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外地先进经验 发展宿州乡村旅游

2017-04-13 09:21刘小阳唐新华
宿州学院学报 2017年12期
关键词:宿州市宿州旅游

张 生 ,刘小阳 ,唐新华 ,吴 琼

1.宿州学院环境与测绘工程学院,宿州,234000;2.宿州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宿州,234000;3.中共宿州市委党校市情研究中心,宿州,234000;4.宿州市政协民族宗教委员会,宿州,234000

借鉴外地先进经验 发展宿州乡村旅游

张 生1,刘小阳2,3,唐新华4,吴 琼4

1.宿州学院环境与测绘工程学院,宿州,234000;2.宿州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宿州,234000;3.中共宿州市委党校市情研究中心,宿州,234000;4.宿州市政协民族宗教委员会,宿州,234000

为推进宿州乡村旅游的发展,先后对本市埇桥区、砀山县、萧县,本省的巢湖市、长丰县以及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和浙江省丽水市等乡村旅游发展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发现宿州市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存在旅游管理体制不完善,旅游项目不合理,资金投入不足,乡土文化展现不够等问题。同时也获得了外地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如巢湖市加强规划和开发,大力培育特色旅游品牌;长丰县农旅结合,不断开发乡村旅游新业态;南京市溧水区与美丽乡村建设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浙江省丽水市创新发展模式,拓展乡村旅游新领域,大力发展“互联网+绿水青山”模式,积极打造“丽水乡村生活”模式。由于宿州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市,拥有丰富多样的乡村旅游资源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良好基础,所以根据本市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借鉴外地的经验,提出了发展乡村旅游的一系列建议,以期为推动宿州市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参考。

乡村旅游;经验做法;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1 问题提出

乡村旅游(Rural tourism)是指以农村自然风光、人文遗迹、民俗风情、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及农村环境为旅游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满足旅游者休闲、度假、体验、观光、娱乐等需求的旅游活动,它的兴起和发展有利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1-2]。国外乡村旅游最早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许多国家的城市居民为了逃避工业城市的污染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利用闲暇时间回到乡村度假休闲,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兴起与发展[3]。我国乡村旅游起源早、发展晚,最早的表现形式是农村居民传统的走亲戚和文人墨客的乡村探幽[4]。我国现代意义上的乡村旅游开始于20 世纪80 年代,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和农村改革的开始而出现,乡村旅游以其短途、短时、低价等特征,成为都市居民享受周末和节假日休闲的重要选择[5]。近年来,宿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旅游发展,也取得一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由于宿州市乡村旅游起步较晚,尚处于发展初期,旅游市场还不成熟,为推进宿州市乡村旅游的发展,笔者先后前往本省巢湖市、长丰县,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浙江省丽水市以及本市埇桥区、砀山县、萧县开展调研,深入了解宿州市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情况,实地考察省内外市县发展乡村旅游的先进经验。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宿州市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为宿州市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参考。

2 宿州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1 宿州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宿州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市,拥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禀赋,位于安徽省东北部,黄淮平原南部,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是淮海经济区和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城市之一,现辖四县一区,即砀山、萧县、灵璧、泗县和埇桥区。近年来,宿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并大力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从宏观层面科学规划乡村旅游发展方向,编制了《宿州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2016-2020)》,出台了《关于乡村旅游扶贫工程的实施意见》;同时,注重加强资源整合,积极组建旅游投资公司,搭建乡村旅游O2O电商综合服务平台,助推宿州市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全市现有1个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8个省级优秀旅游乡镇,19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5个省五星级农家乐,8个省四星级农家乐,5个省级特色旅游景观名镇(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和2个省级研学旅游基地。砀山县被列入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灵璧县虞姬乡被列入省级旅游小镇创建名单,灵璧县渔沟镇被列入省级特色小镇建设名单。宿州市乡村旅游总体发展态势良好,有力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了农民就业增收。

2.2 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宿州市乡村旅游起步较晚,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旅游项目规划不尽合理。总体来看,宿州市乡村旅游项目在空间上呈现小、散、乱分布,没有形成规模效应,旅游资源利用低效,竞争力和吸引力不强,区域辐射作用很难发挥。

二是资金投入不足。宿州市对乡村旅游的财政投入逐年增加,但用于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仍是杯水车薪。同时,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很难吸引好的客商投资乡村旅游项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乡村旅游的规模化开发。

