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视角下的“古泉州(刺桐)史迹”简介英译研究

2017-04-13 09:21
宿州学院学报 2017年12期
关键词:史迹刺桐泉州

魏 琳

泉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泉州,362000

生态翻译视角下的“古泉州(刺桐)史迹”简介英译研究

魏 琳

泉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泉州,362000

为了规范“古泉州(刺桐)史迹”简介的翻译,增强对外宣传效果,以生态翻译理论的“三维”(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为切入点,从语言层面、文化层面和交际层面三方面入手,探讨了“古泉州(刺桐)史迹”简介翻译的现状及生态翻译理论应用于“古泉州(刺桐)史迹” 简介翻译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以泉州市旅游局官方最新的出版物《泉州旅游指南(ATouristGuideToQuanzhou)》中“古泉州(刺桐)史迹”的英文简介为例,指出目前“古泉州(刺桐)史迹”简介的翻译中存在的不规范、不准确的现象,并分析其原因。最后指出,译者在进行“古泉州(刺桐)史迹”简介的翻译时要充分考虑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转换,尽可能地减少错译和误译,从而达到更好地对外宣传效果。

生态翻译理论;三维转换;古泉州(刺桐)史迹;翻译

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代表性城市,在这里遍布着许多历史悠久的史迹与遗址,它们都属于“古泉州(刺桐)史迹”的范畴。“古泉州(刺桐)史迹”是源于古代宋元时期并留存至今的系列文化遗产,具有海上贸易和东西方文明交融的鲜明特征, 见证了“刺桐”这座古代东方大港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017年1月,“古泉州(刺桐)史迹”正式代表中国申报2018年世界文化遗产。随着申遗进程的推进,“海丝”文化旅游逐渐成为了泉州旅游业的新热点,开元寺、清净寺、德济门、真武庙、六胜塔、石湖码头等16个“古泉州(刺桐)史迹”作为泉州海丝文化的重要历史见证,成为了世界了解泉州的重要窗口。因此,如何规范“古泉州(刺桐)史迹”简介的英译,以更好地宣传泉州的海丝文化,便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泉州市旅游局最新的官方出版物《泉州旅游指南(ATouristGuideToQuanzhou)》中“古泉州(刺桐)史迹”的英文简介为例,以生态翻译理论的“三维”(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为切入点,从语言层面、文化层面和交际层面三方面入手,分析目前“古泉州(刺桐)史迹”简介英译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并尝试在“三维转换”理论指导下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法。

1 生态翻译学

胡庚申教授的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是“译者适应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1]。所谓的“翻译生态环境”是指译者和译文生存状态的总体环境。对于翻译而言,译者以外的一切都可以看作是翻译的生态环境;同时,每个译者又都是他人翻译生态环境的组成部分。翻译生态主体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的任务和作用,都是翻译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2]。而翻译活动中所涉及的外部环境则会从不同方面对翻译活动产生制约,影响翻译原则以及翻译方法,继而影响译文的内容、风格及选词造句。因此,翻译生态环境既矛盾又统一,是一体化与多样化、普遍性与特殊性、整体性与个体性的并存体,它对翻译文本的产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

生态翻译学认为,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在翻译活动中有助于在两种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中找到平衡。译者选择译文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三维转换的过程,即在“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原则之下,相对地集中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可以避免从译语文化观点出发曲解原文,并在译文中实现原文的交际意图。

2 “古泉州(刺桐)”史迹简介英译的现状

“古泉州(刺桐)史迹”简介的英译属于泉州海丝文化对外宣传的范畴。申报2018年世界文化遗产的“古泉州(刺桐)史迹”由16个分散的史迹点组成,有塔、寺、桥、码头、民居建筑、墓葬、石刻、遗址等多种形式。随着“一带一路”经济合作的推进,泉州发展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充分利用文化遗存,大力发展泉州文化旅游产业有助于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建设。如今,“海丝起点”已成为了泉州的城市名片,而这些“古泉州(刺桐)史迹”作为泉州海丝文化的重要见证,更是世界了解泉州的重要窗口。

