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内政治生活的历程、特点及经验*

2017-04-13 22:06秦晋芳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7年11期
关键词:民主集中制党员政治

秦晋芳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 思政部,山西 太原 030031)

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对保证党的团结统一、维护党中央的权威、提高党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有重要意义。党中央不断致力于党内政治生活建设,探索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方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历程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走过了近百年的奋斗历程,党内政治生活也经历了从幼稚到成熟、从简单到复杂、从不完善到完善再到发展的过程。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党内政治生活的探索与成型阶段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到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是党内政治生活的初步探索和基本成型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继承和延续马克思主义的建党理论和党建思想,经过四次成功探索,逐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中国化。

第一次成功探索是建党初期。主要是在党的一大、二大和三大上,初步确立了党内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如党员的民主权利、党内平等、组织生活经常化、和平处理党内分歧等。

第二次成功探索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在《古田会议决议》中明确提出“党内的生活要政治化、科学化”和“党内批评要防止主观武断和把批评庸俗化”[1]92的观点。遵义会议确立了党内政治生活要实行集体领导的原则,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

第三次成功探索是抗战时期。这一时期形成了党内三大优良作风,即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在处理党内分歧和斗争方面,确立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和“批判从严、处理从宽”的原则。

第四次成功探索是解放战争时期。主要表现为党内政治生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党中央在总结党内政治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关于建立报告制度》《关于健全党委制》《党委会的方法》等一系列制度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不断完善。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是党内政治生活的发展与曲折阶段

从新中国成立到1957年,党内政治生活在执政条件下实现了新发展,主要表现为三个历史节点。第一,1954年2月,党的七届四中全会一致通过了《关于增强党的团结的决议》,提出了“党的团结就是党的生命”的新命题,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党中央妥善处理了“高饶”反党分裂活动。第二,1956年9月,党的八大强调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提出在党内政治生活中必须坚持“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第三,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从政治上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原则,即用民主的方法,用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这实际上也提出了处理党内矛盾的原则和方法。

从1957年下半年开始,党内政治生活开始出现曲折。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破坏了民主集中制,助长了个人专断作风。庐山会议把阶级斗争从党外引向了党内,破坏了党内民主,滋长了个人崇拜之风。七千人大会曾努力实现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化,但是终未成功。“文革”期间,“踢开党委闹革命”,党内政治生活异常。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是党内政治生活的恢复与提升阶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内政治生活逐渐恢复正常。1980年2月,《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的制定,科学分析和系统总结了党内政治生活的历史经验、基本原则以及错误倾向。在该准则的指导下,逐步建立了民主生活会制度,改革了党和国家领导体制,恢复了党员权利,健全了党委会制度。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内政治生活朝着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向迅速提升。1990年,中共中央提出了“党内生活制度化”的命题。从民主生活会、党内监督、党员权利保障、基层组织工作、纪律处分、党内问责等各个方面基本上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党内政治生活制度体系。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党内政治生活中存在诸如庸俗化、随意化、平淡化等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系统性、科学性的制度供给不足与执行不严是一个重要原因”[2]。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特别是经济体制的转轨,党员的理想信念和党性修养受到严峻的考验。因此,从实际执行的效果来看,一些党内制度规范流于形式,党内法规的权威性大打折扣,一些党员甚至党员领导干部对党内法律规范执行不严,要求不高,最终导致党员民主权利得不到充分的保障,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无法很好地贯彻执行,从而使党内政治生活的严肃性下降。因此,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在新形势下必须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真正让党内政治生活成为增强党的团结、提高党的活力、维护党的执政地位的有效手段。

另外,这一时期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了一系列的集中性学习教育,成为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有效手段。先后开展了“三讲”教育、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专题教育等覆盖全体党员的党内学习教育活动。通过全党范围内的集中性学习教育活动,对于坚定党员的理想信念、提高党性修养、增强宗旨意识,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实际效果来看,集中性学习教育有效解决了党内存在的各种问题,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形势下,提升了党内政治生活的水平和质量。

