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业孵化平台建设要素的探析

2017-04-15 16:04黄新通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要素政策资源

黄新通

(福州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福建 福州 350108)

高校创业孵化平台建设要素的探析

黄新通

(福州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福建 福州 350108)

高校创业孵化平台建设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根据当前高校创业孵化平台的发展实际,着重对高校孵化器建设要素的类别、关键元素和创业孵化平台的利用与突破方面展开深入探析,为进一步发展理清思路、明确目标,为创业孵化平台的建设与突破创新提供有益的建议。

高校;创业孵化平台;建设要素;关键元素;突破创新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简称“双创”)的工作要求。《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中着重强调:要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以完善条件和政策保障为支撑,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社会紧密结合,加快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鼓励各地区、各高校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建设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众创空间和小微企业等创业基地,搭建各类高校创业孵化机构,作为师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不断完善师生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因此,高校创业孵化平台建设研究也经历了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在此期间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探索和实证分析,为高校创业孵化平台建设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综合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和高校创业孵化平台发展实际,对高校创业孵化平台的建设要素急需进行综合归纳和深入剖析,为进一步发展理清思路,明确目标。从高校孵化器建设要素的类别、关键元素和利用突破几个方面进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校创业孵化平台建设要素的类别

(一)传统型要素和新型要素

根据要素的上市年限,可分为传统型要素和新型要素。传统型生产要素主要有办公场所、简易的办公设备(桌椅、打印机、复印机等)、有限的资本、人力资源、教育资源等;新型要素主要有网络技术资源、服务性资源(法律、财务、投融资、导师等服务)、知识产权等。

(二)线上要素和线下要素

根据要素的网络支配性,可分为线上要素和线下要素。线上要素主要有线上的流量、咨询、论坛、研发、营销、众包、众筹、众创等资源扶持和升值服务;线下要素主要是指与线上同步的政策性措施、物理空间、硬件设施、人工服务和辐射性服务资源等。

(三)商用性要素和附加性要素

根据要素的使用用途,可分为商用性要素和附加性要素。商用性要素主要有人力资源、工商注册登记、知识产权、市场推广、技术贸易、商品贸易、投融资、上市对接、公司架构搭建等;附加性要素主要有法务、政策、财会、媒体宣传、创业导师、医疗、保险、护照办理、子女入学、生活条件服务等。

二、高校创业孵化平台建设的关键元素

当前孵化器建设要素的种类繁多,但并不全部适用于高校创业孵化平台建设,或者说如何整合利用这么多的要素,是高校创业孵化平台建设的关键性节点。由于高校自身的性质和社会地位的独特性,在创业孵化平台建设过程中应该重点着力于如下几个关键元素:

(一)政策资源

政策扶持对于高校的各类平台建设无疑都是最直接、最有效果的支持。创业孵化平台建设过程更是需要各类政策的扶持,包括政府部门的政策和高校内部的政策等。在国家推进“双创”建设的氛围下,据不完全统计,从2013年5月至今,中央层面已经出台至少24份相关文件促进创业创新。仅2015年3月至2016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以及科技部连续印发了《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关于加快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的指导意见》、《专业化众创空间建设工作指引》等10多项国家层面的政策。这些政策几乎都有惠及高校创业孵化平台建设的实质性条款。加上高校内部的政策措施,如《种子基金使用条例》《大学科技园入孵企业管理条例》《大学生创业基地项目孵化奖励办法》等等。这种内外结合的政策资源,为高校搭建创业孵化平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支撑。

(二)教育资源

高校是我国教育的最高层次,自然拥有最高端和最全面的教育资源。这些教育资源包括自有教育活动和教育历史以来,在长期的文明进化和教育实践中所创造积累的教育理念、教育制度、教育品牌、教育知识、教育经验、教育人格、教育设施以及教育领域内外人际关系的总和。其中教育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是各类主体创业孵化的源泉;教育人格和理念的形成有助于创业者坚定信念和决心;教育领域内外人际关系是高校创业孵化平台建设独特且珍贵的资源。教育资源更多的是无形性资源,人们无法用计量公式来估算它,但是教育资源所释放出的能量却是无穷大的,这种能量渗透到高校发展的各个环节。高校拥有了独特的教育资源,也就拥有了无穷大的能量。高校是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要驱动器之一,因此,利用宝贵的高等教育资源就显得非常重要。

(三)教师资源

教师是高校的主力军,在推进高校创业孵化平台建设的过程,教师理应充当先锋,更应当是扮演主要角色。当前,各大高校越来越重视创业教育,并为创新创业营造各种基础性条件。从创业教育专业的出现、创业教育培养计划的明确、创业课程的设置、创业研究院的成立,到创业辅导师的组建,高校教师都是创业孵化氛围形成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也有助于大幅度降低高校搭建创业孵化平台的成本。不管是创业教育培养计划的制定者,创业教育的专业教师,还是创业导师团队,教师都是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为高校创业孵化平台建设添砖加瓦。当然,引擎科技创新的研发团队更是高校创业孵化平台搭建的内在驱动元素。科技研发人员不断研究出的科技成果助力了这个时代不断进步,也顺势促成高校能够尽快融入创新创业的社会大浪潮。

