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正能量途径探讨

2017-04-15 16:04洪玉兰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能量互联网+思政

洪玉兰

(漳州卫生职业学院福建,福建 漳州 363000)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正能量途径探讨

洪玉兰

(漳州卫生职业学院福建,福建 漳州 363000)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进入一个全民参与媒体的微时代,“正能量”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凸显,探讨如何通过“正能量”教育新途径的开启来引导和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正能量;途径

近几年,“正能量”教育逐渐成为各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于高校思政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互联网+’实际上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6年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网民的年龄层分布其中以青年人居多,其中青年大学生占据相当大的比例。而在“互联网+”不断与各行各业融合的过程当中,新媒体的发展速度尤为显著。在CNNIC报告的互联网应用统计中,即时通讯应用的使用率占到了首位。这表明现在已经进入一个全民参与媒体的微时代。因此,探讨如何通过“正能量”教育新途径的开启来引导和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正能量”教育的重要性

“正能量”一词原是物理名词,后来在被誉为“英国大众传播心理学第一教授”的理查德·怀斯曼《正能量》一书中所使用。理查德·怀斯曼将人比作一个能量场,通过开发潜能,可以使人表现出一个新的自我。他指出“正能量是指一切予人向上和希望,促使人不断追求,让生活变得圆满和幸福的动力和感情”。2012年“正能量”一词在奥运火炬传递期间被大量使用,同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指出:“要聚合各项相关改革协调推进的正能量。”随后,“正能量”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成为近年来普遍被使用的词语。“正能量”现已发展成为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符号,“一般表现为格调健康、情趣美好、振奋精神、发人深省、催人向上的文化特质”。“正能量”教育就是通过利用这些积极有效的信息来传递一种向上的价值观,激发个体内在的正面能量进而对群体产生影响。

(一)正能量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2014年5月习总书记在与北大师生座谈时提到:“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大学生担负着历史的重任和时代的使命,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民族振兴的中坚力量。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处于变化成型阶段,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体系但是容易被环境所影响,对未知的一切充满探索求知欲,具有探险精神、敢于尝试、但同时也存在着敏感、社会责任意识淡薄、价值取向易受影响等性格弱项。在高校思政教育的体系当中重视“正能量”教育,让学生在“正能量”的环境中被熏陶,潜移默化地影响,进而成为“正能量”的持有者和传播者,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二)正能量教育有助于实现教育课堂的“接地气”

大学思政教育的内容目前主要是以马哲原理、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为主,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不当。大学生很难在课外生活中体验到课堂中思想政治理论的重要性,无法应用于日常的学习生活工作当中。而“正能量”教育的内容是以大学生身边可以触碰到的人和事,以及学生感兴趣的影视文学作品甚至是体现“正能量”的网络文学等作为案例教材,可以和学生产生共鸣,并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起到激励和引导的作用。采用“正能量”教育可以摆脱以往的“一言堂”灌输,和学生在互动教学当中,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和指正,挖掘学生的兴趣点,活化课堂教学,将学生印象当中枯燥的思政理论课堂变得更加地“接地气”。

(三)正能量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

虽然现在大学校园强调社会实践,大学生和社会沟通比以往相比更为频繁,但是总体上大学生的社交圈还是局限在校园,交往对象相对来说比较固定也比较单纯,目前大学生“心理发展相对缓慢,心理调节机制不完善,缺乏对心理活动调节和支配的意志和能力,因此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出现了某种程度的不平衡。”因此,提高大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成为思政教育当中一项重要的内容。由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Martin E.P.Seligman)提出并倡导的积极心理学,旨在 “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能够使人不自觉地按照一种积极的方式行动,接受积极向上、健康的暗示。正能量教育恰好就是积极心理暗示的一种途径。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正能量教育,可以让大学生对自己的消极心态和行为模式做出调整,摆脱负能量的干扰,成长为一个拥有情绪管理能力的健全人格。

