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师范生“研、职”能力培养体系的新探索
——以石家庄学院为例

2017-04-13 03:25葛婧茹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卓越师范生体系

葛婧茹

(石家庄学院 教育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5)

卓越师范生“研、职”能力培养体系的新探索
——以石家庄学院为例

葛婧茹

(石家庄学院 教育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5)

师范生“研、职”能力的培养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要求,是提升师范生就业竞争力的现实需要,是卓越师范生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新形势下,实践取向的发展导向和能力本位思想对师范生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依托院系资源,结合专业发展的需要,不断积极探索、优化,从创新培养模式、搭建培养载体、丰富培养方法、形成长效培养机制和拓展培养训练时空五个方面入手,构建卓越师范生“研、职”能力立体式培养体系,创设良好的运行平台和健全的保障机制,是提升师范生能力的有效途径。

师范生;研究能力;职业能力;培养体系

随着高等教育领域革命性改革的进行,应用型本科院校对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应对“实践性与应用性”为核心的时代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迫在眉睫。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新的教育政策,明确提出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在2012年《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第五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指出,要“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可见,卓越师范生的培养符合国家发展目标,是时代的迫切需求。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就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若干问题要求加快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建设现代教育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和就业能力。在此背景下,为进一步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构建卓越师范生“研、职”能力立体式培养体系势在必行。

一、卓越师范生“研、职”能力立体式培养体系的内涵

师范生研究能力是指师范生在探究教育问题的本质和规律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本领,[1]包含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师范生的“职业能力”则是指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须具备的且能够在职业活动中得以体现的综合能力,一般包括从业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卓越师范生“研、职”能力立体式培养体系遵循“双导向育人”教育理念,以“发展和提升师范生的研究能力和职业能力”为主题,运用“辅导员搭建平台+专业教师参与活动+学院、社会多元介入+学生小组团队组建+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与练习”的模式,积极开拓“线上+线下”“学生自主+教师指导”“个人练习+团体合作”相结合的多维度、立体式培养体系,通过多元的活动形式和丰富的活动内容,切实为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和职业能力提供有力支持,为学生读研、就业及创业提供坚实的基础,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有效的促进与推动作用。

二、卓越师范生“研、职”能力立体式培养体系构建的缘由

(一)卓越师范生“研、职”能力立体式培养体系构建是教师教育改革的基本要求

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专业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合格的中小学教师,随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合格教师的内涵也随之不断丰富与发展,尤其受“科教兴国”战略的影响,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为了满足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为了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为了应对教育教学中的新情境、新矛盾和新问题,教师除了需要具备适应中小学发展的教育理念、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具备用科学严谨的态度与方法来研究教育问题,总结教育经验,探索教育规律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以教学设计能力、教育技术能力、课堂教学能力、反思发展能力、组织管理与监控能力等为核心的职业能力。培养师范生“研、职”能力是“师范生”向“卓越师范生”发展,最终成为“合格中小学教师”和“优秀中小学教师”的必然通路。因此,培养师范生“研、职”能力是教师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前提条件。

(二)卓越师范生“研、职”能力立体式培养体系构建是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必然手段

师范生的毕业去向主要分为就业和升学。基础教育改革不断发展,而高校教师教育改革相对滞后,同基础教育改革出现了脱节现象,使得学生对当前中小学实际教学情况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同时,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也反映当前部分师范生教育观念落后,理论知识体系薄弱,科学研究视角狭窄,缺乏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这就要求师范生应具备学习、思维和探究等能力,不断丰富个人的认识,优化知识结构,积极探究和解决新问题,适应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而另一方面,受当前就业压力的影响,师范生主观上都非常重视就业能力的提升,但很多人却简单地将提升职业能力等同于考级、考证或者考研,始终忙碌于各种资格证书的培训和考试,忽略了日常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出现职业能力弱化的现象。卓越师范生“研、职”能力立体式培养通过丰富的平台和多元的活动,大力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职业能力,推动教师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符合社会的要求,提升师范生就业竞争力,促进师范生的专业生存和发展。

(三)卓越师范生“研、职”能力立体式培养体系的构建是解决当前教师教育培养问题的有效推动力

当前师范生研究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中存在诸多不足,突出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当前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过程固化,重视理论课程和实践实习活动课程,希望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研究方法、顶岗实习全面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和职业能力,却忽略了学生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于带有课程的活动存在兴趣不足、参与性和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二是,教师和学生仅单纯维持于知识层面上的授受关系,教师对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就业能力引导不到位,缺乏让学生参与课题研究的意识等;三是,活动形式较为单一,多集中采用线下指导模式,易受到时空、环境等外在因素的限制。基于此,卓越师范生“研、职”能力立体式培养体系通过学生“个人练习+团体合作”的模式,提升学生的能动性,增加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依托“学生自主+教师指导”的模式,提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增强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帮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研究课题中去,同时,能够加强对于学生专业能力、职业素养等多方面的及时指导;借助“线上+线下”的模式打破传统培养方式的困境,积极丰富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建立展示的平台,提供练习的机会,有效推动学生的发展和教师教育质量的提高。