三是乡土文化特色展现不够。乡村旅游开发存在一哄而上和简单复制导致的高度同质化、乡村性缺失等问题[6]。有的项目将乡村旅游简化成到乡村吃饭、住宿、购物,脱离乡村旅游本质,丧失乡韵乡味;有的盲目复制外地做法,忽视了对当地民俗文化、农耕文化、宗祠文化的深度挖掘和包装,缺少地方文化特色。

四是旅游品牌创建力度不够。乡村旅游产品不够丰富,趋同现象严重,商家大多缺乏精雕细刻、争创一流“工匠”的精神,缺乏系统性营销策略,宣传力度不够,旅游品牌缺乏市场认知度。

五是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由于缺乏专业人才,很多乡村旅游项目经营管理不到位。经营管理者能力有限、发展意识不强,从业者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六是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滞后。部分项目的道路、消防、环卫等基础性和功能性设施投入不足、承载力弱,公共交通旅游线路开发不够,餐饮、住宿档次低。

七是开发模式单一。乡村旅游与农业、林业、教育、体育等产业融合度比较低,旅游业态还是以传统的农家乐、农业观光园、农业采摘园、农家饭店等为主,无法满足旅游消费的多样化需求。

八是旅游管理体制不顺。乡村旅游涉及面广、产业关联度高,行业管理涉及农、林、水利、旅游、食品药品监管等多个政府职能部门,造成许多项目出现多头管理、各自为政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旅游产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同时,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行业标准或规范缺乏,进一步限制了行业发展。

3 外地值得借鉴的发展乡村旅游经验做法

3.1 加强规划和开发,大力培育特色旅游品牌(巢湖经验)

巢湖市是皖中著名的旅游胜地,2015年以来先后获得“全国著名的温泉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宜居生态示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示范城市”等称号。2016年,被批准为全国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该市发展乡村旅游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3.1.1 准确定位,科学规划

坚持把握三个定位,即在客源市场定位上坚持服务合肥市场,瞄准长三角市场;在资源开发上,充分依托湖、山、农、林等丰富自然资源,深入挖掘人文资源,打造多业态乡村旅游产品;在产品培育上,注重完善交通服务设施,丰富参与性的娱乐项目,提供特色旅游商品。围绕这三个定位,根据现有资源分布和特征,高标准编制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规划,科学谋划乡村旅游发展方向。

3.1.2 深度开发,培育品牌

一是培育观光型乡村旅游品牌。充分利用巢湖丰富的农林、山水资源,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矿山整治,投资2.3亿元完成半岛湿地、中垾湿地、烔炀月亮湾湿地、花塘河湿地、槐林湿地等一批环湖湿地公园建设;建成开放东庵森林公园、巢父生态园、庙岗浮槎山等一批山体公园。二是依托巢湖沿岸垂钓、烔炀草莓采摘、中垾生态蔬菜采摘、黄麓葡萄采摘等特色农业,培育体验型乡村旅游品牌。定期举办开湖节、烔炀草莓节、中垾蕃茄节、中庙湖鲜美食节、渔火音乐节等节庆活动,逐步形成特色节庆品牌。三是加强对中庙·姥山岛景区、银屏山风景区、紫微洞景区、半汤温泉、龟山湿地以及滨湖两岸丰富休闲旅游资源的开发,积极创建国家级景区,大力培育休闲型乡村旅游品牌。四是深入挖掘巢氏文化、将军文化、焦姥大爱文化、楚汉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及柘皋、烔炀等古镇古村资源,加强对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打造文化型乡村旅游品牌。五是培育综合型乡村旅游品牌。如半汤镇三瓜公社,由政府和企业合作开发,围绕“把农村建设的更像农村”理念,重点打造文化村、美食村和电商村三大村落,把民俗、文化、餐饮、休闲、旅游等多个要素进行串联,形成了集农特产品种养、生产加工、电商物流、餐饮住宿和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综合发展模式。

3.2 农旅结合,不断开发乡村旅游新业态(长丰经验)

长丰县农林资源丰富,素有“贡鹅之乡、草莓之都”的美誉。近年来,该县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不断培育乡村旅游新业态,有力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创业增收。

