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如何提升学生对美的感悟

2017-04-22 19:51刘宇
地理教育 2017年13期
关键词:事物美的教学

刘宇

摘要:地理学科涉及丰富的自然、人文美,在教学中应教会学生认识地理事物之美、探究地理逻辑之美、运用地理语言之美,提升对美的鉴赏和审美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及人地和谐发展等地理人文素养。关键词:地理教学;感受美;鉴赏美;体验美

“美来源于生活”,人类生产生活离不开环境,当仔细观察时就会发现地理事物是那么美好。地理学科中涉及自然、人文美的内容十分丰富。地理教学中千姿百态的美,不仅能扩大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而且可以陶冶学生性情,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及人地和谐发展的地理人文素养。

一、认识地理事物之美,引导学生感受美

地理事物本身具有景观美,对于其美的发现与鉴赏需要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而一个人审美能力的培养在学生时代非常重要。中学地理教学中可以挖掘地理事物的美感,对学生适时进行美育渗透,還可借助多媒体教学及适当辅以野外实习,给学生以直观印象,同时更要从理论与方法上进行审美指导。

1.欣赏自然之美

自然景观具有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听觉美 。各具特色的自然景致,是最具体、最直观的美育教材。将其运用在教学中,不仅可以引导学生体味蕴含的美感,更能让学生在愉悦中获取必备的地理知识。如教会学生欣赏自然景观时,一是学会选择观赏位置,因距离、角度、俯仰的变化造成透视关系、纵深层次、视野范围的差别,所产生的美感不同,即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因而,在欣赏不同景观时,最佳位置各不相同。如欣赏瀑布,应在仰视的位置;观云海,则应在高山处。二要把握好观赏时机,如泰山观日出、黄山观日落,不同的人去旅游以后,可能有人感觉美不胜收,尽兴而归,也有人会觉得古人言过其实,究其原因与观赏时机是否选择得当密切相关,因为高海拔地区的风景名山应选择雨过天晴的时候最佳。再如,钱塘江观潮,要想看到最壮观的大潮,最佳时间应是农历8月18日,这是因为潮汐的形成与天体引力、夏季风有关。

2.领会人文之美

人文景观也具有结构美、色彩美、质感美。对于人文景观的欣赏,则要教会学生抓住景观特征,如欣赏园林建筑,要了解园林常用构景手法中的主配、层次、框景、借景,从而确定浏览路线,掌握好游览节奏韵律,达到最佳欣赏效果。另外,较多的人文景观在欣赏之前还须了解必要的背景知识,如带领学生参观重庆市重点保护传统街磁器口。磁器口古镇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嘉陵江畔,是过去重要的水陆码头,曾经"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后万盏明灯"繁盛一时,被赞誉为"小重庆"。其形成背景与所处地理位置有关。磁器口古镇拥有"一江两溪三山四街"的独特地貌。马鞍山踞其中,左边金碧山,右边凤凰山,三山遥望。凤凰、清水双溪潆洄并出,嘉陵江由北而奔,形成天然良巷,优越的地理条件造就了昔日的繁华。这样将观赏与思考结合,既满足感官的需要,又能适应心理的需求,有助于在整个观赏过程中保持饱满情绪。通过地理教学对地理景观审美原理的讲解,不仅强化地理知识的掌握,更有助于学生未来对于美的感受能力的提高,学会更好地生活。

二、探究地理联系之美,引导学生鉴赏美

自然界万事万物均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许多事物之间因为地理联系而产生和谐之美。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如“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是自然事物内部生生不息循环不止的和谐之美;土地使植物具有了附着的根本,而植物的生长又促使土地肥力的形成,这是自然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因整体统一性而产生的和谐与逻辑之美。

1.寻找和谐之美

在自然与人类之间因和谐统一也能产生无与伦比的美。人们通过研究与体会,有意识地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这是中国自然风景区最大的特色,人文景观因势得体突出了自然景观的自然美。如自然风景区的寺庙,多建在山麓、谷、山间小盆地的茂林之中,造成一种深山藏古寺的意境,并与佛教宣扬的超脱于红尘之外的思想相一致,而这样的寺庙又衬托了山的幽深。

人地和谐美的地理体现更是不胜枚举,如北方具有降水较少的气候特点,园林与建筑的色彩浓重,与蓝天白云的天空相辉映,同时又具有开阔平坦的地形特点,所以园林规模一般较为宏大;而南方地区地形没有北方那么完整开阔,所以园林规模较小,布局精巧;又因高温多雨的气候特征,山清水秀,所以建筑色调以黑白为主,既迎合人们追求闲适宁静生活的心理需要,又与水乡风光、湿润气候特点融为一体。

