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刺法联合朱红膏纱条换药治疗臁疮临床观察

2017-04-24 07:46马树梅康煜冬
河北中医 2017年2期
关键词:朱红疮面换药

马树梅 康煜冬

(北京市石景山区中医医院外科,北京 100043)

散刺法联合朱红膏纱条换药治疗臁疮临床观察

马树梅 康煜冬1

(北京市石景山区中医医院外科,北京 100043)

目的 观察散刺法联合朱红膏纱条换药治疗臁疮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9例臁疮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5例予散刺法联合朱红膏纱条换药治疗,对照组34例予单纯朱红膏纱条换药。2组均治疗8周后统计临床疗效,并比较2组疮面面积、疮周颜色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疮周颜色改善率分别为91.43%、71.43%,对照组分别为73.53%、35.29%,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疮面面积均较本组治疗前缩小,且治疗组小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散刺法联合朱红膏纱条换药治疗臁疮疗效确切。

臁疮;针刺疗法;膏剂;外治法

臁疮是发生于小腿臁骨(胫骨下段)部位的慢性皮肤溃疡,俗称“老烂腿”,亦名“裤口毒”“裙边疮”。临床上多以足靴区溃疡、色素沉着、缠绵难愈或愈后反复为主要表现,总发病率0.4%~1.3%[1],是外科疑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西医治疗臁疮多以局部及全身应用抗生素,手术清创术、植皮术、封闭负压吸引等治疗[2-4],效果不佳。中医治疗皮肤溃疡内容十分丰富,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且疗效显著,尤其是外治疗法,更具特色。本研究采用散刺法联合朱红膏纱条换药治疗臁疮35例,并与单纯朱红膏纱条换药治疗35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1.1 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中臁疮的诊断标准,辨证为气虚血瘀型。表现为溃疡经久,腐肉已脱,疮面苍白,肉芽色淡,疮周皮肤色黯、板硬。舌淡紫或有瘀斑,苔白,脉细涩无力。

1.1.2 排除标准 排除脓疱疮、变应性血管炎及糖尿病患者;有严重合并症、局部癌变者;凝血功能障碍者;晕针者;未按本研究要求用药、中途更换治疗方法,无法判定疗效者;妊娠或准备妊娠的妇女;过敏体质者;精神病患者。

1.2 一般资料 全部69例臁疮患者均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疮疡外科2015-07—2016-07住院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5例,男21例,女14例;年龄32~78岁,平均(58.0±17.39)岁;病程2~8年,平均(5.0±2.55)年;溃疡面积最小3.5 cm×3.1 cm,最大7.5 cm×8.0 cm,平均(37.91±18.06) cm2;发于左下肢者16例,右下肢者18例,双下肢1例。对照组34例,男19例,女15例;年龄36~73岁,平均(56.8±14.27)岁;病程3~9年,平均(5.16±2.29)年;溃疡面积最小4.2 cm×2.3 cm,最大7.0 cm×8.3 cm,平均(36.71±17.92) cm2;发于左下肢者17例,右下肢者16例,双下肢1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疮内予朱红膏纱条换药。方法:聚维酮碘溶液清洁疮面,去除疮内晦黯腐败组织,若有水肿肉芽,以刀片刮除,暴露肉芽基底部。根据疮面大小剪裁朱红膏纱条(朱砂、红粉、凡士林,100 g凡士林中含80目生药19 g配比后,均匀涂于纱条上,经高压灭菌后使用[6]),以纱条覆盖完全疮面且不超过疮缘为度。外用无菌纱布块覆盖,无菌绷带包扎固定。每日换药1次。

1.3.2 治疗组 予疮面周围散刺联合疮内朱红膏纱条换药。①疮面周围散刺法:暴露疮面,疮周局部聚维酮碘溶液消毒后,用镊子适度去除疮口边缘锁口皮。术者右手拇指、示指捏住毫针针体下端,留出针尖二三分,在病变周围1 cm以顺时针方向,利用腕力和指力快速将针尖垂直刺入皮肤。根据病变部位大小,可连续垂直点刺10~20针以上,针距5 mm,深度2~3 mm。注意右手持针垂直点刺,快进快出,动作要求稳、准、快,一次可出血5~10 mL,出针后让淤血自然流出数滴,必要时局部挤压,放出黑血。待出血停止后,予聚维酮碘溶液、盐水棉签再次清洁点刺部位,防治局部感染。考虑到部分患者痛阈较低,针具采用1寸毫针。每周1次。②疮内朱红膏纱条换药:方法同对照组。

