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大学生社会心态研究

2017-04-10 16:58种珮韵
关键词:社会建设社会心态

种珮韵

摘 要:社会心态作为社会建设的“风向标”,对社会发展有很好指示作用。通过访谈的方式对大学生群体进行研究,具体对比和分析了台北市和西安市大学生社会心态的情况,研究发现两地大学生在社会心态方面呈现一定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并就这种结果进行了相应的思考和建议,以期对两地社会发展和青年群体的了解学习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两地大学生;社会心态;社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2-0048-04

社會心态是一个重要但研究成果并不显著的领域,事实上,社会心态是一定社会发展时期内,弥散在整个社会或社会群体中的社会心境状态。它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具有普遍性、代表性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倾向,反映的是特定环境中人们的某种利益或要求并对社会生活有广泛影响的思想趋势或倾向。{1}台湾和大陆在文化上同属华人文化,同根同源,但也因分开治理多年,海峡两岸在政治体制、经济发展和教育体系等社会发展状况上都有着很大的不同。2009年随着海峡两岸交流进一步频繁,两岸关系也进一步加强,然而在某些方面仍存在一些分歧。而大学生群体是社会未来发展的“建设者”,对他们社会心态的研究,以及积极地引导和管理,有助于社会的建设和未来的发展。因而以社会心态为视角,针对两岸大学生群体进行比较研究,不仅可以了解两地青年的发展现状,同时有助于把握两岸社会发展建设情况,更好的促进两岸地区了解交流和互动。

就目前社会心态研究现状来说,借鉴心理学认知、情感、意志的分类方式,结合社会心理学文化、社会的研究成果,根据近年来我们的社会心态研究实践,从社会认知、社会情绪、社会价值和社会行为倾向四个方面考察社会心态是具有较好解释力的。{2}考虑到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本文选用深度访谈的方式,分别选取台北3所高校的20名大学生和西安3所高校的20名大学生进行访谈,访谈前后共进行了3期,并具体围绕大学生的消费观、就业观、文化观、社会网络四个方面展开调查。

一、两岸大学生社会心态的主要现状

(一)两岸大学生消费观现状

经济作为社会生活很重要的部分,对经济生活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把握大学生的生活状况。在访谈中,我们了解了两地大学生的消费状况以及习惯,主要包含了这些大学生零花钱来源、消费支出比例、对物价的看法、评价等相关问题。台北的同学中80%的零花钱来自于父母,消费支出主要用于吃饭和车费,他们对物价的看法是认为台北的物价相对于台湾省来讲是偏高的,同时认为是合理可接受的。在访谈中一位同学这样讲:

“我们觉得物价很正常啊,因为台北算是台湾最发达的地方了,所以物价高很正常,像周边的一些城市比如花莲和宜兰物价就会低一些了,因为我们主要消费就是吃饭和车费,觉得是合理能接受啊。”

而访谈西安的同学则分歧较大,一部分人认为物价是相对合理的,具体有不同看法,有的人认为学校附近的物价较合理而市区内物价比较贵,有的人认为西安的饮食部分物价合理,而旅游景点的物价过高。而另一部分人则觉得物价是不合理的。采访中一位同学谈到:

“西安的物价是较合理的,在学校附近吃饭什么的都还OK,但是要是去市区玩的话,就有点贵了……,如果合理性给分级的话1代表很合理5代表很不合理,我选择3。”

在对物价的可接受程度上,台北学生的可接受程度高于西安的同学,台北学生认为自己生活的社区物价是合理可接受的,而西安同学认为物价有待改善。分析其消费方式,部分原因是台北同学的花费主要用于吃饭,其他消费方式较少,而西安同学不仅仅是吃饭,其他娱乐活动占了较大的开支。而在心态方面,台北学生表示大多会根据自己的消费能力消费,有钱的话也会买一些潮牌,进行炫耀性的消费,而正常情况都是理性消费。

“在台湾大家的层次分的很明显,有钱的小孩会和有钱的小孩一起玩,没钱的会和没钱的同学在一起,所以消费方式都会差很多,但大家都是在自己的群体中消费,所以都是可以接受的程度……,比如我们有时候也会吃一些比较贵的东西,我们朋友就用聚餐的方式AA来解决。”

在消费方式上可以看出,台北的同学更习惯和自己熟悉的群体出去消费,消费多以平摊的方式,大家接受度高。而西安同学的消费分为校园内消费与校外休闲消费,两者之间消费方式的接受度是不同的,校园消费较为合理,而外出消费则接受度不高。

(二)两岸大学生就业观现状

就业作为大学生与社会衔接最重要的一部分,对大学生就业态度的了解也能很好地反映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程度。我们的访谈包括了:大学生对就业方向的明晰程度、方式的选择(自己应聘、学校推荐、父母帮助等)、传统的行业还是自主创业、就业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薪水、兴趣、稳定性?)就业压力大小以及看法等。