二、中国共产党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特征

通过对党内政治生活历史的回顾与考察,我们可以发现党内政治生活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党内政治生活具有鲜明的政治性

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集中体现在党内政治生活必须符合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这一根本属性。要紧紧围绕党的性质和宗旨的要求,严格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科学谋划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党内政治生活能否绷紧政治性这根弦,一定程度上对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健康有序的党内政治生活是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成功的坚强保障;不良的党内政治生活状态会导致党的事业走向挫折,甚至失败。

比如,党的五大在大革命遭到局部严重失败的情况下召开,全党迫切需要通过这次会议正确判断形势,采取果断措施挽救革命。但是由于当时党内政治生活不正常,未能完成其历史使命。主要原因如下。一是陈独秀等个别领导人为破坏党内民主。在会议上,陈独秀等个别党内领导人违背实事求是原则,讨论制定了错误的斗争策略。当毛泽东同志提出不同意见的时候,他又不顾党内民主原则,拒绝在大会上讨论农民斗争问题和土地革命问题,最后野蛮地剥夺了毛泽东同志的表决权,这就违背了党内民主集中制原则。二是党中央在外部力量干扰下没有发挥独立性。由于当时党内出现了不健康的政治生活现象,直接影响了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的关系。共产国际代表罗易成为了五大的实际主导者,陈独秀没有把党内的正确主张和立场表达出来。导致五大决议直接执行了共产国际的意见,丧失了党的独立性。三是党的五大没有集中全党的意志制定正确的路线和纲领。由于党内政治生活不正常,党内错误意见和主张占据了主导地位,一些持正确观点的同志受到排挤和压制。大会通过的一系列决议和文件都严重脱离当时中国革命斗争实际,对民族资产阶级的定位、革命领导权问题都做了错误的判断,最终导致革命遭受到重大挫折。因此,党内政治生活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要保证党的事业不断走向新的成功,就必须不断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

(二)党内政治生活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党内政治生活是伴随着党自身的发展壮大,从简单到复杂,从不完善到完善,不断健全和完善起来的,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特征。

第一,党对党内政治生活重要性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建党初期,党内政治生活基本上是按照马列主义的原则开展的;随着党自身不断走向成熟,毛泽东对党做了正确判断,明确表示党内政治生活要实现科学化、战斗化的问题,开始重视党内政治生活建设。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毛泽东又提出了实现党内政治生活制度化、规范化的问题。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对政治生活的认识又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提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性基础工作”[3]。

第二,党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党内政治生活建设朝着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不断建立健全党内法规体系,做到党内政治生活有法可依、有规可循;根据形势需要制定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完善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

(三)党内政治生活具有鲜明的原则性

党内政治生活的原则性,体现在党内政治生活必须紧紧围绕党的工作重心开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党所处的国内外环境不同,党的任务不同,党的工作重心也不同。党内政治生活的组织和开展也要服从和服务于党的工作重心的转变,具体表现为党内政治生活的主题、内容、形式、规模等要不断发生变化。党内政治生活以讨论和解决党在一定时期存在的问题为主要任务,政治生活的内容和形式都不是空对空,不是就理论谈理论。在革命战争时期,党内政治生活主要围绕如何巩固党的团结、如何发动群众、如何取得战争的胜利为主题展开,其形式也是多样的。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党内政治生活主要围绕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如何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如何集中全党力量实现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目标。这一时期的政治生活会的组织和形式比革命战争时期更加完善、更加规范。

三、中国共产党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历史经验

(一)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指导党内政治生活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证明,什么时候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指导党的各项工作,党内就会形成正确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并在党内占据主导地位,从而及时纠正一些带有苗头性的错误思想、观点和认识,保障党内政治生活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反之,如果错误的思想、错误的理论在党内逐渐占据上风,甚至取代正确的思想路线,那么党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也会误入歧途,偏离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脱离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从而导致党内政治生活的不正常,甚至会出现“文革”期间“踢开党委闹革命”的严重曲折。当前,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指导党内政治生活,必须紧紧围绕党的基本路线,必须服务于党的工作重心和工作大局,必须服务于党的奋斗目标和根本宗旨。要深刻把握十八大以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不断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

