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底气

2017-04-22 11:29
中华儿女 2017年5期
关键词:文化

中国文化独步古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大学者梁漱溟先生早年断定:最近未来的世界,将是中国文化的复兴。

政治理论家塞缪尔·亨廷顿说:一个国家能否繁荣,文化是一个重大的决定因素。因为文化影响到个人对风险、报偿和机会的看法。

文化底蕴决定大国地位。丘吉爾就曾表示,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意失去莎士比亚,因为他提升了英国的人文精神。

中国文化以历史悠久、内容博广、包容同化、贡献突出而影响深远。

与中华文明同时形成的古代埃及、巴比伦、印度、波斯、希腊文明等或已因故中断,或已面目模糊。只有中国文化绵延五千余年,薪火有序,举世独存,“具有高度之妥当性、调和性”。因着文字的从未间断,文化典籍丰富异常,任何国家难以望其项背。这是中国文化的涓涓细流,更是文化承继的宝贵载体。有研究中国文化的外国学者曾经分析说:中国传统文化特点有三。一是文字以符号构成,不用字母拼音;二是以孔子伦理为法则而无宗教;三是治国者为由考试而起之士,非世袭之贵族。

中国文化内容博广,经济、政治、思想而外,天文、历法、地理、历史、教育、器物、文学、艺术、戏剧、书画、医学、哲学、伦理、民俗……不一而足。其所追求的和睦、勤谨、乐群、互敬、向上、讲礼、孝道、崇善等都成了人类前行的推力。《礼记》所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既是中华民族的不懈追求,又为人类描绘了美妙的前景。

力谋眼前,德谋长远。中国文化提倡和坚守“中”与“和”。“中”即恰如其分,“和”即平衡,不过分,并以建设“礼仪之邦”为企盼。罗素曾感叹:世有不屑于战争之民族乎?中国人是已。中国人天然态度,宽容有爱,以礼待人,亦望人以礼答之。道德上之品行,为中国人所特长。以其“心平气和”最为可贵。所谓心平气和者,以公理而非以武力解决是已。

中国文化的包容同化之力世人感慨有加。史学大家吕思勉论述:“中华民族以同化力的伟大闻于天下。汉族因其文化之高,把附近的民族逐渐同化。”“中西文化各有所长。西方所长,在于科学方法,即克服天然之力;中国所长在于合理生活,即人与人相交之道。”对世界各种文化,中国文化采取礼之,纳之,师之,代之的态度。正象圣人所言: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

犹太人素以民族独立著称,不管流离何地,失所多久,犹太文化不弃不易,绝不同化他族。但只有到了中国却很快融入了汉文化。明清两代皆有应试者并做了中国的官员。

中国文化对世界的贡献有目共睹。梁漱溟先生认为,中国文化对世界影响既远且大,北至西伯利亚,南迄南洋群岛,东及朝、日,西达葱岭以西。日本学者说,中国是日本2600年文化的母亲。上世纪四十年代,美国副总统华莱士曾撰文指出,欧洲十七八世纪即倾倒于中国文化。美国《大百科全书》说:欧洲和穆斯林国度从中国那里获得了黑火药、印刷术和指南针。没有这些几乎就不能发生欧洲人后来的海上扩张。威尔斯在《历史大纲》中表述:欧洲文艺复兴,可以说是完全得力于中国造纸之传入。罗素曾说,“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若能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

中国文化之相形见绌,只是近一百多年之事。当然任何文化不可能没有糟粕,对此当代中国人有十分清醒的认识。取长补短,中国文化素有博采众长的传统。今日之时,开放的中国更放眼四海,采撷一切文明之花。

这也是一种底气。

猜你喜欢
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文化镜头
文化生活更丰富了
传统文化
传承 民族 文化
什么是文化
文化摄影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