三、卓越师范生“研、职”能力立体式培养体系的架构与实践

(一)以“生成性教育”为导向,创新培养模式

能力来源于实践,能力的发展是一个缓慢、复杂而又动态变化的过程,是思考、设计、实践探究与反思相协调、相统一的过程。《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和《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都指出教师教育改革应积极引领未来教师参与和研究基础教育改革,主动构建个人知识体系,不断发展实践能力。因此,师范生“研、职”能力的培养强调以生成教育引导为导向,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个人练习”和“团队合作”等模式的实施,充分激发师范生主体参与、自我体验和自我内化建构的意识,不断引导师范生在多层面、多样化、开放性的环境中,主动地认识、探究、实践和反思,强化师生间的互动。

(二)以“生本理念”为原则,搭建互动式学习实践共同体

能力的培养和形成关键在于内化和自主构建,因此,要使师范生能力培养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就必须坚持“生本理念”的原则。卓越师范生“研、职”能力立体式培养体系的建构,通过举行“专业座谈”师生交流活动,了解学生对于专业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认识与意见;定期举办“专家指导”特约研讨活动,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的意识,激发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参加各类比赛活动的兴趣。以关注学生的需求、兴趣为基础,筹建各种兴趣小组、科研团队、社会实践小分队、创业项目规划小组,依托学院的“卓越师范生研究团队”“石家庄市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心”“石家庄市特教资源中心”“师范生技能训练中心”等平台,结合教师研究方向、课题和各类比赛活动,着力打造以“平台项目支持—课题项目研究—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参与调研”为核心的互动式教学研究共同体和以“竞赛为导向—项目或任务驱动为主题—专业教师参与、指导—学生小组活动”为核心的互动式实践活动共同体。积极为学生搭建参与教师课题研究、研究团队学习活动、实践调研活动的桥梁,帮助学生掌握前沿科研热点和问题、丰富研究方法、体验实践调研过程和论文撰写与发表,增强学生教学技能,提升学生参加竞赛和求职的综合实力。

(三)以“整合化教育思想”为核心,丰富培养方法

任何一个问题的解决都需要调动人的多项能力,且各项能力间又存在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作用。因此,师范生能力综合化培养是改革的必然趋势。合理化的整合,就需要调整培养体系中的内部结构,统筹兼顾,形成全程式、互动型的整合体,将师范生的研究能力和职业能力得以系统性建构、集成性培养和全面性发展。基于整合化教育思想,首先,注重利用“专业座谈”师生交流活动、“专家指导”特约研讨活动和“特制书单”自主学习活动等基础性、引导性、启发性活动,夯实学生基础知识技能和素养;其次,通过开展“学习沙龙”“社会调研”实践专题活动和“系列主题”探究实践活动,围绕研究类和就业、创业类主题,进行各种教育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训;然后,发挥学生团体的作用,设立研究能力、职业能力、创新能力专题学习小组,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和竞赛;最后,调动各种院校和社会资源,拓宽卓越师范生“研、职”能力培养的途径。如,依托暑期社会实践进行“听评课”“班级环境创建”和“教案写作”等活动,有针对性地分析学生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升学生的教学技能,引导学生将所见、所闻和所思形成成果。丰富师范生“研、职”能力的培养方法,为研究能力和职业能力的综合提升提供有效的保障,使学生对未来的职业发展充满自信。

(四)以“任务、项目驱动式”为手段,形成长效培养机制

团队建设是开展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项目制创新团队和任务驱动式团队的组建与运行,不但促进了教学组织形式从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而且将学生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式转变为自主式、探究式和合作式。卓越师范生“研、职”能力立体式培养体系通过学生自由组合的方式,以8-10人为单位,创建“学生工作室”,采用任务驱动模式和项目驱动模式,将学生自主任务创设、教师任务布置与指导以及社会和相关单位任务承接相结合,围绕“班级公众号”“研职小屋”“多媒体PPT制作”和“校园百事通”等多个主题,进行小组合作研究和实践活动。以学生亲自尝试、体验为基础,形成“讲中学”和“做中学”相结合的特色学习形式,注重教师与学生间的平等交流、沟通,帮助学生将个人的疑问以及所面对的困难及时、完善地解决。按照优势互补原则,鼓励学生形成研究合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自我管理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竞赛又是培养和检验学生能力的有效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竞赛,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沟通和表达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卓越师范生“研、职”能力立体式培养体系,形成了“学生工作室”任务驱动式和“以赛促学、以赛促练、学练结合”[2]相结合的长效培养机制。