(四)学生资源

“双创”的主体是多样化的,青年学生也是主体之一。高校的一大类主力军即青年学生,他们靠自己所学的知识、创业热情和激情,勇于突破,通过各类平台和各种方式参与创新创业。如创客大赛、创意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组建公司团队入驻大学生创业基地和留学生创业园等。近几年,学生创业团队涌现出了很多成功的案例,给社会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贡献了很多创造性的科技成果。高校通过搭建各种平台,为学生创业团队营造创业环境,提供创业条件。如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基地、创客空间、创客咖啡等纷纷出现在校园里面,不仅是众多创业学生推动的产物,更是创业学生的福气。高校创业孵化平台建设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当创业者,也可以充当创业服务的提供者,这种多样性的角色变化,为平台建设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五)知识产权

高校的科技成果,是社会创新成果的风向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国家每年的科技创新量和技术含量中都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因此,及时通过确认高校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来保护高校的科技成果,是高校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也是整个社会的共同责任。当然,在保护好知识产权的同时,如何将这些技术发明及时推向市场和社会,让它们发挥应有的作用,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和难题。无论是职务发明,还是非职务发明,技术市场化和社会化都是必经之路。否则,再尖端的技术终将被淘汰或者无法产生社会价值。无疑,能让技术成果产生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科研人员努力的目标和期望,是高校创新创业最美好的成果,更是推动科学技术日益更新的强大动力。从这个角度来说,高校在“双创”浪潮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是任何其他主体无法替代的,因为不断涌现出创新性的科研成果,是高校存在的使命。

三、高校创业孵化平台的利用与突破

(一)审时度势,灵活应变

处于当前“双创”氛围较为浓厚的国内外环境下,搭建创业孵化平台是响应政策、顺应时局的体现。然而,对于高校这一特殊主体来说,凡是投入人力、财力和物力搭建了平台,就应当竭尽所能维持平台的可持续发展。可惜的是,在“双创”氛围中,高校对政策资源的利用和时局的把控,经常具有滞后性、片面性和盲目性,无法与其他创业孵化平台主体相抗衡。因此,高校应当在全面分析把握时局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好各种政策,特别是能为高校所用的政策资源。并不是所有有关“双创”的政策都能够为高校所用,在搭建平台的过程中应有专业部门或工作人员负责收集相关政策,并有针对性地筛选出来进行细致分析,归类出哪些政策可以直接适用,哪些政策需要经过校内政策响应才可以适用。如可以直接适用的政策,理应及时与相关政府部门进行对接,寻求获得政策的解读和资源享用;如需要校内政策响应的,学校内部理应及时协调处理,为各层级政策在校内的适用提供便利。总之,在时局把控和政策利用上,高校要争取做到主动出击、及时回应和灵活应用。

(二)整合资源,共享成果

高校可利用的资源虽然很丰富,但是如果无法整合资源,最大限度利用好可利用的资源,无疑将使高校在创业孵化平台搭建的过程中丧失其应有的优势和独特的主体地位。不管是教育资源、教师资源、学生资源,还是其他资源,能否得到最有效利用,需要统筹考虑,有的放矢。比如,在创业导师团队的组建上,高校拥有各个专业的专家学者,完全可以组成一支知识全面、经验丰富的导师团队为创业者提供服务;法律咨询和财会服务方面,可以调动比较有实战经验的教师或学生为创业者提供帮助;创业培训方面可以展开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如创业沙龙的交流互动、创业基地的定期培训、创业研究院的课程教授等。此外,注重引导创新过程的多方协作和创新成果的共享,尽可能释放创新能量,使创新成果受益面最大化。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完全可以打破专业或校区界线,实现跨专业和跨学校合作。创新创业与高校其他的竞赛比赛不同,不能仅仅看重比赛成绩的归属问题,而更值得推崇的是创新创业的社会效应。因此,高校在搭建创业孵化平台的过程中,理应是整合各方各类资源和力促多方主体共享创新成果。

(三)打破常规,勇于创新

创新创业对于高校来说,最为关键是如何将校内的科技成果推向市场或者转化为生产力。由于高校体制的特殊性,导致很多的科研成果无法转化,甚至“夭折”在校园里。高校内部多为职务科技成果,职务科技成果是由高校提供技术条件、国家投入研究经费、发明人投入创造性劳动产生的,具有不成熟性、不稳定性和非产品属性,很难直接在市场上交易,无法认定为资产。高校或政府部门对职务发明人一般是多给点科研奖金,这无法与发明人的创造性付出形成正比。同时,职务科研成果的所有权属于高校,承担科研项目的教师属于体制内工作人员,很难调动科研人员将科研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因此,在保护好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的基础上,应该打破常规,尝试着调整科研成果的所有权控股比例和放开科研人员的身份归属性。鼓励科研人员以技术入股,大胆加入创新创业团队。近两年,国家陆续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科研人员参与创新创业,这是一种发展趋势。部分高校已经在这方面做出尝试和突破,如西南交通大学提出的“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将职务发明的所有权比例做了明确规定,并赋予校内相关机构对职务发明在转化过程中的支配权。当然,关于职务发明所有权控股比例的分配问题有待于在实践中进一步探讨和验证。但在双创浪潮中,高校要想融入或走在创业大军前列,就必须敢于突破创新。

[1]李开复.创新创业的黄金时代[J].化工管理,2015(7).

[2]郭云涛.创新创业的思维向度[J].中国发展观察,2015(7).

[3]卢亚楠,陈洪涛.大学科技园视阈下的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2).

[3]陈东伟,韩娜,张克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新校园,2015(1).

[4]李士晓.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与研究[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1).

G717

:A

:1673-9884(2017)01-0055-03

2016-12-08

黄新通,男,福州大学讲师,硕士。

猜你喜欢
要素政策资源
政策
政策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助企政策
政策
资源回收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