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现状与引导策略

2017-04-15 16:04仲昭慧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舆情高校学生危机

仲昭慧

(淮阴工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1)

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现状与引导策略

仲昭慧

(淮阴工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1)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在为高校引导学生网络舆情提供新的技术支撑的同时,也带来管理和驾驭海量数据的难度。在大数据时代,学生网络舆情引导能力已经成为衡量高校管理水平的重要评价指标,全面的数据采集和科学的数据分析是准确研判网络舆情的重要前提。因此,探讨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新特点、现状及成因,系统探索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对策,不仅是高校和大学生内在发展的价值依归,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大数据时代;学生网络舆情;现状与成因;引导策略

大数据以海量数据为依托,以全面系统的数据为基石,通过统计分析深入挖掘数据背后隐藏的价值信息,从而对网络舆情的现状和走势做出准确的预测和研判。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不仅改变了传统的高校学生舆情的表现形式,而且也给学生网络舆情的研判和引导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大数据是一个新的时代语境,既有的文献资料缺少从大数据的视角对高校网络舆情做出系统探讨,本文拟做一些新的尝试,重点分析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网络舆情所呈现的新特征以及大数据技术在高校学生网路舆情引导中的应用。

一、大数据时代下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新特点

(一)内容多元,倾向性明确

大数据因数据量大、类型复杂、高价值、低密度等特征而著称。网络成为大数据时代下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将国内外的热点事件、校园突发事件等特征呈现在网络空间中,吸引高校学生的普遍关注。高校学生通过微博、微信、QQ、博客等网络平台,以音频、视频、图片等方式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其涉及的数据结构量大且类型复杂。学生“带着不同的目的参与高校网络舆情,或表达见解、或发泄情绪、或求助解答,甚至极少数学生还传播极端思想”[1]。其背后所折射出来的意识形态与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碰撞,产生辐射状的多元影响。这种多元化的呈现方式背后却有着明显的倾向性,在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上都有一定的意图指向。

(二)突发性快、扩散性强

网络传播是一种散落性的网状传播结构,具有突发性和传播无限性的特点。有些网络舆情具有较强的隐蔽性,从隐性到显性的积聚过程非常迅速,一旦被刺激源激活,很容易在较短的时间内爆发舆情危机,往往使高校学生舆情管理者措手不及。高校学生舆情管理者很难管控舆情危机爆发的时间和传播的路径,同时,依托网络平台,大学生可以发布信息,线上线下交流互动,在任何时间、地点舆情信息都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方式传播出去,以飞快的速度扩散,并在较短的时间内汇集相当数量的人数和言论。一旦传播的信息不属实,很容易诱发网络舆情危机。其影响范围的扩散性和广泛性使得高校舆情管理部门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网络舆情发展的态势,在某种程度上分散了学校舆情管理部门信息引导力,最终导致舆情的爆发。

(三)个体性弱、集群性强

高校学生的受教育程度、年龄特点、思维活跃程度决定了高校网络舆情传播主体的特殊性,依据自身发展的需求,将情感、主观认识以及意识等通过网络媒介实现个性化的表达,但从总体网络舆情扮演的角色而言,个体的群聚心理以及从众化特征,使得个体在整个舆情发展过程中表现出较弱的个体化特征,而群体极化现象倒是明显。群体极化是指“在群体决策的作用下,个人可能更为冒险或者保守,且群体化比个体化更容易走向极端”[2]。从当前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群体性事件发展的实践来看,群体极化倾向具有很强的破坏性,它的发生概率比实际生活中大两倍。为此,在大数据时代,高校大学生更容易被同一事件所吸引,不加辨别地加以推送、转发、评论,从而形成从众效应,这种非理性,即愤青言论导致网络语言在高校学生网络舆情中横冲直撞,大量不实的消息淹没了事实的真相,取而代之的是一片谩骂、攻击和恫吓之声。