3.2.1 推动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相结合

充分利用草莓农产品资源,建成10多公里的草莓文化大道,沿线开发出长丰草莓“三新技术”展示园、草莓博物馆、草莓村、莓香小镇、草莓精品园等多个旅游项目,每年吸引大量游客来此观赏农景,体验农趣,既推动了旅游发展,又提升了农村经济。截至目前,全县共培养草莓种植户8万多户、从业人员17.5万人,受益农民达36万人。农民成了乡村旅游发展的主力军,也成了乡村旅游发展最大的受益者。

3.2.2 开发乡村旅游新业态

充分发挥农林特产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各类星级农家乐,推动农家乐改造升级。举办长丰草莓节、长丰美食旅游节、陶楼桃花节、下塘龙虾节等节庆活动,重点打造长丰草莓、吴山贡鹅、下塘烧饼、庄墓圆子、美味龙虾等特色美食旅游品牌。推动“互联网+乡村旅游”发展,将陶楼果品、吴山贡鹅、长丰草莓等特色农产品及副食品通过网络进行线上销售,拓宽农民致富渠道。

3.3 与美丽乡村建设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南京市溧水区经验)

溧水历史悠久,区位独特,交通便捷,是百里秦淮之源,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溧水顺应时代要求,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在全区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努力打造山秀水美的都市田园。

3.3.1 树立科学前卫的发展理念

坚持可持续发展思路,高起点高标准布局规划,做好全域旅游顶层设计。

3.3.2 做好整体规划和布局

践行引山入城、引水入城的生态理念,建设清水通道和生态休闲景观河道,在全区构筑生态走廊和城市绿廊。重点打造包括胭脂遗址、无想琴音、周园古迹等在内的“溧水十景”,每一景都独具特色,开发都独具匠心,给游客带来丰富难忘的旅游体验。

3.3.3 以“旅游+”为切入点,推动乡村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

将旅游与现代农业、特色林果产业等相结合,打造出集观光、休闲和体验为一体的精品旅游活动。通过举办高端文体活动,探索“旅游+体育”“旅游+节庆”“旅游+文创”等现代特色旅游模式。

3.3.4 发展特色民宿

溧水区民宿产业发展快速,截至2016年底有6家民宿纳入了“南京智慧民宿服务平台”首批上线运行试点。结合全域旅游建设,溧水区还将在旅游环线上的重点村引进更多高端民宿项目,助推全区乡村旅游业快速发展。

3.4 创新发展模式,拓展乡村旅游新领域(浙江省丽水市经验)

丽水生态资源丰富,自然风光秀美,是全国著名的生态旅游城市。近年来,丽水市通过不断创新发展理念,探索乡村旅游发展新模式,成功打开了乡村旅游新局面。

3.4.1 大力发展“互联网+绿水青山”模式

2016年以来,丽水市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在电商扶贫、农特旅游产品电商化、旅游电商化等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形成了农特产品电商化服务平台、地方特色网销平台、旅游地商品O2O展示平台、特色民宿、地标性农村电商旅游产品等五大农村电商特色业态,使丽水丰富的旅游资源在网上得以推广和展示。

3.4.2 积极打造“丽水乡村生活”模式

发展农家乐民宿经济,加强“中国长寿之乡”“中国气候养生之乡”等品牌的推广,结合丽水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建设具有高品质的乡村酒店、个性化的文化民宿、高端化的度假乡居、趣味化的休闲聚落、产业化的主题庄园等,突出“农的性质”“家的感觉”“乐的氛围”,打造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升级版。

4 推动宿州市乡村旅游发展的建议

发展乡村旅游对于促进农村发展、农业转型、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要紧紧把握乡村旅游发展机遇,深入探索发展路径,全力解决突出问题,推动宿州市乡村旅游产业蓬勃发展。

一是提高认识,摆正位置。2017年2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旅游+”首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证明乡村旅游已成为“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市、县(区)、乡镇、村各级要充分认识到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意义,积极探索乡村旅游与扶贫开发、美丽乡村建设等有机融合的新途径、新方式,推动宿州市乡村旅游向纵深发展。

二是科学规划,有序推进。宿州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2016-2020)》已经出台,对乡村旅游未来的空间布局、产品体系、产业体系、支撑体系、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了科学、详细的规划,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指导性。要以该发展规划为引领,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规划实施。各县、区也可以结合地方实际,编制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思路、途径和措施。

