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思政+”立德树人新模式

2017-04-15 16:04郑兆领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立德理论课育人

郑兆领

(仰恩大学,福建 泉州 362014)

建构“思政+”立德树人新模式

郑兆领

(仰恩大学,福建 泉州 362014)

在“思政”育人为主导的前提下,分析当前立德树人面临的多元挑战,探讨如何更新观念,建设“立德”校本课程,传承国学精髓;挖掘线上课程,搭建“立德”课程超市;依托“校校”“校院”资源,树立融合育人等方面,实现“思政+”立德树人新模式。

立德树人;多元挑战;“思政+”

在当今,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构建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在立德树人方面,已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在社会变革中,各种社会思潮鱼龙混杂的影响下,大学生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价值观念多元、道德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淡化等问题,这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大学生的成才成长,事关国家后继有人,已成为高校思政工作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之一。高校在发挥思政主渠道、主阵地的前提下,就如何探索育人新模式,实现立德树人目标应该做出了探索与思考。

一、影响立德树人目标实现的因素分析

1.社会变革挑战哲学社会科学的多元有效知识供给

所谓有效知识,本文指现有思政理论课体系之外的课程知识体系。只有拓宽有效知识供给,才能破解知识供给不足问题,实现立德树人之目标。

社会变革,各种观念和价值取向应运而生。主流和非主流思想,相互夹杂,同时并存。这给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提供巨大资源,也对哲学、社会科学新体系重构带来新挑战。历史经验证明,有怎么样的哲学和社会科学,就会造就怎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个国家如果有适合国情的系统的科学的哲学与社会科学体系,社会就发展、就进步,相反,社会就走向动荡或混乱。大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的同时,耳濡目染了哲学与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可见,接受系统的、科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和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应当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成长的急需品。

2.多阶段的“育人”模式,挑战衔接评价机制体系

多阶段的教育体系运行评价带来挑战。不管是义务教育阶段设置相关课程,帮助小学生树立文明礼貌、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和培养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学会与人分享。还是高中阶段,开设思想品德与政治,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直到大学阶段高校全面实施2005年思政理论课新课程方案。这些课程设置与学习效果如何?学生是否达到目标或要求?由谁评价?怎么评价?评价结果如何?评价整改等系列问题,都没有解决。由于每个教育阶段都相对独立,从上到下对思政课缺乏统一设计和整体布局观念,因此各教育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各行其是,教育内容之间互不衔接。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没有建立有效监管机制或联动机制,同时又缺失补救机制。各教育阶段学生的思政教育理论的学习与实践的效果如何?更是无人问津。在这种情况下,大学思政课的育人空间变得空前地广阔,同时,育人的难度也空前增加。

3.师资队伍的“立德树人”意识存在偏差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小学的应试教育,使当代教师不同程度存在急功近利和浮躁的思想。 一是表现在教师对于素质教育内涵理解偏差及自己知识体系的欠缺,没有处理好中华文化精髓的继承与西方文化的融合;二是表现高考及升学指挥棒给家长、教师与学生带来的压力,只钻研课本知识及题库的练习,学习目的性明确,只为考试而学习,片面追求升学率。片面地迎合家长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理,忘记了教育的首要任务应该是而且始终是以 “立德修身”为本。大学阶段,立德树人,像是思政教师的专利,然而思政课教育效果甚微的事实,也从侧面说明了思政课教师本身的育人意识、育人能力似乎都存在着提升的空间。

4.当代大学生需求多元性带来的挑战

当代大学生是具有激情、富有理想、朝气蓬勃的群体。90年代出生的大学生呈现家庭背景状况多元、道德层次多元、学业成绩多元、对知识的需求与接受多元的复杂状况。面对新媒体传播知识的挑战,学生不再是教师的“羔羊”。学生摄入知识,学校已不再是唯一的途径。单一的模板式的思想教育已经成为他们成长成才的桎梏。思政课学生厌学现象也不同程度出现,高校替课族兴起,课堂上的“生意”不再是新鲜活。在这种情况下,开设多层次、多方位的思政理论教育课程必修课与选修课,是他们实现课程自觉的替代品和补给品。

面对社会的变革,面对多元文化传播,面对多元知识供给渠道,面对家庭背景多元、知识层次多元、道德多元的学生,如何发挥思政主渠道,主阵地,主供给的作用,有效提供知识供给,实现立德树人,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

二、拓宽育人思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

1.更新理念

(1)树立跨学科和专业化建设发展理念

首先,树立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法学门类下其他学科专业融合建设理念。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反映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真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属的二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代码:030503,属于法学门类。从法学门类下各专业培养目标与专业培养要求不难看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法学门类其他学科的关联属性。思政理论课的建设与发展必须妥善处理好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其他二级学科的关系,同时处理好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大门类下的其他学科或其他门类的学科,如法学、心理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新闻学等学科与思政课也多有一定的联系。因此,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树立跨学科、跨专业意识,吸收其他门类和学科的知识,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相融合的系列辅助课程。

其次,树立双专业的建设理念。高校政治理论课2005年实施的教学新方案中的4+1门必修课——“原理”课、“概论”课、“纲要”课、“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和“形势政策”课所涉及的相关学科知识也是相对独立的,应该把思想政治理论作为专业来建设,以加强其地位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成人成才教育,特别是作为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与感知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管理上我们应该树立与专业教育同样重视的观念,专业教育一样加强管理和投入。