然而,“古泉州(刺桐)史迹”简介英译的重要性和目前“古泉州(刺桐)史迹”简介英译的现状形成了反差。目前的“古泉州(刺桐)史迹”的英文简介存在着较多表达不准确或不规范的现象。不准确、不规范的英文简介不仅不能起到对外宣传的作用,反而还有可能给外国游客造成误解。随着“古泉州(刺桐)史迹”申遗进程的推进,规范“古泉州(刺桐)史迹”简介的英译已是刻不容缓。

3 生态翻译学应用于“古泉州(刺桐)”史迹简介翻译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古泉州(刺桐)史迹”简介英译属于外宣翻译的范畴。外宣翻译是一种具有鲜明文化特性的交际现象,其目的是为了传递信息和促进对外交流,实现交际目的。由“古泉州(刺桐)史迹”简介英译的功能及特点可见,用生态翻译学来指导“古泉州(刺桐)史迹”的简介英译是可行而且是必要的。

首先,“古泉州(刺桐)史迹”简介英译和旅游翻译有相似之处,有其明显的翻译生态环境,大至可概括为以下几个要素:目的要素(文化传播与旅游营销等)、文本要素(词句与语篇等)、语言生态要素(原文与译语等)、环境要素(社会与文化等)[4]。因此,“古泉州(刺桐)史迹”简介英译要受它所处的翻译生态环境的影响,译者在翻译活动中要充分考虑中西方语言的差异以及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以译入语读者为中心,在译文通顺易懂的前提下,还要达到吸引国外游客这一功能,继而达到向国外游客宣传泉州历史悠久的文化的交际目的。

其次,生态翻译思想可以改善“古泉州(刺桐)史迹”简介翻译中两种错误的翻译方法:一味追求对原文的忠实而没有达到对外宣传的效果,盲目强调对外宣传的目的而任意地改写和再创作。因此,在“古泉州(刺桐)史迹”简介英译中引入生态翻译思想是很有必要的。一方面,译者要适应“古泉州(刺桐)史迹”简介英译的生态环境,译本要受环境的制约,不能盲目地进行再创作;另一方面,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中心,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对译文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修改,使其实现对外宣传的功能。

4 生态翻译学对泉州海丝史迹简介翻译的启示

生态翻译学所提出的“三维”(语言维、交际维、文化维)原则对“古泉州(刺桐)史迹”简介的英译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4.1 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所谓“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2]。语言维的转换重在信息传播。译文应做到拼写规范、语法准确、句式得当、语用适宜,才能实现语言维的转换,从而有效保障外国游客理解信息的准确。但是,由于职能部门对“古泉州(刺桐)史迹”简介英译的重视性的认识不清,对其翻译工作没引起足够的重视,造成官方出版物上存在不少明显的用词、语法错误。

例1石像雕于唐代,高5.63米,厚6.85米,宽8.01米,席地面积55平方米[5]。

译文The statue with length of 5.63 meters, thickness of 6.85 meters, width of 8.01 meters and space of 55 square meters.

原文是对“古泉州(刺桐)史迹”遗产点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道教石雕老君岩造像的介绍。老君岩造像是我国现存最大、年代最久(10-13世纪)的道教石雕,是泉州的旅游热门景点,原文中的三组数字用于体现老君岩造像的高大,译文把原文的“高”译为“length”,而“length”在英语中主要用于表长度,译文在这里出现了语义上的偏差,参考译文:“5.63 meters in height.”

例2东西塔显示了宋代泉州石构建筑和石雕艺术的高度成就,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石塔建筑[5]15。

译文The East and the West Pagodas show the great achievements of Quanzhou’s stone building and carving art in Song Dynasty, and they are the first of all stone tower architectures in the world.

