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学校层面实施课程改革实践探索
——以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为例

2017-04-13 23:40吴斌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院校改革职业

吴斌

(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科研处,四川成都610213)

职业院校学校层面实施课程改革实践探索
——以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为例

吴斌

(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科研处,四川成都610213)

2000年以来,我国高职院校数量急速扩充,在此过程中,一些新建院校由于办学基础差、师资力量弱,教育质量难以得到保证,社会吸引力不强。如何紧跟上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步伐,尤其是如何推进作为教育核心的课程改革,成为大多数办学时间较短的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建院十年的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为例,结合学院在示范建设中着力推进课程改革的经验,重点分析在学校层面如何着力推动课程改革,期待可以对同类院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职业院校;学校层面;课程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职业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国家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积极出台政策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支持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办出特点、办出水平。但政策上的高度重视并不意味着在学校层面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生源质量、课程改革、就业质量、社会评价等问题要得到改观,需要在院校层面有相应的措施。2000年以来,我国高职院校数量急速扩充,已经从2000年的442所(含专科院校)增长到2017年的1346所,增长了3倍;在校生数量也从2000年的100.8万人增长到了2014年已突破千万人,增长了约10倍。在此过程中,一些新建院校由于办学基础差、师资力量弱,教育质量难以得到保证,社会吸引力不强。如何紧跟上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步伐,尤其是如何推进作为教育核心的课程改革,成为大多数办学时间较短的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为例,重点分析学校层面如何着力推动课程改革,期待可以对同类院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 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背景

1.1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政策要求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进一步强调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要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要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教育部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也明确提出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着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精神、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并再次强调了着力推进五个对接,深化专业、课程和教材改革。2015年《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更是对专业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推进专业教学紧贴技术进步和生产实际,对接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紧贴岗位实际工作过程,调整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深化多种模式的课程改革,把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融入相关专业教学中。要普及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广泛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对职业学院而言,教学改革涉及多方面,而最终落实到最具体的层面还是课程改革,这也是教学改革的深水区和核心层面。

1.2 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践

中国职教界多年来进行了一系列职教课程改革活动,产生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课程模式与课程方案。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构建进入到了“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创建中国特色”的阶段,如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到近年来在上海、江苏等地推行的“项目课程”。这些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尽管各有特色,但它们都在努力尝试突破传统的学科体系的课程模式,建构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为课程改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同时,伴随着职教课程改革的深入,我国职教课程理论研究和实践在近年来也有了很大发展,有中国特色的职教课程理论为课程改革的推进提供了巨大的理论、技术支持:(1)已就打破三段式课程,打破学科体系课程,构建基于工作体系、行动体系的课程形成了基本理论共识,学者们发表了许多很有分量的论文和著作,理论水平大大提升。随着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践的丰富与职业教育课程理论研究的深入,现代课程论的一个主要特征是不象传统课程理论那样将课程只作为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而认为课程是维系教育内外环境的一个极为复杂的教育子系统,职教课程同样如此,它是由四个领域所组成的一系列有序活动的庞大体系;课程开发(需求分析、方案设计、文体编制)领域,课程实施(教学策略的制定、领会与贯彻)领域,课程评价(对课程活动全过程的评价)领域以及课程管理(对参与课程活动各种因素,主要是人、物、事的协调)领域所组成的各元素交互运动的系统。(2)已充分认识到了课程开发技术的重要性,并形成了富有特色且有效的开发技术,得到了成功应用。尤其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课程的探索,在上海、江苏、广东、北京等经济发达地区得以广泛推广与运用,为课程改革的实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但从总体上看,职业教育的发展仍然是薄弱环节,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其中一个主要问题就是一些职业学院尤其是建院时间不长的职业学院,职业教育教学模式还是多以理论为主导,课程的主要问题是重知识、轻能力;重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轻知识与工作岗位的联系;重知识的传授,轻学生能力的形成,从而导致学生难以适应社会需求。