(2)研究分层、分类教育教学方法

由于学生成长的家庭背景,区域特征不同,对人生的感知、感悟千差万别。首先,按照“有教无类”的原则,全面实施2005思政教学新方案。同时,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差异及其理论需求的不同,根据需求理论原则,一方面,学校应建立并开设面向所有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辅助必修课,允许大学生们确立不同层次的理想信念,以达到培养合格公民的最低要求。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并开设面向不同授课需求对象的思想政治通识选修课程,不断强化入党积极分子,尤其是中共党员对政治生命的责任担当、使命担当。正如《论语》所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的道理。当然,有条件的高校,不妨建立思想道德水平底线评价标准,采取适当“补课”形式,促使大学生养成教育得到有效落实,确保分层教育,分类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3)树立“融合育人”模式

在当今信息化高度集成的时代,社会的风吹草动,是是非非,恩恩怨怨;家长、社会关系、甚至学生自我的一段生活阅历都会对学生的身心成长起到重大影响,因此全社会育人已经是各界的共识。作为高校,在学生学习期间,在开设思想理论课全方位加强自身育人功能的同时,应该积极主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感知、感恩等课下活动。利用一切可以利用资源,依托“校校”模式,“校院”融合育人模式,共同实现中国梦想,参与学校管理,实现共同立德树人的目标。

2.开设校本课程,传承国学精髓

古老而悠久的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而灿然的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例,《大学》明确系统阐述了立德修身方法和目的。我们从中不难看出“古人为学之次第,学者必由是而学焉”的道理。《论语》中立身处世的方法,“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关于亲情的论述,更是多处可见。“无违”“今之孝者,是谓能养。”“父母为其疾之忧”“有酒食,先生馔。”关于义利阐明,“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以及引用《诗经》中做到‘不忮不求,何用不臧’等等”;关于从事的职业选择追求,“虽执鞭之事,吾亦为之”不一而足。这些文化精华,对我们进行大学生的“立德”教育不无启发。我们应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收其智慧,传承它,发扬它,发展它。如仰恩大学自办学之初,开设了《孙子兵法》课程,结合商海策略,探讨了《孙子兵法》在市场商品经济中的运用,现在已经成为我校国学教育的一门特色课程。

3.挖掘线上课程,搭建课程超市

依托互联网的优势,抓住网络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得到了大学生的青睐这一特点,充分利用高校联盟推出的智慧树通识课程,惠科教育集团、高教出版社等推出的网上在线课程,遴选并构建多层次、多方位的“立德修身”课程。如培育具备国际化视野的相关课程,英美文化、欧洲文明史等;反映信息化等高科技的科普教育资源的课程,如移动互联网思维、信息安全意识与网络安全、量子科技、黑洞等等;有益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成才启智、娱乐等方面的相关课程,如音乐鉴赏、商务礼仪、职业素养、演讲口才与公众表达、心理健康、性健康教育等等。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扩大知识来源,丰富师生供给,弥补学校课程短板或补足缺失。如2016学年,仰恩大学引进了25门“智慧树慕课”课程作为通识教育选修课,引进慕课,学生网上“赚”学分。实践证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互联网的互动与融合,已成为育人的重要途径。

4.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实现融合育人

高校应不放过一切可以利用与开发的社会资源,采取校企融合模式,实现共同育人目的。比如,与地方司法部门合作,增强司法认同、违法制裁的认知。 与中小学互动,及时了解并掌握学生思想状况及其特点,建构思政评价标准,探讨“补给”课程设置等等。如2015年,我校采取“警校共建”方式,共建“大学生安全教育”系列课程,列入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使之进教室、进课堂。2016年我校与泉州军分区打造的军民融合项目,民兵综合训练基地已经成为国防教育、军事体验、科普教育与青少年社会实践的平台。

再次,如高雅艺术进校园,道德讲堂进思政课堂、法院审判,名师(知库)进讲堂等生动有趣的育人、感人、化人模式,应该作为学校思政理论课的有效补充。集多方优质资源,优势互补,共筑中国梦。

总之,大学生的健全人格的形成是个比较漫长的过程,无法用一种方式或方法使学生得到认同,也无法单纯依靠个人的努力和简单的说理就可以形成,也不能仅凭高校思政课,就可以全面解决大学生立德树人问题。面对多元挑战,自大学生迈入校门的那一刻起,高校在全面落实并实施思政教学新方案基础上,更新理念,积极探索融合多方、多种育人资源,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建设课程超市,铸就教育合力,构建“思政+”立德树人教育模式,切实提升立德树人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我们时刻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才能不辜负作为老师的使命与责任担当。只有提供充足的健康有益、积极进取的精神食粮,他们才能够健康成长,真正做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

[1]习近平.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全文发表[EB/OL].http://news.xinhuanet.com/ politics/2016-05/18/c_1118891128.htm.新华网,2016-5 -18.

[2]深入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供有力支撑[N].中国教育报,2016-5-26(6).

[3]张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高校思政课中的渗透[J].鄂州大学学报,2016(3).

[4]贾小飞.高校思政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效研究[J].青春岁月,2015(3).

[5]丁秋玲.将孝廉文化纳入高校思政课的依据与途径[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6(2).

[6]丁一,陈俊钊.音乐教育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运用[J].留学生,2015(3).

[7]孙玉平.移动互联新媒体时代的高校思政教育路径探析[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

G641

:A

:1673-9884(2017)01-0005-03

2016-10-10

郑兆领,男,仰恩大学副研究员。

猜你喜欢
立德理论课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严以修身”先立德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