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西传统家庭模式看中西文化异同

2017-04-13 22:06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7年11期
关键词:父权制父权中西

杨 虹

(山西医科大学 外语系,山西 太原 030001)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不同文明的接触碰撞日益频繁。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可以消除跨文化交流的障碍,推动国际合作,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的新形势。很显然,跨文化交流的主要困难并不限于语言,还在于不同文化中思维方式的差异。而了解一种文化的思维方式的有效途径之一,便是通过与熟知的文化相比较。

家庭,是人们以血亲、姻亲或者共居的方式相联系,通过共享物质资料,或以法律权利义务关系为纽带,或以道德和情感关系为纽带,使之具有物质生产和繁育人口的社会功能的组织形式。家庭是最为基础和首要的社会组织形式,是繁育后代并延续种族及其特有文化的最有效的社会组织形式。因此,家庭模式可以反映出一种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研究中西家庭模式的差异和差异背后的不同思维模式,便是中西文明对比和跨文化交流的重要课题。而对传统家庭模式进行研究,更有利于我们考辨文化源头,把握家庭模式的历史发展脉络。所谓传统家庭,即有着深受传统文化影响而形成的伦理观念的家庭。传统家庭与现代家庭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思想观念和文化习俗上,并不能单纯从时间上来断代。不论在中方还是西方,家庭模式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契机便是现代主义思潮的蓬勃发展,在西方是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开始,而在我国则是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展而逐步传播了现代思想[1]。

一、中西传统家庭的相似性

(一)父权家长制家庭

中西文明中的传统家庭都是父权家长制,即以年老的男性掌管家庭,这一点在家族合影中显而易见——家中最为年长的男性永远端坐于整个家庭照的正中央。在西方,年长男性是家族的首领,对后代享有绝对的权威,直到死亡。例如,在古罗马,“罗马民法的基石是家庭,即以父亲为首领,及其父系后裔、其他自由民和奴隶组成的社会单位,所有家庭成员都受父权家长的监护和控制”[2]。家族的其他成员在公开辩论中没有发言权,要完全服从父权家长。中国的传统家庭也是相同的模式。父亲是最直接有效的权威,反抗父亲等同于挑战整个传统价值观,将会招致最为严厉的惩罚。正如朱熹在《朱子家礼》中所言:“凡诸卑幼,事无大小,毋得专行,必咨禀于家长。”[3]在中西传统文化中,父权家长的权力均受法律承认。如果父权家长认为家庭中任何一员有出格行为,他都有权动用家法私刑。

父权制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中西传统家庭都奉行父权制,这是人类历史发展有着共同走向和趋势的典型表现。在中西方,家庭模式都经历了从母权制家庭向父权制家庭的过渡,这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循序渐进发展的必然结果。恩格斯曾指出:“男子在婚姻上的统治是他的经济统治的简单后果。”[4]80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生产开始使用金属工具,对动物的驯养过渡到畜牧,以及对外交换的发生,引起男女社会分工发生深刻的变化,妇女虽然仍参加各种生产活动,但男子已在劳动生产中占主导地位。男女社会分工发生深刻变化的结果,最终引起母权制家庭向父权制家庭的转变[5]。 母权制家庭向父权制家庭过渡在中西方文明中发生的具体时间和具体方式虽有不同,但最终的结果都是确立了父权家长制家庭模式。

中西古代文学作品中,都明确反映了父权制家庭的逐步建立。

希腊古典时期文学的主要成就古希腊悲剧,艺术地反映了古代希腊如何从母权家庭进入父权家庭。譬如埃斯库罗斯的《俄瑞斯忒斯》三部曲。《俄瑞斯忒斯》三部曲分别讲述了阿伽门农的妻子为了替女儿报仇杀死了丈夫阿伽门农;他们的儿子俄瑞斯忒斯长大后替父报仇杀死了母亲;杀死母亲的俄瑞斯忒斯遭到复仇女神的复仇,奔向雅典向雅典娜求救,最终雅典娜组建法庭,判其无罪。在母权家庭,血亲关系大于一切。阿伽门农的妻子为了替和自己有血亲关系的女儿复仇而杀死和自己只有婚姻关系而无血亲关系的丈夫,在母权社会是无罪的。但若按照父权制时代的观念对俄瑞斯忒斯进行审判,他为父复仇的行为就变成正义的行为,弑母的罪行应该得到赦免。“雅典法庭的建立和对俄瑞斯忒斯的成功审判,表明一种以父权制为核心的新的秩序得到确立,新的法律取代了旧的古老法律。”[6]

