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甜玉米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技术

2017-04-11 13:31李宗宝
长江蔬菜·技术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甜玉米玉米螟厦门市

甜玉米香甜可口、营养丰富,经济价值高,市场前景广阔,是当前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中的主要替代作物。目前厦门市每年种植甜玉米近万亩,品种以鲜销型和加工出口型为主,是部分农村发展和农民致富的高效特色主导产业之一。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耕作制度变革、品种更换、种植面积扩大、外来物种增多等因素的影响以及甜玉米植株高、密植、田间阴蔽、湿度大等客观条件限制,在甜玉米栽培过程中病虫害的发生和为害加重且更趋于复杂化,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病虫害防治与有效控制农药残留是甜玉米生产上急需解决的难题,农药残留控制技术已成为制约甜玉米(尤其是水果型甜玉米)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必须推行农药减量使用,大力推广甜玉米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降低农药残留,有效保障甜玉米生产和产品质量安全。

笔者根据以下3份材料:其一是笔者2008年12月11日给厦门全市农技员培训班、2009年初给厦门市同安区农技员培训班授课的培训材料《科学使用农药技术》;其二是笔者作为植保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于2010年6月22日参加由厦门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组织的科技咨询专家组,下乡到同安区五显镇明溪村蔬菜协会等地为村民开展主题为当地蔬菜产业(以甜玉米主产业)栽培与植保存在的难点问题与解决对策的现场科技咨询活动,并整理了《厦门玉米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参考资料》,于2010年7月26日提供给厦门市农技推广中心作为甜玉米技术的培训材料;其三是笔者于2010年8月、2011年11月15日參加“科技下乡”活动,在厦门市同安区五显镇(厦门市水果型甜玉米标准化无公害栽培的示范区)给农民技术员与同安区三秀山蔬菜专业合作社社员、水果玉米种植专业户授课的有关培训材料的相关内容,并结合多年的试验示范及生产实践调研体会,通过查阅资料、借鉴全国各地的技术经验,将厦门市甜玉米主要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技术总结如下,供业界参考。

1 厦门市甜玉米主要病虫害种类及发生情况

根据厦门市植保植检站2015年的调查统计,影响厦门市甜玉米质量和产量的主要病虫害有玉米大斑病、小斑病、纹枯病等病害和玉米螟、玉米蚜虫、斜纹夜蛾、地老虎等虫害,其种类及发生情况见表1。

2 大力推广甜玉米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技术

甜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控要坚持“预防为主,全程控制”、“治早、治小、治准” 的原则,通过优化集成生物、生态、物理等技术并限量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达到安全控制有害生物的目的,既可以提高病虫害的防治效果,推进农药的减量使用,又能提升甜玉米产品质量,进一步降低病虫抗药性、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风险,促进厦门市甜玉米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2.1 健身栽培是做好甜玉米生产的技术基础

①栽培措施 选用抗病虫性强的优良品种,淘汰连续种植多年的劣势品种;正确选择适宜播种期,采用设施育苗、轮作、间作倒茬、合理密植技术,这是防治病虫害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如与水稻进行2~3 年合理轮作;实行玉米、大豆间作,或与花生、甘薯等间作套种,宽、窄行种植;合理密植,培育健株,增强田间通光率,降低发病程度或推迟发生期。

②土壤消毒 对于难以进行轮作的地块,秋季生产田定植前,要利用太阳能和紫外线实施土壤消毒,翻耕土壤,深耕20~25 cm,深埋病虫残体、枯枝、落叶,减少中耕除草和人为造成的伤口、预防病菌侵入;有条件的可以通过深耕后覆盖塑料膜来提高地温。土壤消毒是目前解决甜玉米连作地土壤障碍的最有效措施。

③清洁田园 甜玉米生长生产过程中要及时摘除病虫为害的叶片、果实或拔除病虫株,可有效减少病源、虫源;甜玉米收获后,清理玉米地里的病虫残体,带出田外集中烧毁、深埋,可减少病虫初次侵染源,防止病残体上的病菌再次传染为害,减轻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前茬获后及时翻耕晒畦。