从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台北同学大一大二普遍对就业问题较为模糊,生活重心在享受校园生活上,而大三多数专业会安排实习活动,这个时候他们会依照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应的职位进行实习,而在就业过程中,大部分人也会依据这段实习经历考虑自己的就业方向。也有少数人在入学时对自己的就业方向有明晰的想法。比如在访谈中的一位大三女生讲:

“我知道自己的性格比较内向,我很想在办公室工作,我比较理想的职位就是做行政或者内勤,所以在实习的过程中,我也一直在找办公室的工作,我现在的实习地方就是学校的办公室,我也很适合,以后也会找这样的工作。”

笔者还碰到一位访谈者要自主创业,

“我自己很喜欢逛街买衣服,所以以后应该是想开一家自己的店,虽然还不知道要开哪种类型的店,想法不是很清晰,还在寻找,但是自己以后肯定是会按照自己的兴趣开店的。”

所以在访谈台北同学的择业观中,大部分人坦言会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职业,就业的因素以兴趣、薪资为主。

而在访谈西安同学的就业观中,大家会增加稳定性的考量,比如一位访谈同学:

“我自己比较想考公务员,因为觉得这份工作比较稳定,收入也OK,还能照顾父母,兼顾到家庭,父母也很希望我能考上公务员。”

另一位同学也表示在择业过程中,会考量到父母的意见和稳定性的因素,自己的兴趣则排在较次的位子。

(三)两岸大学生文化道德现状

文化道德作为社会建设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价值观的形成有重大影响作用。访谈内容包含大学生对所处社会的看法,社会文化因素,社会问题的态度等内容展开。

在访谈台北大学生對社会整体看法中,大家表达了一个普遍的观点是:台湾是一个很民主的社会,相当的开放。同时也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台湾没有自己的文化,太过于民主,使得很多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

“因为台湾以前受到日本的殖民,所以文化中不免带有很多日本文化的元素,近年来台湾又很喜欢美国的文化,很多东西都仿照西方,感觉台湾的社会太包容了,什么文化都来者不拒,也导致我们觉得台湾没有自己的文化了;同时我们也很民主,什么都要讨论,我们一个捷运可以盖10年……”

他们也表示近年来随着西方文化的入侵,台湾人的道德素质在沦丧,尤其是台北都市生活使得人情冷漠,人们不再关心周边人和社会,受大众舆论的影响,缺乏独立思考。

而西安的同学也表示近年来中国人的道德滑坡很严重,食安问题、环境问题、人与人的关系等问题层出不穷,大家自顾不暇,对什么都战战兢兢。

有趣的是在讨论到处理方式问题上,大多台湾学生将原因归于个人问题,比如食安问题主要是无良商人的个人行为,人情冷淡是部分人,大部分台湾人还是很善良的,他们对社会问题的态度普遍较为平和。而西安同学则认为主要是社会监管不力,很多问题是由于管理部门管理不到位导致,谈到社会问题时的态度也较为激愤。

(四)两岸大学生社会网络现状

社会网络定义是Wellman于1988年提出的“社会网络是由某些个体间的社会关系构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即把“网络”视为是联结行动者(actor)的一系列社会联系(social ties)或社会关系(social relations)。{3}对大学生社会网络情况的调查,从侧面反映大学生的社会化程度,以及自主性,尤其要考量的是大学生媒介参与程度。访谈内容包括有:大学生闲暇生活分配、和朋友交往的频率和亲密程度,使用网络及参与网络社区情况。

调查发现台北和西安大学生在闲暇生活分配和交往方式上并无太大差别,然而在网络使用上则有显著差别,台北大学生表示他们并不十分依赖网络生活,其中一位访谈者称:

“虽然我们的生活也离不开网络和手机,但是我们并不会仅仅用手机和朋友联系,周末我们还是会约出好朋友见面、逛街、聊天,曾经也有一段时间台湾很流行滑手机,但是过了那段时间,我们还是更喜欢面对面的交流。”

西安的同学则表示网络生活占据了他们大部分的时间,和朋友的交流也主要通过通讯软件,网络交流频繁但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很少,导致有些关系变得很畸形。虽然坦言这样的方式并不好,但是却有种无力抵抗感。

二、两岸大学生社会心态问题及分析

通过访谈,我们发现两岸大学生在社会心态方面有部分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些差异问题,通过比较分析,也可以更好促进两岸大学生的了解与学习。

(一)消费观分析

从台北和西安两地大学生对消费的认知情况来看,台北大学生对物价可接受度更高,而西安大学生则存在明显分歧。消费观的调查显示虽然两地在消费过程中都存在着明显的分级消费,阶层差异在两个社会中都存在,然而同学们的接受程度是不同的,在深入的访谈中,也进一步发现,当社会中阶层间的流动较为合理,流动机会相对均等时,认知上就会趋于理性,进而在社会情绪上也会比较平和,消费行为较为合理。