(五)以“丰富培养模式”为契机,拓展能力培养训练时空

能力培养和训练需构建有效的模式,传统师范生能力培养模式主要是教师组织、指导学生通过参与专业课程学习、第二课堂学习、素质拓展训练和教育实践实习锻炼等方式获得能力提升的过程。而卓越师范生“研、职”能力立体式培养体系构建过程中,在沿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整合,有效地将课堂集中训练和小组学习练习相结合、课后活动拓展和学生自学自练相结合。同时,立足于传播学术前沿动态与观点,拓展学生对于职业的认识,激发学生对提升科研能力、职业能力与创业能力的热情,积极关注新兴媒体的开发与应用,着力打造“格格每周播报”微信公众号和筹划搭建“研职小屋网站”师生互动平台。通过创建班级微信公众号“格格每周播报”和“研职小屋网站”师生互动平台,充分利用新媒体提高教育的效率,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教育学生,打破原有传统培养模式的时空壁垒,采用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模式,有效地将实时性、个性化运用到体系构建过程中,丰富了培养模式,拓展了能力培养训练时空,为师范生“研、职”能力立体式培养奠定了基础。

四、卓越师范生“研、职”能力立体式培养体系实践的效应

伴随着“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发展的必然趋势,卓越师范生培养体系的构建已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和良机,经过三年的尝试与实践,学生的科研能力和职业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本项目获得了一定的宝贵经验和实践成功。学生积极参与到卓越师范生团队和教师研究课题中,完成石家庄市教育局委托的“石家庄市小学生免费托管调查项目”等调研项目;在各级各类竞赛中取得了多项优异的成绩;同时,三个申报的创业项目成功获批进驻学校创业孵化园区。综观卓越师范生“研、职”立体式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施,主要效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树立多元主体参与和发挥学生能动性的教育理念。卓越师范生“研、职”能力立体式培养体系秉持“辅导员搭建平台”“专家教师指导”“学校与社会机构间引导与支持”和“学生选择与参与”,彰显了多主体、多视角、多维度的核心理念。积极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学习、自主实践”,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优势,既赢得了学生的欢迎,又增强了学生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第二,使用丰富的活动形式和生动的活动载体的教育媒介。卓越师范生“研、职”能力立体式培养体系有效地将主题活动、社会实践、自主学习、团队学习和网上学习等有机的结合,开拓“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立体式培养体系。其中,“班级公众号”和“研职小屋”等载体通过运用新媒体生动、新颖的形式和贴近学生话语体系的内容,让学生能够主动地接受教育和引导,发挥创新载体的优势,使“生成式”学生工作模式获得极大成功,在实践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第三,构建学生工作项目化和品牌化的运作模式。当前形势要求高校学生工作者实现学生管理和服务工作的科学化、项目化,通过“科研训练营”“创新创业集中营”“格格每周播报”“校园百事通”和“研职小屋”等项目实现了学生工作项目化与品牌化的运作模式,增强了教育的整体性和制度化,在实施过程中受到了学生的认可。

[1]朱沛雨.师范生研究能力培养的困境及实现路径 [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7):27-30.

[2]林翠英.加强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培养师范生的职业能力——柳州师专教师教育专业的改革与创新[J].柳州师专学报,2010,(12):98-101.

A New Probe into the Training System of Research and Professional Capacities for Excellent Normal Students:A Case Study of Shijiazhuang University

GE Jing-ru

(School of Education,Shijiazhuang University,Shijiazhuang,Heibei 050035,China)

As an essential part of the cultivation for the outstanding normal students,training the research and the professional capacities for normal students is not only the basic requirement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but also is the need of improving the 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 of normal students. Under the current situation,the practice-oriented competence development and the ability standard thought claim a higher demand for normal students'training than before.Thus,it is necessary to actively implement innovation and optimization based on the resources of the departments and the need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Efforts need to be made to construct an innovation training mode,set up a training carrier,enrich training methods,form a long-term training mechanism and expand training space-time,thereby constructing the excellent normal students'stereoscopic culture system of the research and the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normal student;research ability;professional capacity,training system

G652

A

1673-1972(2017)05-0146-04

2017-06-18

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新时期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德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整合体系构建研究”(SQ172029);河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课题“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育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RS-2017-1156);河北省高校党建研究课题“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体系构建研究——以核心素养培养为视角”(GXDJ2017B117);石家庄学院党建课题“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以核心素养培养为视角”(SGXDJ20170001)

葛婧茹(1988-),女,河北石家庄人,讲师,主要从事教学与课程论、教师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研究。

(责任编辑 苏 肖)

猜你喜欢
卓越师范生体系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大作为 走向卓越
创新,只为追求更加卓越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卓越之梦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