东西塔坐落于“古泉州(刺桐)史迹”遗产代表性遗存之一的千年古刹开元寺内,是中国最高的一对石塔,也是全国四大名塔之一,更是古城泉州的城市地标。原文关于东西塔的介绍用“首屈一指”突出了东西塔在石塔建筑史上的重要地位,然而,译者在翻译时使用了中式英语思维,译文中的“first of all”在语言维上扭曲了原文“首屈一指”的含义,会造成外国游客的误解。参考译文:“the foremost stone tower.”

“古泉州(刺桐)史迹”简介英译的目的除了要向来自世界各国的游客展示泉州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外,还要提供这些史迹、遗址的相关信息。因此译者在两种语言转换的过程中,除了要做到词汇选择准确,还要善于把握和分析中英两种语言结构上的差异,进行句式的修改,使“古泉州(刺桐)史迹”简介英译在语言表达上符合英语的思维习惯,达到准确传递信息的功能。

例3泉州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全球首个“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品牌之都”和“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最具投资潜力城市”等荣誉称号。2013年当选我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5]5。

译文The UNESCO has named Quanzhou as The World’s Multicultural Exhibition Center. It is also awarded China’s Outstanding Travel City, National Hygiene City, International Garden City, and China’s Most Charming City, etc. In 2013 won China’s first“Asian Culture”.

英汉两种语言的表达从句式到词语的表达习惯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从语言结构层面上看,汉语重视语义结构,突出语义特征,句子不一定要有主语;而英语重视语法结构,讲究语法内在的逻辑关系,因此,英语的句子除特殊句式外,一般都要有主语。此处三句有关泉州的概况介绍,最后一句的译文直接套用了汉语的句式结构,省略了主语,这不符合英语句式的表达习惯。对“古泉州(刺桐)史迹”简介英译而言,翻译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向外国游客宣传古城泉州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因此译者在进行翻译活动时,要考虑英语的表达习惯和表达形式,进行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使译语语篇连贯得体。

此外,原文中提到的“东亚文化之都”,是中日韩三国共同发起的多边性文化活动评选出的城市。译文中的“Asian Culture” 没有体现“城市/都市”这一概念,没有达到宣传效果,参考译文:“Cultural Metropolis of East Asia.”

4.2 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所谓“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关注原语文化内涵在译语中的传递与阐释[3]。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具备文化重建意识,努力维持原语与译语文化之间的生态平衡。“古泉州(刺桐)史迹”简介里包含了大量人文历史内容,这些内容作为海丝文化的一部份,如何在翻译过程中实现“文化建构”尤其重要。但是,有时译者会受本国文化的影响,造成翻译不当。

例4九日山历代名人题刻甚多,至今尚存75方,具有十分丰富的人文内涵,是一座天然的书法展览馆[5]22。

译文On it, there are many inscriptions carved by celebrities of successive dynasties, the number of which existing amounts to 75 squares, so it has profou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and is a natural calligraphy exhibition hall.

九日山祈风石刻是“古泉州(刺桐)史迹”系列遗产的代表性遗存之一。九日山的祈风石刻是泉州地方官吏为番舶举行祈风典礼的记事石刻,体现了古代海外贸易管理制度的成熟,反映了顺应自然、独具特色的东方海洋文化,是古泉州刺桐港海外贸易繁盛的历史见证。原文中的“方”在古汉语中通常作为量词,用于说明九日山现存的石刻数量, “75方石刻”,也就是“75块石刻”的意思。此处译者没有充分理解原文的文化信息,把“75方”直译为“75 squares”,将数量表述变成了面积表述,传递了错误的信息,造成了外国游客的误解。参考译文:“75 cliff inscriptions.”

例5草庵摩尼教遗址始建于宋代绍兴年间,初为草筑而得名草庵[5]58。

译文It was built during Shaoxing Years of Song Dynasty and was named Thatched Hut because it was built with hay.