三是助力扶贫,兴旅富农。根据《宿州市关于乡村旅游扶贫工程的实施意见》,到 2020年,宿州市44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通过乡村旅游实现脱贫。建议充分挖掘贫困村自然风光、生态农业、民俗文化、传统村寨等资源特色,因地制宜发展农家乐、生态农庄、客栈民宿等乡村旅游产品。大力推行社区旅游、景区带村、能人带户、“合作社+农户”等扶贫模式,充分吸纳贫困村劳动人口围绕乡村旅游开展就业创业。

四是统筹资金,加大投入。按照“政府扶持、业主为主、社会参与”的原则,建立和完善乡村旅游投入机制。设立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优先扶持开发条件较好的乡村旅游项目,完善资金管理和使用配套制度,确保资金落实到位。加强对农业、扶贫、科技、交通等部门支持乡村建设资金的整合和利用,实现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继续实行“创建补助”政策,对被国家、省、市评定的旅游创建单位给予资金补助。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到乡村旅游开发建设中来,提高市场化运作水平。加大金融支持,协调金融机构对经营特色明显、带动能力强、运作规范的经营企业和农户优先给予信贷支持。

五是保障用地,健全制度。根据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旅游局《关于支持旅游业发展用地政策的意见》和农业部《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市场运行规范(试行)》以及安徽省国土资源厅《关于支持和促进特色小镇建设的意见》等,结合宿州市实际,及时制定乡村旅游用地管理制度,在保护耕地的基础上探索灵活的用地方式,进一步明确乡村旅游的供地途径和政策界限,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机制,确保乡村旅游发展用地。

六是减免税收,加强扶持。针对乡村旅游经营企业或个体工商户等,税务部门要积极出台配套的税收优惠政策和服务措施,尤其是在推动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吸纳贫困农民就业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的乡村旅游企业或者小型微利企业,要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支持,助推乡村旅游业良性健康发展。

七是培养人才,改善经营。制定并落实乡村旅游人才培养政策,加强对乡村旅游项目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教育和引导,使他们充分认识到乡村自然风景、民俗文化等资源中蕴含的旅游价值,增强其保护和开发意识。同时,注重加强知识和技能培训,通过专家指导、外出考察等方式,组织他们学习最新的政策要点、管理方法、营销手段、接待礼仪等,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服务接待能力,提升职业化水平。制定关于引进乡村旅游人才的激励扶持政策,吸引管理、策划、营销等方面专业人才来宿州市农村创业就业,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八是挖掘特色,打造品牌。加强对乡村农业资源、生态资源以及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突出乡村生产生活特点,因地制宜地发展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形成“一村一品”“一家一特”的特色品牌。加强对农副土特产品、传统手工艺品等特色旅游商品的深度开发和包装,依托农村电子商务,积极搭建特色旅游商品互联网营销平台。要通过客栈民宿、手工艺作坊、民俗博物馆、特色商业门店等开发,吸引农民积极参与到乡村旅游经营中来,使农民成为发展乡村旅游的主体和最大受益者。

九是突出重点,深度开发。积极推动砀山县黄河故道生态旅游带和万亩精品酥梨生态观光园建设,重点打造“果海绿洲,世界梨都”特色品牌;推动泗县隋唐大运河遗址开发,形成“一带两环”旅游格局,进一步彰显运河文化底蕴;推动灵璧县现代农业博览园、奇石文化园、虞姬文化园、钟馗酒文化博物馆建设,打造“三元文化”特色旅游度假区;推动符离生态旅游大道建设,加强对新汴河景观带、白居易文化园、西山花海、五柳风景区、皇藏峪旅游景区、蔡洼红色旅游景区等沿线景点资源的整合和深度开发,形成一站式精品旅游景区带。

十是完善设施,优化环境。加强乡村旅游点的道路、电力、饮水、厕所、停车场、垃圾污水处理设施、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满足游客的基本需求,提高游客承载力。根据市场需求,适时开通公交旅游专线,建设乡村旅游绿色通道,畅通旅游交通通道。加强信息服务,充分利用各种网站,向游客提供线上咨询、预订服务,提高旅游的便利性。推进旅游集散中心、咨询服务中心、交通引导标识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公共服务环境。