(二)用民主集中制保障党内政治生活

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制度保障是民主集中制。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已经验证了民主集中制的极端重要性。民主集中制必须长期坚持毫不松懈。党中央曾经在《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告全党同志书》中明确提出,要把扩大党内民主、实行党内集中,作为“活跃党内生活的主要条件”[4]。毛泽东曾经对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做过系统的阐述,认为:“民主和集中之间,并没有不可越过的深沟。”[1]383民主集中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有不同的侧重和表现,但是二者缺一不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陈独秀、张国焘、王明等人在党内政治生活中过分强调集中,将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肆意践踏民主集中制,严重破坏了党内团结,最终导致中国革命事业遭受重大挫折。党中央逐渐认识到在坚持集中统一领导的同时,要尽可能地扩大党内民主,激发党员活力,从而达到活跃党内政治生活的目的。改革开放以来,党致力于恢复和完善遭到破坏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党内政治生活不断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在全面从严治党新形势下,必须继续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努力开创党内政治生活新局面。

(三)用健全的制度体系规范党内政治生活

制度建设是党的五大建设的关键一环,是党的建设的根本保障。建立系统完善的党内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对实现党内政治生活的规范化有重要意义,对引导党内政治生活积极健康发展有重要价值。要通过健全的制度体系形成党的各级组织、党员领导干部和全体党员群众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基本规范,形成解决党内纠纷、化解党内矛盾、约束个别党员的路径设计,形成服从党的领导、坚持党性原则、照顾党员个性的基本原则。只有不断健全党内制度体系,制定并及时修订党内各项制度规则,才能有效化解党内政治生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保证党内政治生活健康有序运行。因此,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党内制度体系建设,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请示报告制度、党委制、党委会的工作方法,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内团结的决议,再到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党内政治生活准则、民主生活会制度和党委会制度,基本上形成了以党章为根本、涵盖党内政治生活各个方面的比较健全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加强和改进党内政治生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着眼于党的制度体系建设,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以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为目标,全面建设各项制度”[5],努力形成系统完备的党内制度体系。

(四)用严明的政治纪律约束党内政治生活

政治纪律是对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的政治活动和政治行为的基本要求,是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在政治生活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党近百年的发展史是一部不断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的历史,更是一部与分裂、污蔑和动摇党中央权威的势力做斗争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拥有8900万党员的大党,党员的工作性质、知识背景、思想状况很难保持高度一致,这就决定了我们这个党是一个思想上高度一致,同时在党员个体上又是一个多元化的政党。要正确认识和看待党员的党性与个性的关系,承认党员的个性不是丢弃党员的党性,必须在遵守党性的前提下发挥党员的个性。个别党员由于理想信念不坚定、党性修养不高,对党规党法的权威性认识不够,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党的形象,破坏了党内团结,破坏了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内政治生活发展的历史证明,必须用严明的政治纪律约束党内政治生活。要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各级党组织自觉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要在政治原则、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和路线、方针、政策上同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三严三实”,坚持“两学一做”。要以高度的党性意识、政治觉悟和组织观念,以严肃认真的态度过好党内政治生活。

[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 崔建周.延安时期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化的经验与启迪[J].马克思研究,2016(4):128.

[3]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N].光明日报,2016-07-02(1).

[4]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36—1938)[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203.

[5] 郭亚丁.制度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N].浙江日报,2015-09-16(14).

猜你喜欢
民主集中制党员政治
陈云民主集中制思想论析
我是党员向我看
民主集中制的知与行
中国共产党发展民主集中制的百年历程
“我是党员,就要冲在最前面!”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