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评课失当现象的思考

2017-04-22 19:57王丽丽
启迪·教育教学 2016年12期
关键词:一节课公开课教研

王丽丽

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课堂教学是关键。一节课的好坏,是评判教师能力的主要媒介,听课评课也是研究课堂教學的重要方法,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认为,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大致表现在五个方面:扎实、充实、丰实、平实和真实。

我们学校每周四下午一二课是语文教研活动,每周安排一个老师进行公开课,第二节课是评课和教学研讨活动,可以说教研活动的开展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活动有促进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使我对我校教研活动中评课实际情况有以下的感悟。

一、主观性太强抹杀教学个性

主观性也就是教师在评课时根据自己的意愿评课,其实有时听的这一节课连评课者自己都没有上过,文本也不是很熟悉,就根据自己的经验评课,这样的评课主观性过强,尤其是教学能力强的老师会强加自己的上课经验来评价,但是从多方面综合考虑,有些环节其实也不是完全错误。比如,我校一个同事在上刘鸿伏的《父亲》一课时,她用罗中立的油画《父亲》引领全文,让学生找课本中的父亲和油画上的父亲有什么共同点,为什么有这样的共同点?学生们踊跃发言,对比了课文中的父亲和油画上的父亲,找出来很多共同点,但是因为学生兴趣很浓,找共同点花费的时间过多,“为什么有这样的共同点”这个问题没有解决好,部分评课老师认为是误用油画,浪费时间,还不如直接从原文中去找父亲的外貌特征的语句,读品结合,更来得“实惠”。

笔者则认为利用美术中的元素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了教学方法,凸显了开课教师的教学个性,其次,虽然这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但是课堂上生成了学生对“父亲”的多元认知,未免不是一节“真实”的课堂,学生的思维也被激发,虽然没有完成整体的教学目标,有些缺憾,但再重新优化设计的话肯定是一堂“丰实”的课。

评课的过程中不能从“吹毛求疵”,要讲求“丰实”,课堂生成的问题也是教学设计中没有全盘考虑的问题,我们要和授课者一起探究课堂的得失,找到弊端根源所在,并能够从这节课的后续教学活动上去延伸评价。

二、理论性太高失去指导意义

有的教师喜欢站在理论的高度来评课,套用“几大标准”、“多元维度”等教学理论来评价一堂课,这种评课方式脱离了实际的课堂教学,对于上课教师并没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比如同事在高考之前开设了一堂公开课,课前和我商量要高考了,想对学生的背诵知识进行考查,想开一节默写背诵型的公开课,我说这样的课型很具有挑战性,主要是学生的兴趣能不能调动,另一方面学生有没有足够的能力去背诵默写,这一节课我和她一起设计了几个步骤:第一步骤是学生根据提示写字,第二步骤是根据提示默写句子,第三个步骤是背诵段落。其中还设计了抽签抢答环节,还有相关的奖惩环节。这一节课学生课前也做了大量的准备,积极分组,每组推选优秀者参加答题,作为裁判,笔者认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这节课算是很成功。

不过我们校领导没有给这节课太大的好评,指出这节课花架子太多,要高考了,每节课的时间都很宝贵,不能因为开设公开课而凑出一节课。我和同事受到不少打击,这节课学生学到了知识,并且积极参与其中,对于没有背诵成功的同学肯定也是一种激励,应该是一节“扎实”的课。虽然临近高考,时间宝贵,但这样的复习课正是一节高效的课堂,通过各种灵活方式使得学生查漏补缺,课堂更为“充实”,比学生自己背诵或是纸上默写效果更好。另外,这堂课虽然热闹,但不是经过排练,预演过的课。它也暴露了不少学生没有牢固掌握知识的现象,是一堂原生态的“平实”课。

我们在评课的过程中考虑的因素太多,导致看到授课者的缺点多,而优点少,不管什么的课型,授课者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我们要多给予肯定,何况是学生积极参与,学到了知识,有了收获。我们可以站在教学理论的高度来评价一节课,但是教学理论其实也来源于教学实践,我们要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哪一环节出现问题,应该怎么操作,怎么操作会更有效,“平实”有效地来给授课者更多的指导。

三、模式化太假导致评课虚空

我们高中语文组的教研活动每个星期定时定点开展,每周都有老师开公开课,加上区级的“大家学堂”活动,市级的四区联动,还有相关兄弟学校的公开展示课活动,所以听课活动显得常态化,因为常态化,所以老师评课时显得很随意,也很模式化,教师在评课时习惯用语是:“基本功扎实”、“课堂掌握能力强”、“普通话标准”、 “板书清晰”、“有亲和力”等,还有个别老师评课时语言组织零散,没有逻辑性,前言不搭后语,有时甚至前后矛盾,思维跳跃过快,从而评课时语无伦次,尤其最后发言的老师,总是以“前面的老师评得很好、自己没有什么好说的”作为借口,搪塞评课内容,评课结果很低效。

评课者讲了半天都是恭维的话语,真正涉及到教学具体内容的评价很少,即使有也是蜻蜓点水式的掠过。因为缺乏实质性的评价,这样的评课可以说没有实质性的评课,也就不够“真实”。

魏老师“复盘式”的评课模式正是对模式化评课的颠覆,他从“教学目标”、“教的活动”、“学的活动”以及“学的效果”四个维度去评课,评价的标准主要就在于回顾师生的双边活动,再现课堂上师生的思维碰撞过程,从而让教学者对教学活动进行反思,评课者也在评价过程中对教学设计和教学效果等有了自我的感悟。这样的评课活动能够促进课堂的“平实”,教师设计“教什么”、“怎么教”,更要设计好学生“学什么”,并且组织学生“怎么学”,教学相长,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是引领者,学生才是课堂你的主体,评课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效,其实,我觉得评课的成员还要加上学生,让学生谈一堂课的收获,以及他对课堂的看法和建议,这样的评课才是“扎实”而又“充实”的。

评课是评课者和授课者对一堂课的总结和反思,评课的标准也是上课的要求,我们老师要在平时的教研活动中踏实地做好评授结合,才能在语文的道路上行走得更为坚实。

猜你喜欢
一节课公开课教研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我最喜欢的一节课
托马斯的一节课
一节公开课的诞生记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
导学案设计的逻辑起点:从学出发:以一节课为例,谈基于脑的导学案再设计研究
“一网打尽”还是“循序渐进”——由公开课《水调歌头》说起
强化学习意识,共建和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