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创新人才培养与学校教育变革之道

2017-04-19 10:17周仕德李晶晶
中小学管理 2017年2期
关键词:校长学校教育

周仕德 李晶晶

2016年岁末,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分会2016年年会暨学术委员会年会在岭南师范学院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600多名专家学者、教育管理者和一线优秀教师代表齐聚广东湛江,围绕“创新人才培养与学校教育变革”的主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一、理念转换:构建创新人才成长的教育环境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褚宏启认为,创新能力是核心素养的核心,对于国家发展和个人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在复杂多变、不确定性增大的21世纪,核心素养主要聚焦在“创新+合作”这两个因素。教育者要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与创新型人格,改善教育评价与管理,推动教育中的民主和自由,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袁振国教授从“前十名现象”“均差现象”“高分低能现象”说起,分析了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的紧迫性,认为我国学生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在于唯一标准、统一要求、单一评价。自由宽松的环境、兴趣与执着、跨学科学习是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关键要素,办有选择的教育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根本出路。为使创新型人才更好地成长,我国需要改革人才培养的领导体制,实现权力下移:改革办学体制,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公平竞争:改革管理体制,推进参与式协商:改革招生考试评价制度,增强高校招生的自主性和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二、政策路径:创新政策机制,实现科学引领

改革的新形势要求教育者必须对教育管理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实践,要以更大的勇气、更深入的探究、更持久的实践来推动教育管理的不断创新。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分会理事长马宪平提出,要不断深化基础教育“供给侧”改革,突破单一的课程供给、资源供给、考试评价供给方式,形成丰富、多元、可选择的新供给侧结构。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院长汤贞敏提出,要切实把握教育的规律和特点,提升教育政策制定和贯彻的科学化水平,注重教育政策制定和贯彻的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做好风险评估和绩效考核。沈阳师范大学孙绵涛教授提出,要建立教育法治和教育治理二维互动政策模型,将教育法治政策与教育治理政策协同推进:在微观的实际操作上,要克服现实中存在的教育法治政策与教育治理政策在两个部门、两条路径和两种目的导向推进的现象。

针对我国教育治理中的现实问题,与会学者提出了有针对性的主张。武汉大学博士生余锦汉认为,消解“择校”问题的路径在于政府应转变教育治理的思路,由静态思维转向动态思维、由控制需求转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岭南师范学院曾茂林教授提出了互联网+义务教育教师绩效管理创新的新思路。华南师范大学葛新斌教授等人认为,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要实现公民教育权益与户籍脱钩,提高公共义务教育资源配置重心。

三、政府职能:转变认识,构建新型角色

推进管办评分离,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要实现教育管办评分离,政府、学校和社会的角色应该如何定位,以及如何才能扮演好各自的角色?

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提出,要规范政府和学校的关系,明确规范政府与学校之间的义务和权力边界。政府必须按照法律授权和法定职责,将管理权限限定在法定范围之内。这就要求政府必须自我革命,放弃现有的若干权力。规范政府管理权限需要列出政府的权力清单、负面清单、责任清单,规定政府和学校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必须履行什么责任。第三方如何更好地参与教育治理?武汉大学博士生李子彦提出了“教育中介组织参与说”。基于教育中介组织参与公共教育治理维度,国家要改革“双重管理”体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营造良好制度环境:健全培育和扶持政策,创新培育和扶持机制:建立健全监管和激励评价体系。同时,教育中介组织要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提升参与能力和公信力。

四、组织转型:提高学校教育创新能力

提高学校教育创新能力,要特別重视学校的组织困境与转型。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魏志春教授阐释了现行学校管理模式在教育创新能力上陷入的困境,如“等级”秩序与规则对“创新”的有效抑制、“计量”精神与行为对“创新”的内在排斥、超“稳定”系统状态对“创新”的无形消融等。适应教育创新能力需要的学校管理转型探索在于理念的变革、体制机制的转变,如借鉴“商业”模式,在市场竞争环境下萌生创新动力。

南京师范大学程晋宽教授认为,中国现代学校教育的转型发展必须创新思维,摒弃教育市场化的路径依赖和制度选择,在改造薄弱学校的同时,注重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促进优质学校的多样发展、特色发展,反思教育均衡发展与多样发展的困境,认识学校转型发展的“差序格局”,走“跨越式发展”和“超越差距”的学校转型发展的创新道路,实现学校教育高质量、高水平、高效能的合作发展与创新发展。

校长是学校组织转型的重要推动者。岭南师范学院副院长黄崴教授认为,新时期中小学校长专业化和职业化是大势所趋。校长专业化需要体现校长职务的教育性、管理性、公益性、职业性等特点,提升校长的专业精神,确定校长的专业标准,提高校长的专业能力,重视校长的专业培养,建立校长的专业组织,推进校长职级制。首都师范大学傅树京教授基于新制度主义的观点提出,校长专业发展制度既应有约束性功能,也应有支持性功能,规制性、规范性、文化-认知性是其三大要素。

五、课程建设:形成创新人才培养的专业载体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陈如平研究员认为,未来学校的竞争力来自于内生的原创力。他提出了关于“新样态”学校的命题,指出“新样态”学校的创建价值和意义是原生态、去功利、致“良知”、止于“至善”,实现学有所教、学有良教。他强调,内生的原创力是“新样态”学校的新动力,认为创建“新样态”学校要紧扣给自己的学校画张像、发现学校中的“人”、发掘“最好的我”、设计学校的育人模式、建构学校的课程体系、抒写精彩的学校故事等六个步骤。

构建特色课程体系是学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与会中小学校展示了各具特色的学校课程建設成果。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李红恩博士认为,特色课程要基于学校的教育理念,以学校的培养目标为指向,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旨归,体现学校自身的教育发展主题与优势教育资源。

学校课程体系建设要基于学校文化、通过学校文化、为了学校文化。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方铭琳副研究员认为,学校文化是内生式发展,它是教育者面对自己的内心世界作出的教育承诺,并且体现在始终如一的教育实践、习惯如常的教育行为、点点滴滴的教育细节中,也最终成为这所学校的文化传统、历史烙印。岭南师范学院党委书记罗海鸥研究员则更强调通过校园文化景观来表达学校的使命,延续学校的传统,展示学校的理想。他提醒学校管理者要注重更基础同时影响也更深远的校园文化建设,从而实现育人目标。

(编辑 崔若峰)

猜你喜欢
校长学校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学校推介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