在我国大约从舜禹启时代开始,黄河流域的氏族部落先后从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楚辞《天问》中“伯禹腹鲸”“厥身是继”“启代益作后”三事, 详尽地记载了夏民族由母权制向父权制转变时期的制度习俗。三者依次反映了在生育权方面, 维护母系制的“感生图腾”习俗与争夺父系权的“产翁制”习俗之间的冲突;在子女世系归属方面,已由跟从母系转化为跟从父系;在军政权方面,由母系的“公天下”“选举制”向父系的“家天下”“世袭制”的转变。而生育权、世系权和军政权的相继变更, 正是由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的根本标志[7]。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中西文明都经历了从母权制向父权制的过渡,逐步在家庭中形成父权家长制。“母权制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4]101从此,在家庭中女性便居于次等地位。

(二)女性地位低下

中西传统父权家庭最为显著的共同特征是文化建构出的女性地位的低下。女性在方方面面被置于次等地位,被视作丈夫的财产和生育的工具,被禁止参与公共事务。

在西方,女性的次等地位可以追溯到西方文明的两大源头,即犹太教-基督教传统和古希腊-罗马传统。《圣经》开篇便宣布,女人来自于男人——“人遂说:‘这才真是我的亲骨肉,她应称为‘女人’,因为是由男人取出的。’”(《圣经·创世纪》)既然女人不过是男人的一根肋骨,女人遵从男人的意志便是理所当然。《圣经·创世纪》还将人类的堕落归咎于夏娃轻信撒旦,又引诱亚当吞食禁果。可见,首先背叛上帝,导致人类被逐出伊甸园的罪魁祸首是夏娃这个女人,而非男人亚当。《圣经》的暗示使西方文化对女人的态度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是中世纪,将女人视作恶魔,是引诱男人犯罪的妖妇。由于夏娃不可饶恕的罪过,上帝惩罚女人不仅要其承受生育之苦,还应受男人统治——“你要依恋你的丈夫,也要受他管辖。”(《圣经·创世纪》)可见,是上帝命令女人遵从男人。到《新约》时代,基督教继承了犹太教的这一传统。圣保罗在《厄弗所书》中训诫女人道:“你们作妻子的,应当服从自己的丈夫,如同服从主一样,因为丈夫是妻子的头,如同基督是教会的头。”随着基督教的广泛传播,女性应屈从于男性的观念也深深植根于西方文明中。

西方文明的另一源头,古希腊-罗马传统也将女性置于劣等地位。古希腊史学家、哲学家色诺芬就将妻子比作马匹。他断言:“如果妻子没有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就如同良马失前蹄。”[8]143色诺芬的时代将训练有素的马匹视作珍贵的财富。换言之,在这位希腊哲学家眼里,女人不过是丈夫的财产,绝非平等的人。亚里士多德也有类似的言论:“虽然自然秩序或有例外,但是男人生来比女人适于指挥,就像成熟的年长者要优于稚嫩的年轻人……男人的勇气体现在下命令上,女人则体现在服从上……正如诗中所说,‘沉默是女人的荣誉,于男人而言则不然’。”[9]智慧如亚里士多德,也视女人生来劣于男性,并称之为“自然的秩序”。西方文明正是依赖这样的哲学论证,将建构出的女性低劣论正名为“生来如此”。在古罗马,女孩没有自己的名字,“她们用父亲名字中第一个单词的阴性形式为名,后面跟着父亲姓氏的属格形式,表示所属”[8]126。婚后,“女人完全归于父权家长的权力管辖内。妻子理应谦逊、贞洁、顺从、勤勉。”[8]127