“古泉州(刺桐)史迹”之一的泉州草庵摩尼教寺是我国仅存完整的摩尼教珍贵史迹,是摩尼教在中国传播的珍贵物证,同时也是宋元时期泉州多元文化兼容并蓄的重要见证。原文的“宋代绍兴年间”指的是南宋高宗的年号,绍兴年号从1131—1162年,共32年。译文的“Shaoxing Years”对“绍兴年间”进行了简单的直译,没有有效传递原文的文化信息。此处应用增译的方法,让游客充分了解草庵悠久的历史。参考译文:“It was built during 1131-1162 (the Shaoxing reign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

4.3 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所谓“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2]。“古泉州(刺桐)史迹”的英文简介旨在向世界宣传这些历史遗存,并向外国游客提供这些历史文化遗产的相关信息。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把转换的侧重点放在交际层面上。原文中不起交际作用的信息应采用删除及缩减的形式,使译文更加简洁、达意,达到有效沟通和交流的目的。

例6老君造像历经千年风雨沧桑,依然栩栩如生、神采奕奕,一副智者圣人风采,与大自然浑为一体[5]15。

译文 The statue went through toughness and hardship for thousands of years, but it still remains intact.

对比原文和译文,发现译者在此处省略了栩栩如生、神采奕奕、浑为一体等四字成语,在英语简介中用“remains intact”,简洁明了地表现了老君造像的保存完好,符合西方的思维习惯,实现了交际维的适应性转换。

此外,“古泉州(刺桐)史迹”简介中一些文化色彩比较浓厚的汉语表达,在翻译时也应采用删减的手法,使其符合英语语言文化的表达习惯,从而实现交际的目的。

例7佛国名传久,桑莲独擅声,泉州开元寺以其悠久的历史、神奇的传说、独特的格局、巧妙的建筑、珍贵的文物、优美的艺术和卓越声誉,吸引着海内外的游客[5]24。

译文It is famous for its magical legends, unique structure, exquisite building, precious culture relics, graceful arts and notable reputation, attracting tourists all over the world.

原文的两句诗句“佛国名传久,桑莲独擅声”增强了汉语表述的意境美。但是,这两句诗如果译为英文,只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句子,不仅不能传递有效信息,可能还会造成外国游客的理解困扰。因此,这里的英语简介省略了原文开头的两句诗,开门见山地向外国游客展示了开元寺的悠久历史和景点特色,更加符合英语国家的思维表达习惯,可以达到有效的交际目的。

5 结 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泉州市旅游局最新的官方出版物 《泉州旅游指南A (TouristGuideToQuanzhou)》中 “古泉州(刺桐)史迹”英文简介的分析,笔者发现:“古泉州(刺桐)史迹”的简介英译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生态翻译理论中“三维转换”思想的运用可以改进“古泉州(刺桐)史迹”简介英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促进“古泉州(刺桐)史迹”简介英译的规范化,以更好地达到“古泉州(刺桐)史迹”对外宣传的效果。

[1]胡庚申.翻译选择适应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128

[2]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中国翻译,2011(2):5-9

[3]方梦之.论翻译生态环境[J].上海翻译,2011(1):1-5

[4]吾雅平.生态翻译学视域下旅游翻译失误与改译策略:基于浙西调研[J] .中州大学学报,2015(2):81-88

[5]张锡坤.东亚文化之都泉州旅游指南[R].泉州:泉州市旅游局,2014

[6]陈金莲.生态翻译学视阈下旅游翻译的三维转换 [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1):117-124

[7]郜万伟.文化构建的生态翻译途径[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32-36

10.3969/j.issn.1673-2006.2017.12.016

H059

A

1673-2006(2017)12-0063-04

2017-09-25

魏琳(1978-),女,福建泉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刘小阳`)

猜你喜欢
史迹刺桐泉州
泉州
论泉州北管的“杂揉性”
镇馆之宝
——泉州宋船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从陈璘史迹看其功绩与影响
刺桐胜景 知多少
泉州刺桐花咏兼呈赵使君(节选)
战国中山“图存”与“争雄”之史迹考述
杭高台籍校友名人史迹考——林木顺与李苍降
上海市测绘院编制的《上海抗战史迹导览图》正式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