二、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现状调查

为深入了解高校学生思想动向和调查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现状,及时有效地为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提供数据参考。课题组对江苏H市两所文、工特色著称的本科院校和一所高职院校的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发放问卷600份,有效回收554份,有效回收率93%。

(一)聚焦社会问题的网络舆情

在“关注社会问题的网络舆情”调查中,从国内外时事热点难点、政治经济、升学就业、生活方式等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了调查。在554份有效回收问卷中,关注国内外时事热点难点的占52.67%,关注政治经济的占43.18%,关注升学就业的占56.89%,关注生活方式的占49.58%。统计数据显示,学生对国内外时事热点难点和政治经济的关注度较高,说明当前高校学生对于国内外时事热点难点和政治经济非常关注,从另外一个方面也说明,大学生群体有较强的公民责任感,尤其对国内外时事热点难点和政治经济方面问题特别容易激发他们的民族情怀和爱国的热情,进而在网络公共平台上引发热议,成为网络舆情热点。

(二)聚焦校园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

高校发展过程中会不同程度的诱发安全事故类热点事件,这些事件与广大的师生员工密切相关,严重影响师生学习生活,甚至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在554份有效回收问卷中,对校园安全不满的占30.18%,对食品安全不满的占36.98%。对生活设施不满的占35.56%,对学术不端行为不满的占57.82%,对信息透明度不满的占44.78%,对课程设置不满的占48.95%。数据统计显示,高校与学生之间在上述六个方面还存在着一些矛盾,存在爆发网络舆情的危险。如果学生在这些事件上的诉求得不到有效的回应和解答,就会导致各种不实消息在网络上传播开来,引发各种猜忌,从而成为网络舆情的热点。

(三)聚焦学生自身发展利益相关的网络舆情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与科技普及程度的提高,人们住房要求明显提高,但是,在建筑工程设计过程中普遍存在不足,例如:建筑结构设计没有将当地位置环境、气候因素考虑进去等。在建筑工程施工建设中普遍存在这样的一个现象,建筑非常重视自身的排水系统的建设,但是当地气候干旱少雨,这就导致能源浪费,究其原因主要是不合实际造成的盲建,增加建筑工程的资金成本投入,同时也大大增加用户购房时所需的费用。因此,在建筑工程结构设计过程中,需要与当地的地质条件与气候条件相结合,以保证建筑工程的经济性。

高校的规章制度、各类收费、教学安排、后勤服务、学生管理、考试招生等问题与学生自身利益密切相关。在554份有效回收问卷中,对学校规章制度不满的占31.45%,对各类收费不满的占44.16%,对教学安排不满的占 45.75%,对后勤服务不满的占51.39%,对学生管理不满的占48.64%,对招生考试不满的占42.62%。数据统计显示,高校学生在这几个方面较为关注,一旦产生问题极易成为高校学生中的网络舆情热点。高校管理部门如果对这类网络舆情热点问题给予及时有效的回应,采取合理的应对策略,积极采纳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便可以有效避免舆情事件的发生,促进师生间的交流和问题的解决。

三、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危机成因分析

(一)刺激性事件的发生

刺激性事件是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危机形成的先决条件和导火索。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危机是伴随着危机话题出现的,而话题是围绕着刺激性事件而展开的。在调查中发现,诱发学生网络舆情的刺激性事件必须满足公开性、符合学生关注点、背离大学生价值期望、关乎大学生个人利益等四个方面的要素。往往在学生网络舆情过程中,刺激性事件在公开讨论、传播的过程中,与大学生利益息息相关,受到大学生重点关注,与价值的背离则会引起大学生的好奇,使事件得以迅速传播,高校管理者若不及时有效的予以回应,很容易导致大规模的学生参与讨论,从而制造出危机话题,引发次生灾害。