古罗马对女人的要求,竟和古代中国惊人的一致。两大文明都规定女主内而男主外。东汉时期青年守寡不曾再嫁的班昭所著的《女诫》成为传统中国女子的言行规范。书中强调女人应谦逊温顺,侍奉丈夫,孝敬公婆,谨言慎行。之后,中国女性的行为典范被总结成“三从四德”。“三从”即幼从父、嫁从夫、夫死从子。“事实上,传统中国女子一生的首要目的既不是为自己而活,也不是为社会而活,而是为了做个好女儿、好妻子、好母亲。”[10]“四德”即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女子无需有才情智慧,应重在贞顺,即坚守节操,婉娩听从,是为妇德;女子无需能言善辩,只要善于应对,言辞得体即可,是为妇言;女子无需貌美如花,只需面容整洁,是为妇容;女子无需工巧过人,而应专心纺绩,不好戏笑,是为妇功。正如辜鸿铭所言:“理想的中国女子形象是女子手持扫帚专心打扫屋子的样子,就像汉字中指妻子的‘妇’字,就是由一个‘女’字加一把‘扫帚’。”[11]传统的中国文化轻视女人,将女人的行为限制在厅堂之内,这一点和西方的传统文化如出一辙。两种文化所宣传的女性美德,都是为了压迫、约束妇女,维护父权-夫权制家族。

二、中西传统家庭的差异性

中西传统父权制家庭的主要差异表现在二者不同的文化背景上。在西方,家庭的基础被认作是男女之间两性的差异,是以男女相结合的婚姻为基石。因此,家庭的稳固更多强调的是夫妻间忠诚不渝。在中国,家庭关系被视作是维护整个道德秩序的缩影,是管理整个国家秩序的缩影。因此,家庭的稳固则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秩序井然,子女对父母要尽孝道。孝道,放在国家层面,则演变成臣子对君主的绝对忠诚。

(一)重视夫妻忠诚的西方家庭

西方以两性的差异作为家庭的基石。在《圣经》这一西方影响最为深远的经典中明确记载,在亚当和夏娃偷食善恶树上的禁果后,他们首先开悟的道德规范便是性别的自觉意识——“于是二人的眼立即开了,发觉自己赤身露体”(《圣经·创世纪》)。赤裸的身体使二人羞愧难当,无颜面见上帝。面对上帝,亚当直言:“我在乐园中听到了你的声音,就害怕起来,因为我赤身露体,遂躲藏了。”(《圣经·创世纪》)在西方文明中,人类有了善恶之分的智慧的最初体现,便是懂得因赤身露体而感到羞耻。可见,在西方人的思维模式中,知晓男女两性之别是理解世间万物的基础,是知识的源头。西方文明对两性差异的强调,与中国古代的思维模式截然不同——古代中国的典籍竭力避免对性的讨论。偷食禁果之后,亚当“给自己的妻子起名叫夏娃,因为她是众生的母亲”(《圣经·创世纪》)。可见,有了性别意识之后,亚当和夏娃始才生育子女,繁衍生息,遂开启了人类历史。至此,人类才真正来到上帝所创造的世界。换言之,在西方文明中,性别意识可谓人类历史的开端。因此,《圣经》强调男女两性的结合。“人应离开自己的父母,依附自己的妻子,二人成为一体。”(《圣经·创世纪》)这一传统之后演变为西方文化中的一夫一妻制,加强夫妻之间的紧密关系,强调对配偶的忠诚。

西方实行一夫一妻制而非多妻制,主要出于经济和宗教两个原因。从经济上讲,一夫一妻制有利于维系家族财富。古代统治者如凯撒大帝常常鼓励贵族多生育子女,以分割他们的财富。只有一位合法妻子,可以大大减少合法继承人,继而保障家族财富代代相传而不缩水。犹太法律之所以规定弟弟必须娶寡嫂为妻,也是为了保护家族财富不被外姓人占有[12]。