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人地和谐之美无处不在,即“一方山水一方情”,如西双版纳的热带风光形成傣族人的泼水节,内蒙古大草原风光造就蒙古族的赛马叼羊及蒙古人的骠悍,成都平原的自然环境得天独厚,造就成都人闲适的心情和休闲的生活方式。通过这些事例的讲解,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和判断地理事物,提高鉴赏能力,意识到和谐可以产生“美”,不和谐可以产生“丑”甚至“恶”。随着人类对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和对环境的肆意破坏,当今社会,这种不和谐的人地关系日益严重,最终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各地雾霾愈演愈烈等。通过人地关系恶化的案例,学生可以总结出自然环境影响着人类活动、人类活动也能反作用于自然环境,并且人类活动之间也会相互制约与影响的思路思考地理现象,让学生从小形成人地协调观、环境伦理观与全球意识,学会去关爱赖以生存的地球,并养成保护自然环境的责任心,从而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具备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品格。

2.推导逻辑之美

由于地理事物现象之间的整体性和关联性,地理教学中常常要用到综合分析的思维方式,通过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的不断深入展开,形成对地理事物完整深入的认识,在分析综合的思维过程中,又充满对事物认识层层深入的逻辑美,有助于学生养成思考习惯以及在生活中发现美的能力。

例如,讲授有关交通方式及发展的地理内容,可以用重庆的 “川江号子” 、 “码头文化”等案例引入,再层层剖析其形成的自然和人文原因,归纳总结出:重庆地形复杂,修路不易,只有利用长江航道。而重庆至巫山的航道弯曲狭窄,明礁暗石林立,急流险滩无数。旧社会江上船只多靠人力推挠或拉纤航行,少则数十人多则上百人的江上集体劳动,只有用号子来统一指挥。因此,在滚滚川江上,产生了许多水上歌谣——川江号子。川江号子高亢、豪迈而有力,它起着在行船中统一摇橹和调剂船工急缓情绪的作用。作为长江上游水路交通枢纽的重庆,江边码头林立,蜀中、中国西南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的城市文化在这里都有交融,形成重庆独特的码头文化。

再如,在“山地的形成”授课中,研究地质构造规律有很强的实践性,对生产、生活有指导意义,可结合图1,让学生分析并阐述哪些应用不合理。

这类示意图简洁,富有形象直观的美感。学生在讨论探究中,运用逻辑推导获得知识和鉴赏力,寻找地理事物的规律,并得出结论,形成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三、 运用地理语言之美,引导学生体验美

中国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家,古代的文人墨客对于自然与人文之美采用许多优美诗文进行总结与表达,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恰当引用一些具有音韵之美的描述,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也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事物美的理解和感悟。例如,讲授“黄河”时,教师常引用李白的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运用该句“天上”概括黄河源头很高——巴颜喀拉山,也说明黄河补给之水来自大气降水,而“海”又说明黄河注入渤海,是一条外流河,这样,既利于学生理解地理知识,又让学生体会到黄河在文学作品中的壮美。以文学作品优美的文字表现地理事物和现象的例子有很多,如“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以豪放的风格体现地球的自转与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山如碧玉簪,水似青罗带”以婉约的风格描绘桂林喀斯特地貌山体纤秀与该地区降水较多的特征;“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则在幽远的意境美中生动地表现高山垂直地带性规律。当然,地理课堂上对地理事物现象描述的音韵美不仅体现在对古诗文的引用,还体现在教师课堂语言的准确与艺术,这就要求教师应在基本功上多作研究,课堂用语有更高的美学境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学生实现潜移默化的影响,养成用语准确、优美的习惯,这将令其终身受益。

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他的教育效果就越大。”那么,作为一名地理教师,为了更好地对学生实施美育教育,在平时应当培养自身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并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美的元素,對学生施以有意无意的影响,有效地引导学生感悟美、享受美,最终促使学生的人格和性情得到陶冶。

参考文献:

[1] 黄京鸿.《中学地理教育中的美育》[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林雁.中学地理教育的美育价值 [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0(4):11-12.

[3] 张甜.试论中学地理教育中的美育渗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1):17-18.

猜你喜欢
事物美的教学
打破平衡
美的校 美的人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单独中的洞见
这美的朋友 这美的如画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
TINY TIMES 3: A REAL HIT
炫美的花在这里悄然盛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