④加强肥水管理 增施磷钾肥和腐熟的有机肥,避免偏施氮肥,提高甜玉米的抗病虫能力;科学管水,合理灌溉,低洼地注意田间排水,避免串灌、漫灌,减缓病害传播蔓延速度。

2.2 物理机械防治技术

①地膜覆盖技术 应用地膜覆盖减少杂草,降低人工成本,减少病害发生及肥料蒸发,提高肥效及土壤温度,有利植物生长。

②使用杀虫灯技术 利用害虫的趋光、趋波等特性,配以高压电网触杀,每2.0~3.3 hm2使用30 W佳多频振式杀虫灯1盏,设置的高度以距田埂地面1.5 m诱杀玉米螟、斜纹夜蛾、棉铃虫、地老虎成虫效果好,能降低田间卵量,压低虫口基数,减少农药使用量和使用次数。

③有色粘板防虫技术 利用蚜虫对一些色谱的趋性进行诱杀,从而减少玉米蚜虫的发生与为害。黄色粘板可诱杀有翅蚜等害虫,一般每667 m2放置25片(每片大小25 cm×40 cm)。连续使用3个月,1年更换3次,可使玉米蚜虫的虫口密度降低40%左右,也可放置银灰色地膜条趋避玉米蚜虫。

④人工捕捉技术 地老虎等地下害虫为害时,在清晨太阳未出来前扒开被害苗周围的表层虚土,人工捕捉地老虎。

2.3 天敌防治技术

①合理使用农药,避免使用广谱性杀虫剂,减少对天敌的伤害;避开天敌对农药的敏感时期,尽量减少用药量,创造适宜自然天敌繁殖的环境。

②尽可能保护和利用天敌资源如寄生蜂、小茧蜂、寄生蝇、致病微生物(如真菌、病毒、寄生线虫等)和蛙类、鸟类、螳螂、蜘蛛、草蛉、步甲、瓢虫、马蜂等,有效发挥多种自然天敌的作用。

③防治玉米螟优先采用生物防治技术。人工繁殖和释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在玉米螟产卵初期至产卵盛期释放赤眼蜂,每667 m2设置1~3个释放点,统一组织种植户在平均百株落卵量达1.0~1.5块时释放赤眼蜂,隔5~7天再放1次,每667 m2释放1.5万~2.0万头,分2~3次,将放蜂器具别在或挂在中部叶片背面的叶脉上。

2.4 科学安全合理使用农药技术

①根据不同生育期进行重点防控 甜玉米最适生长温度为15~32℃,厦门市平原地区可春秋两季种植,春季在1月下旬至4月中旬播种,秋季在8月中旬至10月下旬播种;夏季5~7月在较高海拔(500 m以上)的山区向阳地也可种植。根据甜玉米物候、气象因素、越冬病虫基数和历史资料等分析,加强病虫监测、掌握甜玉米各生育期病虫害的发生动态,根据不同生育期进行重点防控,提高防治效果,减少滥用农药现象。

播种期做好药剂拌种工作,选用既防地下害虫又能防治土传病害(茎腐病等)的种衣剂,预防病虫发生;播种出苗期间注意防止地老虎、蝼蛄等地下害虫咬食根叶;湿生病、旱生虫,持续高温干旱,苗期至大喇叭口期和抽丝期后易引起玉米螟、玉米蚜虫等害虫偏重发生,要注意及时防治;雨水充足时,抽丝期后要注意防治玉米叶斑类病害及纹枯病、灰斑病、病毒病等病害;玉米生长后期病虫害易发生且防治难度较大,要在生长中后期抓紧喷洒1遍杀虫剂、杀菌剂,减少穗部病虫发生基数、减轻病害。防治关键期:第1次喷雾在玉米4 叶期,第2次喷雾在玉米7 叶期。

②把握科学安全合理使用农药的指导原则 a.要确保农药的正确使用,为施药者安全、环境安全、作物安全、食品安全提供坚实保障;要优先选用生物、物理防治等技术,直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

b.在使用药剂防治时,应严格执行GB 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和GB 8321《农药合理使用准则》,绝对禁止在甜玉米上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的农药,优先使用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印发的《种植业生产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主要目录(2014)》中推荐的对口农药品种。

c.推行精准科学施药,重点是对症适时适量施药:在准确诊断病虫害并明确其抗药性水平的基础上,配方选药,对症用药,避免乱用药;根据病虫监测预报进行防治,适期用药;按照农药使用说明要求的剂量和次数施药,避免盲目加大施用剂量、增加使用次数;按规定严格执行安全用药和采收间隔期,甜玉米鲜棒农药残留量与最后1次施药距采收时间的长短关系密切,采摘前20天禁止喷施化学农药。

d.科学、适量和交替使用农药,优先选择单剂产品进行防治,不同生长季节交替轮换选用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品种,以增强药效,延缓病虫的抗药性产生。