一夫一妻制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宗教在塑造西方人世界观中不可忽视的作用。《圣经》中先知常将上帝和他的选民以色列人之间的关系比作丈夫与妻子的关系,故而夫妻关系应是一生唯一的。此外,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基督教世界观的影响。他们有线性时间观,视生命为由生向死,继而进入永生的连续过程;世界要经历创造、堕落、救赎,直至最后的审判。人死后要接受上帝的审判,或在天堂永享荣福,或在地狱永受煎熬,没有机会进入轮回重新来过。由于害怕地狱之火,深受基督教影响的西方人一生都在世俗的欲望和上帝的召唤中挣扎。对配偶忠贞不渝也是保持灵魂纯洁的重要方面,因为邪淫是《摩西十诫》中仅次于杀人的大罪。在宗教影响下,西方社会长久以来奉行一夫一妻制,强调对配偶的忠诚,这一传统逐渐发展成将精神情感和生育使命相结合的具有现代意义的友伴式婚姻[13]。西方社会现代婚姻的出现要远早于中国。

中国直至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前,一直奉行一夫一妻多妾制。中国没有任何一种宗教能像基督教对西方的影响那样深刻广泛,故而中国人行事无需遵从上帝的旨意,而是听从自己的良心,即深受将人置于宇宙中心的儒家思想影响的传统道德规范。比起身后事,中国人更关注眼前的世俗生活。在中国人看来,拥有一个大家庭,四世同堂,比上天堂幸福得多。“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教导在中国代代相传。多妾制和一夫一妻制相比,最大的好处就是有利于繁育子嗣,而多子多孙,是中国人看重的福报。此外,中国人也无需担忧子孙分割家产,因为“分家”在传统中国文化中是家道败落的表现[14]。

(二)强调子女孝道的中国家庭

与西方家庭强调夫妻忠诚不同,中国家庭强调父慈子孝。孝是极具中国色彩的概念——百善孝为先。汉字“孝”是由两部分组成,“上面是长者,下面是孩子”[8]116,即言子应居于父之下,要求子女不得违背忤逆父母。子女要恭敬父母,对父母尽赡养义务,这是世界范围内公认的德行,但是将“孝”宗教化,唯有中国。由儒家孝伦理和祖先崇拜相结合演变而来的孝道,是中国传统父权家庭的道德根基。

子曰:“孝,德之本也。”孝道之所以在中国人的价值观中占据核心地位,是因为在中国家庭被视作国家的缩影,承担着培养良好行为规范的任务,以服务整个社会和适应君主统治的需要。古代帝王强调孝道,是为了从社会的最基本单位家庭开始,由下至上形成严密的尊崇等级秩序的价值观。正如子女应无条件顺从父母一样,妻子应顺从丈夫,弟弟应顺从兄长,臣子应顺从君主。中国历代的统治阶级都不遗余力地推崇孝道,将对父母的孝转化为对君主的忠,所谓“移孝作忠”。正如孔子所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因此,任何不孝的行为都会被视作是对整个国民安泰的破坏[15]。可见,在中国,孝道长久以来有着维护父权制度和封建伦理秩序,稳定帝王统治的作用。

与西方的父子关系相比,中国的孝道有三个显著特点:强调子孝多于父慈;道德教化重于法律约束;推崇祖先崇拜。

西方文化中,父母对子女的责任和子女对父母的义务同等重要;而在古代中国,虽然“父慈子孝”被视作家庭和谐的基石,但在实际生活中,中国人更多地强调子女对父母的顺从。几乎所有的古代经典,诸如孔孟学说、《二十四孝》等,都旨在教导子女应尊重、供养、服从父母。而对父母责任的论述,则相对较少。

在古代西方,譬如古罗马,父权家长的权力被明确记录在法律文书上。而在古代中国,孝道更多地被视作是道德品行,依赖道德教化而非法律约束。不孝者会受到儒学思想的谴责和家族族长的惩罚,甚至会因惹恼祖先而招致灾祸。家族对不孝者的惩戒,不论是口头训诫还是肉体惩罚,都更多地是为了保护不孝者免受法律制裁。有时,孝道本身就要高于法律。孔子提倡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论语·子路第十三》)。因为在儒家看来,如若父子伦常亲情受到破坏,法律再严明也没有意义,人与人之间仍是淡漠无情[16]。