(二)高校网络引导机制不力

有效的网络引导管理是影响网络舆情危机形成的重要因素,并能有效防范和化解危机的形成。目前,有些高校已经意识到网络引导的重要性,但存在网络引导不力等问题。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场形成以后,围绕刺激性事件的各种观点相互碰撞,主导性舆论就会形成。倘若此时不对主导性舆论进行及时有效的引导,就很容易爆发网络舆情危机。高校往往在舆论引导方面存在弊端,一方面,发布、通报官方信息不及时。针对网络舆情危机,没有及时公布事实的真相,也没有及时的回应网民的关注,也不能及时的公布学校的处理意见。在这期间,信息的不公开、信息发布的不及时、官方的处理意见不明朗,很容易导致各种舆论愈演愈烈;另一方面,网络意见领袖引导不力。在网络舆情引导中,意见领袖的观点对舆论的引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常情况下,意见领袖的观点更容易获得大学生的注意,左右着舆情的走向。但意见领袖的观点往往具有个人的情绪化色彩,容易将舆论引导到错误的发展方向上。

(三)大学生网络素养的缺失

网络素养是指“网络用户在了解网络知识的基础上,正确使用和有效利用网络,理性地使用网络信息发展服务的一种综合能力”[3],它关乎大学生能否有效利用网络,并能理性的评判网络信息。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网络素养缺失的状况,这就为网络舆情危机的发生准备了条件。大学生网络素养的缺失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网络认知能力欠缺。在海量数据时代,学生普遍表现出网络认知能力不强的特点,不具备合理有效的网络信息辨识能力;二是网络诱惑抗击力不强。网络上冲刺的暴力、虚假等信息,对大学生有着极强的诱惑力,一些意志薄弱的大学生往往沉溺其中不能自拔;三是网络诚信缺失。一些大学生的网络诚信意识淡薄,在接受和使用不真实信息的同时,又不断的捏造和传播一些虚假信息,挑战诚信的道德底线,当虚假、负面信息占领主导地位时,就会朝着网络舆情危机的方向发展。

(四)危机应急处置不当

网络舆情的发生并不是一触而就的,而是要经历一个演变的过程。及时有效的网络舆情危机应急处置至关重要。在调查过程中发现,部分高校至今尚未制定应急预案,即使已经制定的在应急处置的分工、方法和应急预案的调整等方面上也存在一些漏洞。此外,网络舆情危机处置系统也不完备。要有效预防网络舆情危机的发生,高校必须要对危机发生前、危机发生中、危机发生后三个环节进行及时的预警,建立一个含有决策系统、实施系统及其他系统在内的完备应急处置系统。最后,在危机处置过程中,舆情应急处置的运行机制不通畅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在危机爆发时,高校未能及时建立危机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和有效的沟通机制,导致危机处理不通畅,影响各部门对当前危机处置情况的认识和处置,这将会在某种程度上催化网络舆情危机。

四、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应对策略

(一)加强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建设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工作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这对高校的舆情引导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首先,高校应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学生网络舆情工作队伍。在原有人员配备的基础上,要特别注意吸引精通网络技术的科技人才到兼职队伍中来,努力构建完善的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工作评价体系,深入研究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管理的方法与举措,促进高校学生舆情工作的开展。其次,重视意见领袖的培育。意见领袖在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高校学生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在舆情引导的过程中,要深入了解意见领袖的社会生活、心理状态,及时解决其合理的利益诉求问题,定期邀请论坛版主、草根领袖、专家学者现身说法,就关注的问题即时互动,直面问题,积极回应一些热点、难点问题,以解疑释惑、沟通情感、化解分歧。最后,高校要制定科学的网络舆情引导规范。成立专门的网络舆情监测机构,把网络舆情的日常监督常态化,做到网络舆情事件的实时监测,增强舆情事件处理部门的联动和沟通,同时提升硬件设备质量、升级相关的监测软件,通过技术投入的方式,提升舆情监测的效率。