1.3.3 疗程 2组均4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4 观察指标 评估比较2组治疗前后疮周颜色改善率、疮面面积大小,统计治疗效果。

1.5 疗效标准 治愈:溃疡面愈合,临床症状消失,疮周颜色基本正常;显效:溃疡面积缩小≥60%,疮周色淡,较前改善;有效:30%≤溃疡面积缩小<60%,局部分泌物减少,疮周颜色较前改善;无效:溃疡面积未见缩小甚或扩大,或缩小<30%,疮周色素沉着较前未见明显改善[7]。

2 结 果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与对照组比较,*P<0.05

由表1可见,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2.2 2组治疗前后疮面面积比较 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疮面面积比较

组 别n治疗前治疗后治疗组3537.91±18.0612.48±8.15*对照组3436.71±17.9222.90±9.50*△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由表2可见,2组治疗后疮面面积均较本组治疗前缩小,且治疗组小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2组治疗后疮周颜色改善率比较 治疗组35例,疮周色素沉着明显改善(颜色变淡)25例,改善率71.43%;对照组34例,疮周颜色明显改善12例,改善率35.2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改善率优于对照组(P<0.05)。

3 讨 论

臁疮相当于西医的小腿慢性溃疡,常见于下肢静脉曲张的患者。现代医学认为,臁疮的直接病因为下肢静脉系统压力增高、小腿腓肠肌泵功能不全、足靴区血流迟缓、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组织营养障碍,造成局部营养不良,代谢率降低,皮肤色素沉着、纤维化,皮下脂肪硬化,皮肤萎缩、坏死,最终形成溃疡[8]。另有部分患者合并动脉供血不足[9],动静脉均见血流动力学障碍,局部营养不良,更加阻碍溃疡愈合。

臁疮,中医古籍记载较多。清·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载“生于小腿,男人谓之烂腿,女人谓之裙风”。关于其病因病机,《证治准绳·疡医》载“此因湿热下注,瘀血凝滞于经络,以致肌肉紫黑,痒痛不时,女人为裙风,裤口疮,即臁疮”;《外科正宗》认为“臁疮者,风热湿毒相聚而成,有新久之别,内外之殊”;《外科启玄》指出“皆因湿毒,或因打仆抓磕,虫犬所伤,日久不愈,亦由沾阴致令黑肉瘀血腐坏,流水不止”。久立久行,或过度负重,致小腿筋脉横解,青筋显露,瘀停脉络,久而化热,日久破溃成疮;或小腿皮肤破损染毒,湿热下注,疮口经久不愈;臁疮日久,耗伤气血,致中气下陷,脉络失畅,肌肤失其所养,故病缠绵不愈。其病变主要为“瘀滞本虚及腐”。气虚血瘀,而瘀为重,瘀不去则邪难除,瘀不去则新难生,气血难以调和。所以治疗上以“菀陈则除之”(《灵枢·九针十二原》)为原则,采用散刺放血疗法联合病变局部朱红膏纱条换药治疗。

针对疮面,应用朱红膏纱条换药,以活血化瘀,化腐生肌,煨脓长肉。朱红膏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的院内制剂,主要成分为朱砂、红粉和凡士林,是一种含有重金属成分的中医外科传统制剂。朱砂味甘,性寒,功专解毒。红粉辛热有毒,功擅化腐。二药药性相反,相伍为用,一文一武,既相互配合,又相互制约。现代药理研究显示,朱红膏能够解除疮面微循环的淤滞状态,杀菌作用强,能够促进角朊细胞和内皮细胞增殖迁移[6],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的活性[10],解除疮面细胞外基质沉积障碍,促进疮面修复。在临床应用中,朱红膏纱条以凡士林为基质,具有良好的亲脂性和渗透力。亲脂性使疮面与外周空气隔绝,局部无氧酵解,从而化腐清疮,还在疮面形成了一层保护膜,保护了痛觉神经末梢;人为封闭敷料,造成湿润环境,避免了干燥刺激,有利于肉芽组织生长;渗透性又可使疮面局部不致过湿而形成伤口浸渍,有利于促进创伤愈合,既符合现代医学“湿性愈合”的理论,又符合中医外治“煨脓长肉”的理论[11-12]。