中国的孝道思想不仅是日常行为的准则,也包含着中国人朴素的信仰。做一名孝子,不仅要侍奉父母,还应光宗耀祖。中国人时刻将祖宗铭记在心,因为在中国人心里,祖先不仅是家族的先辈,更是可以护佑后世的神。中国文化中没有像基督教那样系统的宗教信仰,中国文化中很多受人香火的“神”来源于逝去的先人,如行善积德的妈祖娘娘、忠义勇武的关公。因此,尊崇、光耀祖宗,也是后世子孙寻求先人神灵护佑的体现[17]。可见,不同于西方孝敬父母,中国文化的孝道不仅要求子孙孝敬在世的父母,也要尊顺祖先的教诲,以求祖先的赐福护佑。

通过研究中西传统家庭模式,可以看出中西两种文化的异同之处。二者均有着漫长的父权-夫权制历史,以及在父权-夫权压迫下建构出的女性次等地位。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模式又奠定了不同的家庭基础:以两性差异为基础,强调夫妻忠诚的西方传统家庭和以等级秩序为基础,强调子女孝道的中国传统家庭。家庭模式表面的不同实则包含了中西受不同文明源头影响的不同的哲学观,这是了解中西文化差异的有效途径。

对中西传统家庭的研究比较,对我们构建当代和谐家庭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现代社会,我们应取其精华,弘扬中国传统“孝道”,重视夫妻忠诚,同时去其糟粕,改善提高女性地位,使我们的家庭关系更加美满,社会更加和谐。

[1] 郑师渠.新文化运动与反省现代性思潮[J].近代史研究,2009(4):4-21.

[2] Perry,Marvin.Western Civilization:A brief History[M].Boston: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1993:125.

[3] 时亮.朱子家训 朱子家礼读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36.

[4]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 宋恩常.论从母权制家庭到父权制家庭的变革及其内在矛盾[J].思想战线,1979(5):64-70.

[6] 聂珍钊.论希腊悲剧的复仇主题[J].外国文学研究,2001(3):22-28.

[7] 江林昌.楚辞所见母权制向父权制转变诸现象考[J].东岳论丛,1996(4):84-91.

[8] Blair,John G.Jerusha Hull McCormack.Western Civilization with Chinese Comparisons[M]. Shanghai:Fudan UP,2010.

[9] Rogers,Perry M.Aspects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Problems and Sources in History[M].Dalian: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Press,2009:24.

[10] 顾鉴塘,顾鸣塘.中国历代婚姻与家庭[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72.

[11] Gu Hongming.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Peopl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8:67.

[12] Xu Xin.A History of Jewish Culture[M].Beijing:Beijing UP,2006:77.

[13] 张旭鹏.西方文明简史[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11:102.

[14] 韦政通.中国文化概论[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08:55.

[15] Schwartz,Benjamin.Some Polarities in Confucian Thought [M]∥Confucianism and Chinese Civilization. Ed. Arthur F. Wright.New York:Stanford UP,2015:3-15.

[16] Hucker,Charles O.Confucianism and the Chinese Censorial System [M]∥Confucianism and Chinese Civilization. Ed. Arthur F.Wright.New York:Stanford UP,2015:50-76.

[17] 王文东.论世界性宗教在孝道观上的相通:以中国文化中的各大宗教孝论为例[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4(3):5-13.

猜你喜欢
父权制父权中西
影響中西的波希戰爭
论利维坦的父权路径
陈染小说父女情感探析
压迫、疯癫和“胜利”
李安家庭三部曲下的现代父亲形象
浅析《梦回藻海》中的生态女性主义
试析《愤怒的葡萄》中的母亲形象
“味其道”与“理其道”(一)——中西诗与思比较谈片
中西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50例
胡适的父权缺失与母权凸显——兼论中国传统女性在社会转型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