十一是加强宣传,提升影响。拍摄宿州乡村旅游风光宣传片,在中央电视台以及省、市级卫视上进行投放,提高知名度。在网络、报纸、微博、微信公众号和手机APP上,加强对宿州市特色乡村旅游产品的宣传,塑造宿州乡村旅游品牌形象。与大型旅行商和旅游电子商务加强合作,开展专业的市场销售和网络营销。组织农业、旅游部门和企业参加国内、国际旅游交易会、博览会,重点推介宿州市乡村旅游精品旅游线路,积极挖掘客源市场。办好砀山“梨花旅游节”、萧县“伏羊文化节”、埇桥“马戏艺术节”、灵璧“奇石文化节”、泗县“泗州戏文化节”等特色节庆活动,发挥带动效应,进一步增添宿州市乡村旅游的吸引力。

十二是多产融合,创新模式。加强对全市乡村旅游资源的整合,发挥“旅游+”的带动功能,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形成特色化、多样化的乡村旅游发展新格局。首先是发展“旅游+农业”。大力开发富有特色的农业和农产品资源,通过引进农业观光休闲、农业科技科普、农事互动体验等发展模式,打造出休闲度假庄园、农业科技博览园、星级农家乐等特色旅游产品。其次是发展“旅游+文化”。深度挖掘乡村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源,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开发,建设乡村文化长廊、乡村文创园等文化旅游项目。再次是发展“旅游+体育”。依托宿州市自然山水环境,如黄河故道、龙脊山、石龙湖湿地等,发展马术、登山、露营、滑翔伞、撑船、骑行等康体运动,建设综合型乡村运动基地,逐步形成乡村体育旅游产业体系。

十三是发展民宿,规范管理。将民宿经济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古村落保护开发相结合,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推进。依托自然景观、人文资源、民俗文化等,积极打造休闲度假型、文化体验型、农事体验型、健身养老型等特色各异的主题民宿,实现错位发展。探索现代科学的管理模式,大力推进精品民宿项目的落地。建立行业管理规则,健全以服务标准、服务安全、服务质量等主要内容的评价体系,有效促进民宿行业规范管理。

十四是完善机构,强化职能。当前,各地都在重视旅游业发展,全国已有大部分省份成立旅游发展委员会。为此,建议适时把市文广新局(旅游局)涉及旅游管理方面的职能和人员分离出来,重新成立宿州市旅游局,并进一步强化其综合管理和统筹协调职能。积极组建市旅游投资公司,为旅游产业发展搭建投融资平台,拓宽旅游投融资渠道。

十五是加强领导,健全机制。成立由市政府分管负责同志任组长,旅游、农业、发改、财政、卫生、税务、工商、国土资源、建设、水利、环保、扶贫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全市推进乡村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强化工作指导,密切部门合作,健全工作机制,不断汇聚发展合力。各县区参照成立相应组织,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十六是加强监管,维护秩序。制定宿州市乡村旅游行业标准,完善公共安全、卫生、环保等行业规范。旅游、工商、质检、食药、物价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建立联合执法检查机制,加强对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重要消费环节的监测和管理,大力倡导低碳旅游方式,不断规范市场秩序,引导乡村旅游步入规范化发展轨道。

[1]张传时.城郊乡村旅游开发与乡村旅游社区发展[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3):121-124

[2]王铄.新农村建设下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和管理方法:以湖北木兰池生态旅游区为例[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6,13(2):128-131

[3]何景明. 国外乡村旅游研究述评[J]. 旅游学刊,2003,18(1):76-80

[4]周静,卢东,杨宇.乡村旅游发展的起源及研究综述[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 23(8) : 764-765

[5]余丽琼,尹启华. 我国乡村旅游的冷思考[J].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17,27(4):78-81

[6]葛晓虹.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9):23-25

10.3969/j.issn.1673-2006.2017.12.001

F327;F592.7

A

1673-2006(2017)12-0001-05

2017-09-20

张生(1959-),安徽宿州人,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与环境保护。

周博)

猜你喜欢
宿州市宿州旅游
安徽宿州灵璧县:多措并举发展特色产业
宿州市昆仑种业有限公司
宿州学院
宿州绿地城基坑防洪安全设计
拼 搏
揽 月
旅游
“钻”研40年 宿州地下终于挖出钻石
宿州市2000国家坐标系转换方法的研究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