(二)就业观分析

台北和西安大学生在对就业观的调查中,影响就业的的主要因素有明显的差异,访谈到的台北大学生普遍以兴趣和薪资作为他们选择工作的重要因素,而西安大学生则增加了稳定性的考虑。这样的结果也受社会认知的影响,当在社会中认识到社会风险较大时,则普遍会做出较为保守的选择,在社会行为选择上也会增加稳定性的考量。

(三)文化道德观分析

从访谈结果分析看来,两岸大学生在这一部分的认知差异较大,两个社会同时面临着西方文化植入,以及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台北大学生认为西方文化侵入主要原因是由于台湾文化的多元包容导致,认为解决的途径在于增强个体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每个公民的参与。西安大学生则认为很多社会问题是由于立法缺失,监管不到位,个人不自觉等一系列问题导致的。由于认知的差异,在行为选择上,台北学生主动性和参与度也更明显。

(四)社会网络分析

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在互联网的影响下,网络对大学生的生活无论如何影响都是巨大的,互联网在大学生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在大学生的社交生活中,大家对互联网的使用则程度不同。虽然两地大学生都承认网络在社交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子,但是台北大学生在社交生活中会尽力平衡线上和线下的比例,会有一定的时间和朋友线下交流。西安大学生在线下部分的比例略少。同时在社交方式上,两地大学生的交往方式多以吃饭、聚会为主,差别不大,频度和频数以及对象则有差别,台北同学和初级群体的交往更为密切,西安同学则与次级群体接触较多。

三、对两岸大学生社会心态研究的思考及建议

从两岸大学生社会心态的访谈结果来看,两岸大学生在生活方式上和面临的社会问题上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差异主要存在于他们对社会问题的认知程度以及行为选择上,其中既有可圈可点之处,也有待改善之处,总体来说,台北同学的自主性和对社会的参与感会更强一些,但是他们也更安于目前的生活现状,对一些问题缺乏改善的动力。而西安同学虽然自我意识方面有所欠缺,但改善社会现状的想法较为强烈,有较强的行动力。结合社会发展和大学生积极健康社会心态培养的角度来看,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改善:

社会层面来看,社会应该提供更多的社会流动渠道,增强社会流动机会公平性。在公平竞争的前提下,将会激发更多青年的自主意识,也能促进他们行为选择的理性化。社会可以提供给青年更多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比如实地实习等,让青年参与进社会建设中,这样也有助于青年群体社会参与感的提升。

群体层面来看,大学生群体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要培养独立思考的意识,增强青年群体自主意识的培养,其次对文化的态度,应该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同时也应该有理性的判断,无论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还是对西方文化的学习,都应以理性、客观、科学的态度为前提,这也是培养青年群体公民意识很重要的一部分。

——————————

注 释:

①杨宜音.“个体与宏观社会的心理关系:社会心态概念的界定”[J].社会学研究,2006(4).

②王俊秀.“社会心态的结构和指标体系”[J].社会科学战线,2013(2).

③王夏洁,刘红丽.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知识链分析[J].情报杂志,2007(2).

参考文献:

〔1〕甘乐.“2011年中国青年的社会心态”[J].当代青年研究,2012(3).

〔2〕姜胜洪,毕宏音.“转型期社会心态方面存在的问题、特点及对策研”[J].兰州学刊,2011(10).

〔3〕马广海.“我国社会转型期的阶层分化与社会心态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0.

〔4〕马广海.“论社会心态:概念辨析及其操作化”[J].社会科学,2008(10).

〔5〕马向真.“基于人口学变量研究的当代中国社会心态观察”[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87,87.

〔6〕潘泽泉,李超锋.“流行语与当代中国青年社会心态变迁”[J].中国青年研究,2010(9).

〔7〕王俊秀.“社会心态:转型社会的社会心理研究”[J].社会学研究,2014(1).

〔8〕王俊秀.“社会心态的结构和指标体系”[J].社会科学战线,2013(2).

〔9〕王夏洁,刘红丽.“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知识链分析”[J].情报杂志,2007(2).

〔10〕王俊秀.“中国社会心态:问题与建议”[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1(5).

〔11〕王俊秀,楊宜音.“2011年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2).

〔12〕杨宜音.“个体与宏观社会的心理关系:社会心态概念的界定”[J].社会学研究,2006(4).

〔13〕Li ZENG.“On Social Mentality: Chinese Anxiety ”[D].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2014,Vol.10(4), pp.165-169.

〔14〕A.L.Andreev.“Russians' Mentality and Problems of Social Inequality”,Sociological Research,2008,Vol.47(5),pp.52-62.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猜你喜欢
社会建设社会心态
网络社会风险规律及其因应策略
网络社会风险规律及其因应策略
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心态与培育维度探析
九一八事变后知识精英与东北民众的社会心态
网络负面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
浅析中学生社会心态的培养
从社会建设视角看三大差别的消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