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特色研究

2017-04-15 20:23谢静周俊玲
求知导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体系

谢静+周俊玲

一、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内涵

课程体系是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它规定了实施培养目标的方案。课程体系主要由课程目标、课程观、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等组成。正确定位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及发挥其应变能力,将对确定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及实现高职教育的功能有着巨大的影响。

1.课程观

课程观是根据一定的教育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认识,形成的有关课程的基本观点与看法,它是课程开发、管理的指导思想。高职课程观是进行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开发、改革的指导思想,在经济发展依赖高职教育的时代,树立正确的课程观,明确课程的目标、开发和实施等问题,是提高教育质量,彰显办学特色的前提。

2.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教育目标在教育过程中的具体体现,是在一定阶段专业课程希望达到的标准或预期的成果,是学生完成某一专业课程后将能够获得的知识、能力等。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其课程目标的取向反映出高职教育的特征及内在要求,蕴含着高职教育的人才规格和质量标准,具有职业定性、实践性、综合性特点。

3.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由知识、技能、态度三个基本要素组成。高职教育课程内容应以学生就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为主。在构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时,以形成职业基本能力、培养关键能力为主线,以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为重心,以过程性知识为主,以概念性、陈述性知识为辅,即以技能为主,理论为辅,理论服务于技能。

4.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是课程模式及课程观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区别课程模式的重要标志。课程结构体现出课程观念,控制着课程功能,反映了课程目标,而且能保障预期的课程功能,还能为课程实施、管理提供指导思想,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高职课程体系发展类型及特征

1.学科系统化课程体系

学科系统化课程体系是建立在专业学科基础之上,将各类课程按照一定顺序排列,从而形成的各门课程相互衔接又相对独立、结构庞大的体系。它根据培养目标,以学科知识为基础制定课程和教学内容,有很强的连贯性、系统性,这种体系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原理等,有利于组织教学。

2.職业分析导向式课程体系

该课程体系是以实际工作分析、职业分析为基础开发的课程方案。其主要借鉴了国外的相关课程体系,譬如双元制、MES和CBE等。

3.学习理论导向课程体系

学习理论导向课程体系是以学习理论来确定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是以学生认知能力、一般行动能力和个性的发展为目标,它是从普通高等教育移植过来的一种素质教育课程模式,主要有“宽基础、活模块”“多元整合”课程体系。

三、我国高职课程体系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内容与方法

针对高职院校现行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方面,采用问卷、访谈等进行调查。其中,问卷调查的对象主要是高职院校大二学生;访谈对象主要是高职院校的院长、教务处处长、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

(二)调查结果分析

1.调查问卷分析

(1)课程设置的目标。接受调查的高职学生中,50.7%的学生认为课程设置是以基本职业能力为目标的,22.3%的学生认为课程设置是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如下表。

(2) 学校传授知识与实际需求。对于学习传授的知识与现实需要之间的差距,18.4%的学生认为差距很大;66.8%的学生认为存在一定的差距。

(3)课程内容与实际工作任务的联系程度。在对课程内容与实际工作任务的联系程度调查中,仅有3%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与实际工作任务联系紧密,55%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与实践工作任务联系程度一般,甚至有17%的学生认为联系程度不紧密,见图1。

2.访谈分析

(1)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高职院校在确定教学目标、制订教学计划时,其指导思想是根据《教育部关于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性专门人才”为目标。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基本坚持“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各院校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实践环节的教学比例,重视培养实践能力,尽可能地增强与实际工作的联系。

(2)课程设置与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根据访谈结果统计,58%的高职院校主要以市场人才需求及自身实际情况为依据来开设课程,基本能满足岗位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20%的高职院校是根据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严格按照市场人才需要开设课程,比较能够满足经济发展对高技能应用人才的需求;还有13%左右的院校完全按照自身的实际情况设置课程,基本无法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及市场的需求,见图2。

(3)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笔者在对高职院校的中高层领导进行访谈的过程中了解到,20%左右的院校能结合实际工作任务的需要安排课程内容,30%的院校将理论与实践各占一半在课程内容中体现,36%的院校的课程内容还是偏向于理论知识。

(4)课程体系改革与完善情况。根据访谈结果,45%的高职院校逐渐尝试进行课程体系改革,但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在执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大部分还是以学科体系为主设置课程,仅有少部分专业建立模块化的课程结构;有35%的高职院校根据市场实际需要设置课程,整合课程内容与资源,建立模块化、综合化课程结构,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利用任务驱动、项目化、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为主;另外,还有13%的院校完全沿用了传统的学科式课程体系,见图3。

四、我国高职课程体系特色

1.课程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时代的推动下,高职院校对传统的职业教育观有了新的认识,将素质教育看作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多地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将“以人为本”、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融入课程设计的全过程;面对职业的变化,高职教育紧密联系社会职业的变化,加强办学条件建设,适当调整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等,注重加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课程目标:以市场为基础,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等第一线的技术型人才。所培养的职业人才要满足市场的需求,其课程要围绕各职业领域的基本职业活动来开展,使学生掌握操作技能、管理技能、服务技能等,即课程具有职业定向性。另外,高职教育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宗旨,我国地域辽阔,区域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各行业技术水平也略有不同,不同职业对人才都有特定的要求,课程目标常常有行业特色、区域特色。

3.课程内容:以市场需求为基础,实现毕业生与就业岗位的有效衔接

高职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应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反映社会需求的现状,符合本专业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有利于消除学生所学与所用之间的差距,可有效實现毕业生与就业岗位之间的零距离衔接,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及毕业生就业率。

4.课程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模式

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逐渐抛弃以教师为中心、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把学习者作为认知活动和信息加工的主体。教师已经不再是知识的提供者,而是学习者建构知识体系的帮助者、指导者,更多的是发挥学生的首创精神,引导学生将知识外化,并努力实现自我反馈,更加强调利用协作、会话等要素充分调动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

5.课程评价:实施过程性评价,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经过长期的改进与实践,高职教育课程评价重视评价方式多元化,重视过程性评价,将评估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学评价不只是针对结果,而是要结合学生的活动进行评价,师生形成过程性、动态性评价的意识。

参考文献:

[1]唐 敏.构建以职业岗位群为导向的高职思政课体系[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4.

[2]徐 伟.基于职业岗位群导向构建特色课程体系[J].职业教育研究,2013(9).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体系
走向学科育人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思政视域下职业院校实训课程内容的重构
一种将课程目标关联到毕业要求的评估方法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新生态学校如何诠释课程内容
幼儿园艺术课程内容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