2 学校层面推动课程改革的基础

2.1 教师队伍年轻,职教能力不强

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于2006年成立,在一所成人院校和一所中专院校的基础上组建,教师缺少高等职业教育的经验,近年来学院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了评估,并着力开展示范建设,学院师资数量上有了大幅度的增加,但由于新进教师大多数都非常年轻,师资队伍还在成长中(2014年统计的年龄结构为:35岁及以下72.17%,36-45岁18.26%,46-60岁8.26%,60岁及以上1.3%;职称结构:高级职称27.19%,中级职称35.26%,初级职称15.79%,其他30.69%;学历结构:博士研究生0.89%,硕士研究生18.56%,大学51.08%,专科1.86%。),相当部分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缺少职业实践,课堂教学更多采用学科知识体系的讲授模式,内容上以传统教材章节形式展示,教学过程以传统讲授为主,学生参与性不强,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积极性。

2.2 教师工作任务繁重,课改积极性不高

学院是一所以文化产业学科、专业为主的高职院校,同时适应当代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要求,设置相应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现有专业39个,文化产业相关的经管类14个,创意设计类13个,影视传媒类12个,平均每学年都要完成700-800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平均每位教师每学年都会承担2-4门课程的教学。一些教师明确表示出精力有限,难以实施课程改革。在这么一种工作量较大、改革任务重的情况下,如何促进教师教学观念改变,如何让教师兼顾工作任务的同时开展好课程改革,这就需要学校层面站在教师的角度统筹兼顾,多为教师考虑,既不过多增加工作量,同时又能有计划渐进式地推进改革。

2.3 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效果不理想

据麦可思对学院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跟踪评价报告:2014届毕业生对母校的教学满意度为74%,比全国高职院校(86%)低12个百分点。毕业生认为母校的教学最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77%),其后依次是“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54%)、“课程内容不实用或陈旧”(41%)等。认为实习和实践环节需要改进的其他类专业毕业生中,有88%的人认为需要加强“专业技能相关实训”。并且教师除了课堂教学,课后与学生缺乏更多的交流互动,本校2014届毕业生中,有47%的人与任课教师“每周至少一次”或“每月至少一次”课下交流。而另一方面,据调查,不少教师认为相当部分学生学习能力较差、学习自觉性不强,学习效果不好,难以进行有效的互动。这些现象都显示传统的学科知识体系教学模式难以适应现实情况,既不能让教师满意,也不能得到学生的认同,如何按照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因材施教,是课程改革应当尽快解决的问题。

2.4 实训条件有限,作用发挥不够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必然伴随实践教学课时的增加,而校内实训室是承担实践性教学任务的重要基地。受学校办学资金及办学经验的制约,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在创建示范前期,虽然建设了新校区,增建了教学楼,加大了实训室建设,但在实践教学条件的有效使用和资源配备上还有待提高和完善。一是实训室建设缺乏科学规划,不成体系,各实训室基本上是按照单一课程要求来进行设置,实训室的功能较为狭窄;二是资源共享较为困难,由于实训室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管理能力不高,出现了各二级院系实训室各自为阵的情况,院系之间相互不了解彼此的设备情况,跨院系的实训课安排困难;三是实训室使用效益低,大多数教师缺乏实训项目设计,仪器设备使用率低,有的实训室甚至仅仅充当了多媒体教室。

3 学校层面推动课程改革的实践

学院从2014年正式启动示范建设以来,以示范建设任务为引领,着力推动内涵建设。为推动示范任务中的重点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把课程改革作为重要内容和着力点,以课程改革为抓手,有效地提升了师资队伍水平和实践教学条件,课程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确保了示范任务的顺利完成。

3.1 以学校课程改革及相关制度文件完善为先导,明确课程改革思路

职教课程改革与创新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全方位性的工作,既包括专业课程设置体系的改革,又包括具体课程教学内容和手段等课程实施层面的改革;既包括教师和学生教学层面的改革,又包括学校管理层面的改革;既包括教学过程的改革,又包括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为确保全校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学校从示范建设启动以来即组织相关人员认真学习近年来各级职教文件和兄弟院校的先进经验,把握当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好的做法,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20多项与课程改革有关的各类文件。包括宏观层面的学校《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内涵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学分制管理办法》、《人才培养方案编制的指导性意见》、《编制课程标准的指导性意见》等,也有涉及具体课程改革和建设要求的《专业主干、核心课程建设与管理办法》、《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管理办法》、《微课资源建设实施方案》、《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管理办法(试行)》、《数字化学习平台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及相关建设方案、《校本教材建设管理办法(试行)》、《校本教材实施细则》、《公共选修课建设与管理办法》等。这些文件从不同角度对课程改革给出了着力点和具体要求,让老师们明确了方向,对课程改革的具体推进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3.2 以提升教师职教能力为目标,落实师资能力提升计划