③推广新型高效植保机械提高防治效果 常规药械存在跑冒滴漏的现象,农药流失和浪费很大,防治效果较差,加之甜玉米植株高、密植等客观条件限制,因此,必须因地制宜推广应用新型高效施药机械如弥雾机等现代植保机械,采用低容量喷雾、静电喷雾等先进施药技术,提高喷雾对靶性,降低飘移损失。

④主要病害的药剂防治技术 a.玉米叶斑病类(玉米大、小斑病)。一般于病情扩展前防治,即在玉米抽雄前后,当田间病株率达70%以上,病叶率20%时,可叶面喷施30%苯醚甲·丙环乳油2 000倍液、80%代森锰锌 500 倍液、40%克瘟散(敌瘟磷)乳油 800 倍液、43%好力克(戊唑醇)乳油(667 m2用量15 mL对水50 kg),或用甲基硫菌灵、吡唑醚菌酯等药剂,每667 m2用药液 50~75 kg,视发病情况7~10天喷1次,共喷2~3次。

b.玉米纹枯病。一般在发病初期,即玉米6~7叶期发现中心病株后,可在茎基叶鞘上(施药时要注意将药液喷到雌穗及以下的茎秆上)用30%苯醚甲·丙环乳油 3 000倍液、20%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667 m2用量5 g,对水50 kg)或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喷雾防治,间隔7~10天1次。

c.玉米病毒病。注意防治消灭传毒媒介灰玉米蚜虫、飞虱等。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可选药剂对适量水对茎叶均匀喷雾:0.5%香菇多糖水剂200~300倍液;20%吗胍·乙酸铜可湿性粉剂,667 m2用药量120~150 g,安全间隔期5天,每季最多使用次数为3次;1.2%辛菌胺醋酸盐水剂,667 m2用药量200~300 mL,安全间隔期7天,每季最多使用3次。

d.玉米茎腐病。利用咯菌·精甲霜悬浮种衣剂包衣可降低发病率。

⑤主要害虫的药剂防治技术 a.玉米螟。是玉米的主要虫害及重点防治对象,应推广统防统治和群防群治技术,提高防治效果,减少滥用农药现象。

在玉米苗期至大喇叭口期(在玉米螟卵孵化率达到30%时)、雄花抽穗期、抽丝初期、抽丝后期及全部抽丝后5天各喷洒苏云金芽孢杆菌(Bt)制剂16 000 IU/mg可湿性粉剂600倍液1次,施药时加展着剂,于阴天或傍晚施药。

在玉米喇叭口末期组织种植户统一采用药剂灌心技术:用苏云金芽孢杆菌(Bt)、球孢白僵菌、辛硫磷等實施灌心,每667 m2选用苏云金芽孢杆菌(Bt)8 000 IU/mg 可湿性粉剂200~250 g对细沙

2 kg、球孢白僵菌(每1 g含孢子50亿~100亿个的菌粉)粉剂20 g对细沙2 kg、50%辛硫磷乳油10 mL对细沙5 kg投撒玉米心叶中防治;穗期防治用 50%敌敌畏乳油 800~1 000 倍液滴灌玉米雌穗花丝心。

b.玉米蚜虫。点片发生和盛发初期施药,喷施吡虫啉或吡蚜酮。

心叶期兼治。在玉米心叶期,结合防治玉米螟,每667 m2用3%辛硫磷颗粒剂1.5~2.0 kg撒于心叶,既可防治玉米螟,也可兼治玉米蚜虫。或667 m2用10%氯氰菊酯乳油30 mL对水25 kg进行喷雾防治,既防治玉米蚜虫,也可防治玉米螟。

抽雄期喷雾防治。这是防治玉米蚜虫的关键时期,在玉米抽雄初期,使用1.5%苦参碱可溶性液剂 600~690 g/hm2、20%啶虫脒可溶性液剂3 000倍液喷雾防治,或667 m2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20 g对水50 kg喷雾,还可把拌匀的毒沙土均匀地撒在植株心叶上,可兼防兼治玉米螟为害。

c.斜纹夜蛾。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农事操作时摘除卵块和幼虫团,随时杀灭。

药剂防治时应尽量在二龄幼虫分散前喷药;每667 m2可选用200亿PIB/g的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水分散粒剂4 g、2.2%甲维盐微乳剂7 g、2.2%甲维·氟啶脲乳油80 mL、24%虫螨腈悬浮剂30~