(二)培育学生的网络舆情素养

在大数据时代,大学生要掌握正确使用、批评网络舆情的能力,坚守道德情操,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就必须培养良好的网络舆情素养,即“个体能够比较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网络舆情,能够利用网络舆情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 ”[4]首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统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网络舆情危机的爆发很大程度上与部分学生的网络诱惑抵抗力较弱有着直接的关联,而增强大学生的网络诱惑抵抗力就必须加强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高校突破传统的教育方式,创新教育方法,教会学生如何抵制虚假信息的诱惑,以实现良好的教育效果。其次,国家层面上应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在保证公民政治言论自由的情况下,引导、规范网络舆情,形成一种较为完善网络舆情传播制度。与此同时,还要制定合理的教育制度,建立相应教育机制,而且教育面应该覆盖到教育的各个阶段。最后,高校要加强网络诚信教育。一方面,高校应结合反面案例把网络诚信教育生活化、校园化,观看以网络诚信为题材的视频,让学生从诚信意识上认识到网络诚信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加强网络诚信的法制化教育,教育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法制意识,不仅在生活中依法,在网络环境中也必须守法。

(三)健全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危机处置机制

有效防范和降低大学生网络舆情危机的危害,就必须及时、准确地对网络舆情危机做出反应。首先,高校应提前制定大学生网络舆情危机应急预案。在面对危机时,各部门能各司其职,变堵为疏,迅速在最佳时间对危机做出澄清和交代,同时,依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对应急预案做出相应的修改和调整。其次,完善网络舆情危机处置系统。要切实做到危机发生前,重点关注热点或焦点问题,敏锐发现存在的具有倾向性和情绪化的舆情,及时消除在萌芽状态中。危机发生中,要及时准确地研判危机发生的趋势,启动应急预案,部门联动,认真分析、及时改正网络舆情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危机发生后,高校要客观的评价应急处置的效果,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并就处置的方法、过程进行备案。最后,加强对网络舆情危机处置的领导。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危机处置领导小组要认真带领其他部门认真分析舆情的来源、性质以及可能出现的危害,科学指挥各部门的应急处置工作的开展,及时交流沟通处置过程中问题,保证网络舆情危机处置的顺利开展。

(四)强化网络舆情管理的大数据技术支撑

在网络舆情危机处理中,要充分发挥大数据全面、动态、开放的优势,但也要注意克服其价值密度低、传播速度快等难点,这就要求高校舆情管理部门必须开展关键技术的科研攻关,加快数据监测技术的攻关。大数据时代要求高校舆情管理部门要不断增强关联性舆情信息的分析和预测,把监测的重点从单纯的收集有效数据向对舆情的深入研判拓展,实现对网络平台数据的记录、提取,特别是提高数据的网络识别能力。加快数据存储技术的攻关。建立具备海量存储能力的大数据平台,快速实现对大规模数据的高效读写。加快数据挖掘技术的攻关。在大数据时代,“充分利用大数据挖掘等信息技术是提升高校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的技术前提”[5]。准确把握网络舆情演化过程中的潜在规律,挖掘其内在有价值的数据,这对于新形势下做好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意义重大。加快数据分析技术的攻关,通过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校校合作等方式合作研发,优化舆情信息处理技术平台的支撑功能,不断提升舆情数据的预测能力和计算分析。

[1]詹剑锋.新形势下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及应对策略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6(9).

[2]孙莉玲.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研判与治理[J].江海学刊,2016(3).

[3]贝静红.大学生网络素养实证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6(2).

[4]朱丹等.大学生网络舆情素养初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8).

[5]范宸西,韩松洋.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应对策略的重新定位[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5(1).

G641

:A

:1673-9884(2017)01-0022-04

2016-07-07

2016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16SJD810003)

仲昭慧,女,淮阴工学院讲师,硕士。

猜你喜欢
舆情高校学生危机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舆情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舆情
“危机”中的自信
舆情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微博的舆情控制与言论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