了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在当代,中国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脱颖而出,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强大的国力作为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保证。具体来说应做到以下几点: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提高劳动者素质、引进国外成果。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将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集约型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走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构建开放型经济体制:放宽准入政策、促进经贸合作、建立自贸区等,致力于构建互利合作的对外经贸关系(简新华 李延东,2010)。

3.规避经济全球化风险,掌握主动权。马克思的经济全球化思想已经指出了经济全球化的利弊,为了更好的趋利避害,中国应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打破经济全球化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局面,掌握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主动权,摆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不合理制约。

4.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面对西方不同意识形态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渗透和影响,中国应明确坚持走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体应做到: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为中国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提供了理论支持,朝着马克思指出的经济全球化趋势即共产主义趋势前进。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8.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5.

[3]薛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宏观调控面临的新问题[J].经济探讨,2011(10):57-60.

[4]王佃凯.比较优势陷阱与中国贸易战略选择[J].经济评论,2002(2): 28-31.

[5]孟宪伟.民族企业与跨国公司不对称竞争状况的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6(2): 31-32.

[6]姜英华.经济全球化理论:从马克思到当代[D].兰州:兰州大学,2013.

[7]简新华,李延东.中国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的目标模式、困难和途径[J].经济学前沿,2010(8):67-73.

本文责编:安春娥

The Enlightenment of Marx's Though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on China

Zhang Yi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Chinese Academy of Tropical Agricultural Sciences, Danzhou, Haihan, 571737)

Marx's though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Marx's theory of world history. On the basis of the correct understanding and analyzing Marx's though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rx's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puts forward some enlightenments to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ought of China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Marx; economic globalization; enlightenment

2017—03—10

张 益(1989—),男,山西大同人,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科技信息研究所,硕士。

F014

A

1008—8350(2017)02—0071—04

猜你喜欢
世界市场资本主义全球化
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的重构与发展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一带一路”倡议是对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的新实践
全球化陷阱
历史的必然:马克思主义“世界市场”的提出与理论内涵
用现代化史观浅析世界市场的形成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