现代职业教育对高职院校提出了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的人才培养要求,从而需要高职院校的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成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课程改革的最终效果不仅取决于学校为教师提供的条件和给予的压力,更取决于教师个人的能力。教师作为学校发展的第一要素,课程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作为一所年轻的职业学院,大多数老师都很年轻,他们不是不愿意改革,而是缺少课程改革的经验,而学校虽然也有安排教师参加各类业务培训学习,但大多零散不够系统,针对性不是很强,覆盖面也有限。示范建设过程中,学校实施双师素质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加大对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的培训,采用定制课程的方式,通过请进来和送出去,安排了上千余人次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和国外境外培训进修、实践锻炼和考察学习,其中每一位教师至少都经过了2-3次系统的培训。比如:办学历史悠久的国家级示范高职院校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利用假期为学校骨干教师开设了为期一周的定制课程;学校先后邀请姜大源、潘家俊等多位职教专家对全校教师开展集中业务培训。同时学校在具体工作过程中还针对具体的项目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职业教育的理论以及大量的课程改革实践案例,富有启发。通过这些密集的有针对性的培训,大多数教师的职业教育理念有新的提升,课程建设能力、教学改革与研究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都得到明显增强。

3.3 以具体课程建设改革项目为载体,引导教师做中学学中做

立足我校实际,为不影响日常教学和示范建设进度,学校在加大培训的同时,按照职业教育“能力本位”为核心、“做中学、学中做”的理念和方法来组织教师开展课程改革。学校以项目为载体,结合专业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核心课程建设、在线课程建设、校本教材建设、公选课程建设等,有组织、有计划的选择一批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普及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方式。大多数项目均是采用老师主动申报,学校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条件保障和激励措施,这些支持有效地让更多的教师主动地投入到课程改革中。通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过程的改革,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相对接,建成了一批有实际效用的教学资源,切实提高了教学质量。近年来,我校立项建设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4门,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2门,校级优质课程21门;建设校级公选课32门;编制专业核心课程标准43门;省级教研教改课题立项5项,校级教研教改课题立项8项;主编校本教材7部,参编教材18部;建立专业教学资源库3个。同时,在提升教师职教能力和课程改革基础上,以我校示范和重点专业为带动,根据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意产业特性,全方位、系统化地改造我校传统的课程设置体系。在突出专业技能的同时,重视文化底蕴和素养的培养,对接创意产业岗位需求和工作流程,按照从学生作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三品转化”要求,构建了突显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体系。

3.4 以改善实践教学条件为保障,提升课程改革效果

实践教学条件是职业教育的重要保障,但在实施课程改革前,老师们采用传统的学科知识体系模式教学,对实践教学条件的需求度和利用率都不高。示范建设期间,学校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以对接生产链为原则,校企合作共建三品转化的实训基地,并努力发挥实训基地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一是突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根据生产要求,引进非遗传人、业界大师和企业的项目、技术、设备和资金共建工作室、实训中心和教学公司等21间,构建起了“室+中心+基地”合作共建实训平台。二是注重实训条件的系统化、仿真化。学校按照相关专业对应的产业链,将作品、产品、商品对应创意策划、制作生产和展示营销“三品转化”生产流程形成完整的生产链,并对接企业生产环境要求,突显产业文化特色和职场文化氛围。三是实践教学情境化。课程改革要求尽可能按照工作过程导向来选择教学内容和确定教学过程,一些专业课程在课程改革中将企业生产项目引入教学,开展真实情境教学,真教真学真做,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此外,还通过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140多家。校内校外双平台融通的实践教学条件,为教师们实施课程改革提供了有利条件,让课程改革的效果得到了提升,同时也对更多的教师开展课程改革提供了压力和动力。