臁疮的治疗不仅要重视疮面,还要重视疮周。疮周为本,疮面为标,标本兼顾,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对于疮周,临床观察发现臁疮疮面难愈者,主要是静脉性的,疮面周围色素沉着明显,表现为淤滞性皮肤溃疡。中医学认为,淤滞的发生是因局部气血运行不畅,气血难以调和而致,故而活血祛瘀、重新调动局部气血运行是治疗的关键。散刺放血过程,可以理解为另一种形式的活血,通过刺出恶血,泻邪通经,气血流畅,祛瘀生新,从而使肌肤得养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针刺后如未出血或出血较少,可以局部挤压或针刺稍深,或在针刺之前疮周热敷按摩,促进局部气血流畅,务必使针刺后出血数滴,并注意清洁消毒,防止感染。现代研究表明,散刺法在疮周连续点刺,能够调节成纤维细胞功能,促使其形态学的改变,加速受损伤组织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加快修复进程,防止组织纤维化[13]。另外,散刺时少量出血,可以降低局部血液黏度[14],减轻红细胞聚集,改变局部微循环的淤血及组织供血不足,增加血氧含量,减少血管渗出[15],最终减轻局部色素沉着。 臁疮往往病程日久,缠绵难愈,故治疗上不能一蹴而就。患者的两大诉求是疮面愈合和减轻色素沉着,解决这两大问题无先后之别,是同步进行的,也是相辅相成的。所以,本研究采用散刺疮周联合朱红膏纱条治疗,双管齐下,能更好地促进疮面愈合,效果优于单纯朱红膏纱条治疗,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另外,由于臁疮发生的原因多为下肢静脉曲张,所以即使在疮面愈合后,也要坚持使用弹力袜,这是其后期管理中最为关键的因素[16],平时注意抬高患肢,避免久行、久立及久坐、穿着过紧衣物、跷二郎腿等诱因,减少复发[17]。

[1] 王深明.重视静脉性溃疡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研究[J].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2009,1(2):67-69.

[2] 刘金玲,林少芒,李强.外科手术后联用超声清创机治疗下肢慢性静脉性溃疡的经验[J].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2014,6(2):114-115,117.

[3] 陈世远,高涌,唐文波,等.VSD联合刃厚皮片植皮治疗40例下肢静脉性溃疡的体会[J].中华全科医学,2016,14(2):209-211.

[4] 蔡秋妮,卢伟锋,杨东海,等.改良封闭负压辅助闭合技术在下肢静脉性溃疡的应用[J].华西医学,2014,29(9):1603-1606.

[5]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50-51.

[6] 吕培文,张苍,宋孝瑜,等.朱红膏治疗慢性溃疡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3,9(5):364-366.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3辑[M].北京:41-43.

[8] 王丽翔,柳国斌.臁疮发病学的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杂志,2011,38(2):377-379.

[9] Misciali C,Dika E,Baraldi C,et al.Vascular leg ulcers: histopathologic study of 293 patients[J].Am J Dermatopathol,2014,36(12):977-983.

[10] 林燕,戴淼可,何秀娟,等.朱红膏对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及成纤维细胞分泌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13,38(11):1795-1799.

[11] 阙华发,唐汉钧,陆德铭.外科煨脓长肉湿润法研究[J].中医函授通讯,1999,18(2):3-5.

[12] 阙华发.慢性下肢溃疡的中医诊治[J].世界中医药,2013,8(2):148-151.

[13] 张海波,吴金鹏,杨春.针灸对成纤维细胞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针灸,2012,32(12):1143-1146.

[14] 牛乾,刘立公,梁子钧.刺血过程中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即时效应[J].上海针灸杂志,2011,30(7):477-478.

[15] 吴峻,沈晓柔.刺血治疗前后微循环变化33例对照观察[J].中国针灸,2001,21(9):553-554.

[16] de Carvalho MR.Comparison of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venous leg ulcers treated with compression therapy alone versus combination of surgery and compression therapy: a systematic review[J].J Wound Ostomy Continence Nurs,2015,42(1):42-46.

[17] 段梅欣,鲁亚玲,姜燕.刺络放血治疗下肢浅静脉曲张病人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5,13(16):1517.

(本文编辑:曹志娟)

10.3969/j.issn.1002-2619.2017.02.031

马树梅(1981—),女,主治医师,硕士。从事中医外科临床诊疗工作。

R658.3;R287.2

A

1002-2619(2017)02-0284-03

2016-09-21)

1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疮疡外科,北京 100010

猜你喜欢
朱红疮面换药
慢性疮面之“偎脓长肉”的再认识
偎脓长肉理论指导下药疮交互作用机制探讨*
贴膜固定法换药在压疮治疗中的应用
抗疫聚云端 一起向未来
慢性疮面相关“邪”与“腐”的关系刍议
门诊换药间隔时间对伤口愈合的影响的研究
肖像
爱心育人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
换药处置架在行负压引流术糖尿病足换药中的应用
加强党建 换汤又换药