二、“互联网+”时代正能量教育的必要性

(一)信息的“大数据化”,易滋生负面信息

互联网,将全世界串联在一起形成一个巨大无比的信息库。21世纪,人们进入到大数据时代。在发达的互联网时代所孕育出来的新媒体,使得全球数亿网民可以通过自己拥有的媒体渠道如博客、论坛、微博、微信等等发表信息、储存信息、传递信息。信息的表现形式演变成为兼容文本、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语言的集合。信息的传播渠道打破空间和管网的限制,趋向一个自由的传播空间。用户可以在任何地点场合以任何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而这些观点会随着互联网横向传播到世界各地,亦可接收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由于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和监督力度的薄弱,不受过滤的繁杂信息当中不乏负面信息的存在。高校大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敏感度导致他们更容易受到互联网负面信息的侵袭和干扰,极易对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和行为形成错误的导向。

(二)传统思政教育理念占主导,压抑学生的个性化追求

虽然现在大多数高校致力于打破原有的传统教育理念,但不可否认的是传统教育理念在当今的思政教育体系当中仍然保持着主导地位。这种主导地位体现在教师和校方掌控着教育的方向、内容、形式和方法等方面。学生的意愿很难纳入思政教育的体系当中。情感和心理疏导类课程较缺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普遍采用单向模式,采取宣讲的上课方式居多,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相比较,容易造成学生对课堂的抵触心理。与之相对的是,随着社会思潮的多样化和对学生教育的重视,多元化的价值观和信息源使得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和更多的榜样标准。随着学生对于个体诉求表达和被重视的意愿越来越强烈,教师和校方的权威性受到质疑,恰恰与尚未转变的教育观念产生了不协调的矛盾。

(三)虚拟空间的扩大蔓延,影响学生正常人际交往能力

互联网对人们生活的过度渗透,手机即时通讯软件的盛行改变了以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越来越多离不开手机的“低头族”“手机控”的出现,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电脑连接互联网来实现日常的交友、娱乐、餐饮、购物等行为。这种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容易使大学生陷入与他人交往关系的误区,将人与人之间充满感情色彩的面对面交流,演变成“人—机—人”的数字交流模式。人的属性应兼具现实性和虚拟性,但是由于网络的扩大化和设备终端使用的普及化,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害怕与人交流,更愿意把自己封闭在一个虚拟空间,变成“宅男”“宅女”,当量变引起质变就会产生各种心理障碍,如自恋、自卑、自闭等现象。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正常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更妨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互联网+时代下的正能量教育途径探讨

(一)营造正能量的校园环境氛围

校园是大学生活动的重要场所,随着对教育规律的不断探索,学者逐渐重视校园环境在德育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学生除了在校所接受的常规教育,还存在另外一种途径的潜课程教育——学生的日常生活。通过校园环境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是正能量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

建设具有正能量的空间环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把德育的意图隐藏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良好的学校环境,能够给学生营造一个健康、充满活力与希望的校园生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更有助于激发学生内心的正能量。学校的物理空间环境建设应该从美化、绿化的角度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尽可能远离噪音和空气污染;增添更多大自然的元素,舒缓学生的心理压力,烘托出和谐的校园氛围;增加更多的公共空间,让学生有更多自主自由的交流活动场所,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通过真实接触进行相互交流,摆脱对虚拟世界的依赖性,让学生在人与人的互动、碰撞当中完成情感学习,避免消极情绪和行为的产生。

营造良好的校风和文化环境。校风和文化环境是一所学校的气质。在校园软环境的建设中,应该构建符合时代主旋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校园文化,真正让正能量成为学生生活和学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成为他们解决问题,摆脱困惑的正确态度指南。大学校园应该通过捕捉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积极开展富有正能量特色的校园文化主题活动,在不拘束学生自由思想创新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自觉提升自身的修养和文化品位,形成正向的校园文化拉力。在具体层面上逐渐深化班级班风和学风、寝室文化的建设,形成具有向上牵引力的学习氛围和生活氛围;鼓励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的活动开展,发挥校园学报和校园杂志的影响力,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减少学生“孤立”个体的产生。

(二)创新正能量的传播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治工作过不了网络关就过不了时代关,必须研究把握信息网络时代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推动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 。在互联网+时代,应该借用网络科学的优势,探索出思政教育与互联网融合的新模式,拓展教育内容,开发多元教育形式和方法,使思政教育趋向日常化、生活化,增强其吸引力和时代感。