50 mL或7.5%氟啶·斜夜核悬浮剂40~70 mL喷雾防治。

d.地下害虫(地老虎、蝼蛄、蛴螬等)。药剂包衣:利用70%噻虫嗪种衣剂、7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拌种,或用辛硫磷或含有上述成分的种衣剂包衣,可以有效控制地下害虫;苗期灌根:药剂选用50%辛硫磷乳油1 000倍液、90%敌百虫乳油800倍液或1%除虫菊素·苦参碱微囊悬浮剂 1 500倍液灌根,每株灌0.15~0.20 kg药液,杀死土中的幼虫;毒饵诱杀:每667 m2用90%敌百虫晶体30倍0.15 kg拌炒香的麦麸5 kg制成毒饵,在已出苗的地块,每667 m2顺垄撒施毒饵1.5~2.5 kg,或用辛硫磷胶囊剂150~200 g拌谷子等饵料5 kg,撒于畦沟中诱杀地下害虫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 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农业局.加强监测 及时防治斜纹夜蛾[EB/OL].(2013-08-09).http://www.farmers.org.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307747.

[2] 李宗宝,陈加福,蔡金镭,等.厦门市蔬菜农药残留超标的原因及对策初探[J].长江蔬菜,2016(10):84-86.

[3]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农业部关于印发《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和《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的通知[Z].农农发[2015]2号.

[4] 厦门市植保植检站.我市六举措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EB/OL].(2015-08-14).http://znxyw.org/bencandy.php?fid=12&id=116837.

[5] 厦门市植保植检站.福建厦门同安区植保植检站举办农药喷雾新技术推广应用培训[EB/OL].(2016-06-07).http://www.agrichem.cn/news/2014/6/7/20146713503758048.shtml.

[6]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关于印发《种植业生产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主要品种目录(2014)》的通知[Z].农农(农药)[2014]99号.

[7] 农业部农药检定所.科学使用生物农药[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3.

[8] 彭建立.同安农业有害生物发生动态及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154-157.

[9] DB4107T 228-2013,无公害食品玉米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规程[S].

[10] 何东方,陈雅玲.福建同安:水果玉米丰收了[EB/OL].(2013-12-09)http://gb.cri.cn/40151/2013/12/09/7091s4350856.htm.

[11] 黄永修.2012年厦门市甜玉米新品种区试总结[J].亚热带农业研究,2013(2):73-77.

[12] 陈水用,蔡海吟.厦门地区甜玉米高产优质栽培技术[J].长江蔬菜,2012(23):31-32.

[13] 全国农技推广中心.2012年玉米重大病虫害防控方案[EB/OL].http://www.moa.gov.cn/fwllm/nszd/2012nszd/201203/t20120315_2509867.htm.

[14] 王晓鸣,石洁,晋齐鸣,等.玉米病虫害田间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15] 蔡火车.水果型甜玉米无公害栽培技术[J].福建热作科技,2011(1):42-44.

[16] 内蒙古植保植检站.全国玉米螟全程绿色防控技术现场展示和经验交流会圆满结束[EB/OL].(2012-07-05).http://www.nmagri.gov.cn/zxq/bmdt/234513.shtml.

[17] 农博网.全国玉米螟绿色防控现场观摩暨经验交流会举行[EB/OL].(2010-07-13)http://seed.aweb.com.cn/2010/0713/111445530.shtml.

[18] 全国农技推广中心病虫害防治处.推广模式创新 全面推进玉米螟全程绿色防控[J].中国农技推广,2010(7):16.

[19] 農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玉米螟绿色防控指导意见》的通知[Z].农办农[2010]29号.

[20] 李宗宝.厦门市蔬菜地下害虫发生为害调查及其治理对策[J].福建农业科技,2008(5):54-56.

猜你喜欢
甜玉米玉米螟厦门市
我校入选2021年度厦门市“金砖示范单位”
甜玉米丰产 种植有技巧
二代玉米螟防治方法
二代玉米螟发生趋势预报
组织祭扫活动 缅怀革命先烈
甜玉米常见病害的抗性鉴定及防治
临河地区玉米螟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措施
老区情难忘——记厦门市老促会原会长张振福
浅谈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意义及发展前景
近20年厦门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