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蚕能人王作海

2017-04-03 19:28鲁旭发
四川蚕业 2017年4期
关键词:蚕业养蚕桑园

鲁旭发

(宁南县南丝路集团公司,四川 宁南 615400)

王作海,宁南县新村乡碧窝村一组养蚕大户,40多岁,典型的中年农民,勤劳、头脑灵光,充满活力,全家五口人。2005年开始全身心投入养蚕生产,首先将自己的河边土地全部栽上桑树,到2010年全年养蚕40张,收入7万多元,初见成效。尝到甜头的他,将自己的土地全部种上了桑,还从其他村民手中承包桑园,大干起来。2013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他在政策上紧跟时代发展,申报了家庭农场,开始聘用工人为自己打工。2016年养蚕收入达到20.95万元,位居全县第6名。2017年养蚕180.7张,养蚕收入37.3万元,位居全县榜首。

在这10年的发展历程中,王作海品尝到了栽桑养蚕的苦与甜。刚开始,一心想大,栽桑、养蚕设施没跟上,一年只能养上3、4批蚕,自己不听从技术人员的指导,随心所欲地处理蚕种,蚕儿发育不整齐,每批蚕拖延时间分成几个小批,结果是蚕大量发病,损失惨重,辛苦一季白干。2015年他痛下决心,自己筹集资金修建了1000m2的养蚕大棚,加之原有蚕房,改善了养蚕条件,养蚕规模也做大了,现在一季可养蚕60张,养蚕收入也大幅度提升,已经发展成为宁南县新型职业养蚕人。

总结王作海的蚕桑发展历程,最重要的是以下几点:

1 走家庭农场规模化发展的路子

王作海过去靠他自己肩挑背托,一季只能养10多张蚕,一季收入1万多,可都是了不起的事了,辛苦一年总收入3~4万元,除去成本,净收入并不高。他抓住国家现有政策,注册成立蚕桑家庭农场,走蚕桑家庭农场的管理模式,将自己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实现规模效益。现在规模大了,通过聘请劳动力帮助采桑、给桑,支付他们报酬,自己变成了管理者,把好各个重点环节关,自己轻松,收入也大大增加。2017年全年养蚕180.7张,收入37.3万元,扣除支付的工人报酬和生产成本,纯利20多万。

2 不折不扣地落实养蚕技术

2015年夏季,养蚕大棚建成,王作海准备大显身手,一次性在大棚养蚕65张,由于蚕房面积和养蚕用工的严重缺乏,各项生产措施落实不到位,蚕儿发病,单产只有39kg,卖茧时多为次茧,收入大受影响,费力不得好,给了他血的教训。从那以后,他认认真真找原因,认真听技术老师的指导,合理每批养蚕量,大棚饲养量最多一次养45张,并严格消毒措施,坚持增加用工人手,坚持蚕体消毒到5龄5d以上,蚕茧单产和质量一下提高许多。

3 通过自己实际行动得到政府关注与支持

从2015年开始到2017年,他共计流转桑园面积40多亩,并自己建起了养蚕大棚,养蚕规模得到壮大,得到了政府、部门的关注与支持。当地政府为他协调解决各种矛盾、问题,引来了小农水、农发项目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桑路、沟渠,桑园内安上了杀虫灯,县蚕业部门给他11.5万元的资金进行周转,帮助他做实做

强蚕桑产业。他深有感触的说:“自己想挣钱不能等、靠、要,要主动出手先发展。只有做好产业发展,才能得到政府和蚕业部门的关注,有问题、有困难,政府、公司才是坚强的后盾” 。

4 管理者更需要更好地学习管理技能

王作海是农场主又是管理者,如何用好工,节约成本,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这几年来他一直认真摸索更好的管理模式,由原来的单一用工,到今天的合理用工,充分调动工人的生产积极性。采取合理的奖励机制,从而自己轻松了,挣的钱更多了。

5 走更加规模化、省力化、机械化投入的路子

2017年10月县蚕业部门组织外出学习、参观,他更加意识到,自己必须更新理念,把握时机,依托现代产业园区建设,建设标准化桑园、标准化蚕房,利用现代科技技术及新的管理理念,做好栽桑养蚕各环节技术处理,提高单位面积养蚕量和蚕茧质量,增加养蚕总收益,才能算是一个现代的新型农民,才能更好的当上一个名符其实的新型经营主体。

猜你喜欢
蚕业养蚕桑园
重视桑园管理 强化养蚕基础
养蚕不易
养蚕记
浅谈现代高标准桑园建设与管理
四川蚕业2021年总目录
浅谈种茧育夏伐桑园的冬季管理
《四川蚕业》稿约
养蚕巢脾 一种新的养蚕用具
四川蚕业2020年总目录
《四川蚕业》2021年征订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