运用网络媒体,搭建网络德育平台。高校的网络德育平台应包含专题网站和学生论坛。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增设如学生实践活动中心,阅读书会,青春“正能量”等有助于提升大学生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的专题栏目;校园学生论坛是开放给学生发表自由言论的场所,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心声,也有利于校方和教师方便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教师应给予适当的引导;另外可以借助综合性网站的平台,如在百度设立贴吧,在新浪开设学校的思政博客和微博,将校园文化、学生生活与思政教育相结合传播给大学生,同时增强师生间的互动。

运用手机媒体,促进教育平等关系的建立。首先,运用手机报平台和短信群发功能,向学生定期推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能量、创新思想、学术作风等教育内容,也可及时向学生提供学习资料、考试资讯、就业指导等服务,既深化和生活化德育内容,又可建立师生之间的联系。其次,运用手机 APP的服务功能,完善公众平台的建设。如QQ群、微信公众号、微博圈等。推送校园新闻、生活资讯、各类考试讯息等关乎学生个人利益的信息,传递积极健康的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开发正能量的内容,远离垃圾和不健康的讯息,增强学生对信息的选择和判断能力,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运用传统媒体,打造微电影传播形式。引导学生社团结合学校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微电影创作,在创作过程中引导为健康向上的方向;同时增加学生与互动的机会,通过学生参与活动制作的方式,在活动中开展有奖竞答、主动参与等形式,把学生吸引到积极健康的优秀校园活动来,让学生在参与中接受教育。开展微电影创作大赛、以正能量为主题的广播剧、话剧、舞蹈等表演形式的活动,将评审出来的优秀作品通过校园广播和电视以及学校官方网站展示。

(三)发挥教师和辅导员的言传身教作用

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论语·子路》中孔子有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韩愈在《师说》中给教师下了一个定义“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因此,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是“正能量”传播中的重要一环。教师的业务水平不仅包括扎实的理论功底,丰富的教学经验,严谨的学术作风,精益求精的科研精神等专业实力,在互联网+时代下还应保持清醒的政治意识和正确立场,及时对不良信息“拨乱反正”。发挥好教师言传身教的作用,营造课堂的正能量氛围。采用学生讨论和教师引导相结合的方式,对负能量信息资讯要采取正确的对待,给予回应并加以疏导,在最大程度上实现转换,让学生在对比中增强辨识力和抵抗力。发挥学生典型的模范作用,通过榜样的力量推动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和个人前途的规划和定位,不断重塑和反省,使学生的状态由内而外散发出正能量。

发挥辅导员的渗透作用。辅导员作为学生和学校管理的中间桥梁,学生的生活实际接触较多,在接触过程中应及时洞察学生的思想变化和需求。因此,辅导员应将自己当做正能量的传播者,用自己的行为实践正能量,让学生感受到正能量的存在。辅导员也应该活跃在社交媒介中,如 QQ、人人网、微博、微信、校园论坛等大学生经常出没的地方,以便更多地了解学生的想法。另外辅导员还应该深入学生社团,经常和学生们一起组织开展活动,并在活动当中融入正能量元素。再者,辅导员要作为一个正能量的实践者,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和人格魅力,通过行为来做出表率比语言更具说服力,让辅导员真正成为学生成长进步的助推者。

[1]刘九如.互联网“底盘”和大数据“轮子”[J].中国信息化,2015(3).

[2]理查德·怀斯曼.正能量[M].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

[3]常勤毅.中国“正能量”文化内涵与构成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4(1).

[4]叶素珍,曾振华.情绪管理与心理健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爱尔兰]卡尔.积极心理学(第二版)[M].丁丹,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6]李道明.全力打造“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新心态[N].解放军报,2015-08-05.

[7]赵敏.新媒体视阈中的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9.

G631

:A

:1673-9884(2017)01-0011-04

2016-11-26

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社科A类项目(2014年福建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专项)(AS14892)

洪玉兰,女,漳州卫生职业学院公共基础部副教授。

猜你喜欢
能量互联网+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能量之源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诗无邪传递正能量
开年就要正能量
凝聚办好家长学校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