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性评价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2017-04-22 19:51黄映霞
启迪·教育教学 2016年12期
关键词:发展性评价高中语文教学评价体系

黄映霞

[摘 要] 随着第四代教育评价理论的兴起,发展性评价应时而生,成为当代教育评价理论发展的重要趋势与方向。而教学评价作为教育评价的核心,在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将以高中语文教学为例,探究发展性评价在这一过程中的应用,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配置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共同作用掌握评价基点;二、常模参照与标准参照双管齐下确立基本评价方式;三、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互结合的评价机制。

[关键词] 发展性评价 高中语文教学 评价体系

在当代,随着第四代教育评价理论的兴起,一系列新兴的教育评价方式与策略走入教育研究的实践中,教育评价也因此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在我国,教育界通常将“教育评价”定义为——“在系统地、科学地和全面地搜集、整理、处理和分析教育信息的基础上,对教育的价值作出判断的过程,目的在于促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我国的教育评价体系已经逐渐告别侧重甄别与选拔功能的时代,转而寻求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发展,并通过各种评价方式与手段以期进一步帮助并鼓励学生学习,实现学生身心全面而健康的发展。而发展性的教育评价理论应时而生,在成为当代教育评价发展重要方向与趋势的同时,也为我国教育评价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有学者明确表示“教育评价的发展历史始终以对教学的评价为发展主线。随着教育评价研究的深化,教育评价的范围逐步扩大……但其评价的核心仍然是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中的一种系统化的持续过程。具体而言,教学评价是指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其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作出决策。而在高中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如何应用发展性教育评价理论,进一步完善高中语文学科评价体系与机制,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其语文学习的信心,促进学生语文素养与能力的提升,从根本意义上实现学生身心发展,是工作在高中语文教育岗位一线的教师所共同致力的命题。基于发展性评价的基本理念,高中语文教学评价应时刻围绕促进学生发展的核心问题,着眼于高中语文教学评价体系与方式的改革,从而以教学评价促进高中语文教学和学习模式的进一步优化。

一、配置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共同作用掌握评价基点

发展性评价的教育理念,始终将实现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发展性评价体系,应在了解学生语文学习基础、掌握教学评价基点的前提下确立,从而实现更为科学地对高中语文教学进行评价的目的。配置性评价也称准备性评价,一般在教学开始前进行,以便教师清楚学生的学习准备状态、了解学生现有学习能力与水平,从而判断学生是否具有当前教学目标所要求的学习能力与知识储备。而诊断性评价的作用一般情况下与配置性评价相同。具体而言,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配置性与诊断性评价实施,在利用传统高中语文试题的基础上,更应强化对学生基本语文素养的测试,主要体现为对语言表达与运用、文史知识积累等方面能力的考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具体实施配置性和诊断性评价时,客观题方面应主要以字词、文史常识、文言文阅读为主,主观题方面应主要以现代文阅读、语言运用以及作文为主。通过配置性和诊断性评价,教师可以在了解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与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现有状况,最大限度地因材施教;而学生可以通过此种类型的评价,对于自己的学习状态有所把握,进一步明确下一步的学习目标,从而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真正贯彻发展性评价理念,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二、常模参照与标准参照双管齐下确立评价基本方式

通过配置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共同作用掌握评价基点,在把握学生语文的基本学习能力与基本知识储备状态的基础上,可以为学生确立下一步的语文学习目标。而对学生语文学习进步程度的检测,即对学生语文学习目标达成度的测试,则应结合学生原有的不同基础,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确立不同的评价模式,从而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的动力与潜力。发展性教学评价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与追求,常模参照模式的启用可以使学生明确自己在整个班级乃至整个年级的学习情况,利用评价机制的反馈不断调整自身的学习状态,逐步树立进步目标。然而常模参照模式,往往会给基础较差的同学带来挫败感,容易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主性,因为这些学生大多无法在团体中处于前列,因而无法确立自己在团体中的地位。

标准参照的启用,则提供另外的评价模式,学生除了可以在团体中获得语文学习评价反馈以外,还可以以自身在不同语文学习阶段中的评价测试结果为参照,检查自身在不同学习时段的语文学习状况,通过自我的进步或落后,以不同时间段的自我为参照对象,从而明确自己下一步的语文学习目标。以自我不同学习时段为参照的标准参照模式,对于语文学习基础较好的同学来说,参考意义并不大,因为他们的语文学习成绩往往相对稳定,提升的空间和幅度都较小,他们往往需要团体的位置和名次来明确自我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的发展性评价方式中需要结合常模参照和标准参照,根据学生现有的学习水平与能力,确立符合各自发展的语文学习目标,并选定对应的评价方式与模式,从而结合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状况,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起他们语文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学生的多方位发展。

三、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互结合的评价机制

以配置性和诊断性评价把握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与能力,让老师了解学生语文学习的基本状况,也使学生对自身的语文学习情况有充分认识,从而确立适合自我的语文学习目标。而常模参照与标准参照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则根据学生不同的语文学习基础,检测不同的学习目标,以求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的活力。在基本了解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并为其设定下一步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对学生整个学期、学年乃至整个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进行评价,则离不开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基于发展性评价的语文教学,应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进行全面而细致的评价,综合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结果,既可关注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表现,也注重结果性的语文检测反馈。通常高中语文教学评价与其他科目教学评价类似,往往只关注最终检测的成绩,而忽视學生在整个学期乃至整个学年度期间的综合表现。以高中语文教学评价为例,在关注学生总结性评价即语文最终检测成绩的同时,还应关注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参与度、思维的活跃度、语言的表达逻辑与流畅度以及写作能力等各方面的表现。如果仅以最终一次检测的成绩来反映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与水平,不仅有失科学且容易造成学生对分数的畸形关注。发展性的评价理念注重学生能力与素养的提升,关注学生作为个体的全方位发展,而非使之成为分数的奴隶。因此,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的结合,将有助于促进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和态度的养成,培养其正确的分数观念与发展观念,从而实现自我的良好发展。

在高中语文教学评价中引入发展性评价理论体系,将在教师掌握学生发展基点,为其制定合理语文学习目标,科学评价其语文学习能力与素养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与自主性,让学生在获得语文知识与能力的同时树立正确的自我发展观念。而学生通过诊断性和配置性评价的反馈,将对自身的语文学习状况形成良好的认知;常模参照和标准参照的配合利用,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明确自我在团体中的位置以及自我在不同学习时段的学习状况,从而确立更为实际的学习目标;总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的综合使用,使学生不仅关注最终的语文检测,且同时关注语文的日常学习过程,树立正确的语文学习观念。发展性评价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不仅有助于学生树立合理的语文学习目标、增强学生语文学习的动力,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多方面能力,从而将发展的理念真正贯彻实施,切实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与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

[2] 董奇、赵德成.发展性教育评价的理论与机制[J].中国教育学刊,2003(08)

[3] 辛涛、李雪燕.教育评价理论与实践的新进展[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06)

[4]卢立涛.测量、描述、判断与建构——四代教育评价理论评述[J]. 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09(03)

[5]金娣,王刚.教育评价与测量[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发展性评价高中语文教学评价体系
运用“发展性评价” 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略论中学历史发展性评价的原则和方法
关于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解析与研究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