3.5 以赛促教,促进教师的交流和学习

为充分展示教师开展教学改革的成果,加强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学校根据师资水平情况,积极组织各类教学交流活动,尤其是以赛促教,基本形成了每年上半年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下半年“精彩一课”课程教学比赛这样每学期一次课程教学比武的做法,对表现优秀的教师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课程教学比武均采用随堂赛课的方式,不额外增加教师工作量。在环节上采用教师自愿报名,由教学单位在初赛基础上推荐老师参加决赛,初赛和决赛均由授课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担任评委,决赛时允许观摩听课。无论初赛还是决赛,老师们为展示自己的良好状态,大多能认真对待,努力将课程改革的要求体现在课程教学实践中。每年报名参加两项比赛的教师近百人次,每项决赛参与观摩听课的教师均近500人次。通过比赛,一方面激励了参赛教师展示课程改革成果和业务水平,另一方面加强了经验交流,通过参赛教师真实教学场景的展现,对更多的教师开展课程改革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目前,通过示范建设,学校办学水平不断提升,顺利通过了省级示范验收。今年初,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 CCS E)、武汉大学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E CC E Q)和中国科教评价网联合发布了2017年中国高职高专院校竞争力排行榜,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排名首次进入前600名。这其中都离不开课程改革的努力。

4 体会和思考

对职业院校而言,课程改革是大家公认的“深水区”,内涵建设建到深处是课程、改到难处是教师。课程改革之所以“深”,是因为课程作为人才培养过程的最基础环节,受改革理念和原则的刚性约束最少,最容易“无动于衷”,游离于改革之外;加之课程门类众多,要产生全面普遍的改变绝非易事。教师之所以“难”,是因为一些教师受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的束缚过于强大,缺乏改革的自觉意识;加之课程教学改革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而这一部分付出在分配中很难体现,影响了积极性的发挥。但是,没有课程改革的教育改革是空洞和缺乏支撑的改革,再深再难,也得知难而进。对成立时间不长,经验尚待积累的年轻学院,课程改革不可能期待两三年就能有明显的大的变化,只能有计划地采取遁序渐进的策略。象“滚雪球”和“蚕食”一样,从一开始少部分教师参与课程改革,到调动更多的教师参与进来,一点点地改变,最终形成课程改革的大气候。课程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和关键环节,学校承担着调动和组织教师开展课程改革的责任,如何更有效地对课程改革进行激励和考评,如何更好地解决教师职业能力不足、教学与生产对接的问题,如何调动更多的企业参加到课程改革环节等等问题,都是作为学校层面应当予以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对于年轻的职业学院来说,课程改革只有进行时,只要方向正确,就一定会离目标越来越近。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姜大源.博采众长、借鉴创新:回首30年职业教育课程改革[J].中国培训,2008,(12).

[3]徐涵.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历程与典型模式评价[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1).

[4]戴仕弘.职教院校整体教改[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5]朱志勇,华小洋,寿永明.[M].应用型课程教学模式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

Practiceof CurriculumReformin Vocational Col leges——Tak in g S ich ua n C u l t ura l I n du st ry V oc a tion a l C ol le g e a s a n E xa mple

WU Bin
(S ich ua n C u l t ura l I n du st ry V oc a tion a l C ol le g e,C hen gdu S ich ua n610213)

S ince 2000,the n u m b e r o f hi g he r v oc a tion a l col le g es in C hin a h a s e x p a n d e d ra pi d l y.I n the p r ocess,some ne w instit u tions h av e b een poo r l y t ra ine d,thei r te a che r s ar e not g oo d eno ug h,the qua l it y o f e du c a tion is d i f f ic u l t to b e guara ntee d,a n d the soci a l a t t ra ction is not st r on g.Tak in g S ich ua n C u l t ura l I n du st ry V oc a tion a l C ol le g e a s a n e xa mple,this p a pe r f oc u ses on a n a l yz in g the c urr ic u l u m r e f o r m,a n d hope th a t it c a np r o v i d e some r e f e r ence f o r simi l ar instit u tions

V oc a tion a l C ol le g es;S chool Le v el;C ur r ic u l u m R e f o r m

G717

A

1672-2094(2017)03-0133-04

责任编辑:邓荣华

2017-03-12

本文系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研究与探索——以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为例”(项目编号:G Z Y15C42)的研究成果。

吴斌(1971-),女,四川成都人,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猜你喜欢
院校改革职业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改革之路
职业写作
改革备忘
我爱的职业
改革创新(二)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